我国海岸带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初步研究
2016-03-14杨传霞
杨传霞
(海洋出版社 北京 100081 )
我国海岸带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初步研究
杨传霞
(海洋出版社 北京 100081 )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国策的重要内容,是缓解我国海洋环境压力,维护海洋生态和促进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紧迫任务。文章分析了我国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建设中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指出了开展海岸带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海岸带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重要内容。
海洋生态文明;资源环境承载力;海岸带;海洋经济
海岸带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集中了资源、人口、经济等方面的巨大优势。对全球每一个沿海国家来说,健康的、协调发展的海岸带经济都是所要追求的目标。海洋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部分近岸海域的海洋生态系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海洋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无法回避,资源环境的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如何才能更有效地保护环境,达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进步,正成为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优化海洋产业布局,形成节约集约利用海洋资源和有效保护海洋环境的发展方式,是实现沿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1-3]。对海岸带地区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调查与科学评价,是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基础性、前提性的工作,对促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实施国家战略和区域性经济发展规划的思想总纲和深刻内涵
党的十八大提出 “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会议上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海洋开发总布局之中,维护海洋自然再生产能力”。
近年来,沿海省、市、自治区均制定了区域性经济发展规划,例如海南省的《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等。2015年7月国家海洋局出台了《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2015-2020年),作为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2015年8月国务院批准了多个部委联合发布的《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实施陆海一体化开发,促进陆海统筹发展,体现了“五位一体”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十八届五中全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
2 海岸带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与评价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保障
2.1 资源环境承载力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状态或条件下,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变化、环境功能不遭受破坏的前提下,区域资源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
2.2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检测预警机制,对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和海洋资源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国务院审定同意的《关于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的总体构想和工作方案》也要求,科学衡量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有效解决日趋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国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以上文件充分反映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对于解决资源环境面临的重大问题、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说,资源环境承载力调查研究与综合评价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的工作,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调查研究与综合评价对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来说,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2.3 海岸带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紧迫性
落实沿海地区区域性经济发展规划和战略,实现《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目标,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中的关键点之一是需要全面地、持续地聚焦其中的资源问题以及环境要素。无论是沿海地区的土地规划,还是海洋功能区划,其实都不仅仅是对海岸带空间进行规划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如何对海岸带地区的资源和环境进行合理分配、利用和管理的问题。开发与利用不能超过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发展必须以可持续为前提,任何时候都要把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作为开发与利用的前提条件,这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海岸带地区因为陆海相互作用强烈,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等多种作用力交互影响,生态环境先天脆弱,开发和利用若不当,则将带来更加复杂的环境负效应,修复将会十分困难。因此,加强海岸带地区的资源和环境承载力评价工作,合理制定开发利用规划和科学决策提供基础支撑,是十分紧迫的需求。
进行先导性的海岸带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可以指导沿海区域发展规划的决策。尤其对于目前来说,各地区正在制定和落实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在这样的关键时期,如果能够根据全面翔实的资源状况和开发基础信息,进行先导性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调查与评价工作,那么就能以资源环境信息为支撑,指导规划制定和调整,协调好关于空间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问题,从而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相反,如果规划制定初期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重视不够,在实际工作推进时,就会发现处处受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限制而举步维艰,不仅规划无法顺利实施,还需要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付出的代价将是很沉重的。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不仅对规划初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规划实施的任何阶段进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了解区域的资源环境容量和承载情况,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超出资源环境承载力极限的,要坚决尽快地采取措施,减轻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压力,并且根据评价情况,采取合理有效的修复手段,以防造成更大的不可弥补的资源和环境破坏。对于目前尚在承载力范围之内的,仍然要高度重视,不要等到碰触红线再走回头路,等造成资源环境破坏后再来修复,就要付出不应有的代价。始终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作为海洋开发和利用的一把尺子,存敬畏之心,不超过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不挑战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才能更好地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3 海岸带资源环境承载力调查研究与综合评价的主要方面
