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国学热”看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2016-03-14李国富

广西教育·B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国学

李国富

【摘 要】从“国学热”产生的原因、呈现的特点、引发的争议、带来的思考四个方面展开论述,突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就如何普及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提出建议。

【关键词】国学 “国学热” 中华传统文化 儿童读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B-0005-04

什么叫国学?目前为止,学术界仍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多数学者认为国学指的是国家的学问,即中国之学、中华之学,重点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近年来,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潮,简称为“国学热”。笔者长期关注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也参与了一些相关的学习与研究,对如何继承、发扬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有些感受和体会。笔者围绕近年来“国学热”的话题,从四个方面谈谈个人的一些见解。

一、“国学热”产生的原因

关于“国学热”产生的原因,学术界众说纷纭。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一)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影响深远,独具魅力。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特指精神财富。精神财富指的是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思想、学说等。中华传统文化主要指中华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思想、学说。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许多思想家,代表人物有老子、孔子、墨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等,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思想,创立了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等学派,这就是历史上的“诸子百家”。诸子百家之中,道家、儒家以及后来从印度传入的佛家的思想对中国人影响极其深远,而三家之中,儒家的影响最为深远。两千多年来,儒家的思想学说(简称儒学)作为一种正统思想一直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传承发展,“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恕、孝、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思想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衡量中国人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精神修养的标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等经典著作是研究儒学最重要的文献,历代有很多学者对它们进行评论、注解,这些都是先人们留下的智慧结晶,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正因如此,在多数学者看来,中华传统文化虽然包括多种思想学说,但其主流、核心就是儒学,其他的学说则处于从属地位。在“国学热”传播的过程中,从学习内容上看,大家不约而同地重点选择了儒家经典,并以此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学习队伍中,这不能不说明中华传统文化自身具有独特的魅力。这是“国学热”产生的内在原因。

(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是许多人新的精神追求。如果说“国学热”产生的内在原因缘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身魅力,那么有众多的人热情参与则是这股热产生的外在原因。之所以有众多的人参与,是因为他们把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当成一种新的精神追求。为什么会有这种新的精神追求?因为他们认为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可以使人终身受益。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在行动上主要体现为读书,同时也包括与之相关的交流、探讨、研究、实践,等等。所读之书都是公认的优秀经典,如《孝经》、《弟子规》、《三字经》、“四书”、《老子》、《诗经》、《易经》、《庄子》、《孙子》、唐诗宋词及历代史书美文等。不同年龄和层次的学习者都可以根据需要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书来读。这些书包含了许多为人处世、洞察人性、领悟人生、治国理政等方面的道理,见解独到,论述精辟,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处处放射着智慧的光芒。熟读并且领悟这些书,可以使人在培养德行、增长智慧、开阔视野、激发潜能、指导实践等方面获益,这种获益甚至影响人的一生。

在许多人看来,读圣贤书并非一定要成为学识渊博、道德修养高尚的圣人或智慧超群、什么都难不倒的神人,但读圣贤书可以让人不迷失方向,收获的是一种正能量,因此选择了国学。对他们而言,这样做不是为了追求时髦,而是实实在在的精神追求。这是“国学热”进一步升温的另一个原因。

(三)社会各界的积极推动。如果仅靠上述两个原因,国学还是热不起来的,社会各界作为第三方力量的积极推动,才最终促使“国学热”的形成。

据报道,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发出联名倡议:“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回到2500年前,从中国孔子那里寻找智慧!”1994年,台湾爱国人士王财贵(字季谦)在台湾发起“儿童诵读经典”的教育运动,1996年开始在大陆试行推广。1995年,赵朴初、冰心、曹禺等9位德高望重的文化老人在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了《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的议案。2004年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都首尔挂牌。2006年印发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2006年《光明日报》推出了国学版专栏。2009年中央电视台开播《百家讲坛》。类似举动还有许多,在此不能一一列举。正是在社会各界的积极推动下,更多的人认识到继承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因而自觉地加入到学习的队伍中来。这是“国学热”真正热起来的第三个原因。

