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第一家制罐企业
——康元制罐厂

2016-03-13

化工管理 2016年28期
关键词:科学管理铁皮工人

中国第一家制罐企业
——康元制罐厂

康元制罐厂的发源地是在上海。其创始人项康原是在上海一个孤儿院里长大的孤儿。9岁时被一对宁波夫妇领养,养父是个绸布庄老板。他从小受到宁波人的家庭教育,富有经商头脑,且善于交际。20岁出头便接手养父的绸布庄,打理得井井有条。

一、成功创业

20世纪20年代初,未满30岁的项康原发现,很多货品,如颜料、油漆、化妆品、糖果、饼干等都是用铁皮罐包装的,需求量很大。这些铁皮罐每年都要大批进口,被外商赚走了无数中国银钱;许多日本商人还在上海开制罐工厂,挣国人的钱,而中国人自己却没有制罐厂。于是,他就想办一个制罐厂。经过短短几个月的筹划,于1922年独资创办了康元制罐厂,从此开创了中国的制罐业。开始资本只有5万元,职工也只有40多人。但他自强不息,走上了进取之路。

善于交际的项康原,与梅林食品厂、开林造漆厂等大老板们结成利益同盟,供他们包装产品的铁皮罐,形成了产业链。项康原十分注重产品质量,凡是铁罐的接口处和方圆角度稍有不符合质量要求的都不能出厂。所有的漆料等原料都由化验室严格把关。这样,康元制罐厂的产品都比较精美,赢得了市场的欢迎。连产品的商标也不马虎。他经过反复酝酿,采用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饭碗、筷子做标记,其图案是一只碗上搁一双筷,寓意人人有饭吃。他告诉职工,只有勤奋工作才有饭吃;也告诉国人,只有使用国货,中国人才有饭吃。他经常开大会用麦克风对工人讲,你们要把饭碗头把把牢。有一份工作不容易,好好工作,才有饭吃。“饭碗头要把牢”,成了项康原常挂嘴边的一句经典广告语。

1924年,项康原接盘了因经营不善倒闭的日资工商制罐公司,资本增加到12万元。

二、科学管理

随着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项康原意识到,印花铁罐的需求必定猛增,康元制罐厂目前的生产能力将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必须提高产量。但工厂管理上存在着工作效率低、成本高、浪费大的现象。于是他决心在工厂里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为此,他大量阅读有关科学管理方面的书籍,根据工厂生产的实际情况,他从制定工作定量标准入手,亲自到各个工作岗位上,逐一测定工作的标准量,并听取工人意见进行适当的调整,还亲自给工人示范,使工人们认可制定出的标准工作量。从而制订产量质量标准,实行岗位劳动定额和一套成本会计制度。实行科学管理,不仅减少了浪费,增加了生产,而且工人超过生产的标准量也得到了奖励。由于成本的降低,产品的价格也可以降下来,社会也能得益。于是,工人开始接受这种劳资两利的科学管理方法。

经过1927年到1931年的4年多努力,从培训骨干开始,先进行各部门的小规模的试行,1929年开始全面推行。各部门的计划统一在总务处计划室的安排下进行。到1931年,各项科学管理的方法基本上都付诸实施。

项康原又认为,只有开展职业教育,提高职工的文化和技术素质,才能更好地实行科学管理。因此,他提出要将工厂办成“学校化之工厂”和“工厂化之学校”,实行生产教育。厂里设立了教育部,设专职教师和外聘教师来厂上课。工人的工作时间也由原来的11小时,缩短为9小时。连职工的业余生活也给予关心。工厂里设立了整洁的膳堂饭间,解决职工的吃饭问题。还建立了集体宿舍和医药部,关心职工的住宿和卫生。在当时能实施这些措施的工厂极少,应该讲十分可贵。

在管理体制及机构设置方面,由总经理负责全厂经营管理,并设协理、襄理等辅助之。其下设有正副厂长各一人,依总经理之意志,执掌总务处一切事务,行使总务处之一切职权。彻底摒弃了落后的工头制、包工制组织形式。还改革行政管理制度,并建立起了一套生产计划、产品开发、成本核算、设备维修、营销策略等一系列合理化管理体系。

在整顿工厂管理中,项康原还创作了激励职工担当起“国货救国”责任的厂歌,歌词是:“挺起胸膛,举起两臂膀,爱国救国责任大家当。发挥青年力量,读书进工厂,国货出品积极求精良,勤俭奋斗,外货要抵抗。进工厂,进工厂,中华责任大家当。”要求大家都学都唱,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培育一种爱国奉献的企业精神。

