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化工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
——以榆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6-03-13李建法连锦花髙玫香榆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榆林719000
李建法 连锦花 髙玫香(榆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榆林 719000)
应用化工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
——以榆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李建法 连锦花 髙玫香(榆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榆林 719000)
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工学结合,协同育人必须结合行业特征和产业特点。榆林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教学团队经过3年多的教学研究和改革实践,形成了“校企精准合作、育人工学结合,技能四级递进,德育文化先导”为主要特点的2.25+0.5+0.25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人才培养适应区域产业发展,专业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的目的。
校企合作;应用化工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1 2.25+0.5+0.25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
榆林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教学团队以《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为切入点,总结形成了基于“一中心二主线三结合四递进”的“1234”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开发了适应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特点的校企精准合作、育人工学结合、技能四级递进,德育文化先导为主要特征的2.25+0.5+0.25人才培养模式。“1234”的含义是指一中心即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以服务榆林现代能源化工产业发展为中心,二主线是指人才培养方案以“责任关怀”为核心的职业素质教育教育体系设计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能力教育体系设计为主线,三结合是指育人过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实践教学虚拟仿真教学与真实场景实训教学相结合,职业素养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三结合。四递进指专业技能实践教学实行企业认知实习、校内技能实训、企业跟岗实习和企业顶岗实习四级层层递进。
2.25 +0.5+0.25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是建立在校企精准合作的基础上的。其具体含义是指教学时段安排包括学生在校集中学习时间为2.25学年(包括短期的企业认知实习1周、跟岗实习3周),在企业顶岗实习0.5学年,包括第五学期后10周跟第六学期前10周。第六学期后10周(0.25学年)学生做毕业设计,完成职业素质综合训练,就业指导和应聘工作等。这样设计的原因是化工企业用工大多集中在第五学期的后半段,另外综合考虑了人才培养的理论实践教学课程、校内校外教学学时分配的科学性、合理性。
2 2.25+0.5+0.25 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2.1 课程体系构建的特点
(1)按照职业标准和职业成长路径,重构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课程架构包括公共学习领域、基本能力学习领域、岗位能力学习领域、拓展能力学习领域、综合能力学习领域等5个学习领域,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三个模块,即:素质教育模
块→专业教育模块→专业拓展模块。
(2)针对化工企业特点,优化设计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设置遵循“因需设课,课岗融合”的原则,按照化工生产过程工作任务,归纳化工生产操作作业行动领域,融合职业技能标准,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构建了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了由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拓展课组成的、包括化工制图、化工工艺学、化工单元操作及设备、化学反应过程与设备、化工仪表及自动化等课程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另外,考虑到学生就业的多元性和兴趣目标的差异性,设计了石油化工和煤化工区分方向的专业拓展课。
(3)坚持两条主线,强化文化育人,构建了职业素质与专业技能并重的教学体系。
按照德育文化先导,强化产业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育人功能,形成了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将文化育人贯穿始终的职业素质教学体系,确保人才培养的“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原则。如认知实习阶段学习化工职业文化,塑造学生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化工人,跟岗实习阶段学习化工企业文化。在顶岗实习阶段学习 “责任关怀”,HSE清洁生产等产业文化,在职业素质综合报告中把职业文化、企业文化、产业文化和家乡文化的学习作为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考核。
专业技能教学体系融合“三结合”的四级递进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职业教育思想构建起来的。四级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尤其注重利用虚拟仿真软件,最大限度实现真实场景系统性技能训练,为后续的校内实训教学、企业实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校内仿真教学到校内单项实训、综合实训,跟岗实习协助师傅,顶岗实习独立操作,四级递进实践教学通过学习地点、内容以及方式的科学衔接,交替变换,有效实现了岗位操作能力循序渐进提升和“学生”与“学徒”的“的角色转换。
2.2 2.25+0.5+0.25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果
(1)打造了一支德能双优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实践教学指导轮换制”和“一年一月一线企业实践制” 的专业教师内培制度,使得专业教师通过轮流到企业带学生实习,每年一个月的暑期企业实践活动,快速提升了教师的双师素质。2015年,榆林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被中国石化联合会评选为全国优秀教学团队。
(2)创建了系统科学的适应化工职业教育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和符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教学设计,形成了适应现代化工生产特点和企业需求,涵盖校内课程实验教学、专业仿真教学、基本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和企业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专业技能纵向深入,职业能力、职业素质横向发展的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构建了校、企、家多主体合作育人机制。重视引入第三方育人主体——家长。人才培养方案融入了一系列的旨在发挥家长育人主体责任的教学设计,如通过入学教育家长会,普及职业教育政策,介绍化工产业和专业,通过邀请家长现场观摩学生技能大赛、组织观摩职教周学生产品制作技能展示,向学生家长发表彰喜报等形式,实现学生家长、合作企业与学校三方共同育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4)取得了丰硕的专业建设和教科研成果。
①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被陕西省教育厅确定为专业建设综合改革项目。专业教学团队被中国石化联合会授予全国化工职业教育“优秀教学团队”,陕西日报、榆林日报等省市媒体对该专业实行校企精准合作培养人才等做了多次报道。多名学生在多项省、市级大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毕业生就业率及专业对口率大幅度提升,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
②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成效显著。依托该专业省级示范实训基地,学院积极开展了以化工技术培训、科技服务,科研攻关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服务,为企业提供职工技能比武理论指导、生产技改服务、继续教育培训等,多名专业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了化工安全评价、地方标准制定技术服务、与合作企业联合开展科技攻关等活动,近三年累计为化工企业进行了38项技术服务。
3 2.25+0.5+0.25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启示
(1)校企精准合作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基础。当前校企合作普遍存在“一头热”,化工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应大胆创新,突破常规,求精不求多,在精的基础上从合作深度广度上下功夫。
(2)适应化工行业企业特点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保证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要结合化工产业特点和企业实际。现代化工产业属于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劳动密集的重工业行业,企业生产具有易燃易爆、高温高压的特点,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很高,因此,化工职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充分考虑化工企业的特殊性和对员工的整体素质要求。
(3)文化育人是实现立德树人,提升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 “责任关怀”是国内外化工行业的主要行业文化,它是被化工协会国际联合会接纳并形成的旨在推动全球石油和化工企业实现自愿改善健康、安全和环境质量的一种行业理念,几乎所有跻身世界500强的化工企业都践行了这一理念,应用化工技术人才培养的两个主线之一就是“基于责任关怀”的职业素质教育教学体系。人才培养中HSE清洁生产课程,责任关怀报告、企业文化讲座,职业素养综合训练等课程的嵌入,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张健.高职“四维整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追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6.
[2]凌成树.高职院校学生企业文化素质教育路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8.
[3]赵占军,王祎.“双主体”推动育人模式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
李建法(1971- ),男,陕西榆林人,榆林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化工职业教育。
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服务榆林煤化工产业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