二、“国学热”呈现的特点

关于“国学热”有何特点,学术界鲜有评论。笔者认为它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一)国学之热,热在民间。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潮中,官方的元素是缺不了的,但就所起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而言,却比不上民间。官方虽然专业,但多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而在具体的行动上明显存在不足。虽然有些院校也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但真正接受到这种正规教育的人毕竟只是少数;虽然也有各种媒体在宣传,但真正通过媒体来学习的人数却比较有限。

反观民间的做法则大不同,他们显得更接地气,更加直接,更注重实效。具体表现为全国各地纷纷创办私塾学堂、读经会所等,招收不同年龄的学员(多数是儿童),开办各种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主旨的学习班,还编印学习资料,出版内部刊物,邀请专家学者巡回作报告,不时开展一些全国性的读书交流会。根据北京季谦教育咨询中心提供的数据,目前国内在该中心登记注册的“谦字辈”学堂有400多家,而其他尚未注册的各类国学堂估计约有4000家,而且这一数据还在逐年增多。这些学堂通过各种形式宣传他们的办学理念,介绍他们的学习方式,推广他们的学习成果,提高他们的社会知名度和吸引力。许多对中华传统文化有认同感的人自觉自愿地加入到这一行列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们比一般人更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更能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在他们的影响、带动下,许多原本对这种学习形式不了解的人渐渐有所了解,有疑虑的人渐渐打消了疑虑,不太认可的人渐渐欣然接受,最后由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这种自觉自愿、由我及人的学习现象在全国各地不在少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学热潮。

(二)儿童读经,成为亮点。台湾学者王财贵先生从1994年起,在台湾发起“儿童诵读经典”的教育运动。儿童读经总的理念是让处于记忆力最佳黄金时期的儿童在13岁前尽量多读、多背那些最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著作,从而奠定他一生的高远见识和优美的人格。在此后20年间,王财贵始终坚持不渝,致力于推广这项事业,在我国香港地区、东南亚、美国、欧洲、澳洲及中国大陆公益演讲千余场,被誉为“一场演讲,百年震撼”,掀起了全球华人地区儿童读经的热潮。

从1996年开始,王财贵开始在中国大陆试行推广儿童读经,吸引了许多人自愿成为他的追随者,他们一起孜孜不倦地推广儿童读经,并把它当作一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事业追求。经过不懈的努力,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他们的理念,进而催生了众多现代私塾学堂,把儿童诵读经典教育推向全国,并逐渐向各个省、市、县、乡进行渗透。如今,儿童读经已形成风气,且声势浩大,规模空前。据统计,迄今为止,仅在中国大陆地区,已有至少5000万儿童从中受益。儿童读经已然成为“国学热”中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从某种程度上讲,“国学热”实质是儿童读经热。

三、“国学热”引发的争议

对于如何看待和评价“国学热”,人们看法各异,评价不一。总体上看,持肯定态度的占多数,但也有不少人不以为然,因而引发不少争议。例如,“国学热”是真热还是假热?“国学热”是不是简单复古?“国学热”是学习热还是研究热?“国学热”还能热多久,等等。如果说对于这些问题的争议还算比较温和的话,那么对儿童读经问题的争议就激烈得多。在此,笔者重点谈谈儿童读经方面的争议。

关于儿童读经问题的争议由来已久,一直没停止过。支持者与反对者针锋相对、据理力争、激烈较量,几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双方争议的焦点和看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该不该让儿童读经。支持者认为13岁以前是儿童学习语言文字的最佳时期,让儿童从小诵读中华传统经典著作,接受古代圣贤教育,不仅可以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而且还能奠定文言文的学习基础,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激发儿童的潜能,促进儿童发展。

