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背景下“专业-创业”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6-03-14柳百萍陈苹苹
柳百萍 任 平 唐 岭 陈苹苹
(合肥学院旅游系,安徽 合肥 230601)
1 引言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实施主体面向全体师生。早在1987年,英国政府便发起了“高等教育创业”计划(Enterprise in Higher Education Initiative,EHE),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可迁移性创业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张春虎,2010)。
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二者紧密相连,以创业教育为重点(曾水英,2009),以培养创业技能为目标(刘兴强,2015),为实现以上目标,不仅需要加强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人格等培养,而且需要以一定的专业教育为基础。
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徐红罡(2005)总结中外旅游发展历程与特点,认为旅游教育几乎都经历了一个从职业教育到专业教育、再到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的过程。高静(2011)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提出了“二元教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认为整个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分为互为补充的显型课程模块和隐型课程模块,显型课程模块由创业精神模块、创业知识模块和创业能力模块3个子模块构成;隐型课程主要是为了配合和补充显型课程。王春雷(2013)从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角度,构建了基于创业显性课程的“产品—项目—产业”三位一体旅游创业教育模式的基本框架。
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经历了从“素养观”到“行为观”的演进与发展,“素养观”强调培养创新创业意识,为未来个体的成长性发展蓄积潜能。“行为观”强调自觉行为的体现,是高校“双创”教育四个转变之一,即知识传授向创新精神、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转变;理性认识向自觉行为的转变;专业教育向专业、创业“双业”混合型教育模式转变;少数创业向全体创业的转变。旅游教育发展中,如何把“双创”教育与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如何协调发展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能力教育,探讨思考自有必要。
2 “双创”能力伴随培养模式演进而不断提高
实现“双创”教育的四个转变,需先行转变培养模式。根据已有研究,结合智慧旅游时代的特征,综合比较旅游培养模式四种类型(表1)。“专业-创业”型是“专业-职业”教育模式的特殊阶段,创业是主动就业,是职业选择的高级形式。无论何种培养模式,都必须与教育发展规律和社会人才需求相符合。
表1 旅游管理专业不同培养模式比较
分析表1,不同模式下的学生素养、教师素养、人才培养方案保障平台及具体形式、信息资源共享情况、学生“双创”能力等都有所区别、有所侧重。
以信息资源共享为例,职业教育模式下,信息传递以师徒间交流为主,此模式学生操作技能提高快,但由于缺乏系统坚实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都相对较弱。
专业教育模式下,“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灌输为中心”。学生活动空间受限于学校,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即使有创新创业意识,但实践能力弱,学生缺乏行业了解,对职业选择与定位比较模糊,理论与实践脱节,“在读创业”非常少,毕业后创业经历时间长。
当旅游管理教育模式发展到“专业-职业”并重阶段时,“双师型”教师的参与、实践平台的融合与嵌入,学生接受知识的同时,对行业特征、企业管理模式、岗位基本技能都有了解。但由于实践认知不连续,且信息获取通道较少(主要来自学校、教师),学生对实习基地外的企业或岗位了解甚少,对政府政策、行业动态主动接触少,自我解决创业难点能力弱。相比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两种模式,“专业-职业”模式培养的学生“双创”能力已经大大提高,尤其是校内嵌入式平台,校企合作班的开设,学生可以在仿真环境(甚至真实创业情景)得到充分锻炼。
“专业-创业”模式优势在于信息传递的全通道,实现“校-企-政-师-生”等节点主体间的资源共享。此模式,师生借助信息共享平台,不仅可以实现连续性专业认知,而且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全方位专业知识及创新创业信息等,师生的“双创”能力都得到极大提高,“双能型”教师的参与、旅游行业资源平台的融合,真正实现资源共享,降低高校教育成本,发挥社会资源的教育价值,提高了师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此模式需要建立旅游院校联盟、旅游企业联盟(旅行社、酒店、景区等),区域旅游专业群,技术领域需要旅游线下线上相结合。
3 “专业-创业”模式实现节点间开放式交互
“专业-创业”混合型,具有信息资源网络式、全通道开放特征(图1),实现网络节点资源共享,节点上不同主体角色定位、职能分工存在不同。
3.1 学校中心节点
高等学校建立网络平台,鼓励师生开展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教学与学习,整合教师资源,加快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精品课程的开放、展示。院校要处理好教研、科研关系,加大教学研究。学校对内实现专业化教学与实践,对外加强与政府、旅游企业、行业机构合作,建立学生实践平台(实体和虚拟),构筑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培养教师,引进人才,保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
图1 “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全通道信息共享图
3.2 政府中心节点
政府以互联网为手段开展行业培训、政策公开、教育引导等工作。旅游从业者(包括旅游教育工作者)借助旅游公共教育平台,进行岗前、在职培训,通过信息查询方法,了解学习当前旅游业的最新法律法规,与政府专家(旅游管理者)进行网上沟通互动。学生获取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信息,主动选择并接受旅游专业教育。学校以国家教育管理机构的专业设置为依据,结合学校自身发展情况及社会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施和人才培养方案。
3.3 企业、行业中心节点
旅游企业与高等旅游院校、旅游行政机构、其他旅游培训机构等建立网络信息平台,依此对员工进行远程培训及在线专家(政府、高校)交流等,实现互惠互赢。与学校建立校企共建班,为教师提供挂职锻炼岗位,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创业基地和平台。通过构建旅行社联盟、饭店业联盟、旅游高校联盟和第三方网络教育平台,完成旅游职业技能培训及考核任务,发布行业发展动态和人才需求标准,满足高校旅游教育研究人员信息查询需求。
3.4 教师、学生中心节点
全通道信息共享教育模式中,通道是开放的,但不同通道的信息量却不完全等量。学生专业知识汲取与“双创”能力的培养,主要来自“教师-学生”通道中,教师是学生信息获取主要传播者,加强教师“双创”能力培养非常重要。教师需熟悉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掌握智慧旅游时代的行业动态,响应学校专业培养模式改革,完成课程教学改革(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知识),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互联网+教育),指导参与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发挥本科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优势。
4 思考与讨论
我国旅游业正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期,迫切需要建立新型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与其对接,以适应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及其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无论是理论完善还是实践运用,需要思考与探讨以下几点。
(1)旅游“双创”人才培养是旅游业发展和教育改革必然需求。
(2)不同培养层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方式应有区别。
(3)鼓励学生抓住旅游业“二次创业”机遇(面向智慧旅游),提倡“在读创业”或“创业式就业”。满足行业发展新型人才需求,熟悉旅游OTA(Online Travel Agent,在线旅游)特点,低成本、快速度、高价值融入行业人才队伍中。
(4)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必修课程,完善课程体系。系统性培养大学生“双创”常识和创业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公共关系、财务管理、风险投资等与创新创业相关的课程有机融合到“双创”教育中。
(5)充分利用旅游校企联盟、旅游院校联盟、旅游专业群等形式实现大容量、多通道、快速度共享旅游教育资源,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1] 张春虎.英国高校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及借鉴[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7):58-59.
[2] 曾水英.创新创业教育: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内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涵与关系理论争论状况分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10):7-8.
[3] 刘兴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究——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6(3):1-3.
[4] 徐红罡,张朝枝.中外旅游教育比较分析与启示[J].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2005:27-30.
[5] 高静.基于“二元教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创新与创业研究,2011,2(4):23-25.
[6] 王春雷,刘明广,黄立萍.“产品-项目-产业”三位一体的旅游院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以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为例[J].旅游研究,2013,5(3):88-94.
[7] 马勇,陈静.基于互联网的旅游教育应用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特刊),2004:156-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