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滨海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策略与实践

2016-03-14朱璇刘明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6年1期
关键词:气候变化旅游业政策

朱璇,刘明

(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 北京 100860)



滨海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策略与实践

朱璇,刘明

(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 北京 100860)

文章以当前旅游学界的研究热点——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旅游业为研究主题,介绍了澳大利亚、英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经验,梳理了世界各地滨海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措施,包括以降低旅游业碳排放为目标的减缓措施和为预防、应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而采取的适应措施。基于国外经验,为保持我国旅游业在碳约束前提下和气候资源分布变化背景下的竞争力,应采取“以私营部门为参与主体,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和行业协会组织能力”的气候变化应对策略,构建多主体参与的应对体制,建立涵盖交通、住宿、游览等各个领域的整体性政策,引导旅游业正确认识和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效应。

旅游;气候变化;适应措施;减缓措施

进入21世纪以来,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科学界、政治界和新闻界关注的热点,影响到各行各业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旅游业对气候资源高度敏感,依赖于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是除农业外受气候变化负面影响最大的产业[1]。气候变化的种种效应——气温升高、炎热天气增加、极端降雨强度和频率增加[2]等对旅游业的关键要素——旅游适应季节、旅游目的地景观和游客旅游意愿造成显著影响,给旅游业造成了挑战。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已经成为国际上旅游研究的热点问题。

滨海旅游业作为旅游业的一个子类别,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旅游类型之一。在相关研究中,滨海旅游[3]和滑雪旅游[4]被识别为受气候变化影响最突出的旅游活动。受海平面上升、气温增高、极端天气增加等多种效应影响,滨海旅游业面临着沙滩缩小、旅游季节缩短、安全性降低的威胁[5]。世界旅游组织指出,加勒比地区、地中海地区、印度洋小岛国、太平洋小岛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是旅游业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几个地区[6]。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同时减少旅游业的碳排放,很多国家和地区都采取了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欧盟发表了《促进海滨和海上旅游经济增长和就业的欧洲战略》,澳大利亚制定了《旅游业与气候变化行动框架》,很多加勒比和太平洋岛国也纷纷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本文介绍和总结了典型国家和地区滨海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并归纳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经验,以期为我国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关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借鉴。

1 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研究进展

目前国内对旅游业与气候变化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上,尤其是气候变化对特定景区气候适宜性、旅游季节以及游客流量的影响。席建超以南方5省为研究区域,研究气候变化对其旅游客流量的影响[7]。王秀兰等采用温湿指数和风寒指数衡量气候变化对山西省旅游气候舒适度的影响,发现50年来山西的旅游适宜期有延长趋势[8]。刘少军等通过对海南岛气候变化情景的定量预测,判断出未来海南岛的旅游气候指数在不同月份发生明显变化[9]。

一些学者定性地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杨续超等归纳了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和减缓措施影响,认为除了改变气候舒适度的直接影响外,气候变化还将改变区域水平的环境、社会、经济条件,造成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增多、生物多样性减少、政治不稳定等问题,间接影响旅游业的生存和发展[10]。

以上研究都集中于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而面对已经发生的和预期中的气候变化,旅游业应当采取的策略、政策、措施等方面的研究文献很少。事实上,国内围绕着“低碳旅游”的研究文献不在少数,广泛探讨了低碳旅游的内涵[11-13],低碳旅游城市建设[14-15]、低碳景区建设和盈利模式[16-18]等问题。但是“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在概念和内涵上却不等同于低碳旅游。“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指的是帮助旅游业面对和缓解气候变化影响的政策和措施,既包括建立碳约束条件下的旅游业发展途径(低碳旅游),也包括适应气候变化效应带来的一系列经营风险——气候适宜性降低、景观变化和消费观念变化。

2 典型国家和地区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政策

第二届气候变化与旅游业国际会议(2007年,瑞士达沃斯)认为“气候是关键的旅游资源”,因此,对旅游业依赖程度越高的国家对气候变化问题也越重视。欧洲是传统的旅游目的地,考虑到对其他产业的联动作用,旅游业对欧盟GDP的贡献达到11%。鉴于旅游业对欧洲经济的支撑作用,欧盟成立以来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澳大利亚以生态旅游闻名于世,位于其东海岸的大堡礁——世界最大的珊瑚群礁吸引着全球游客的到访。保护珍贵的旅游资源不受气候变化破坏,对于澳大利亚旅游业来说至关重要。下面以欧盟、澳大利亚和英国为例,介绍其气候变化与旅游业相关政策和倡议。