同时他还让每个工人都买下一份小股,实行全员股份制。他常对工人讲,工厂有你自己的一份,我是老板,你也是老板。所以康元厂的工人在外都自称是康元厂的股东老板,很自豪。项康原还有一招,发行厂币。厂币同社会流通货币等价。工资一半是发厂币。工厂有商店,都是日用品,厂币全用在购日用品上,还比外面的便宜,工人当然拥护。

由于实行了科学管理,工厂面貌大为改善,企业的效益有了较大的提高。原来工厂的支出46%为原料,20%为职工的工资,32%为其他开支。实行了科学管理制度以后,工资的支出降为12%,其他的开支降为21%,原料的开支增加为66%。原料比重的增加说明投产的原料多了,加上减少了生产中的浪费,产量提高了。工资所占的比重虽降低了,但工人的实际工资收入反而比以前提高了。从而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给企业带来了蓬勃的生机。1928年的营业额为30万元,比1927年增长了一倍半。1930年达到67万元,又翻了一番多。1931年更达100多万元。1933年,正式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规模更加扩大。1934年,项康原亲赴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设立代理处,扩大了出口,并合并了香港的华益厂,改为康元的分厂。同时在天津也成立了分厂。全年的营业额近200万元。

1935年,企业又添招新股100万元,使康元制罐股份有限公司的资本提高一倍,职工人数达500人,总厂的印刷部拥有大小机器57台,制罐部拥有大小机器200多台。全年印花铁罐的产量高达5000万只,总营业额是1926年时的26倍还多,康元制罐厂进入了鼎盛时期。

三、兼制玩具

进入三十年代,上海除了印刷制罐业之外,铁皮玩具的制造也开始萌芽。虽然当时洋货仍然充斥着上海市场,但是“上海制造”的铁皮玩具在“国货救国”的大力宣传下,也逐渐的走入了正轨。项康原带领工人考察了当时的上海玩具市场,看到玩具工业在上海拥有相当大的市场和发展空间,而铁皮玩具与铁皮罐需要的原料都是马口铁,所以项康原在巩固印刷制罐业的同时,开始考虑利用铁皮的边角料来做玩具,这样又不防碍铁皮制罐还能合理利用铁皮废料,还能减少浪费,降低成本,增加营业额。

但是,制作铁皮玩具不像制罐那么简单,所涉及的技术不是那么容易解决。项康原想,自己有原材料,如果和掌握技术的玩具工厂合作,发挥各自优势,不就两全其美了吗?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合作双赢。

于是,1934年,康元制罐厂并购了爱国玩具厂,成立了玩具部,开始大批量生产发条机械铁皮玩具。设计人员研究并仿制当时欧洲与日本的流行玩具,外壳用薄铁皮经印刷后冲压而成,制作出了铁皮跳蛙、铁皮猴子、铁皮小鸡啄米等等铁皮玩具,风靡了大半个世纪。由于康元厂的玩具销量供不应求,多次招股增资,并将玩具厂房迁址到能容纳数百人的塘山路,还在天津开设了分厂,力求做到“凡我中国儿童,必有康元玩具”。成为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玩具制造厂家。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康元玩具厂仍然坚持生产铁皮玩具,还曾多次获得上海手工业局颁发的技术科研奖。上世纪五十年代,康元玩具厂第一批公私合营。文革时改称上海玩具二厂,文革结束又改回原名。改革开放后渐渐不知所踪。但熟悉铁皮玩具的朋友都知道,康元玩具厂是中国铁皮玩具的先驱。

上海解放前夕,项康原准备把工厂的设备都运到香港、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等地。被厂里工运积极分子徐阿堂带领一帮工人兄弟护厂,保住了康元厂。项康原出走香港,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终老于印尼,享年八十八岁。

点评:项康原打造了一个中国式的既现代又传统的企业王国。令人欣喜的是,他推行科学管理,通过调查分析,制定工作标准(定额)和相应的工资制,由厂部统一下达工作计划,并培训教育员工,这一套做法俨然是中国版的泰罗制。这也是康元制罐厂成功的关键。

猜你喜欢

科学管理铁皮工人
科学管理幼兔
种植苦瓜 如何科学管理
铁皮侠的装备
科学管理创奇迹 流翔高钙显神威
铁皮园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铁皮石斛家庭种植技术探索
基层关工人的梦
一名关工人的中国梦
我的爸爸(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