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现实意义
2016-03-14陆桂英
陆 桂 英
“一带一路”战略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现实意义
陆 桂 英
提要:“一带一路”战略,既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推动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加深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合作的重大决策,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有力举措。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建设进程中凸显丝绸之路和平、开放、包容的文化内涵,肩负起古代丝绸之路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的历史使命,对于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我国传统文化“走出去”,构建和谐共赢的区域文化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带一路 文化内涵 文化强国 现实意义
作者陆桂英,女,浙江省杭州市团校校长,副教授(杭州 310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曾多次指出,“一带一路”是统揽全局、顺应大势做出的战略决策,是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①《“一带一路”下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民日报》2015年1月29日。在“一带一路”的建设进程中,我们不仅要在“走出去”的过程当中实现经济的高速发展,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的共同繁荣,而且必须坚持文化建设优先发展,形成文化交流引领经济发展的高度自觉。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内涵
(一)“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合作之路,也是文化交流之路
随着中国国家领导人在多次出访中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阐释,其经济交流价值已经日益凸显。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代丝绸之路经济贸易交流中,来自中国的丝绸已经成为罗马上层贵族迷恋的商品,而西方的许多特产如珠宝、皮草等,也成为中国人纷纷追逐的新宠。长距离的物资贸易必然带来丰厚的利润回报,这也成为沿途各国商人不远万里满载商品川流不息于古代丝绸之路的主要动力。
经济与文化密不可分。在推进经济交流发展、和谐共荣的过程中,“一带一路”在很多方面必须依靠文化的渗透力,彰显文化的先进性。丝绸之路是世界主要文化诞生的母胎,丝路的两端产生了多种文明和宗教。①[日]长泽和俊:《丝绸之路史研究》,钟美珠译,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主要着眼点之一就是丝绸之路相关国家及其背后多元文化的再次融汇交流。尽管不同人类文明的延续会因其政事兴废、军力消长、财富聚散有所差异,但文明的活力却能够在这些因素的转折沉浮中薪火相传。不同文明之间的砥砺与相互借鉴,能够促成更具宽容精神的共同进化,由此积淀下来的文化内涵要比纯粹的经济所带来的财富更加深入人心、更加持久绵长,更加和平稳定。丝绸之路与其说是东西方经济交流的伟大壮举,不如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成功尝试,为世界主要文化的继承者们提供对话与共同演化的平台。②冯维江:《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当代亚太》,2014年第6期。
(二)“丝绸之路”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明交流的起点
古希腊古罗马人称古代中国为赛里斯( 中文意为“丝绸之国”),古印度人称古代中国为钢铁之国,宋元之后,西方人又称中国为瓷器之国。这些称谓的更迭明显都是伴随着陆海两条丝绸之路的主要贸易物品而变化着的。2014年6月,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文化遗产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重新确立了丝绸之路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均着眼于“丝绸之路”一词,而简称为“一带一路”战略。显然,“一带一路”战略本身就蕴含着古代“丝绸之路”和平、友谊、交往、繁荣的文化内涵。③黄日涵:《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时事与报告》,2015年第2期。古代丝绸之路反映了人类跨越阻隔、交流互鉴的胆识和毅力,在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往来的历史中写下了重要篇章。事实上,远在春秋战国时期(甚至是商周时期),古代中国就与欧亚大陆其他国家存在着贸易交流活动。④刘卫东:《“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内涵与科学问题》,《地理科学进展》,2015年第5期。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在2100多年前由雄才伟略的汉武帝开辟,正是承载着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与骄傲,怀揣着对其他文化的好奇与向往,古代中国开始了和亚洲、欧洲、非洲的众多国家的交往,文化交流的悸动带动了丝绸、瓷器、香料、茶叶等商品的互通有无,而这些商品本身也传播着内在的文化符号。世界对中国的了解、世界文明与中国文化的碰撞,以及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正是由丝绸之路引领的。⑤宋世杰:《“一带一路”视角中的文化自觉》,《经营管理者》,2015年第15期。