2.1 欧盟

欧洲是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2010年接待了4.7亿国际游客,占全球国际游客的50.5%[19]。然而,欧洲旅游业的碳排放份额却相对较低,2005年欧洲住宿业的温室气体排放仅占全球住宿业的21%[20]。这部分得益于欧洲的低碳旅游政策。欧盟成立以来,以“通信(communication)”的形式发布了多项旅游业政策,包括《为欧洲旅游业的未来共同努力(2001)》《可持续欧盟旅游业的基本方向(2003)》《欧盟新旅游政策(2006)》《可持续的和有竞争力的欧盟旅游业发展议程(2007)》《欧洲旅游业新框架(2010)》和《促进海岸带和海上旅游经济增长和就业的欧洲战略(2010)》等,充分说明了欧盟高度重视并积极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2005年欧盟重启里斯本战略,把增长和就业确定为欧盟发展的优先目标。这一阶段旅游业的发展纲领与里斯本战略一致,更为注重旅游业拉动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的作用。2006年欧盟发布的《欧盟新旅游政策》,其目的就是提高旅游业的竞争力,促进旅游业在欧洲和全球范围的可持续增长,提供更多更好的工作。直至2010年以后,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才列入欧盟政策的优先事项。

欧盟首次提及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旅游业策略,是2010年发布的《欧洲旅游业新框架政策》(Europe,the World’s No.1 Tourism Destinations——A New Political Framework for Tourism in Europe;以下简称“新框架政策”)。新框架政策明确认识到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认为气候变化可能改变未来的旅游模式并对部分目的地造成明显影响。例如,海平面上升将影响滨海旅游;气温升高将导致山区降雪范围缩小,影响冬季旅游市场。为此,新框架政策一方面呼吁旅游业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积极引导旅游业投资,规避气候变化导致的投资风险,并针对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的结构性失业提前做出部署;另一方面,政策倡导减少高消耗旅游活动,探索可替代的旅游服务,减缓旅游业导致的气候变化效应。应当说,《欧洲旅游业新框架政策》代表欧盟首次在政策层面上认识到旅游业与气候变化之间的联系,鼓励和支持欧洲旅游业探索低碳发展途径。

滨海和海上旅游业是欧洲最大的海洋经济部门,占海洋经济增加值的1/3,创造了320万个工作岗位[21]。欧盟2014年发布了首个滨海旅游政策《促进海滨和海上旅游经济增长和就业的欧洲战略》(A European Strategy for More Growth And Jobs In Coastal And Maritime Tourism;以下简称“战略”),该战略的重点领域之一,即帮助滨海旅游业适应气候变化影响。战略一方面倡导实施海岸带综合管理,推行海洋空间规划、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以此保护海岸带地区的旅游资源,提高沿海社区对海平面上升等气候变化影响的抵抗力;另一方面,战略提出积极推进生态旅游,通过在旅游业推行欧盟生态标签、欧洲生态管理和审计系统等管理工具,降低旅游活动的环境影响。战略还要求增强滨海地区废物管理和海洋垃圾治理之间的协调性,提高滨海和海洋旅游活动的可持续性,维护健康的海洋环境。事实上,鉴于滨海旅游在旅游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也出于对欧盟近期推出的“蓝色经济”政策[22]的回应,欧盟委员会有意整合各领域行动,维护健康和可持续的滨海旅游业。可以预见,低碳、环保和可持续的滨海和海洋旅游将是欧盟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欧盟的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主要强调了两点:一是认识到气温上升等气候变化效应对旅游资源和市场的重大影响,提醒旅游业明智投资、妥善经营,避免遭受损失;二是积极提倡生态旅游、低碳旅游,倡导在旅游活动中全面降低碳排放,减缓旅游业对气候变化的贡献。可以看出,欧盟政策是一手适应措施,一手减缓措施,力争在旅游和气候变化之间的交互影响关系中,寻找突破口,实现促进旅游业发展与维护气候中立的双赢局面。自成立以来,欧盟一直是国际社会倡导绿色环保的先锋,也是“低碳经济”概念的创始国。欧盟发布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很可能受到国际社会关注,引领旅游业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研究。

