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农科院所服务区域农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以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为例

2016-03-13陈以博苏佳颖詹存钰陈伟民戴正元

湖南农业科学 2016年12期
关键词:里下河科研院所江苏

陈以博,苏佳颖,詹存钰,陈伟民,戴正元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 扬州 225007)

基层农科院所服务区域农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以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为例

陈以博,苏佳颖,詹存钰,陈伟民,戴正元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 扬州 225007)

基层农业科研院所担负着区域农业发展的重任。以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为例,全面总结了该所通过科技创新、人才保障和成果转化推动区域农业发展的做法与经验,针对服务力量不足、服务针对性不强、服务体制不够健全等问题,对新形势下基层农业科研院所进一步强化科技服务工作、助推区域农业发展提出了调整科研工作重点、培养科技服务团队、创新科技服务体制等建议。

基层农科院所;服务;区域农业;问题;建议

在我国现行的科技体制下,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是农业科研的一支重要力量,承担着区域农业科学研究、科学普及、农民培训和信息咨询服务等任务,是当地农业科学研究、示范和推广的主力军[1]。据统计,目前我国培育的农作物新品种已超过6 000个,其中由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育成的占60%~70%。基层农科所的科技人员为农业振兴、农民富裕做出了巨大贡献[2]。多年来,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坚持以科技创新和服务“三农”为导向,以重大科研项目为抓手,着力提升科研综合竞争能力,农业科技创新事业始终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为区域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1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的发展现状

1.1 立足科技创新,为区域农业发展提供成果支撑

科技创新是农业科研单位的立足之本。长期以来,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紧紧围绕区域农业发展需求和农业产业特色,积极开展科技资源整合和科技力量布局调整工作,加快建设支持区域农业发展的特色学科。在不断改革与创新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农作物育种和栽培、生态农业技术和核技术应用3大优势学科板块。

研发的一批优良成果在江苏省乃至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区域农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小麦品种“扬麦13”“扬麦15”成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弱筋小麦品种,为国家长江中下游弱筋小麦产业带建设、替代进口发挥了积极作用;“扬麦16”连续6年位列江苏省小麦品种年推广面积首位,累计增产超过16亿kg,创经济效益30亿元以上;扬麦系列品种目前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年推广面积稳定在133.3万hm2,为该区域小麦生产和粮食安全发挥了重大作用。水稻品种“扬稻2号”有效控制了白叶枯病,被农民称为“翻身稻”;“扬稻6号”既是常规籼稻标志性品种,又是骨干恢复系,推动了我国两系杂交水稻的发展和应用;江苏省内率先育成的抗条纹叶枯病品种“扬粳9538”“扬辐粳8号”的推广,使全省条纹叶枯病危害得到有效控制。

另外,还有微生物农药、环境友好肥料、种子包衣剂、轻型栽培技术等生态型新产品及配套技术的研发,也为区域农业无公害生产、作物病虫害控制、生产效益提高提供了保障。

辐照技术在食品保鲜保质、货架期延长、农副产品的商品价值提高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该技术在作物育种、种质创新、晶体辐照改性等领域也有广泛应用。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利用辐照技术先后培育出稻麦新品种17个,在大面积生产上推广应用;其中,小麦品种“扬辐麦4号”产量达689.9 kg/667m2,创江苏省小麦产量最高纪录,2011~2013年连续3年在江苏淮南麦区保持最高产量水平。水稻品种“扬辐粳7号”“扬辐粳8号”等优质抗病高产的中粳新品种,为控制和减轻江苏省条纹叶枯病的危害发挥了积极作用。由于在辐照突变育种领域为国际粮食安全做出的突出贡献,2014年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获得了由联合国粮农组织与国际原子能机构联合颁发的“联合国植物突变育种杰出成就奖”[3]。

在巩固强化这些传统优势学科的同时,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瞄准生产不断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以满足区域农业发展对农业科技的需求。2004年,围绕江苏省高效农业发展,新辟了西瓜、豇豆、辣椒等水果蔬菜学科研究。2010年,根据里下河区域水资源禀赋,再次开辟水生园艺和水产养殖作为特色学科进行重点建设,经过几年的倾向支持,学科发展取得长足进步,部分作物、技术已开始在市场上推广转化。

1.2 强化队伍建设,为区域农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人才是推进事业发展的基础,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驱动。多年来,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坚持以邓小平人事人才理论为指导,以人为本,精心规划人才培养战略目标;制定措施,不断提升科技人员理论水平;专家引领,加压锻炼,使年轻人才崭露头角。人才培养力度的不断加大,带来了人才结构的可喜变化。目前,全所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员28人,副研究员35人,博士生24名、硕士生47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2人,国家、省、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0人。这些高素质人才是单位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围绕区域农业发展需求,针对农业生产制约难题,作为主要完成人,他们先后育成农作物新品种超过100个,研制出新产品、新技术80项以上,国家发明专利33项,获新品种权41项,制订发布各类农业标准94项,获科技成果奖超过100项,这些科研成果在推进区域农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成就了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在“十五”“十一五”两个五年计划中科研综合能力蝉联地市级“全国第一所”的盛名。