通过丝绸之路,我国古代许多科学文化创新创造传到西方,极大地促进了西方近现代科学的发展;同样,海上丝绸之路也把近代西方的一些科学知识传播到中国,推动了中国近代思想的启蒙。最早的张骞出使西域,由此开拓了长期被匈奴等少数民族阻塞的东西交通,沟通了一度中断的东西文化、经济交流。自此后,一时之间丝绸之路呈现出了空前的繁荣状况。⑥卢苇:《丝绸之路的出现和开通》,《史学月刊》,1981年第4期。东汉时期佛教由丝绸之路西南线传入中原地区,这种发源于印度的宗教文化却在中国找到了发扬光大的沃土,延续至今。至隋唐、五代以来,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极大地弥补了陆上丝绸之路的不足。唐朝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日本、韩国、印度的文化、经济交流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不仅使通过陆上丝绸之路而传入中国的西方特产、技术和文明传入了这些国家,更使得中国传统的儒文化、道文化等传播到日本韩国等地,形成了极具东方色彩的东亚文化圈。
两条丝绸之路均以中国作为发端,延伸至东亚、东南亚、阿拉伯地区、地中海和爱琴海地区,甚至远达非洲和古埃及地区的不同国家,把全世界的文明区域连接成一个整体。两条丝绸之路不仅是物质交流、贸易往来的通道,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长廊,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文明的起点。
二、历史上“丝绸之路”所带动的文化交流典范
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上,无论是“东学西被”还是“西学东渐”,其根本动力均来源于先进文化所天然具有的扩张力和感召力,而促成文化间实现这一碰撞的却得益于陆上、海上交通的高度发展,这也成为丝绸之路所承载着的历史使命。
(一)儒家文化的传播:中日、中韩
众所周知,中国及其周边的国家韩国、日本等,在历史上都曾使用汉字,崇尚儒学,形成了所谓的“汉字文化圈”,也叫“儒家文化圈”。而中国是儒学的发源地,正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东线),“儒学东渐”日益繁盛,儒家文化随之传入日本和韩国。
作为一个岛国,日本孤悬大海,缺少接受其他先进民族文化的机会,自从中国与日本的海上交通打通之后,中国儒家文化就开始对日本产生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大约公元285年,经百济使者阿直岐的推荐,百济博士王仁来到日本,随他而来的还有《论语》和《千字文》,这是儒学正式传入日本的嚆矢。①林玄:《传播和影响:儒学在日本》,《延边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而后,儒学在日本发展,从一开始由个别人充当媒介,演变到经由旅居日本的中国移民直接将儒学文化经典带到了日本。这些人或是直接漂洋过海从中国横渡东海来到日本,或是沿着海岸线,出渤海湾经朝鲜半岛再到日本,这些线路逐渐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海上丝绸之路。在隋唐时期,日本政府先后多次派遣使者和留学生来到中国访问留学,积极学习和研究儒家经典和中国的文化制度,归国时,更是把大量的儒学经典书籍和中国文物带回到了日本。两国的船只往来穿梭于东海和黄海之间,不仅传送着物品,也传送着文化和友谊。
在古代,今天的朝鲜和韩国还是同一个国家,被称作朝鲜或高丽,拥有统一的民族文化。由于朝鲜和中国是领土接壤的近邻,儒家文化的传入要比日本便捷的多,因而两国自古以来就存在贸易、文化等方面的交流。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儒家文化得以传入日本、朝鲜等地,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千百年来,儒学经典对两国人民的思想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力,《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在朝鲜和日本成为精神修养和文化修养的根本性的教科书。韩国学者金日坤认为,在日本、朝鲜,儒教是最具有优势的传统文化,至今仍作为重要的秩序原理而存在。②鲍海昌:《关于儒学在日本的传播》,《日语学习与研究》,2001年第2版。
(二)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中印
在古代丝绸之路中,印度占据突出的地位。并且,按照走向来分,大致可以把中印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分为北方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北方丝绸之路(从中国新疆出境,经中亚、西亚到达南亚及欧洲),打通了由中国经中亚去往西方的道路,致使包括印度在内的沿路各国的商人蜂拥而至,与中国进行贸易交往。公元65年,来自印度的佛教传教士竺法护和迦叶摩腾携一匹白马来到中国,建立了世人皆知的白马寺,开启了中印宗教文化交流的新纪元。③杨思灵:《“一带一路”:印度的回应及对策》,《亚非纵横》,2014年第6期。
也有学者认为,佛教的传入与西南丝绸之路(从四川经云南到缅甸、印度等国,或由甘肃过新疆,经中亚到印度等国)有着密切的关联。自东汉时期起,印度、安息等西域国家的高僧经由丝绸之路不断东来,他们对印度佛教经典的汉译及文化的传播都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朱士行、东晋僧人法显、慧静、道整等僧侣,都曾先后沿丝绸之路西行求法至印度、巴勒斯坦等地,直接的影响就是将佛教带回了中原地区。①周伟洲、丁景泰:《丝绸之路大辞典》,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08页。到了唐朝,中印佛教交流通过丝绸之路达到了顶峰,最为著名的就是玄奘的求法经历。玄奘法师在中印佛教文化交流中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而他西行求法事迹也是丝绸之路在促进中国和周边国家,乃至和欧洲、非洲国家文化交流的一个缩影。
经过一代又一代僧侣的西行求法,在获取了重要的宗教典籍的同时,也将中国本土的儒家、道家文化传播过去,很多学者认为中国道教从丝绸之路传入印度地区之后,更是与当地的宗教结合,产生了一些新的宗教流派。②张毅在其著作《西南丝绸之路与古代中印文化交流》一书中同意英国学者李约瑟的观点,认为密宗与中国道教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并且进一步指出:中国道教沿西南丝绸之路传入东印度,与当地的宗教结合,促成了密宗的产生。
(三)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通:中欧