2.2 澳大利亚

旅游业是澳大利亚经济的重要产业,每年产生约340亿美元的GDP,直接雇佣超过50万人,是澳大利亚创造就业岗位最多的服务业[23]。澳大利亚的旅游景观以独特的地貌景观和未经开发的原始生态闻名。正因为如此,澳大利亚的旅游业也更加依赖健康的生态系统。而气候变化将给澳大利亚的气候和生态系统带来重大的负面影响。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指出:受气候变化影响,澳大利亚的大面积地区面临着更频繁的高温天气,水资源短缺问题将更加严重。到2020年,包括大堡礁、昆士兰热带雨林等著名景点在内的生态丰富地带将会出现明显的生物多样性丧失[24]。

澳大利亚政府认识到气候变化导致的基础设施和自然环境变化很可能降低旅游业这一支柱产业对经济的贡献。为此,政府在2008年就发布了关于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专门政策——《旅游业与气候变化行动框架》(Tourism and Climate Change——A Framework for Action;以下简称“行动框架”)。作为一项国家层面的指导政策,该政策在分析气候变化对旅游业潜在影响的基础上,为地方政府和私人部门提出优先应对领域和具体行动建议。

行动框架认为,全球范围内不断升温的碳减排呼吁将给旅游业造成持续压力。澳大利亚旅游业的碳足迹约为3 990万t二氧化碳当量(基于2003-2004年数据),相当于全国温室气体排放的7.2%。而政府承诺的减排目标是,到2050年,全国碳排放水平降低到2000年水平的40%。在这一减排目标下,旅游业面临着巨大压力。

为了帮助旅游业适应碳约束背景下的市场环境,同时适应气候变化影响,行动框架提出了5个优先领域:①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物理和经济影响,为未来的投资方向提供确定性意见;②鼓励旅游业为碳约束政策做出充分准备,保持旅游业对澳大利亚经济的贡献;③重新定位市场策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④开展持续的和有效的行业延伸服务和交流,为旅游业提供充分的信息;⑤在全国范围开展持续的、包容的和合作的实施途径。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澳大利亚政府对旅游业的支持是多方面的。除了制定专门政策外,还支持了一系列关于气候变化约束下旅游业发展前景预测的研究项目,帮助旅游业做出经营决策。澳政府还建立了旅游专业网站,不仅为游客介绍风土人情,规划行程,而且为旅游业经营者提供关于创业条件、风格定位、市场投资、可持续旅游等的全套建议。应当说,澳大利亚政府为应对气候变化影响做出了充分的准备,从多个角度干预旅游行业的发展,为企业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2.3 英国

英国在全世界率先提出低碳经济理念。2003年英国在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carbon Economy)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2007年英国政府发布了《面对能源挑战》(Meeting The Energy Challenge,A Whitepaper on Energy),倡导在全球范围建立以碳交易为基础的应对气候变化国际框架,积极推动世界范围的低碳经济发展。英国政府的这些倡议为世界各国发展低碳旅游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2008年英国通过了《气候变化法案》,其目的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建立低碳社会。其中,英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将至少减少34%的温室气体排放;到2050年,将使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80%(按照1990年排放量基准)。这一法案使得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通过正式立法确立宣告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国家。2009年7月,英国政府公布了国家气候与能源政策——《英国低碳转型发展规划》(The UK Low Carbon Transition Plan:National Strategy for Climate and Energy),将二氧化碳量化减排指标进行预算化管理,确定“碳预算”指标(Carbon Budget),并分解落实到能源产业、办公和家庭场所、交通部门、农业和土地管理等各领域。气候变化税是英国政府气候变化战略的一项实质性手段,自2001年开始征收,包括酒店、旅行社、景区等在内的企业都需要依据其煤炭、油气等高碳能源的使用量来计征,但使用生物能源、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旅游企业可获得减免。

3 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措施

作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旅游业新动向,低碳旅游不仅得到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策支持,而且在地方政府、旅游组织、酒店、旅行社等主体的参与下得到了落实。在旅游业中,交通、住宿和旅游产品设计等各个环节都可以采取相应的减缓或适应措施。