反对者认为儿童的精神世界是童心、童言、童真、童趣,他们喜欢的是儿歌、童话、故事等。让他们大量去读那些完全看不懂和完全没有用的“四书五经”,不仅严重增加学习负担,还剥夺了他们赖于成长不可或缺的快乐时空,是对儿童天性的抹杀。

(二)读经的方法可不可取。支持者提出了“及早读经、大量读经、老实读经、快乐读经”的十六字方针。读经的方法是“小朋友,跟我读”,即老师读一句,小孩跟着读一句。要求每日坚持花一定的时间来诵读,通过反复的诵读,目标是能背诵自如,甚至终生不忘。主张在读经的过程中,不求对内容的理解,只求对内容的记忆,认为现在“死记”多了,将来才能“活用”,进而提出了“填牛”理论。这种理论强调牛有“反刍”的功能,认为儿童读经也一样,一时消化不了不要紧,他可以用一辈子的时间去消化。

反对者认为让儿童在不理解的情况下机械地诵读、死记硬背是完全错误的,这违背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理,禁锢了儿童的开发性思维,是不科学的、有害的。不能让儿童死记硬背,应耐心等待,等到他能理解内容的时候再教给他。即便是“反刍”也不能等得太久。

(三)所读的“经”是精华还是糟粕。支持者认为儿童所读的“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所载的常理常道,其价值历久而弥新,是中华传统文化系统的活水源头。经典不仅构成民族的传统,而且提供给全人类无限的启发。

反对者认为“四书五经”等之所以在过去被当作经典,有两个原因:一是它可以成为专制统治者的理论依据;二是所有想做官的读书人都要靠它考取功名、得以晋升。现在这两个方面的需要都没有了,读它已经没有用。另外,这些经典中有大量的封建糟粕,隐含着奴性文化,还有许多错误和不科学之处,如果说还有什么价值,那也只有史料价值。因此,将经典全盘视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肯定是错误的。

(四)读经到底有没有效果。支持者认为儿童读经效果明显。因为诵读时要眼到、口到、心到,很多时候要用手指着字读,经过反复诵读,与其他同龄人相比,读经儿童的认字量非常多,口齿非常清晰,说话非常流畅。有许多读经儿童虽然对经典中的大部分内容还不理解,但学习过程中问的问题都有针对性,让老师和家长明显感觉到他们并不完全只是在机械地死记硬背,而是边读边用心思考,试图弄明白所读内容的意思。此外,在日常生活中,许多读经儿童久不久还能引用经典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由此看来,他们是在慢慢消化、吸收着经典的内容。这个过程不会立竿见影,可能比较漫长,但并不代表读经就没有收获。儿童读经讲究的是潜移默化的长期效应,正所谓“出水才见两腿泥”,事情没到关键的时候就无法见分晓。

反对者认为儿童读经只会白白浪费大好时光,对儿童成长毫无用处。因为反复读经,其实就是让儿童反复接受古人的命令和训诫,古人怎么说就怎么说,古人怎么做就怎么做。久而久之,儿童就不会说自己的话了,做事也没有自己的主张了,想象力没了,灵性没了,童趣也就被剥夺了。有许多家长希望孩子从小听话、顺从,将来能尽忠、尽孝,过去用了许多方法都没见效,现在希望用读经的方法能解决这个难题。但是,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除了会背诵、听话、顺从外,不可能成为什么大才。因此,读经是没有用的。

总之,支持者认为儿童读经有利于奠定其一生优雅的人格基础,值得大力推广;反对者则认为儿童读经百害而无一利,应该完全摈弃。

四、“国学热”带来的思考

笔者关注“国学热”已有多年,也亲身参与了儿童读经教育实践,对期间所见所闻感触颇深,因而常常思考一些问题。笔者的看法是:

(一)平和心态,正确看待儿童读经。儿童读经是“国学热”中一种比较特殊的现象,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一种比较特殊的形式,虽饱受争议,但应肯定其出发点是好的,学习传统文化先从儿童抓起的主张也是正确的。第一,凡是对儿童读经持反对意见且声浪最大的全是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他们所认定的读经会让儿童感到“枯燥乏味、备受折磨、失去童真、痛苦不堪”的结论是在主体缺失的情况下凭主观感觉臆想出来的,这样的结论其实是不客观、不准确,也是极不负责任的。第二,对于儿童读经问题的争议,仅发生在民间或学术界,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从来都没有出面干预。并不是有关部门不了解这些争议,这恰恰说明儿童读经这种教育形式是得到默许的,至少没有遭到明确的反对。大家不妨用平常心看待儿童读经,想读的就让他去试试,亲身体验一下;不想读的也不用勉强。至于儿童读经的结果如何,不妨留给时间去检验吧。

(二)保持理智,客观评价精华与糟粕。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潮中,总有一些人除了极力反对儿童读经这种形式外,同时还质疑传统经典的价值,认为其中有大量的糟粕,甚至出现否定经典的倾向。笔者认为他们的看法过于极端,因为到目前为止,对于什么叫作“精华”,什么叫作“糟粕”,还没有一个具体的衡量标准。对于同一句话或同一问题,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站在不同的立场就可以做不同的解读。例如,《论语》中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本意是强调子女要多在父母身边尽孝,如果确需离家,也要知道回来,以免父母担心。但有人批评说如果按孔子的说法,父母健在的子女都不能到外地工作了,更不能出国学习了,那还有什么前途?还谈什么交流?孔子赞美学生颜回有安贫乐道的修养时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对此,有人就说如果按孔子的观点,我们现在都得去过苦日子才行,那还提什么奔小康?生活还有什么意思?可见,对孔子的话,有人赞成,也有人反对。又如,《弟子规》中强调“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这是要求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但有人却认为这是对儿童的奴化教育。《弟子规》中提到“亲有疾,药先尝”,意思是父母亲病了,在吃药之前,自己要先尝一下,看看是不是太苦、太烫了,体现的是一种孝心。但有人却认为这是反科学的荒诞行为,觉得病人喝的药,怎么能让健康的人先喝呢?从这些相对立的观点可以看出,对于同样的内容,到底是精华还是糟粕,全由读者自己去衡量。正因为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对经典的解读之中,所以才引起那么多的争议。

对于存在的争议,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俗话说“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不争不足以把观点讲清楚,不争不足以把道理说明白,不争不足以引起人们的关注。只是在争议时,不妨多一点理智,少一点情绪,这样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据了解,对于中华传统经典中精华与糟粕的争议,目前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这些经典都是精华,没有糟粕;二是认为经典中多数是精华,有少许糟粕;三是认为经典中多是糟粕。三者之中,持第二种观点的人占大多数。由此可见,不管怎么争,大多数的人对中华传统经典的评价是持肯定态度的。

(三)统一认识,让“国学热”持续升温。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潮中,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议论:“国学热”到底能热多久?还有没有热的必要?该不该给它浇点冷水?笔者认为,对于“国学热”,不但不应泼冷水,反而应该鼓励。只要大家都统一了认识,它就能继续热下去,并且将成为一种新常态。因为无论是从个人、社会,还是从国家的层面上看,这样做都是很有必要的。

从个人层面上看,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可以使人终身受益。关于这点,上文已谈及,即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是许多人新的精神追求。在此不再赘述。

从社会层面上看,中华传统文化倡导的许多理念,一直成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所遵循的准则。比如“四海之内皆兄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者爱人”、“以人为善”、“和为贵”、“和而不同”、“为国以礼”、“礼尚往来”、“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富则兼济天下”等观点,就包含有团结、文明、和谐、诚信、友善、包容、平等、民主等主张。

