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布朗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困境及对策探析

2016-03-13

大理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布朗族少数民族民族

李 杰

(1.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北京 100081;2.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昆明 650500)



布朗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困境及对策探析

李杰1,2

(1.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北京100081;2.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昆明650500)

布朗族文化是以其宗教文化为核心形成的文化,当前,它的传承与发展中出现了宗教信仰式微、受到现代化冲击和影响等不同程度的困境。为使布朗族文化走出困境,应加大对布朗族地区的国家投入、发展民族生态经济,促进各民族间的相互交流,增强布朗族的民族认同感。

布朗族;民族文化;困境;发展

[DOI]10.3969∕j.issn.1672-2345.2016.01.003

布朗族是云南八个特有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也是八个人口较少民族中人口数量最多的民族,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其总人口数量约12万人。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布朗语支,与佤语、德昂语有亲缘关系。主要分布于临沧市的云县、镇康县、永德县、双江县、耿马县,普洱市的澜沧县、墨江县、景东县,以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海县等地区。布朗族与这些地区的汉、傣、佤等民族交错杂居,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其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一、以宗教文化为核心的布朗族文化

布朗族主要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即小乘佛教)、原始宗教及基督教,历史上曾信仰过汉传佛教和道教。从地理位置来看,信仰小乘佛教的布朗族群众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州的勐海县,临沧市双江县、永德县,普洱市澜沧县。西双版纳布朗族小乘佛教信仰主要来自当地傣族的影响,而临沧、普洱布朗族小乘佛教信仰主要来自德宏傣族的影响。信仰基督教的布朗族群众主要分布在普洱市墨江县。原始宗教信仰是布朗族的传统宗教习俗,信仰时间长,分布广,云南全省有布朗族居住的地区普遍存在原始宗教信仰。在布朗族信仰的原始宗教中,各地区信仰崇拜的对象种类各不相同。具体为:双江县有送火神、祭鬼田、祭寨神、祭竜神、叫魂及叫谷魂等;勐海县主要有祭竜洞、祭天地、祭寨心、祭寨门、祭祖等;澜沧旧苦寨地区有祭竜神、祭火神、祭棉神、祭新粮、祭寨神、祭鬼,打岗地区有祭竜神、祭天神、祭猎神、祭船神、祭路神;惠民地区有祭牛,那巩有祭竜神、祭谷神等;施甸县主要有祭山神、祭水神、祭刀、祭五谷、祭麦地、祭树神、祭祖;云县主要有祭山神、祭猎神、祭火神等。

布朗族主要受小乘佛教与原始宗教文化的影响,二者相互融合与借鉴,共同哺育了布朗族的民族文化,形成了以小乘佛教和原始宗教为“文化内核”的布朗族文化。主要表现为:一是布朗族的宗教观念中,主要是小乘佛教观念起主导作用,其次是原始宗教的灵魂观念。布朗族相信人有灵魂,并能进行生死轮回。二是小乘佛教观念已深深地嵌入到布朗族的社会生活中。小乘佛教除了不参加祭竜仪式外,其他的仪式基本上都有其影子。三是村寨中的安章是小乘佛教与原始宗教融合而生的最重要的例证。安章一边要连接寺庙和尚,一边连接信众,在一些宗教活动中还担任“领诵”的角色,即在一些诵经等宗教仪式中,必须是安章先领念一段经文,然后和尚才开始念经。同时,安章的主要职责之一是在没有寺庙的村寨,为村寨人们念经消除灾难,凡逢年过节或遭遇家运不顺等诸多不吉之事时,都会请安章念经祈祷。布朗族文化除了宗教文化外,还有许多以宗教文化为底色以及受傣族等民族文化影响孕育而生的民俗节日、婚丧嫁娶、文学艺术等文化。同时也有一些因外部环境影响而形成的“文化次要特征”,比如饮食服饰和房屋建筑文化。

二、布朗族文化发展困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布朗族文化也发生了变化,我们在田野调查中发现,出现了有些布朗族地区基本不使用本民族语言,很多有特色的祭祀活动在一部分地区衰落消失等现象,布朗族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与发展困境。

(一)布朗族文化中宗教信仰的式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新元素注入布朗族文化,其表现形式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宗教文化是布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于核心地位,它目前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布朗族文化的困境。近几年来,布朗族宗教信仰出现了一些新的状况。一是表现为宗教信仰主体的变化,村寨中青壮年外出打工,导致信仰主体多为老人和小孩。尤其是许多布朗族姑娘远嫁河南、山东、安徽等地不再回来,而由于贫穷落后本村男青年则难娶媳妇,人口繁衍问题凸显,导致传统宗教信仰和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面临严峻考验。二是表现为传统宗教的衰弱。原始宗教部分祭祀活动逐渐消失,参与小乘佛教活动人数也逐渐减少,程序趋于简单化。据笔者了解,澜沧县布朗族宗教信仰出现后继无人的情况,寺庙中仅有老人维持日常的寺庙工作。传统的宗教信仰渐渐失去原有的生命力,逐渐衰微。

