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贴近历史的精神
——“主题性”历史美术创作的当下思考

2016-03-14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湖南长沙邮编410000

湖南包装 2016年1期
关键词:主题性美术创作

方 笑(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湖南 长沙 邮编410000)

贴近历史的精神
——“主题性”历史美术创作的当下思考

方 笑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湖南 长沙 邮编410000)

“主题性”一词为舶来品,是重大题材的意思,它已经成为中国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主题性”美术创作更是独具中国特色,其题材主要集中在“历史事件”及“现实生活”两个方面。文章仅从“历史事件”来浅析,“历史精神”在当下“主题性”历史美术创作中的审美思考。

主题性;美术创作;历史精神;思考

新中国成立后,“主题性”历史美术创作才逐渐得到重视。近几十年来,国家发起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华文明历史美术创作工程”等一系列“主题性”历史美术创作项目,引得国内众多艺术家们的踊跃参与,更使得“主题性”历史美术创作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创作高度。但是,当今时代下的艺术家们却面对着同样一个问题:创作者不曾亲身经历那样的时代和事件,不曾有直接体验和认同的情感,如何创作出引人入胜的艺术作品,如何使人们牢记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光荣历史及独特的民族精神,如何兼具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之梦而不负历史的重托,这些都是我们在“主题性”历史题材创作中需要思索与研究的。因此,文章在结合笔者参与2015年湖南省政府组织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芷江抗日受降纪念馆”历史主题性创作活动,从具体的实践中探索与研究,并从“历史精神”为出发点,以时代精神的内涵、历史的真实、艺术创作的规律及笔墨四个方面,针对当下“主题性”历史美术创作中的思考来进行阐述。

1 贴近时代的精神内涵

蒋兆和的《流民图》,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丸木俊里和赤松俊子的《原爆图》,都可堪称为上个时代的经典“主题性”历史创作。在同样面对人类命运的思考,面对战争暴行的揭露,面对人们内心深处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及向往……身处不同国度的艺术家们,却用着不同的思维、不同的视觉内容、不同的形式、不同艺术语言的作品,获得了全世界不同审美习惯的阅读者们的强烈共鸣,这就是艺术与时代精神契合的高度表现。

更重要的是,作为多元性艺术形式的体现,“主题性”历史美术创作它是一种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发展到一定水平时,通过典型历史情节来展现历史精髓,传达时代气息的视觉文化产物。

从敦煌壁画中《张议潮出行图》到阎立本《步辇图》,从周思聪的《南京大屠杀》到董希文的《开国大典》,从伦勃朗的《夜巡图》到德拉克洛瓦《自由女神引导胜利》……这些历史上属于“主题性”历史美术创作的扛鼎之作,都确切地把握着时代所需要传达的精神及思想观念。或叙事,或颂扬贤德,或成教化,或助人伦,甚至是批判,其主题思想非常鲜明,其目的都是积极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而就其形式语言的表达,它既贴近于现实存在,贴近于时代的气息,但又不对其进行直接的“图解”。正如《尺牍新钞》中所说:“作文如打鼓,呆者下下垂中,高者下下打边。”[1]“主题性”历史美术创作始终保留着高者“中边”的距离。而正是这种微妙的距离感,才得以把作品所要表达的,倍具时代精神力量和社会意识形态及其内涵真正渗透到阅读者的内心之中。

2 贴近历史的真实

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事件和进程。“主题性”历史美术创作是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对其进行的研究和阐述。虽然这是“主题性”历史美术创作本身的原则与规律,但是这种原则并不等于创作者要原原本本忠实、照搬历史的现场和细节。而是根据历史事件的情节去还原或是再现那一历史的瞬间。对于如何体现与表达,那便是创作者对于历史感悟的程度与自身艺术创作水准的把握了。

