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南省海岸与海岛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

2016-03-14陈丹丹吴瑞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6年1期
关键词:珊瑚礁海洋生物海岛

陈丹丹,吴瑞

(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 海口 570125)



海南省海岸与海岛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

陈丹丹,吴瑞

(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 海口 570125)

文章简述了海南省海岸与海岛生物多样性概况,总结了海南省海岸与海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成效和问题。提出了海岸与海岛生物多样性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目标和保护任务,确定了海岸与海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8个优先领域:①完善海岸与海岛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政策、法规和制度;②开展海岸与海岛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与监测;③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④加强海洋外来入侵种管理;⑤控制污染源,加强重点海域环境综合整治;⑥开展海洋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工作;⑦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领域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⑧加大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海岸与海岛;生物多样性;保护;海南省

1 海南省海岸与海岛生物多样性概况

海南岛海岸线长1 823 km,拥有海南本岛及周边岛屿、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等共计736个岛屿,分布着滨海湿地、红树林、珊瑚礁、河口、潟湖、岛屿、上升流、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海南岛沿岸有海岛329个,海岛总面积42.32 km2,岸线长267.197 km。海南省海岸与海岛生态系统类型多种多样,海洋生物物种、生态类群十分丰富。海南省的红树林植物种类数占我国种类数的90%以上、海草占48%、鱼类占67%、虾蟹类为80%、头足类占79%、软体动物为75%、棘皮动物为76%。

2 海岸与海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效、问题及挑战

2.1 保护工作成效

2.1.1 海岸与海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划

近年来,中国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其中与海岸及海岛生物多样性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1999)、《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2009)、《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2000)、《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2002)等。同时,海南省根据国家相关法律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也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海岸及海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如《海南省珊瑚礁保护规定》(2009)、《海南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定》(2008)等。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施,为海岸与海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办法。国务院已经批准实施的《全国海岛保护规划》及《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计划纲要》,以及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海南省制定的本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省级海洋功能区划》《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海南省海岛保护规划》及《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等,对海岸及海岛生物多样性保护也都做出适当的规划安排。

2.1.2 海洋保护区建设和管理

截至2012年5月,海南省已建成各类海洋保护区20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处,省级自然保护区8处,市县级自然保护区7处,特别保护区1处。此外,还有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2处。其中,以红树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有8处,以珊瑚礁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保护区有2处,以海草床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保护区1处,以麒麟菜、江蓠、拟石花菜等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保护区2处,以白蝶贝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保护区1处,以白鲣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1处,以黑脸琵鹭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保护区1处,海岛生态保护区1处。这些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保护了许多珍稀濒危海洋生物物种,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

2.2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2.2.1 存在的问题

尽管海南省海岸与海岛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许多成就,但是仍面临许多重大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保护管理体制不顺,保护成效不高;②现有法规针对性较差,政策、规划缺乏,公众意识淡薄,对于各类海岸及海岛生物多样性破坏行为,现有法规针对性较差,缺乏适用的法律手段;③缺乏海岸及海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宏观政策和规划,公众的海洋生态意识还很淡薄。

2.2.2 面临的挑战

保护与开发矛盾持续增加:①近岸海域过度捕捞,导致近海渔业资源日益减少,有些生物资源严重衰退,趋于枯竭。②海水养殖盲目发展,大规模的毁林围塘,养殖设施密集、养殖量超过养殖容量,造成海洋生物的栖息地遭受破坏,海岸带生态环境恶化。③滨海房地产、游艇码头迅猛发展,海岸原生植被遭到破坏,施工废水、生活污水的直接或间接排海,区域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影响,导致区域海岸侵蚀加剧,岸线后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进程,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将持续增加,海岸生物多样性保护压力持续增大;典型生态系统趋于退化,海岛生态遭破坏。外来物种入侵威胁本土物种,在海南岛逸出为野生状态(归化)的外来植物,共有165种,

隶属120属48科,其中,外来植物较多。随着海岛的开发,一些外来物种往往会被有意或无意地带到海岛上,导致海岛原有的生态平衡被打破,生物资源受到干扰;气候变化对海岸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海区沿岸海平面呈上升趋势,引起大片沿海低洼地淹没、湿地减少、台风和台风暴潮灾害加剧、洪涝威胁加重、潮滩的淹没和侵蚀加重,滨海湿地可能被淹没,近而对海岸带生物多样性带来严重影响。海水温度的升高、海水酸化、海平面上升,这些变化在全球范围内导致了珊瑚礁生态系统的退化,海南省珊瑚礁生态系统也不例外。

