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十条”带来土壤调理剂发展新机遇
2016-03-13党玉才朱建强毕从喜
党玉才朱建强毕从喜
(1.长江大学农学院, 湖北 荆州 434023; 2.河南东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河南 郑州 452471)
“土十条”带来土壤调理剂发展新机遇
党玉才1,2朱建强1毕从喜2
(1.长江大学农学院, 湖北 荆州 434023; 2.河南东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河南 郑州 452471)
随着农业发展的需要,国家从顶层设计出发,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励发展我国农化现代化,尤其是工信部发布《关于推进化肥行业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后,《意见》客观地分析了不合理使用化肥带来的产能过剩、资源浪费、土壤污染等问题。目前,化肥行业正发生巨大变化,如何从这些变化中寻求新的机遇,如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化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化肥行业目前现状出发,系统分析了化肥行业转型升级后,土壤调理剂的发展机遇,为土壤环境治理和新型肥料研发提供参考。
土十条;土壤环境污染;土壤修复;新型肥料;土壤调理剂
1 行业低迷促使行业转型升级
1.1 化肥行业产能严重过剩
工信部2015年7月20日发布的《关于推进化肥行业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数据显示,“十二五”以来,氮肥、磷肥产能、产量及消费量已居世界首位,并实现自给有余;钾肥生产跃居世界第四,我国化肥总量保持快速增长,其中:氮肥总量年均增速4.5%以上,2013年化肥生产量7037万吨(折纯,下同),农用化肥施用量5912万吨。2014年产能6000万吨(折纯N,下同),产量4553万吨,尿素实物产量6593万吨;磷肥总量年均增速1.6%,2014年产能2350万吨(折100%P2O5,下同),产量1708万吨,磷铵实物产量3880万吨,复合肥实物产量6500万吨;钾肥总量年均增速14.7%,2014年产能677万吨(折100%K2O,下同),产量552万吨,自给率提升至50.3%。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产量在200万吨以上的企业有三家,产量在100~199万吨的企业约6家,产量在50~99万吨的企业13家,产量在30~49万吨的企业约11家,其他更多企业产量在30万吨以下,尤其10~20万吨的较多。在我国5000多家复合肥生产企业中,产能在30万吨以下的小型企业占90%以上,且该类企业中,只生产中低浓度复混(合)肥的企业至少有2600家,这些企业基本上生产复混肥,但开工率非常低。
同时行业整合速度加快,磷铵在十年前有1330家,截止2015年5月22日剩下332家,目前磷铵产能过剩率在20%以上,预计到2020年剩下150家左右。合成氨2015年新增产能238万,退出产能580万吨,退出率超过140%;尿素新增产能390万吨,退出392万吨,暂时保持增减平衡,碳酸氢铵退出产能1670万吨,并无新增。从氮肥生产企业数量上看,2015年共退出氮肥企业86家。
1.2 我国施肥结构不合理
我国化肥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带来了许多施肥上的问
题,主要表现在:
(1)、亩均施用量偏高。我国农作物亩均化肥用量21.9公斤,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每亩8公斤),是美国的2.6倍,欧盟的2.5倍。
(2)、施肥不均衡现象突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长江下游地区和城市郊区施肥量偏高,蔬菜、果树等附加值较高的经济园艺作物过量施肥比较普遍。
(3)、施肥结构不平衡。重化肥、轻有机肥,重大量元素肥料、轻中微量元素肥料,重氮肥、轻磷钾肥“三重三轻”问题突出。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35.2%,比欧洲低30个百分点,传统人工施肥方式仍然占主导地位,化肥撒施、表施现象比较普遍,机械施肥仅占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的30%左右。
过量施肥、盲目施肥,造成我国粮食增产压力大、耕地基础地力变差、耕地利用变低、生产成本高、生产积极性降低。而且增加农业生产成本、浪费资源,也造成耕地板结、土壤酸化和重金属超标等土壤污染问题。
1.3 土壤环境污染急需修复