在古代历史上,被世人称为两大文明古国的中国和罗马帝国,一个在东方,一个在西方,两者相隔万里,交通阻塞。但是两国人民却不惧艰难险阻,探索东西之间的交通,从最早出现的陆上丝绸之路,中国与欧洲初步形成了断断续续的陆上交通,至十三世纪的蒙古帝国时期,由于欧亚交通的打开,东西方商人使节往来不断,东西交通出现了空前的盛况。公元1219-1259年,我国有耶律楚材、丘处机和常德等著名旅行家相继西行欧洲。欧洲人来中国的也络绎不绝,其中以意大利人为多,而马可波罗最负盛名,因其所写的《马可波罗游记》极大地刺激了欧洲的航海家、旅行家及探险者纷纷东来,寻访中国,大大促进了中西方交通和文化交流。这些往来于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方商人、旅行家等均以不同的方式充当了中欧文化交流的使者,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通。
其实,早在马可波罗之前(公元13世纪之前),中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都是通过中亚这座桥梁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着。而在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之后,这条从中国经中亚直抵欧洲的“丝绸之路”形成和繁盛起来,中国对西方世界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③申友良:《 〈马可波罗游记〉新探》,《内蒙古社会科学》, 2001年第7期;申友良:《蒙元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 〈马可波罗游记〉史实探论》,《社会科学辑刊》,2001年第5期。唐朝时期,中国封建经济、文化达到空前的繁荣,一大批西方的商人、学者来到中国,他们往返于丝绸之路上,中国和欧洲的交往更加频繁密切。在这些交往中,中国一直是以积极的态度,努力去了解和认识中国以外的文明。到了明朝时期,郑和先后七下西洋又彻底打通了中国与欧洲的海上丝绸之路。由此带来的中西方文化交流范围更广,从丝绸、瓷器等手工艺品发展到教育、文献及艺术等方面,当时,很多传教士来到中国将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传到西方,对欧洲近代文明的发展也起到了深远的影响。随着航海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越来越多的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近代化的西方文化也渐渐推开了中国的大门。在新的历史时期,“一带一路”战略一方面深深扎根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备源远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这是我们树立文化自信的源泉,另一方面它立足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取得的突出成就,具备经济发展的硬实力作为坚强的发展后盾,这是我们增强文化自信的现实基础。
三、“一带一路”战略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意义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文化内涵将极大地增强我国的文化自信
2014年的“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与贵州代表团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关系到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①《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分别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一些代表团审议》,《人民日报》2014年3月10日。文化自信,是基于中华民族曾创造出的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它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又不断孕育着新的时代内涵,具有与时俱进的永恒魅力,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笃定信仰,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当前,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已经成为时代主题,而中华文化复兴与文化自信亦将成为几代中国人的使命与责任。古代陆上、海上丝绸之路曾经是联通东西方的商贸要道,是古代中国与其他文明交流的桥梁,也正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光辉灿烂的真实印证。
通过丝绸之路,我国古代的悠久文明传递给了沿线各国,树立了文化大国的形象。时至今日,倡导和平、友谊、交往、繁荣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一带一路”战略势必将重新唤起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当中的重要地位。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引领下,只要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时代需求以及现代社会相协调,能够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得到重塑,能够以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就能使全世界感受到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从而增强我国文化自信的底气。②张国祚:《习近平文化强国战略大思路》,《人民论坛》,2014年第9期。
“一带一路”战略蕴含着和平合作、互信互尊、开放包容、融合共赢的文化内涵,它承载着复兴中国文化的沉重使命。随着越来越多的沿线国家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参与、接受和认同,它所释放出来的巨大的文化软实力必能进一步提升当代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高度,产生更加广泛的影响,为唤醒人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增强人们对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 “一带一路”战略有利于传统文化“走出去”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秦汉时期,中国先民以华美的丝绸、精致的瓷器等先进的农耕文明的结晶为载体,以中华民族的博大胸怀和惊人胆略开辟了绵延万里的古代“丝绸之路”,从此开启了东西方不同文明之间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交往,成就了一条光耀千古的贸易和文明之路。③彭光谦:《复兴“丝路”文明,促进共同繁荣》,《中国投资》,2014年第10期。中国以当代新的物质文明为载体,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思想,为世界文明交往注入新的活力,成为推动沿线各国经济交流的大动脉。“一带一路”战略覆盖着世界40余个国家,连通着多个世界文化中心,涉及总人口超过40亿,经济总量超过20万亿美元,沿线国家海陆相通,东西相望,南北相连,经纬交织,无缝对接,地缘毗邻优势明显,自古就存在物资互补、文化互鉴的传统。