3 海岸与海岛生物多样性保护空缺区域

海南省已建立各类海洋保护区20个,保护的对象包括珍稀濒危物种、渔业资源、滨海湿地、红树林湿地、珊瑚礁、自然历史遗迹、景观等。从几类重要的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来看:目前,受保护的红树林总面积约为29.59 km2,占海南省红树林总面积的75.3%。受保护的珊瑚礁主要集中在三亚,珊瑚分布较多的海南岛东岸沿海,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及南沙群岛的珊瑚礁仍未得到保护。海草床保护区仅陵水一处,受保护的海草面积约为5.74 km2,仅占海南省海草总面积的10.4%,海草面积分布最大的文昌、琼海一带没有得到保护。海南岛周边岛屿、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等共计有735个岛屿,受保护区保护的海岛56个,仅占海岛总数的7.6%。一些重要的渔业资源分布区域和种质资源集中区域也缺乏有效保护。

为此提出以下的海岸及海岛生物多样性保护空缺区域。

海岸:文昌珊瑚礁海草床分布区,琼海珊瑚礁海草床分布区,万宁珊瑚礁分布区,昌江海尾珊瑚礁分布区,临高邻昌礁珊瑚礁分布区,莺歌海盐场湿地,三亚南山一带,琼海潭门红树林分布区,陵水黎安镇红树林分布区。

海岛:珊瑚礁分布区——蜈支洲、双帆石、东锣、西鼓、西沙、南沙、中沙群岛等。领海基点——海南本岛周边七洲列岛、双帆、大洲岛(大岭、小岭)、双帆石、陵水角、锦母角、深石礁、东洲、东洲头、西鼓岛、四更沙角、峻壁角、感恩角、莺歌嘴以及西沙群岛的东岛、中建岛、赵述岛、北岛、中岛、南岛等。

4 海岸与海岛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

4.1 指导思想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现海南省海岸与海岛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为目标,协调海洋开发与海洋生态保护。根据海南省海岸与海岛生物多样性实际状况和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总体要求,实行分类保护、分区推进、分级管理、分步实施。对各类典型珍稀的海洋生态区域和珍稀濒危海洋物种通过建设海洋保护区保护实行严格保护,对脆弱敏感的海洋生态系统通过加强监督管理实行限制开发,对已受损破坏的海洋生态通过生态修复重建其生态功能,对全海域实行以生态系统管理为基础的协调开发与保护。优先落实保护措施,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养护和合理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增强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保证生态服务功能的持续发挥,为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并推动海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发展。

4.2 基本原则

4.2.1 生态友好,持续利用

在海洋开发活动中,转变短期粗放型和资源消耗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处理好海岸与海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科学保护要与合理利用相结合,做到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在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和破坏环境的前提下,把保护海洋生物资源与转变渔业增长方式、优化渔业产业结构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合理调整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实现海洋经济开发与海岸与海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协调发展。

4.2.2 功能分区,分类推进

根据海岸与海岛生物多样性的分布和功能特征,按照区域海洋生态特征和海洋功能标准,指导海洋资源利用强度和布局,按照有度、有序、有偿的原则开发海洋。根据国家区域开发的总体布局和海岸与海岛生物多样性状况,合理规划海洋开发主体功能区。根据海洋生物资源的区域分布特征和保护工作面临的任务,分区确定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方向与措施:近海海域以完善海洋伏季休渔、捕捞许可管理等渔业资源管理制度为重点,保护和合理利用海洋生物资源;浅海滩涂以资源增殖、生态养殖及海洋生态保护为重点,促进海水养殖增长方式转变,力保海岸与海岛生物多样性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4.2.3 突出重点,因地制宜

坚持生态需求与社会可接受能力相结合,突出海洋生态主导功能的恢复与保护,依据海岸与海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具体要求,重点保护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及其服务功能,因地制宜、分期分批采取就地保护、生态修复、污染防治、综合监管、民众参与等措施,使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海洋物种得到严格保护,受损海洋生态系统主要服务功能得以恢复,脆弱敏感海洋生态区域开发得到有效的限制。妥善处理好全面保护与重点保护的关系。同时,针对海洋生物资源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地位和不同海洋生物的特点,以资源养护为重点,实行多目标管理,分阶段、有步骤地加以实施。

4.2.4 综合管理,海陆统筹

以海洋生态系统为基础,实施海洋综合管理。既要考虑生物资源、非生物资源及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也要考虑人类活动和自然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打破海洋工作中产业部门和行政区划界限,以共同的海洋生态系统要素为依据划分海洋管理区域,统一协调陆地流域管理与海岸与海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海岸与海岛生物多样性保护要与沿海陆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相结合,海洋与陆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同步实施,陆域开发要与海洋生态容量相协调。从海洋生态系统的流动性和复合性特点考虑,充分发挥政府保护公共资源的主导作用,建立有关部门间各司其职、加强沟通、密切配合的海岸与海岛生物多样性保护体制。