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土壤直接影响着粮食生产和安全,高量超量化肥带来了土壤内部的酸化和板结、大量农药伤害了土壤中固有的庞大的食物网,导致土壤生态系统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不畅或者断裂,直接表现在养分循环和供给能力的降低,也破坏了有益生物和有害生物相互间的相生相克能力。大量试验证明:最适宜农作物生长的土壤pH在6.5-8.0,但土壤酸化目前是我国南方土壤退化的主要现象之一,土壤污染从地区分布来看,以经济发达的中部和东部最为严重。从经济大省广东来看,清洁土壤只占到了11%,重度污染土壤占比却高达12%。南方14省份土壤酸化严重,其中有40%的耕地面积PH在5.5以下,另外黄淮海地区的土壤盐碱化,蔬菜区的土壤酸化,西北地区的土壤沙化,东北耕地的退化等,严重违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施肥不合理引起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通过农作物进入食物链,威胁我们的身心健康。如2009年深圳万吨食用大米重金属含量超标、2013年国广东发现大量湖南产的含镉毒大米等。
环保部数据显示,我国严重土壤污染区就达320个,约548万公顷。此外,我国至少还有近3000万公顷的污染土地,包括接近2000万公顷耕地受重金属污染,500万公顷土地受石油污染,200万公顷土地受矿区污染,5万公顷土地受固体废弃堆放污染。《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我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2014年环保部审核通过《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审议,又称“土十条”, 于今年5月正式颁布实施,国家已经从顶层设计方面着手土壤环境污染治理。
2 行政手段致力行业有序发展
如何减少投入,提高肥料利用率,解决我国施肥“三重三轻”问题和土壤污染等农业生产问题,国家各部门进行积极探索与应对,在2015年5月18日国务院于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中,特别提出在绿色制造工程方面,扎实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源头防治专项。随后,农业部正式发布《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规划》综合考虑各地农业资源承载力、环境容量、生态类型和发展基础等因素。
国家发改委于2015年1月30日后发布了《关于调整铁路货运价格进一步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2015年4月1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降低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和工商业用电价格的通知》,国家财政部、税务总局等于2015年8月发布了《关于对化肥恢复征收增值税政策的通知》,先后取消对化肥企业运价优惠、工业用电优惠、化肥企业原有增值税优惠和进出口关税优惠。农业部2015年2月27日发布《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和工信部《关于推进化肥行业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均提出未来农业只有高产高效、优质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未来的复合肥行业将向规模化、高效化、低碳化、新型化方向发展,整合将是必然趋势,其在肥料行业内的占比也将逐步提高。
2.1 产品升级推进调控目标实现
2.1.1 严格标准倒逼行业升级
化肥行业电价、运价和增值税和关税四项涉农优惠政策取消,给化肥企业,尤其是没有资源优势的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营压力。生产经营存在困难较多、产能利用率和销售利润率低的企业,逐步引导主动退出。到2020年,氮肥产能6060万吨,产能利用率提升至80%;磷肥产能2400万吨,产能利用率提升至79%;钾肥产能880万吨,自给率提升至70%。通过严格标准倒逼行业节能减排工作;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大力发展新型肥料,把化肥使用量零增长作为推进绿色发展的发力点。
2.1.2 施肥结构和施肥方式得到优化改进
到2020年,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等养分结构趋于合理。力争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机械施肥占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的40%以上、提高10个百分点;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面积1.5亿亩、增加8000万亩。从2015年起,通过推进精准施肥、调整化肥使用结构、改进施肥方式、替代化肥使用等手段,力争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肥料利用率达到40%以上。