近年来,针对小麦赤霉病迅速向黄淮麦区蔓延,带来粮食生产隐患的问题,该所小麦育种团队于2012年牵头组织我国赤霉病抗性改良协作攻关,联合开展赤霉病防控研究。2014年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签署“小麦赤霉病穿梭育种协议备忘录”,开辟国际渠道攻克难关。2015年年初又向国务院副总理递交申请书,建议设立全国小麦抗赤霉病育种协作攻关重大专项,以推进解决小麦生产中赤霉病的危害问题。

生态农业技术研究团队围绕食物链、产业链“双链”理念,先后创建了特种粮食作物、特种经济作物、水产、畜禽生态种养模式和水稻、水产、水禽、水生蔬菜“四水”种养循环农业模式,促进了资源的合理化利用。

一批服务“三农”的优秀科技人员,十余年扎根农村,指导农业生产,潜心研究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优良的农作物新品种。他们研发推广的“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不育秧、不栽秧、不耕地、不焚烧秸秆,深受农民欢迎,被科技部、农业部联合推荐为秸秆禁烧首选技术。

1.3 推动成果转化,为区域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服务支持

1.3.1组建科技型企业,搭建成果转化平台为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依托农作物育种、生态农业、辐照加工3个优势学科组建了相对应的科技型企业,分别是江苏金土地种业有限公司、扬州绿源生物化工有限公司和扬州辐照中心,以企业为载体促进优良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其中,金土地公司于2014年,通过吸收中农发种业战略投资,注册资本达到1个亿,成功跻身国家育、繁、推一体化种企阵营,为科技成果提供了更加强有力的转化平台。

1.3.2健全服务组织机构,强化科技服务力量2015年,根据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的功能定位,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选拔抽调技术骨干,单独组建成立了农业科技服务中心,集中优势力量专职从事农业科技服务工作,大幅提高了农业科技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

1.3.3开展各种形式培训,推进科技下乡服务科技下乡是科技扶农、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4]。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经常性组织专家送科技下乡,长期派科技人员蹲点,建立村级科技服务站等服务载体,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讲座,开展各类科技咨询服务,帮助解决生产面上的关键难题。据不完全统计,该所每年举办各类讲座60余次,培训农民近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上万册。

1.3.4增进各部门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科学研究所与地方各级农业推广部门合作,通过联合组织新品种、新技术现场观摩会、新品种展示会、共同申报实施有关农业推广项目,共建科技成果示范基地,多形式推介科技新成果,提升农业生产科技含量。江都吴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依托该所科技支撑成功升级为省级园区,成为扬州市首批认定的省级园区。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各类成果年均推广面积近200万hm2,创社会经济效益达10亿元以上。

2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服务区域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服务力量不足

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尘埃落定,公益性和服务性的功能定位使得基层农业科研院所的科技服务职责进一步凸显。相对来说,目前多数农业科研院所并没有给予科技服务工作足够的重视,还普遍缺乏专职人才队伍,服务力量十分薄弱。以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为例,虽然成立了专门的科技服务机构,但无论在人力还是物力方面都无法真正满足有效开展科技服务工作的需求,许多科技服务工作都是由研究部门借助相关项目实施来兼职开展,项目验收完结,服务工作也随之阶段性结束。而且参与科技服务工作的科技人员不少是工作时间较短的大学毕业生,他们学历高,理论知识丰富,但不了解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十分欠缺指导农业生产实践的能力,难以真正取得服务工作实效。

2.2 服务针对性不强

传统的农业科技服务的对象只是农户[5]。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转移以及农业产业的分化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已经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型主体,对关键生产环节的技术服务产生巨大需求。目前,农业科技服务工作的开展对象还是以普通农户居多,对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相对较少或提供服务的针对性不强,没有做到通过服务新型主体,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引领区域农业的整体发展。同时,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工作很多情况下是“讲完就走”,不注重了解农民或涉农企业对农业科技的实际需求,这也容易造成单位的科研与实际生产“脱钩”。

2.3 服务体制不够健全

缺少对服务实效的科学考核制度,对科技服务部门的考核与单位其他部门一视同仁,对服务项目的考核也同样参照其他科技项目,或者仅仅以培训人次、建立基地数量等“软”数据作为服务实效的鉴定依据,缺少对服务对象的调研,以及对农户、企业增收节支的实际考量。此外,科技服务模式比较单一,大多数农业科研院所都是通过送科技下乡、专家蹲点指导等方式开展服务工作,这已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对品种资源、生产技术、农业信息以及农业产业化的融合需求,急需创新服务体制。

3 新形势下对基层农科院所服务区域农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3.1 调整科研工作重点