4.3 战略目标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以实现海南省海岸与海岛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为目标,协调海洋开发与海洋生态保护,促进人与海洋和谐。根据海南省海岸与海岛生物多样性实际状况和总体要求,在海洋开发与保护中,保持现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切实保护海洋珍稀濒危野生生物,全面遏制海洋物种多样性丧失与生态系统退化的趋势。建立海洋保护区网络,实施海洋生态修复,防止海洋开发对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影响和破坏,推动海洋生态产业发展,全面提升海岸与海岛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维护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障生态安全,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经过长期不懈努力,到21世纪中叶,继续保持海南省海洋生态环境的优良状况,海洋生物资源实现良性、高效循环利用,濒危海洋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处于整体良好状况。

4.4 生物多样性保护任务

4.4.1 完善海岸与海岛生物多样性相关法规政策

针对海南省的实际情况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加快立法进度,完善与国家法律法规相配套的地方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法规体系。制定促进海岸带与海岛合理开发、利于海洋生物资源持续利用、保证海洋生物与生态安全等地方性法规,修订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力度,严肃惩处各种环境违法和破坏生态的行为。

4.4.2 全面保护海洋珍稀濒危物种

开展海洋珍稀濒危物种普查,查清其分布、数量及珍稀或濒危现状。根据海洋物种的濒危等级,对列入国际、国家和地方等保护名录的珍稀濒危海洋生物的集中分布区和主要栖息地就地进行保护。对于在自然状态下短时期内难以恢复的海洋珍稀濒危物种,在加强保护的同时,积极进行人工驯养繁殖,开展增殖放流,以迅速增加其种群数量。

4.4.3 大力选划建设海洋保护区

加强海岛保护区建设,促进特定海岛及周围海域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对已受到破坏的重点海岛及其周围海域生态环境与资源进行恢复整治。完善海洋保护区管理制度,加强人才培养,加大海洋保护区建设财政投入,加强海洋监管和海洋保护区监管监测,切实提高海洋保护区管理水平。充分利用海洋保护区这一重要的海洋科学实验平台,开展科学监测与研究,切实掌握保护区海洋生态系统的状态和变化趋势,促进保护区生态建设和科学管理。理顺、整合和优化各类、各级、各区段保护区,以便用最小的成本实现海南岛海岸带及周边海域保护区的全面管理,并在规范化管理中逐步发挥其保护效益。

4.4.4 保护和修复典型海洋生态系统

增加保护区的数量、类型和规模,加大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严格控制红树林区内的养殖及珊瑚礁、海草生长区的围填海活动。制定红树林、珊瑚礁及海草床等典型生态系统的总体修复与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地开展红树林种植、珊瑚礁移植、海草移植等生态修复工程。做好海岛生态功能区划,根据海岛的区位、资源、环境、保护与利用现状等特征,确定不同海岛的主题功能和发展格局,进行分类管理。

4.4.5 逐步恢复和合理开发海洋渔业资源

严格实行伏季休渔制度,控制渔业捕捞强度,加强渔业执法、杜绝非法作业。大力推进人工鱼礁建设,积极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恢复近海渔业资源。对重要渔业资源品种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等主要栖息繁衍场所实行重点保护。严格依据海洋功能区划布局养殖水域,结合海洋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养殖容量评估,依据养殖容量配置海水养殖规模,优化养殖结构,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技术。

4.4.6 防治海洋外来入侵物种,维护海洋生物安全

开展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对已发生危害的海洋外来入侵生物分布、数量、危害程度和造成的损失进行调查评估。建立健全海洋外来物种防控体系,研究开发外来物种清除、控制技术,加强对船舶压舱水的管理,控制海洋外来入侵物种。

4.4.7 强化海洋合理开发和防治环境污染以保护海岸与海岛生物多样性

严格控制特殊海岸及海岛的开发强度,加大海洋生态执法力度,防止涉海工程项目侵占、破坏或污染重要海洋生态系统。根据海洋生态容量和资源禀赋,充分利用海岸及海岛生物多样性的资源优势,合理选择海洋经济发展方向。开展重点区域海洋环境综合治理。抓紧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处理设施建设,重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滨海旅游区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陆源污染物防治。推进港口环保基础设施和应急能力建设,防治海洋工程、船舶运输对海洋环境的破坏,加强海域污染源控制。