在我国农业积极的转型过程中,符合环保、优产、高产农业发展要求的高效肥料前景看好。以农业需要为出发点,结合土壤质量变化,提供能够改良土壤的高附加值肥料品种或土壤改良剂,以满足减量增效的政策要求和专业化市场服务需求。进而实现化肥总量调控目标。
2.1.3 大力发展高效新型肥料
以提高化肥利用率和产品质量为目标,大力发展新型肥料。力争到2020年,我国新型肥料的施用量占总体化肥使用量的比重从目前的不到10%提升到30%。大力调整产品结构,减量增效,绿色环保。一是鼓励开发高效、环保新型肥料,重点是开发:增效肥料、缓(控)释肥、土壤调理剂、腐植酸等高效、环保新型肥料。二是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制约行业转型升级的重大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是:新型肥料增效技术、生物质肥料生产技术等。
2.2 服务创新引领营销新模式
财政部、农业部于2015年5月22日发布《关于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指导意见》,文件要求在全国范围内调整20%的农资综合补贴资金用于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对象为主要粮食作物的适度规模生产经营者,重点向种粮大户、
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对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政策,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加深松土地1.5亿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000万亩。为农业工业化、信息化发展提供政策支持。需要一套集测土配方施肥、套餐肥配送、科学施肥技术指导、农技知识咨询培训、示范推广及信息服务等为一体的农化服务网络体系,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根据作物种类、种植方式、耕种群体的变化,分别推出现场配制、大户定制、大配方小调整等不同的商业服务模式,并通过电商平台开展跟踪服务,赢得市场。
3 土壤调理剂发展新机遇
3.1 土壤调理剂对土壤修复的作用
对作为生态系统的土壤研究虽历史悠久,但对土壤调理剂的研究却始于19世纪末,最初对土壤调理剂的研究是由于世界范围内干旱、半干旱面积较大、盐碱地较多。而现在由于持续不断的使用化肥、农药及不合理的使用土地,使肥沃土壤退化,迫使人们必须要对土地进行恢复、维持和改良。20世纪70-80年代,土壤调理剂研发和应用进入高潮,欧美如比利时在土壤调理剂研发和利用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据研究,土壤调理剂具有极其显著的“保水、增肥、透气”三大土壤调理性能。能够打破土壤板结、疏松土壤、提高土壤透气性、降低土壤容重,促进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强土壤肥水渗透力;具有改良土壤,治理荒漠,保水抗旱,增强农作物抗病能力,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恢复农作物原生态等功能根据原料不同,可将土壤调理剂分为矿物源土壤调理剂、有机源土壤调理剂、化学源土壤调理剂和农林保水剂四大类,有机源类如腐殖酸等,农林保水剂多用树脂等昂贵的新型材料,且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矿物源类如磷石膏,如某集团以碳酸钙为原料生产的土壤调理剂,主要用于酸性土壤改良。
3.2 土壤调理剂行业发展机遇
土壤调理剂的发展不仅仅是农民朋友的心声,也是国家宏观发展的大趋势所在,更是我国当下土壤环境治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持。来自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土壤污染修复产业产值,尚不及环保产业总产值的1%。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比重达30%以上。近年来土壤污染的危害逐渐显性化严重化,现已成为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并得到各级政府重视,目前治理规划、试点项目陆续出台土壤修复市场正在启动过程中。从“国十条”、“水十条”颁布执行可以看出,多年粗放式发展使得我国土壤污染极其严重土壤修复的市场空间在万亿级。
从现有数据显示看,矿物源、有机源和化学源三种土壤调理剂在2013年是产能只有101万吨,而到目前,产能达274万吨,不到两年时间内增长了2.7倍。此外,农林保水剂类的产品在2013年的产能只有0.68万吨,目前已达34万吨,增长50倍,2004年~2016年,土壤调理剂年均递增率可达到21.8%。截止2015年4月,在我国境内登记流通的土壤调节剂品种有75个,属于国内品牌的69个品种,国外品牌6个。而截至今年8月,达到96个,一年时间新增21个新品。可见,产业发展势头十分迅猛,且在未来3~5年内呈现出井喷式发展,以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