2015年,国家新修订的种子法提出支持公益性科研院所开展育种的基础性、前沿性和应用技术研究,鼓励科研院所与种子企业构建技术研发平台,共同培育农作物品种。同年8月,农业部出台了《关于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指出地市级农科院所要着重开展科技成果的集成创新、试验示范和技术的传播扩散活动。从国家导向来看,基层农业科研院所今后的科研任务将重点定位于科研的中间环节、上游科技成果的集成和推广以及农业生产科学技术的宣传普及。新形势下,基层农业科研院所应当顺应发展要求,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自身“接地气”的优势,整合科技资源和服务力量,对接当地农民和农业企业,全力做好科技帮扶。同时,还要积极拓展渠道,加大与育繁推一体化种企和上游科研机构的合作,根据区域现代农业发展需求,联合开展科技创新工作,为区域农业发展研发出更多优良的具有区域适应性的自主创新成果。

3.2 培养科技服务团队

加强科技服务工作,首要任务是采取人才引进、集中培训、基层蹲点、乡村挂职等多种途径加快培养一支具有较高农作物栽培技术,熟悉农业农村,善于与农民、种植大户沟通,能和农民打成一片的高素质农业科技服务团队,深入基层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指导。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2015年专门制定了《人才培养工作实施意见》,要求年轻科技干部每两年内要安排不少于6个月的基层蹲点任务,逐步培养服务农业生产的能力。同时,科技人员要利用开展送科技下乡加强生产调研,及时掌握农业发展需求,对于生产上急需的技术、品种要及时反馈单位决策层,以便单位更加有针对性地制定工作计划,组织科学研究[6]。

3.3 创新科技服务体制

农业部颁布的《意见》提出,积极推行推广型教授、推广型研究员制度,鼓励科研教学人员深入基层开展技术服务。鼓励有条件的省份通过机构重组、合作共建、人员互相兼职等方式,开展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与农技推广机构资源整合试点。科技服务已被列为基层农业科研院所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今后的工作中,基层农业科研院所要更多担负起联动枢纽的作用,对上要加强与省级创新单元的合作,对上游创新成果进行集成推广;对下要加强与地方农技推广部门和农业生产基地、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合作联系,及时了解农业发展需求,持续提供有效的科技服务。此外,在有成果、有服务团队的基础上,还要积极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的特点,不断创新服务体制,全面畅通服务渠道,为农业发展提供便利化、全方位的科技服务。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发展,必须使生产要素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市场信息能够自由流通[7]。

“十三五”期间,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计划联合大型种企、高校、省级农技服务机构和传媒公司,招募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金融、保险等单位为股东,融合提供成果、咨询、培训、农产品供求信息、稻麦收购、食品加工、农业保险和信贷等各项服务,全面打造会员制农业生产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强力支撑区域农业发展。

[1] 梅汉成,赵开斌,范 兵. 地市级农科院所科研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建议[J]. 现代农业科技,2009,(21):330-331.

[2] 佟屏亚. 基层农科所体制改革调查报告[J]. 农业科技管理,2006,25(4):1-3.

[3] 焦 隽,林 玮,何 榕,等. 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成效与思考[J]. 浙江农业科学,2015,56(10):1683-1686.

[4] 王元辉. 提高科技下乡实效性的探讨[J]. 浙江农业科学,2014,(3):446-448.

[5] 甄若宏,周建涛,邵明灿,等. 简析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为例[J]. 农业科技管理,2011,30(4):91-93.

[6] 陈以博,陈伟民,孟 毅,等. 加强地市级农科院所科研管理工作的思考[J]. 农业科技管理,2014,33(1):36-38.

[7] 曾 英,曾德华.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个性化服务建设与思考[J]. 湖南农业科学,2009,(1):110-111.

(责任编辑:成 平)

Practice and Reflection on Servicing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Agriculture for Grass-roots Agricultural Science Institutes—Take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of the Lixiahe District in Jiang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CHEN Yi-bo,SU Jia-ying,ZHAN Cun-yu,CHEN Wei-min,DAI Zheng-yuan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of the Lixiahe District in Jiangsu Province, Yangzhou 225007, PRC)

The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t grass-root level takes on important responsibility of regionall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aking agricultural science institute of Lixiahe District in Jiang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e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in promoting regional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via technical innovation, personnel security and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have been summarized comprehensively. Aiming at shortage in service strength, pertinence and system it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t grass-root level to strengthen scientifc service work and promote regionall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new situation, such as adjusting focal point of scientifc research work, developing scientifc service team, and innovating scientifc service system.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t grass-root level; service; regional agriculture; issue; suggestion

book=93,ebook=101

F303.3

A

1006-060X(2016)12-0093-04

10.16498/j.cnki.hnnykx.2016.012.028

2016-09-23

扬州市政策引导计划(软科学研究)资助项目(YZ2016188)

陈以博(1985-),男,山东聊城市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科技管理工作。

猜你喜欢

里下河科研院所江苏
扬州里下河蜂业科技有限公司
扬州里下河蜂业科技有限公司
扬州里下河蜂业科技有限公司
数读江苏
航天科研院所“双创”路径研究
扬州里下河蜂业科技有限公司
数独江苏
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探索与实践
数读江苏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