4.4.8 完善海岸与海岛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评价与信息共享体系

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海南省海岸与海岛生物资源的本底调查。加强海洋生物资源及生态环境监测,完善省海洋环境监测机构能力建设,实现海洋环境监测制度化、标准化、系统化。推进赤潮灾害跟踪监测与预警预报体系建设。建立并完善海洋环境信息基础数据库,海洋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及海洋环境保护综合管理系统。

4.4.9 深化海岸与海岛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技研发

大力支持海南省现有的科研机构,鼓励引进专业科研人才及国家级科研院所和知名高校来海南建立海洋研发机构,提高海南省海洋保护科技研发水平。以推动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功能修复技术的革新;加强海洋珍稀濒危物种生态学和生物学的研究,以及遗传资源人工保存的生物学基础研究;拓展海岸及海岛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开展海水生态养殖技术研究,发展海水健康养殖调控技术和水产病源快速检测技术;开展海洋外来物种风险评估技术研发,对入侵海洋外来种开发防治技术和生态恢复技术等,以提高应对海岸与海岛生物多样性新威胁和新挑战能力。

5 海岸与海岛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行动计划

根据总体目标和战略任务,综合确定海南省海岸与海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 8个优先领域及20个优先行动。

5.1 优先领域一:完善海岸与海岛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政策、法规和制度

行动1:制定和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政策、法规和制度。①修订现有的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地方性法规的内容,提高法规的系统性和协调性。②研究制定自然保护区管理、旅游开发、海岛保护和海洋资源合理利用等地方性法规。③完善生态补偿政策,扩大政策覆盖范围,增加资金投入。

行动2: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机构,完善跨部门协调机制。①建立健全相关部门的生物多样性管理机构和地方政府生物多样性管理协调机制,加强基层保护和管理机构的能力建设。②建立打击破坏生物多样性违法行为的跨部门协作机制。

5.2 优先领域二:开展海岸与海岛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与监测

行动3:完善补充海岸与海岛生物物种资源和生态系统的本底调查。①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本底综合调查与评估。②开展全省海岛生物资源和生态调查评估。③开展海洋珍稀濒危物种普查。④建立海南省地方物种本底资源编目数据库。

行动4:推进海洋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建设。①建立海洋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及标准,推进海洋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②开发海洋生物多样性预测预警模型,建立预警技术体系和应急响应机制。③建立自动监测系统和实时发布系统,构信息网络和数据处理平台。

5.3 优先领域三: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

行动5:加强和完善海洋保护区的建设。①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和空缺区域内海洋保护区的建设,优化空间布局,提高保护区间的联通性和整体保护能力。②在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遗传育种价值的水产种质资源主要生长繁育区域,建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③推进海洋保护区规范化建设,提高保护区管理质量。

行动6:加强红树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①对红树植物古树建立档案并进行挂牌保护;对珍稀濒危红树树种进行人工育苗,扩大其种群数量。②对杜绝人为干扰就能够自然恢复的次生红树林,采取封滩保育措施,适当结合人工促进更新和林分改造手段,提高自然恢复率。③对于人为破坏强烈且处于退化状态的红树林,采取人工改良环境条件并引入适宜树种的改造措施,进行规模化人工红树林改造。

行动7:加强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①建立珊瑚礁生态监测体系,确定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主要威胁与压力,建立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综合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模式。②开展珊瑚礁生态系统恢复与保护示范项目,实施综合管理,有效协调海洋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减轻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压力,促进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恢复。

行动8:加强海草床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①研究和实施利用海草种植进行自然恢复和生态修复,采用本地海草进行复壮、养护和种植。②改善海草生长的水质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状况,加强对海草床的保护与管理,清除影响海草的盲目养殖活动。

行动9:加强海岛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①制定科学合理的海岛开发规划和海岛功能区划,通过加强监管控制海岛开发的强度。②严格保护海岛及周边海域的生态系统,保持海岛地形、地貌的稳定。③对生态破坏严重的海岛,开展海岛生态修复。

行动10:加强渔业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①继续实施禁渔区、禁渔期、捕捞配额和捕捞许可证制度。②开展人工鱼礁建设,推广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对重要渔业品种产卵、索饵、越冬场及洄游通道进行修复。③调整渔业产业结构,选择有条件区域发展休闲渔业。④依据海洋功能区划布局养殖水域,结合海洋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养殖容量评估,依据养殖容量配置海水养殖规模。⑤大力推广生态和健康养殖技术,优化养殖结构,合理搭配养殖品种,通过养殖代谢产物的循环利用,减少养殖废弃物的产生。