开展海岸带地区资源环境调查以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制定合理的保有指标。根据环境资源评价的问题确定对资源环境使用的限制性要求,明确资源环境开发的规模和布局,规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差的区域,合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高的区域。沿海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超负荷现象突出集中在海岸带土地利用和海洋功能区规划、重大工程建设、海洋环境、防灾减灾、海洋资源开发等方面,在这些方面重点加强资源环境承载力调查研究与综合评价,以期为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促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管理决策依据。
3.1 海岸带土地利用和海洋功能区规划
我国海岸带地区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开发利用程度很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沿海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围填海成为利用海域资源、缓解土地供需矛盾、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4]。近年来沿海各地掀起了围填海的热潮,如江苏省规划对沿岸潮间带和潮下带滩涂、高程在理论基准面2 m以上的海域滩涂进行围填开发,计划到2020年,规划围填18万hm2的海域滩涂;河北曹妃甸地区规划填海造地面积为350 km2,目前已经完成了近300 km2;天津滨海新区的规划围填海总面积为8 600 hm2。
目前,围填海大规模快速推进,但是缺乏科学规划的围填海活动数量很多,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破坏海域生态环境等突出问题,例如围填海侵占了滨海湿地、河口和重要的生物栖息地等现象。原因是围填海者没有生态系统的概念,没有意识到科学论证和规划的重要性;或者受经济利益驱动,抓工程、赶进度,无视环境要求,结果不少围填海工程实施不久即发现面临严重的地质灾害、生态破坏等问题,结果不只是对围填海区域的生态环境,而且对邻近区域的海洋环境也造成破坏,比如海洋沉积动力的改变以及侵蚀、淤积等问题。如果能在工程开展之前就进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统筹安排各有关行业用海,则会大大减少生态破坏的程度,达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海域可持续利用,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目的。
3.2 环境调查与评价
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成为了制约沿海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岸水体和沉积物污染问题突出。据《2015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实施监测的445个陆源入海排污口中, 3月、5月、7月、8月、10月和11月监测的入海排污口达标排放比率分别为44%、47%、52%、51%、52%和52%,全年入海排污口达标排放次数占监测总次数的50%,较上年有所降低[5]。近岸海域营养盐结构失衡,导致有害藻华频发。近10年来,我国近岸海域赤潮暴发越来越频繁,危害面积也不断扩大;美丽的海滩因为浒苔暴发而变成绿油油的“草原”,旅游资源遭到很大破坏。这些严重的生态问题,对于公众来讲,再也不是模糊的概念,而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红树林作为“海底森林”,都发挥着维护海岸生物多样性和资源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扩大湿地面积,提高相应科学研究水平,列为我国政府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战略指标。虽然目前通过建立保护区等形式对滩涂湿地、红树林保护做了很多的工作,但是常常“这边保护,那边开垦”,现存湿地、红树林仍然面临不断减少的威胁。
海岸带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丧失,必然导致污染加剧、区域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和水产资源等受到严重威胁。加强对海岸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为海岸带的生态环境系统的保护修复措施和决策提供必要的基础支持。
3.3 海岸带重大工程建设
海岸带地区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众多而集中,其稳定性和安全性对周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2013年“11.22”黄岛石油管道爆炸事件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重大的环境污染。我国目前已建成运行的核电机组11座,在建机组17座均分布在海岸带地区。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惨痛的教训要求我们必须加强海岸带区域灾害风险的科学评估。我国海岸带已建成的风电场(区)有32个,风电装机容量达1 014 MW[6]。尤其对地层条件复杂的滩涂和浅海地区的海岸带重点工程项目,需要对区域地质稳定性、水深地形和动力环境、工程地质、海床基蚀淤等做全面调查和评估。
3.4 环境监测与防灾减灾
海岸带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对区域环境带来的压力,如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海岸带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地面沉降、生态退化等,成为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大范围、长期地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开发活动,严重影响了海岸带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这些灾害均与区域环境和资源开发活动密切相关。开展区域综合环境承载力和各类灾害调查评价,是保障沿海经济安全发展的基础。
3.5 海洋资源开发
海岸带地区海洋资源极为丰富,广泛分布着渔业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开发利用这些海洋资源,对于海岸带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查清这些资源的分布状况和资源储量,对拟开发区域的环境资源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对资源的开发进行利用科学地、系统地规划,才能实现海岸带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1] 刘赐贵 .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29(6):16-18.
[2] 张彦英, 樊笑英.生态文明建设与资源环境承载力[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1(4):9-11.
[3] 曾珠.关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未来思考[J].经济透视,2008(4):17-20.
[4] 杨丽芬,高延铭,谭萌,等.我国围海造地影响评价研究现状[J].海洋环境保护,2014(1):41-45.
[5] 国家海洋局.2015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Z].2016.
[6]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2015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统计[J].风能,2016(2):48-63.
Primary Study on Carrying Capacity Assessment for Coast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YANG Chuanxia
(China Ocean Press,Beijing 100081,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marin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ational policy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t is an urgent task to relieve the pressure on the marine environment and to maintain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marine ecology and marine economy.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pressures 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for economy development in the coastal zones, and addressed the necessity and urgency for the assessment of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of coastal zones, the main contents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assessment was also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Marin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Coastal zone,Marine economy
2016-01-04;
2016-06-06
杨传霞,电子信箱:chuanxiayang@163.com
P7
A
1005-9857(2016)06-01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