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举抗日大旗的三友实业社

2016-03-13

化工管理 2016年28期
关键词:三友实业毛巾

高举抗日大旗的三友实业社

三友实业社,顾名思义是由三个朋友办的实业。这三个朋友就是陈万运、沈九成和沈启涌。他们于1912年创立了这家实业社,开始做蜡烛芯,很快发展成为机器纺织厂。但沈启涌、沈九成先后离社另谋出路,陈万运则自始至终创办三友实业社,并使之不断发展壮大。

陈万运是浙江慈溪人,1885年9月出生。幼年时在家乡私塾读书,15岁随父到上海谋生。先后在烟杂店、烟纸店当学徒。因做事认真,又肯动脑筋,深得店主器重,满师后留店当伙计。辛亥革命前夕,关心国事的陈万运萌发了实业救国的意念。但是从何入手呢?他陷入了思考。

一、选准突破口,成功创业

当时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大肆向中国倾销各类工业品,其中之一是洋烛,它取代了中国老式的油盏灯和土蜡烛。陈万运发现,洋烛烛芯一直由日资洋行独家经销,尽管价格很贵,仍供不应求。他认为,这个小产品本轻利厚,生产技术较为简单,可以从此入手,走上实业之路。实践证明,这一选择是正确的。

1912年4月,他找了一个在蜡烛店当学徒的同乡沈九成和一个亲戚沈启涌,3个人集资450元,办起了制造洋烛烛芯的小作坊,取名“三友实业社”,产品商标定为“金星”牌。

开业不久,产品出来了。为了打开销路,陈万运和沈九成想了一个妙招,在日商洋烛行附近,摆了一个地摊,点燃自制的蜡烛。行人纷纷围观,看到蜡烛不淌油、不弯头、中途不熄灭,不比洋烛逊色。这一街头活广告使“金星”牌烛芯顿时名声大振,“三友”的烛芯以价廉质优的优势迅速打开了市场。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货烛芯供应中断,日商借此抬高售价,英美厂商只得向“三友”订货。这样,金星牌烛芯逐步将日货烛芯挤出了中国市场,“三友”的生产规模也开始扩大。1915年3月,沈启涌已离社,剩下两人将资本增加到8400元,年底又吸收新人入股,增资至3万元,并将企业改组为《三友实业社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董事会,推举慈溪在沪实业家史悠风为董事长,沈九成、陈万运为董事,并兼正副经理。还在上海横浜桥南面建成三层厂房一座,工人增至百余人,烛芯品种发展到6种,日产量达到500~600磅,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外地一些厂商竞相向“三友”订货,使“金星”牌销路日广。三友成功走出了创业第一 。

二、开发新产品,创出名牌

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陈万运就想扩大企业规模。但是,仅靠烛芯这一小产品,企业难以做大。需要开发新产品。于是他瞄准了另一个日用消费品——毛巾。1917年,他在杨树浦引翔港购地30亩,建造规模更大的生产总厂,开发生产“三角”牌毛巾这一新产品。这是中国人自己办的最早的毛巾生产厂。1918年,经董事会讨论,决定再向外招资7万元,资本金总计达10万元。1919年,“三角”牌在北京农商部注册备案,其图案是由一个圆圈加内三角组成,寓意三人同甘苦、共患难。同年,又在川沙设立工场,添置木机百余台。

陈万运聘请了刚从美国留学回来的郑祖廉为第一任厂长,把好技术关。他们革新了漂染工艺,把生纱漂白改为熟纱漂白,使毛巾的吸水、手感、白度、纱支脱脂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接着,继续开展毛巾花式的研究,把原来式样单调的红蓝档式毛巾,改用鲜红色,在雪白平布上印上“祝君早安”字句,还为大宗客户免费加印字号。当年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卢定桥的17勇士,发给的奖品,就是一条印着“祝君早安”的三角牌毛巾和一只搪瓷杯。以后,又研究生产了新颖别致的多片综织造的回纹浴巾。这几招都使国产毛巾的质量有了巨大飞跃。投放市场后,深受国人欢迎,不但畅销全国,还远销东南亚一带。迫使西邻日商东华毛巾厂的铁锚牌毛巾营业日益衰退。

日商不甘心失败,运进单幅毛巾铁机二百台,设瑞和毛巾厂,用廉价劳动力大量生产铁锚牌毛巾,想以廉价手段来争夺市场,其势凶猛。三友实业社则针锋相对,通过提高质量,精益求精、减少浪费,来降低成本。陈万运还聘请漫画家叶浅予等为三友实业社绘制宣传广告;著名的漫画家张乐平(“三毛流浪记”的作者)那时也在三友实业社广告部当绘图员。他们二人为三角牌毛巾的广告宣传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在提倡国货、抵制日货高潮中,人民觉悟普遍提高,用国货深入人心,日货铁锚牌毛巾产量再多、价格再廉,无法与优质三角牌毛巾竞争,存货积压、工厂停工,不到三年,日商瑞和毛巾厂被迫歇业,而日货铁锚牌毛巾也于1923年完全退出中国市场。三角牌毛巾获得重大胜利,在中国的纺织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由于经营管理得法,三友的产品之多、营业之盛,在当时实业界中屈指可数。随着“三角”牌毛巾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三友社的利润也水涨船高,职工的收入水平远高于其他工商企业。陈万运还在厂里设立图书馆、俱乐部、医疗室等设施,处处为工人福利着想,因此三友社的工人们以社为家,凝聚力极强。不久,三友实业社又盘进了杭州通益众纱厂和鼎新织布厂,改为三友社杭州分厂。