行动11:加强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①兴建珍稀濒危海洋物种保护救治中心,对受伤和搁浅个体进行及时的保护救护。②开展珍稀濒危物种人工驯养繁殖,以迅速增加其种群数量,保证后代成活率提高。③对我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出口贸易加强管理,使物种种质资源和遗传价值得到保护。

5.4 优先领域四:加强海洋外来入侵种管理

行动12:建立健全海洋外来物种防控体系。①开展外来入侵生物普查,对已发生危害的海洋外来入侵生物分布、数量、危害程度和造成的损失进行调查评估。②建立外来入侵物种数据库和名录。③依托现有的海洋环境监测系统,建立省市级海洋外来入侵生物监测预警中心。

行动13:控制外来物种入侵。①对已发生入侵或具有潜在入侵性的外来物种,采取清理、抑制和控制等措施。②加强对船舶压舱水的处理,防范压舱水携带海洋外来入侵物种。③加强水产引种的评估工作,防止引种产生的生态灾害。

5.5 优先领域五:控制污染源,加强重点海域环境综合整治

行动14:减少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①推进沿海城镇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开展农村污水、垃圾、农业面源、养殖污染治理及修复工作。②加强涉海工业园区的环境管理,推行清洁生产,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及水污染物排放总量。③实行海上排污许可证制度和收费制度,加强对海上流动污染源的管理。④推进滨海旅游区的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滨海旅游区的环境保护。⑤完善港口船舶油污水、生活污水和固体废物的接收处理设施,建立健全涉海污染事故应急体系。

行动15: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①开展海口湾、三亚湾、洋浦湾(包括新英湾)等重点港湾实施综合治理,改善和恢复海洋生态环境。②开展南渡江、三亚河、宁远河和万泉河等主要河口实施综合治理。③开展东寨港、八门湾、老爷海、新村港与黎安港、铁炉港等重要潟湖实施综合治理。

5.6 优先领域六:开展海洋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行动16:提升珊瑚礁生态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①评估气候变化对我省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影响,制定评估指标体系。②建立珊瑚礁生态系统动态监测体系,探索珊瑚礁生态系统恢复技术。

5.7 优先领域七: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领域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

行动17:加强生物多样性领域科学研究。①加强海洋保护物生物学基础研究,以及遗传多样性基础研究。②加强海洋生态修复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③加强渔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④开展海洋外来入侵生物预防与控制技术研发。

行动18:加强生物多样性领域人才培养。①制定海洋高新技术人才引进激励政策,大力引进和培养海洋人才。②发挥高等院校专业教育的优势,加强生物多样性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③加强培训,提高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技术水平和决策水平,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5.8 优先领域八:加大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行动19:加大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①加大新闻媒体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宣传力度。②依托海洋保护区、海洋馆、滨海风景旅游区等特殊地点广泛宣传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提高公众保护意识。③沿海乡镇积极组织村民开展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宣传教育,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形式多样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

行动20:建立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公众参与机制。①充分发挥民间公益组织的作用,积极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②建立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好志愿者机制,建立志愿者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培训系统。③建立公众和媒体监督机制,监督相关政策的实施。

On the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Strategy and Action Plan of the Coast and Sea Islands in Hainan Province

CHEN Dandan,WU rui

(Hainan Academy of Ocean and Fisheries Sciences,Haikou,570125)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d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biodiversity of the coast and sea islands in Hainan province.It summarized the protective effects and problems of the biodiversity,put forward guiding ideologies,basic principles,strategic targets and protective missions of the biodiversity,and identified 8 priority protection areas as follows:(1) improving relevant policies,law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2) carrying out investigation,evaluation and monitoring; (3) strengthening the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4) improving the management of marine alien invasive species; (5) controlling pollutant sources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of the environment in key areas; (6) developing the works of marine biodiversity in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7) strengthe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alents cultivation; (8) reinforcing propaganda and education in marine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establishing the mechanism for public participation.

Coast and sea islands,Biodiversity,Conservation,Hainan Province

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项目“海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编制项目”.

陈丹丹,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海洋生态,电子信箱:cdd0514@sina.com

Q16;P74

A

1005-9857(2016)01-0045-07

猜你喜欢

珊瑚礁海洋生物海岛
神奇的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动起来
终于等到你!ATOLL(珊瑚礁)ST200流媒体播放机、SDA200流媒体播放/功放一体机
什么样的海洋生物会发光
珊瑚礁世界的鱼儿
冰与火共存的海岛
海洋生物
在海岛度假
跟踪导练(三)3
砗磲采挖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破坏——以西沙北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