(二)布朗族文化淡化与销蚀

近年来,少数民族意识逐渐增强,布朗族很多年轻人在外与他人交往中被强化了自己的民族身份。但是,布朗族很多人并不清楚自己民族的历史,加之本身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民族身份成为一个简单“符号”,使本身所具有的特色民族文化淡化和销蚀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伴随着人类理性的发展与现代科技的进步,各少数民族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开始意识到某些原始宗教与日常生活并不存在必然联系,这种观念的转变使他们不再迷信各种宗教祭祀仪式。比如缅寺是布朗人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场所,现在各村寨存留下来的缅寺很少,出家当和尚、参与宗教活动的人也逐渐减少,附着于这些活动而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现象也逐渐消失。第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少布朗族村寨青年不断从农村涌向城市,布朗族的音乐、舞蹈、口头文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后继无人和即将消失的境地,一些古老的祭祀仪式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视野。同时,由于布朗族只有语言没有本民族文字,相关的仪式和口传经文随着祭司和民间老艺人的去世而失传。第三,布朗族大多分散杂居于傣族、汉族中间,傣化、汉化严重。还有普洱澜沧、墨江部分布朗族信仰基督教,基督教文化也影响了这些地区的布朗族文化,特别是影响布朗族传统的原始宗教信仰以及他们的生活习惯。第四,部分布朗族沿边境线跨境而居,与东南亚国家布朗族在宗教信仰上具有相似性,同时近几年出现大量布朗族青壮年外出泰国、缅甸的打工热现象,潜移默化地对国内布朗族文化也产生了一些影响。第五,随着部分人的现代知识文化的增加和获取信息的各种媒介手段的出现,他们不再乐于在家中学习传统的布朗族技艺和具有宗教气息的本民族文化,这不但导致布朗族宗教文化难于找到传承主体,还使得许多传统民俗消失于人们的生活视野中,取而代之的是与汉族、傣族相同的生活方式与习惯。

(三)布朗族民族传统文化不完全适应现代化

现代化是社会发展前进的必然结果,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现代化建设不仅仅改善了少数民族的物质生活,也改善了其民族文化与思想观念,而在解放前还处在刀耕火种原始生产力阶段,又居住于相对封闭的山区半山区的布朗族,民族文化相对落后于先进的汉族文化,面对迅猛而来的现代化,布朗族文化表现出不完全适应性。一是由于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城镇化发展,使许多具有少数民族文化元素的载体不断地消失,比如少数民族建筑现代气息浓厚〔1〕248-254、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祭竜仪式渐渐消失等等。二是民族文化传承主体观念的变化。由于受现代化建设的影响,新一代布朗族青年更多地关注于自己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那么热衷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更多趋向于是否有经济利益可图,结果很多民族文化濒临失传。例如施甸县木老元乡已不再举行祭刀活动,崇拜马、竹鼠、狗的原始宗教仪式已经停止。三是民族文化的市场化开发导致民族文化的民俗化。很多民族文化的开发偏重于经济性和娱乐性,较少考虑民族文化的原生性及其传承、保护与发展。综上所述,就目前情况而言,现代化建设与布朗族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并不完全重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三、破解布朗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困境的对策思考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特质,它具有自己的民族性、传承性和时代性。笔者认为,布朗族文化突破困境获得保护与发展的原则应该是:少数民族文化不能成为大同文化,千篇一律,不能使一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特质被同化,民族文化被同化就意味着这一个民族的消失,当然,也不能走极端,把各民族相互隔离不让其进行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中华各民族的发展历史已经证明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将有力促进自身的发展,所以这两者并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在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过程中,应倡导发展少数民族主流文化,保持少数民族文化的归属性和特殊性。

(一)加大少数民族地区国家投入,发展少数民族生态经济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加之国家加大了对特少民族的扶持力度,布朗族地区社会经济生活随之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全国整体水平相比,这些地区还远远落后,存在不小的差距。鉴于这些地区社会发育不完全,地理条件艰苦,交通落后,只依靠自身力量难以完成自我发展,必须借助外力的支持。所以应加大对这些地区的国家投入,帮助其发展民族生态经济。首先应该认识到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同等重要,但在具体操作上应清楚民族文化是一种脆弱的、稀有的、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一样,有很多属于不可再生的,一旦被破坏掉,就永远无可挽回”〔2〕541-547。如果“将其引入产业化,必须将这种资源在受到充分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再生产和再创造,并进行市场流通,从而实现其价值”〔3〕。其次,要认识到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和多样性,某地区成功的经验不能照抄照搬到其他地区,布朗族地区应采用“因地制宜,多种模式”〔2〕17-184的发展方式。要充分考虑各布朗族地区特殊性,挖掘其区位优势和资源。经济发展不是唯一目的,而应依托经济发展在原有人文资源的基础上发展文化和艺术,提高人们的人文精神〔2〕541-547。