3.1 减缓措施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认为,气候变化的减缓指的是任何导致碳排放减少的技术、经济和社会的变革和替代[25]。减缓措施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机制实现,也可以通过改变消费者行为实现。据世界旅游组织估计,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约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5%(UNWTO,UNEP and WMO,2007)。由于未包括修建机场、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活动,这一数字仍属保守估计。为减少旅游相关活动的碳排放水平,国外已经在低碳出行、低碳住宿、低碳旅游规划和旅游产品策划等方面开展了很多实践。

3.1.1 低碳出行

旅游业碳排放的75%是由交通活动造成的(UNWTO,UNEP and WMO,2007),交通是低碳旅游的重点领域。促进低碳出行有多种途径,既包括改进航空、铁路等交通系统,也包括影响消费者的出行选择。

不同出行方式造成的碳排放水平差距很大。飞机(以1 000~1 500 km航行距离计)的碳排放约为0.12 kg CO2e/pkm,私家车(载3人计)约为0.09 kg CO2e/pkm,火车约为0.03 kg CO2e/pkm,长途汽车的碳排放略高于0.02 kg CO2e/pkm[26]。飞机单位距离的碳排放可达到火车或长途汽车的4~6倍。因此,在出行距离允许的情况下,乘坐火车远比乘坐飞机低碳。由于航空飞行大部分的能源消耗在起飞环节,长途飞行较之短途飞行更低碳。因此从低碳角度考虑,短途出行应当尽量避免选择乘坐飞机。

作为一种清洁的、节能的、便捷的交通方式,铁路也可以成为未来出行的优先选择。在国际上,一些铁路公司也以低碳、绿色作为宣传标签。例如,瑞士联邦铁路公司(Swiss Federal Railways)几乎全部采用清洁能源(水电、风电等)作为列车运行动力,并且承诺到2020年减少30%的温室气体排放(相对1990年水平)。

尽管航空飞行是能耗最大的交通方式,航空公司也可以通过加快设备更新率,提高载客率,减少航线中转次数等措施降低碳排放。欧盟的大型航空研究计划——“同一片欧洲天空项目(Single European Sky ATM Research project)”提出降低航空碳排放,承诺到2020年减少项目范围内航班10%的燃油量。

总体而言,从低碳出行的角度看,加快交通工具节能技术研发和设备更新是核心,能够从硬件条件上保障实现低碳交通;改进系统效率也是重要途径,有必要开发铁路和航空等行业的能耗管理工具;重塑消费者出行选择的政策具有长期和持续作用,因为对于任何低碳领域而言,改变消费者行为偏好的政策都是基础性的,并将对技术研发和市场产生引导。

3.1.2 低碳住宿

酒店和旅店贡献了全球旅游业约20%的碳排放(UNWTO,UNEP and WMO,2007)。酒店可以通过节能和使用可再生能源两种途径减排。出于节约成本考虑,酒店和家庭旅馆的经营者都有自发的减排动力。有研究证明,酒店业增加6%的节能设计开支,可以节约10%的能耗,而实施酒店整体环保策略能带来17%~74%不等的经济回报[27]。

一些大型的连锁酒店走在低碳环保的前列。瑞典连锁酒店Scandic Hotels自1994年开始实施节能计划,在1996-2006年减少了24%的能源消费。最近该酒店更宣布要在2025年达到碳中性,即通过进一步实施节能和碳补偿措施,达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28]对于中小型酒店而言,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可行的减排途径,并且能够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一项对希腊小型酒店的研究证明,太阳能发热系统的投资回收期为10年[29];对澳大利亚酒店的研究证明,安装风能系统的回收期只有3~4年[30]。以上数据均证明,通过实施节能管理和利用可再生能源,酒店业有潜力实现低碳与增收的双赢。未来的政策设计应着眼于通过补贴、技术推广等手段进一步激发酒店的低碳潜力。

3.1.3 低碳旅游产品

旅行社对旅游活动的碳排放有重要影响,因为旅行社提供的旅游产品——包括目的地、交通、住宿以及游览活动等在内的一体化行程,涵盖了旅游的各个环节,具有较高的节能潜力。例如,旅行社可以为中短途旅行安排铁路出行,提高游客在单个目的地的停留时间,或者推荐有低碳标签的酒店和服务等。一些旅行社还会公开旅游产品的碳排放清单,鼓励游客选择更低碳的旅游项目。