1926年,三友实业社参加了在美国费城举办的世博会,其《三角牌》毛巾荣获《丙等金奖章(纺织品类)》,在《世博会荣誉榜上》,占据了一席席位,成了名牌产品。

三、抗日举大旗,顽强斗争

九·一八事变后,三友社总厂的工人们抗日热情高涨,成立了抗日救国会,组织了多达400余人的三友抗日义勇军,陈万运亲任大队长。队员自费做了军装,天天在上班前操练。还在厂门口高墙上贴了一幅巨型宣传画,画的是一个义勇军战士,拿着长枪对准日本兵,标题是“一定要收复东北三省”。驻在西邻日商东华毛巾厂的日本海军陆战队,每天都能看到三友社毛巾厂的行动,恨得牙痒痒,视为眼中钉,总想寻机滋事报复。

1932年1月18日下午,日本僧人天崎启升等五人,以举行“寒中修行”为幌子,在三友实业社毛巾厂门前敲鼓击钟,还向厂内投掷石块。厂内义勇军发现后立即追踪,天崎启升等人便向租界方向逃窜,逃到赵家宅附近时,遭到工人的拦截盘查。日本驻上海的特务机关长田中隆吉和特务川岛芳子事先收买和雇佣的一批打手,化装成工人模样混入义勇军之中,对天崎启升等人用石块猛砸猛打,结果造成日僧一死二伤。打手们见状便一哄而散,将责任嫁祸于毛巾厂工人身上。这便是轰动一时的“日僧事件”。随后田中隆吉命令刚来上海的日本宪兵大尉重藤千春,于1月20日凌晨2时许,带领日本浪人团体“日本青年同志会”成员60余人,在日本驻沪海军陆战队队员的掩护下,袭击三友实业社。向厂内投扔硫磺弹、浸油的纸团和手榴弹,厂内顿时火光冲天,焚毁厂房6间和棉纱数百包,损坏织布机24台。在放火焚厂之际,重藤千春及其同伙还打死前来弹压的工部局华捕1人,打伤2人。

这一事件完全是日本侵略者蓄意制造的,战后田中隆吉在审讯中对此供认不违。但日本惯于“恶人先告状”,就在当天下午,上海日侨在日本军方的鼓动下举行千人大会,声称现在中国的抗日“暴行”已达极点,日本应立即派军“以期灭绝抗日运动”。会后,600余日侨手持棍棒举行游行示威,沿途高呼“杀尽中国人”,袭击中国商店,撕毁抗日标语,强阻电车行驶,殴打值勤巡捕。日本驻华使领机关同时向中国政府施压。1月19日,日本驻沪总领事向上海市府抗议日本和尚被杀,要求缉拿凶手。21日,又向上海市府再度提出所谓的“抗议”。1月28日晚11时30分,日军发动了侵略战争,第二天即占领了三友实业社。这就是“一·二八”事变。

事实证明,蓄意制造“日僧事件”、“三友实业社被焚事件”,不过是日本侵略者用以发动战争的借口而已。淞沪抗战中,三友总厂被日军炮火炸毁,设备破坏殆尽,损失极为惨重。1932年6月被迫停产。1934年,沈九成离开了《三友实业社》,去办了“生生牧场”,改做牛奶生意。

民国26年(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杭州沦陷,工厂被日军占领。日方要陈万运出任杭州维持会长,他拒不接受,潜行返沪。1938年日方又派人专程来沪,向三友实业社提出“共存共荣”的合作条件,合资经营,他断然拒绝。上海各报在12月9~10日争相刊登他的爱国行为,表彰他的浩然正气。为了维持《三友实业社》职工生活,陈万运在租界制销国药,并代他厂销售棉织品。民国30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占租界,实行经济统制,他闲居在家。1945年抗战胜利后,三友实业社恢复生产,由于三角牌毛巾是爱国抗日的品牌,质量又好,很快,三角牌毛巾又畅销全国,享誉东南亚!

1950年8月,爱国实业家陈万运在上海新昌路金椿里职工宿舍走完了他坎坷的一生,终年66岁。

1954年,三友实业社实行公私合营,并改名为上海三友实业社制造厂,1962年改为生产毛巾专业厂,1966年改名上海毛巾十厂,1979年又恢复上海三友实业社毛巾厂,至今一直生产制造毛巾。

在民族企业中,三友实业社的成长经历最富传奇色彩,原上海历史博物馆馆长潘君祥认为:“以五洲皂药厂、三友实业社为代表的一部分民族企业,不仅将中国近代轻工业某些领域发展到一个较高的水平,而且他们不屈不挠的爱国创业、抵制外侮的骨气和精神,也为我们民族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点评:几个学徒出身的平民百性,没有任何官场背景,仅以450元资本起家,生产烛芯、毛巾等小产品,竟把企业办得有声有色,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机器纺织厂。不但在竞争中迫使实力强大的日商退出中国市场,还将产品出口到东南亚等国际市场,成为名牌产品,着实让人感佩。可贵的是,主办人陈万运有一颗强烈的爱国心,不但坚持抗日,在上海企业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斗争,而且面对日寇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揺,还处处为工人的生计着想。现在太需要又太缺少这样爱国爱民又能干的企业家了。

猜你喜欢

三友实业毛巾
益者三友
毛巾
同一条毛巾
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冬日争鸣——《三友百禽图》
关于诗界“三友”
推理:大毛巾,小毛巾
心无旁骛做实业 扶贫助困为人民
实业为何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