梁明成的雕塑《1945•重庆》是取材于重庆毛泽东和蒋介石谈判的历史照片,在人物的比例和尺寸的处理上,第一次把蒋介石与毛泽东放在等同并肩的位置。这样将两位历史人物放在一起的作品,在美术创作中是不多见的,却也是表明当下对国共抗战合作历史的尊重。董希文的《开国大典》,表述的是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新中国成立的时刻。而为了强化画面主题和总体的需要,右方的柱子被创作者主观的舍弃。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对此这样评价“这在建筑学上是个错误,但在绘画艺术上却是一个大成功。”[2]。这正是为了更好的表现历史的真实,创作者们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主观的、极度的、概括性的进行了一定的历史“失事求似”和一定的艺术虚构,而这是“主题性”历史美术创作中的必然性。

3 贴近艺术的创作规律

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多年间,是“主题性”历史美术创作的高峰期,出现了一大批在艺术和思想上都影响极高的作品。如王式廓的《血衣》、罗工柳的《地道战》、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董希文的《开国大典》、靳尚谊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等。这些作品成就了那个时代以写实语言和表现技法的深度及艺术的高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艺术形态也不断地推陈出新。视觉主义时代的到来更是对“主题性”历史美术创作的冲击与碰撞产生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使得“主题性”历史美术创作开始不局限于具象的写实,而从具象写实中开拓出来,并融进了许多现代主义以及当代艺术的形式。如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立体构成主义、波普艺术、现代新媒体。他们既开阔了作品的思路,又为探索和发展“主题性”历史美术创作找到了新的突破口。这样,一些优秀的“主题性”历史美术创作脱颖而出。

同样是记录南京大屠杀的作品,许江等创作的《1937•12•南京》,却打破了以日军惨绝人寰的暴行下女性裸尸横陈的画面表达。在超大尺寸画幅中,乌云翻滚,遮天蔽日,日军毫无人性的屠杀还在无情的进行着。唯独在遍野横尸中,惨留下一个赤裸的幼儿在被杀害的母亲身旁嗷嗷待哺,孤显无助。从已逝母亲的那双未能闭上的眼中,我们读到了母亲临死前的守护与挣扎。这正是创作者们通过用心的设计,把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充分的运用到人物造型和气氛的渲染上,才得以更加强烈的表达出对残酷劫难和人性毁灭的批判,得以与阅读者的内心产生强烈的共鸣。王国斌等创作的油画《华北地道战》,避开大家所熟悉的地道战场景,运用中国画的散点透视的方法,借大量房屋中的长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把画面归纳到一个构成的形式感中,将敌军布在房屋所围绕的中心位置,我军人物则精心隐藏在画面四围,或三五在屋顶待命,或一人侧身墙角准备,或屋后探头侦查……再减弱色彩的视觉效果,运用意想不到的单彩黑白灰大关系,更为活灵活现的呈现了过去那一定格的瞬间。这是创作者在成熟的艺术形式及感悟中所得到的突破。唐勇力的《新中国诞生》,秉持中国画创作原理,创作技法以中国画传统绘画技法和壁画技法为主,而丰富的人物造型及环境则融入西方绘画高度写实的创作方法,将东、西方艺术手法结合并融会贯通,整体画面庄严、厚重又绚丽辉煌。以全新而独特的视觉效果和技法表达再现了开国大典的情形。朱训德的《丰泽园雅聚图》,以文人的情怀、艺术家的视角描绘着新中国立国安邦逐渐稳定之际,毛泽东主席为思考文化建设问题,借中南海丰泽园中古海棠花开之际,会见齐白石、郭沫若、章士钊、俞平伯等一批卓有成就和影响的文化艺术大家们,与他们一起品茗听香共叙乡情,在谈诗论画中瞩望未来的历史故事。画作是朱训德先生历经3稿反复琢磨后,才决定以中国传统的手卷形式将人物、花鸟、树木同置在一个空间下,故事则由画作最右边两只和平祥鸽的起舞而开始述说。其妙处是画作可分成4个部分,而每一个部分都可独立成一个小场景。展开手卷仔细品味,会发现故事在春暖花开、清风徐来之中一个接一个地被娓娓道来。可以说,朱训德的《丰泽园雅聚图》是将中国传统图式语言的表达在“主题性”历史美术创作形式的探索中取得了完美的阐释与呈现。