旅游目的地作为一个整体,有整合基础设施和观光活动的综合能力,在低碳发展方面占有突出地位。很多国际旅游城市都考虑到游客的低碳需求。例如,在每年的5-9月,哥本哈根开展“免费自行车”计划,游客可以免费在内城使用自行车。英国有超过1 000 km的步行和骑行路线,鼓励人们开展自行车游览。近年来,新西兰、挪威等一些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国家都决定成为碳中性国,这意味着在其交通、建筑等领域实行严格的低碳管理,为低碳旅游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以上介绍了降低旅游业碳排放的若干途径,对于减缓旅游业碳减排压力具有一定作用。然而必须指出的是,虽然旅游业具有碳减排的潜力和义务,但旅游业所面临的气候变化威胁却并非单一行业排放结果,而是各行各业排放导致的全球系统中碳含量持续积累的结果。因此,只有在全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实施节能减碳措施,才能真正减缓气候变化的发生。

3.2 适应措施

气候变化的适应指的是,为应对实际发生的或预期中的气候变化及相应的极端气候事件而做出调整,以降低(环境及社会系统的)脆弱性,增加其抵抗能力(IPCC,2007)。相对于其他旅游目的地,滨海地区面临气候变化影响更为脆弱。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造成马尔代夫多人丧生,19个旅游度假村关闭,以及1亿美元的经济损失(UNEP,University of Oxford,WTO and WMO,2008)。滨海旅游业必须采取适应一系列措施,以保障景区的安全性和吸引力。

3.2.1 提高建筑标准

气候变化影响下的飓风、海啸等极端气候事件可能损坏海堤、侵蚀岸线,进而破坏沿岸的酒店、餐馆、度假村等建筑设施。为应对海平面上升和风暴潮的影响,很多滨海旅游胜地对滨海建筑提出了新的建造标准。例如,斐济要求度假酒店至少建在距高潮位30 m以外,海拔高度距海平面2.6m以上的地带,建筑结构要能够抵御60 km/h的风速(UNEP,University of Oxford,WTO and WMO,2008)。斐济还要求度假村在飓风季节到来之前做好各项准备,包括制订疏散计划,开展员工防灾培训,评估建筑强度、储存淡水和食物,做好急救准备等。

3.2.2 实施节水措施

气候变化导致的气温升高将加剧全球部分地区干旱的强度和持续时间(IPCC,2014)。很多远离大陆的岛国淡水来源单一,持续的干旱天气很可能导致岛内供水危机。在加勒比海和南太平洋地区,不断加剧的干旱令小岛国淡水供应非常紧张,给旅游业供水带来挑战。为此,位于南美洲多巴哥岛上的度假酒店采取了各种节水措施,包括增加海水淡化能力、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利用海水充当卫生用水、采用节水设施、限制泳池用水、实施污水回收等。泰国普吉岛为应对季节性缺水,发起了修建水坝、扩展可用水源、修缮供水和污水回用系统、改革水费结构等行动措施。

3.2.3 保护珊瑚礁等珍稀生境

珊瑚礁等珍稀生境是极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不仅带来潜水、观鱼等经济回报高的旅游活动,而且是维持健康海洋景观的基础。然而,海温上升和海水酸化已经危及到珊瑚礁生态系统,有研究预测到2050年世界热带珊瑚礁会快速萎缩[31]。面对珊瑚白化风险,澳大利亚大堡礁海洋公园管理机构采取了一系列防护措施,包括在高温时段抽取深层海水降低海水表层温度,设置浮标支撑的伞状构筑遮蔽珊瑚等。公园管理机构还长期实施珊瑚白化监测、预警、评估等管理行动,以充分了解珊瑚退化风险,做好预防措施。

3.2.4 推行保险、折扣等经济手段

由于夏季高温更加频繁,飓风频率增加,很多滨海旅游胜地面临夏季市场低迷的问题。为了避免市场低落,很多度假村采取了季节性消费刺激手段。例如,加勒比海旅游组织(Caribbean Tourism Organization)的成员酒店推出了夏季特别折扣,提高低预算家庭的消费需求;同时创造性地提出飓风改期服务,这意味着如果游客的预定入住时间恰逢风暴,酒店将免费为游客改签订单。佛罗里达州位于美国东南海岸突出的半岛上,既是广受欢迎的滨海旅游胜地,又饱受飓风侵扰。为此州政府制订了一项天气保险计划,弥补酒店在风暴期的订单损失,最高额度20万美元。