从国家层面上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国家软实力,防止“去中国化”的有力举措。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符号、一种标志,是民族的根本;是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努力塑造起来的中国特色品牌。我们应该站在战略的高度来看待“国学热”这个问题,让“国学热”持续升温。

(四)群策群力,为普及传统文化知识铺路搭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每一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但是,由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文言文基础差,不具备直接阅读传统典籍的能力,因而使传统文化知识无法得到普及。虽然在大学里有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等,有一定数量的师生在从事古典文学、典籍的研究与学习,但仅靠他们是不足以担负起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这个巨大任务的。因此,我们应该群策群力,想方设法,为普及传统文化知识铺路搭桥。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五项措施:

第一,从幼年抓起,尽早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传统文化教育,为文言文的研读打下良好的基础。至于在学习方法上,是让孩子先把经典背诵下来等待日后慢慢消化,还是一边学一边解释,可以通过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加以完善。

第二,注意学习的系统性,合理制订学习计划。应采取分段学习的步骤,从简单的入手,按《孝经》、《弟子规》、《三字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老子》、《诗经》、《易经》、《庄子》、《孙子》、唐诗宋词、历代史书美文等顺序来学习。从少儿时代起,如能系统、完整地学完这些优秀著作最好;实在不行也只能选择式地学习。

第三,修改教育体制和教学大纲,将优秀经典纳入到必修课中。曾有学者建议把“四书”全部或部分编入教材,并当作一门课来学习。赵朴初、冰心等还提议建立幼年古典学校,或在师范大学的附属小学、中学设立古典班,专门培养这方面的后备人才。笔者认为这些建议有一定的道理,不妨在一些大城市先做试点,看看效果如何。

第四,精心组织权威专家统一编写教材或读本。教材或读本不必分学习型、研究型,或初级本、高级本,通通按研究型、高级本的标准来编写。内容应包括解题、原文、今译、注释和评述。特别是评述,必须在综合古今注疏家诠释的基础上,对原著的旨意做深入、详尽的评述。这样,即使是普通读者,在自学时也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以《老子》为例,仅现代的读本就不少于50本,读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来阅读。

第五,传统文化若想得到普及,最终要走大众化、通俗化的道路。经典虽然难懂,但如果换一下表现形式,说不定更容易为大众所理解和接受。笔者认为,有关部门能否组织力量,精心制作一部“中华经典系列动画连续片”呢?以《论语》为例,全书共有二十章,每一章都有人物,有对话,有情节,有场景,本身就有一定的故事性,制作成20集的动画片应该没有问题。原则是片中一定要体现文本,同时配有诵读,还可以通过旁白进行必要的说明、评述,具有较强的知识性、观赏性、趣味性、通俗性。如果将来能产生这样的作品,并能像公益广告一样在各电视台反复播放,那么传统文化知识就能得到普及。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共同努力。透过“国学热”,我们看到了社会大众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与尊重。儿童读经热更让我们感受到传承传统文化后继有人。

【参考文献】

[1]陈卫平.“国学热”与当代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J].学术界,2007(6)

[2]商友敬.关于儿童读经的逆耳之言[EB/OL].(2013-12-15)[2015-02-06].http://blog.sina.com.cn/s/blog_c254366c0101e0hn.html

[3]彭真怀.习近平传统文化重要论述[EB/OL].(2014-08-15)[2015-02-06].http://gx.people.com.cn/n/2014/0815/c365334-22004058.html

[4]王杰.当前“国学热”兴起的主要原因[EB/OL].(2007-06-18)[2015-02-06].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7/49165/5876182.html

[5]陈来.如何看待国学热[EB/OL].(2010-08-02)[2015-02-06].http://www.gmw.cn/01gmrb/2010-08/02/content_1199474.htm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中职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2015C312)

(责编 江月阳)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文化国学
“垂”改成“掉”,好不好?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论孙中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中华传统文化与资助育人的“四化一体”融合机制研究
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中绽放
趣味国学
众说“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