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通过“一带一路”战略,我国经济必将迎来“走出去”的黄金发展阶段,与此同时,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东方传统文化精髓的新丝绸之路也同样会带动中国传统文化的“走出去”,极大地提高中国文化的开放程度,拓展与沿线各国的文化交流深度。
无论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上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从未间断。中外的文化交流固然是双向的,但并非是均等的。古代中国曾经是文化的主要“输出者”之一,古代丝绸之路的存在就是证明:从佛教传入中原进而又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到郑和下西洋远至非洲东海岸国家;从中国四大发明的外传至欧洲,再到儒学向亚洲各国的传播,使中国成为世界其他地区人民心向往之的理想国度。近代以来,西方先进技术和文学艺术的传入,不仅促使中国人民睁眼看世界,令中国人开始理性认识西方文明,也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提高了人民的精神生活,更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①许清章:《 〈中外文化交流史〉评述——兼谈唐宋元三朝代与伊斯兰文化的交流》,《东南亚纵横》,2008年第12期。优秀的民族文化从来就不是自我封闭的产物,而是力求通过广泛的交流融合汲取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中华文化“走出去”既是历史使命,也是时代要求。在“一带一路”的构想中,中国与东亚、中亚,乃至非洲、欧洲等地区的距离都可以通过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大大缩短,使相互之间文化的交往更加便捷,成本也大大降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势必将再一次迈进“走出去”的历史机遇期,在向外传播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
(三)“一带一路”战略有利于在推进区域和平、共建开放包容和谐的文化环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文化因交流而丰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永葆生机。“一带一路”战略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承载着新的历史使命,孕育新的机遇,激扬新的生命力。“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所依据的文明共享理念,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绝不是狭隘的地缘战略思维,它强调各种文化的大交流与大交融。正是由于丝绸之路的存在,才会形成沿线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文化之间的持久交往与交融。丝绸之路从兴起到衰落,再到如今复兴的数千年间,虽然偶有因文化差异导致的文明冲突,但其体现的文化交流和文明成果共享的理念始终是不变的主线。②《“一带一路”与文明共享》,《实事求是》,2015年第3期。面对新时期的历史机遇,再加上古代丝绸之路留给我们的珍贵历史遗产,丰硕的文明成果和我国文化秉承的和平共荣理念,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过程中沿线各国的合作、发展、共赢有着实实在在的历史和现实基础,不仅有利于在经济发展中打造成为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在不断接纳彼此文明、增进互信的同时,更有利于形成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构建区域开放合作的新格局,开创不同文化和谐共荣的新局面,提升全球经济文化开放合作的新境界。③彭光谦:《复兴“丝路”文明 促进共同繁荣》,《中国投资》,2014年第10期。文明交流的历史已经证明,各个国家、民族的发展没有优劣贵贱之分,只有特色传统之别。几千年的文明交往历程业已证明: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社会发展模式可以实现平等的交流与对话,可以在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互鉴中谋求共同发展,使文化的交流与互鉴成为增进区域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国际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④周春福:《“一带一路”释放文化软实力》,《当代电力文化》,2015年第6期。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倡的那样,站在新的起点上,中国愿与沿线国家一道,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契机,平等协商,兼容各方利益,反映各方利益,反映各方诉求,携手拖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⑤习近平:《迈向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人民日报》2015年3月29日。“一带一路”战略合作的倡议和平、开放、包容的合作理念,致力于积极推进和谐共荣的文化环境,不仅是中国发展的需要,更是契合沿线国家和本地区发展的需要,符合有关各方的共同利益,真正顺应了地区和全球合作的时代潮流。
责任编辑:吕小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