尽管适应气候变化措施已经在不少地区得到实践,但是相对于已经主流化的低碳政策,全社会对适应气候变化的认识和准备仍处于初级阶段。政府和各行业适应气候变化的意识仍然较为淡薄,很多国家和地区都缺乏长期策略,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总体处于自发和零散的状态。在这一背景下,旅游业更应当充分重视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措施,在从业者和管理部门中逐步“主流化”适应气候变化的策略和行动。

4 总结与启示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是一项多主体参与的、整体性的政策,并且有赖于全社会低碳意识的提高。为保持我国旅游业在碳约束前提下和气候资源分布变化背景下的竞争力,应采取“以私营部门为参与主体,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和行业协会组织能力”的应对策略,构建多主体参与的应对体制,建立涵盖交通、住宿、游览等各个领域的整体性政策,引导旅游业正确认识和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效应。

4.1 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从各国实施低碳旅游政策的经验来看,政府、私营部门和行业协会之间的配合非常重要。政府的作用侧重于引导和辅助,为私营部门提供充分的信息、适当的财政支持以及必要的基础性服务。作为公共服务的主要供给者,政府有责任提供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修建海堤、加固公路等。而政府提供的相关信息服务如发布市场信息、发布气象预警报等对气候变化行动也极为重要。

4.2 激发私营部门的积极性

出于盈利和保持竞争力的目的,私营部门有实施低碳政策的动力。对于酒店和度假村来说,节能是降低经营成本的重要途径。同时,面临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和风险,滨海旅游业的经营者也不得不采取适应措施以保障游客的安全。应当说,私营部门是实施低碳旅游政策的主要群体和主导力量,如何进行政策设计以满足私人部门的需求、引导其进一步实施节能减排,是低碳旅游政策的重要命题。

4.3 提倡旅游协会的参与

国际组织和旅游协会在倡导低碳旅游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世界旅游组织是讨论和推进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议题的重要力量。而区域性旅游协会具有较强的联络能力,能够把区域内的酒店、度假村等组织起来开展低碳活动,增强活动的规模效应和宣传效果。旅游协会作为专业性组织,也承担制定标准、实施认证和评估的功能。例如,在欧盟生态标签,欧洲生态管理和审计系统的推行过程中,旅游协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旅游协会也能够发挥一定的信息公开和监督作用,有助于形成健康的低碳旅游市场。

4.4 采取整体性策略

旅游业具有很强的联动特征,旅游活动包括出行、住宿、观光等多个环节,因此旅游政策与交通、建筑、能源等多个领域交叉。低碳旅游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以上领域低碳发展水平的整体提高。举例来说,只有在区域交通系统的整体水平较高,交通路线规划合理,交通设施完备的情况下,低碳出行的口号才得以实现。因此,低碳旅游政策必须在建设节能型社会的整体背景下,与低碳交通、低碳建筑政策齐头并进,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4.5 宣传和培养低碳理念、低碳意识

低碳旅游是一种市场行为,游客的偏好对于低碳旅游市场的形成和成长至关重要。无论是低碳出行、低碳住宿还是低碳游览,游客的积极参与都是先决条件。因此,引导游客树立低碳、健康、环保的消费观念,也是低碳旅游政策不可或缺的基础工作。既可以通过城市标语、景点宣传册等多种形式向游客宣传低碳旅游理念,也可以在旅游活动中加入碳排放量计算环节,使游客重视其旅游活动的气候影响,提高游客的减碳积极性。

[1] BODE S,HAPKE J,ZISLER S.Need and options for A regenerative energy supply in holiday facilities[J].Tourism and Management,2003,24 (3).

[2] PACHAURI P K,ALLEN M R.Climate change 2014:synthesis report[R].IPCC,2014.

[3] MORENO A,BECKEN S.A climate change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methodology for coastal tourism [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09,17 (4).

[4] SCOTT D,DAWSON J,JONES B.Climate change vulnerability of the US northeast winter recreation tourism sector[J].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Strategies for Global Change,2008,13 (5/6).

[5] 翁毅,朱竑.气候变化对滨海旅游的影响研究进展及启示[J].经济地理,2011,31 (12):2133-2137.

[6] UNWTO and UNEP and WMO.Climate change and tourism:responding to global challenges [C]//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limate Change and Tourism.Davos,2007.

[7] 席建超、赵美风、葛全盛.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南方五省区域旅游流的可能影响评估[J].旅游学刊,2011,26 (11):78-83.