(二)正确对待少数民族文化交流,合理利用民族宗教文化

费孝通先生说过:“贫困山区的发展,就是要抓住开发和开放四个字”〔2〕391-408。费老认为除了资源开发之外,还要进行思维的开放,让知识流通。首先,我们应肯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作用。“不要只看到现在是汉族帮助少数民族;同时也要看到,少数民族也在许多方面帮助了汉族”〔4〕。民族文化融合对于各民族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布朗族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与各民族交错杂居,不同程度地受到其他民族的影响,融合了其他民族元素。其次,在民族文化融合过程中,应该特别关注少数民族宗教文化。一是因为“少数民族宗教作为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核,它之所以能从过去延续至今,必然包含诸多有价值的文化因素”〔5〕。二是少数民族宗教文化是民族文化融合是否成功的关键与内在保证,在民族文化融合过程中,宗教文化交流融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否处理得当是形成良性民族关系与否的重要因素。

(三)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文化是民族和国家认同的基础,也是国家和民族的表征符号,如果没有统一的文化,就没有统一的民族和国家。民族文化则是少数民族对自己身份归属的划定依据,它“明确了个体在社会文化体系中社会空间、社会地位的坐标”〔1〕248-254,是对自己文化历史传统的肯定,是少数民族族群存在的基础,是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的源泉。由于布朗族发展相对滞后,再加上对国家少数民族政策认识不足,人口又相对较少,他们对本民族文化发展方向的认识上不太清晰,在心理上或在行为上表现出一定自卑心理,表现在文化上就是害怕、排斥外来文化。所以,布朗族人在保护与传承其民族文化过程中更应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加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一是要加强布朗族的自我发展能力,民族认同感、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来自于民族的强大和发展。二是在开放的心态下正确处理和其他民族文化的关系,不能固步自封,对于外来的文化不能“一刀切”,全盘肯定或否定,应该勇敢借鉴和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精华,为我所用。三是继承和发扬布朗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摒弃其民族文化中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陋习和不利于其民族文化发展与弘扬的阻碍因素。

四、结语

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的发展宏观上需要考虑到其所处时代的社会制度及其文化发展方向,来自国内外不同文化的影响,国家民族宗教政策的执行等;微观上需要考虑到当地自然气候、地域人文环境、经济资源、人口数量、交通通讯设施,以及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本文所列三条对策仅据笔者所了解的布朗族文化困境而言,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现实意义,但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和能起到一劳永逸的作用,所以在布朗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过程中,方法途径不是绝对的、唯一的,而应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条件与文化形态采取相应的方法和策略,才能真正达到传承、保护与发展的目的。

〔1〕徐迅.民族、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知识分子立场:民族主义与转型期中国的命运〔M〕∕∕贺金瑞.中国民族发展:概念、途径和理论体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费孝通.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新编:下卷〔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3〕赵世林.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产业与文化传承机制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17-19.

〔4〕费孝通.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新编:上卷〔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482-490.

〔5〕孙浩然.云南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J〕.学术探索,2013(6):96-100.

〔Abstract〕W ith religion culture as the core,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Blang nationality's culture have shown decline in religious belief,and have been affected by the impactofmodernization.For helping Blang nationality's culture outof the dilemma,it's necessary to increase national investment on Blang nationality regions and develop national ecological economy for promoting the exchange between nationalitiesand enhancing national identity ofBlang nationality.

〔Keywords〕Blangnationality;national culture;dilemma;development

(责任编辑贺曦)

Analysison the Dilemm a and Counterm easuresof Blang Nationality Cultural Inheritanceand Development

LiJie1,2
(1.Schoolof Philosophy and Religious,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81,China;2.Schoolof Humanities,Yunnan Minzu University,Kunming650500,China)

C951

A

1672-2345(2016)01-0014-04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K2014057);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重点项目(2013Z046)

2015-11-26

李杰,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少数民族宗教及宗教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布朗族少数民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百年巨变:布朗族莽人社会变迁》作品研讨
《百年巨变:布朗族莽人社会变迁》新书发布暨作品研讨会成功举行
“文明上山”之后——《百年巨变:布朗族莽人社会变迁》读后感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保山市布朗族音乐习俗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