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人的视觉、文化、思想、观念的差异,都会带来艺术创作的发展和变化。而新的形式、风格的出现亦促进了艺术创作多元化的产生。这便使得更多的艺术作品以“交响乐”的效果呈现。作为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题性”历史美术创作,其形式、规律始终都明确着艺术规律第一的品质和原则。因为,“主题性”只是对美术创作的规定而已。

4 贴近的笔墨

“土油画”,是六十年代期间那批“主题性”历史美术创作前辈们对自身创作的嬉称。那是因为初习俄国的油画技法语言,还不如现在的炉火纯青,但却能准确的捕捉到当下那个时代人的精神与社会的真实风貌,能贴切的反映历史感、认知感、时代感,更为“主题性”历史美术创作的意义得到了重新的确立。

随着“主题性”历史美术创作的现代演化,它的技法语言越来越成熟,思想越来越丰富,其产生的作品也以不在是传统概念的“主题性”历史美术创作。段江华创作的《文夕大火》,运用了综合材料的手法,建筑物早已化作了带有强烈意识形态的黑、红两色,其画面呈现的凝重语言风格,更是被赋予了暮色苍茫的纪念碑式的意向。朱训德、杨志坚、方笑、卿科军等人创作的7×3米画作《拥抱和平》,在立足当下与未来对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材料上融合了中国重彩矿物质颜料与坦培拉、油画颜料;空间表达上,它一方面承袭了东方传统线性造型和平面性的结构表达,一方面承袭了西方的透视原理,在画面没有一笔透视线的情况下,呈现了一个很好的深度空间状态。色彩考究上,在符合东方审美的前提下,借助研究敦煌灿烂而富丽堂皇的壁画色彩与意大利湿壁画及北欧画家的明亮色彩,以一种高调而透明的色彩关系,让阳光下的和平鸽、鲜花、儿童、习主席整体形成了一种灿烂的色彩感受,这种光、色、形、神的处理手法,把明确的色彩与大国的风采巧妙地融合到一起,给主题性创作带来一个新的突破。在梦幻与现实之间,可以说《拥抱和平》奏响了一部东方情怀的交响乐。

中国的“主题性”历史美术创作曾留下许多辉煌的过去,也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中国近代百年“主题性”历史画创作已取得了巨大成就,许多作品已成为国家博物馆与国家重要场所的镇馆之宝。而当代,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全面复兴过程中的许多“主题性”美术创作还方兴未艾。而社会、人文、自然、风俗等有历史价值的作品更有着巨大而丰富的创作空间。多元的思维观念和无限的表现手法更将给“主题性”历史美术创作带来灿烂而广阔的前景。与此同时,我们的艺术工作者们如何创作出符合大众需要,符合社会需要,符合时代精神、符合历史真实及艺术规律的美术作品,如何使“主题性”历史美术创作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是我辈艺术家们所要承担起的使命和职责。更是我们需要不断深化和研究的课题。

[1]周亮工. 尺牍新钞[M]. 长沙: 岳麓书社, 1983: 23.

[2]佚名.笔记录新中国成立最庄严的一刻——董希文和油画《开国大典》[N/OL]. 中国远洋报, 2009-08-28(05) [2015-12-06].

http://cosnews.cosco.com/detail?record=1522&Cha nnelID=4000&back=-10&randno=15653&templet=&resu ltid=16243

2015年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编号:CX2015B138)

方笑(1987-),女,湖南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

E-Mail:20818507@qq.com

2016-02-23

猜你喜欢

主题性美术创作
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意义生产与传播效应——以山东“腰斩黄河写生活动”为例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一墙之隔》创作谈
图案之于空间:概念性图案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主题酒店客房空间的主题性设计研究
创作随笔
从报道全国两会思考主题性报道要有“高度”和“热度”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