[8] 王秀兰,吴亚琪,王秀芬.气候变化对山西省旅游气候舒适度的影响分析[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13,27 (3):106-113.

[9] 刘少军,张京红,吴胜安,等.气候变化对海南岛旅游气候舒适度及客流量可能影响的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14,30(5):977-982.

[10] 杨续超,顾骏强.国外气候变化影响旅游业的研究进展[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9(Z2).

[11] 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2010,25(1):13-17.

[12] 唐承财,钟林生,成升魁.我国低碳旅游的内涵及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经济地理,2011,31(5):862-867.

[13] 王谋.低碳旅游概念辨识及其实现途径[J].中国人口·环境与资源,2012,22(8):166-171.

[14] 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城市:旅游城市转型发展的新标杆[J]旅游论坛,2010(3):253-257.

[15] 郑琦.低碳旅游:低碳城市转型的模式创新[J].学习与探索,2010(4):126-129.

[16] 黄文胜.论低碳旅游与低碳旅游景区的创建[J].生态经济,2009(11):100-102.

[17] 谭锦,程乾.论低碳旅游景区评价体系构建:以四川贡嘎燕子沟景区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0(11):117-118.

[18] 马勇,王宏坤,陈小连.中国低碳旅游盈利模式的创新思考[J].中国人口·环境与资源,2011,21(3):199-201.

[19] UNWTO.World Tourism Barometer,2010,8(2).UNWTO,Madrid.2010.

[20] UNEP and UNWTO.Tourism in the Green economy-background report [R].Madrid:UNWTO,2012.

[21] European Commission.A European Strategy for More Growth and Jobs in Coastal And Maritime Tourism.COM(2014) 86 final.

[22] European Commission.Innovation in the Blue Economy:Realising The Potential of Our Seas and Oceans for Jobs and Growth.COM(2014) 254 final/2.

[23] Australian Government,Department of Resources,Energy and Tourism.Tourism 2020-Whole of Government Working with Industry to Achieve Australia’s Tourism Potential.2011.

[24] BERNSTEIN L,BOSCH P.Climate change 2007:synthesis report [R].IPCC:2007.

[25] PARRY M L,CANZIANI O F,PALUTIKOF J P,et al.Climate change 2007:impacts,adaption and vulnerability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26] PEETERS P.Major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European tourist transport[J].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2007,15.

[27] RINGBECK J,EL-ADAWI A,GAUTARN A.Green tourism.A road map for transformation [R].Booz & Company Inc.2010.

[28] UNEP,University of Oxford,WTO,WMO.Climate change adaption and mitigation in the tourism sector:frameworks,tools and practices [R].Paris:UNEP,2008.

[29] BAKOS G C,SOURSOS M.Techno-economic assessment of a stand-alone PV/hybrid installation for low-cost electrifcation of A tourist resort in Greece [J].Applied Energy,2003,73.

[30] DALTON G J.Case study feasibility analysis of renewable energy supply options for small to medium-sized tourist accommodations [J].Renewable Energy,2009,34.

[31] LOGAN C A.A review of ocean acidification and America’s response[J].Bioscience,2010,60.

The Policies,Practices and Implications on Responding to Climate Change in Coastal Tourism

ZHU Xuan LIU Ming

(China Institute for Marine Affairs,Beijing 100860)

This paper focused on the tourism industr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limate change and introduced the tourism policies of Australia,UK and EU which aimed at or related to respond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Tools that adopt in coastal tourism to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were also sorted out,including mitigation measures to reduce tourism carbon emission as well as adaption measures on preventing and eliminating negative impacts caused by climate change.Based on these practices,the paper argued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an integrated policy comprising travel,accommodation and tourism activities by a multi-actor institution including private sector’s active participation,government agency’s guidance and tourism organizations’ supporting role,to maintain China’s tourism’s competitiveness with future carbon restricts and in threats of reallocation of climate resources.

Coastal tourism,Climate change,Adaption measures,Mitigation measures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JY143).

朱璇,助理研究员,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海洋政策、环境政策,电子信箱:zhuxuan@cima.gov.cn

F590.3

A

1005-9857(2016)01-0057-08

猜你喜欢

气候变化旅游业政策
政策
政策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发布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蝗灾降临东非,气候变化可能是罪魁祸首
助企政策
政策
对烟台市旅游业发展的探析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