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县梯田建设成效及成功经验浅析
2016-03-13王定娃
王定娃
(甘谷县水土保持局,甘肃 甘谷741200)
甘谷县梯田建设成效及成功经验浅析
王定娃
(甘谷县水土保持局,甘肃 甘谷741200)
梯田建设作为改善区域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旱作农业和特色产业的基础性工程,对促进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甘谷县梯田建设现状分析,阐述了甘谷县梯田建设治理模式、取得的建设成效和相关成功经验,从而为指导同类地区梯田建设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提供可借鉴依据。
甘谷县;梯田建设;治理模式;成效;成功经验
甘谷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西北,渭河上游。全县辖12镇3乡、411个村(居)委,城乡共15.87万户、63.36万人。总土地面积1572.60km2,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海拔在1228.00~2716.00m之间。境内山大沟深,植被稀疏,立地条件差,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面积1415.30km2,占总土地面积的90.00%。气候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干夏湿,光照充足,雨量偏少,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50.00mm,年平均气温11.4℃,年日照时数1996.1h,无霜期186d,自然灾害有干旱、冰雹、暴雨、低温等。境内水系全为渭河水系,主要有散渡河、清溪河、西小河、藉河4条主要支流。有大小沟壑5971条,完整流域74条,沟壑总长度4000.00km,沟壑密度2.54km/km2。
1 梯田建设现状
全县耕地总面积为7.75万hm2,其中:川水地0.96hm2,梯田4.6万hm2,坡耕地2.23万hm2,在现有的33.42万hm2坡耕地中,有宜修梯田坡耕地1.79万hm2,不宜修梯田坡耕地0.44万hm2。全县现有坡耕地主要分布于比较偏远的南北两山旱作农业区,占总耕地面积的28.75%。从2009年开始,特别是实施甘肃省第一轮33.33万hm2梯田工程”以来,甘谷县每年投入资金达1800.00万元以上,机械150余台,年均新修梯田0.2万hm2以上。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甘谷县梯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整流域、整村集中连片,整体推进,规模治理,区域脱贫的目标;同时实现了当年新修,当年耕种,当年见效的目标。截至2015年底,甘谷县累计兴修梯田 4.6万 hm2,梯田化程度已达到67.33%。先后建成马家河沟、大道坡、沙滩、榆川、城峪沟、后川沟、西沟岔、阳屲梁、西沟、丁家沟、景家沟、太平山梁、贾家沟、柏林沟、鸭儿沟、柯罗沟、松树岔、西小河、冰滩、王川、菜籽山等20多条小流域水土保持精品示范工程,治理效果明显。
2 治理模式
甘谷县梯田建设坚持走“梯田搭台、产业唱戏、科技增效、农民增收”的发展路子,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统筹工程、生物、农业、机械、科技五项措施,搭建平台,夯实农业基础,加快产业发展。在后续开发上,按照“高山种洋芋;低山双垄沟播玉米、地膜穴播小麦、地膜油菜;浅山低山栽果椒;川道区抓蔬菜”的产业化发展布局,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努力加快坡地梯田化、梯田水利化、产业规模化、经营集约化步伐,在实施过程中推行整流域推进,整片带开发,整体化推进,整区域脱贫,将梯田建设重点向南北两山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旱作农业区集中,发展高效旱作农业和特色支柱产业,形成了“梯田+水窖+山地经果园”;“梯田+地膜+种植”;“梯田+种草+养殖”;“梯田+中药材+加工”;“梯田+农产品+加工”等高效旱作农业种植模式,实现了当年新修、当年耕种、当年见效的目标,真正使建成的梯田变成了助农增收的致富田和摇钱树。
3 建设成效及做法
3.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科学决策体系
多年来,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始终把梯田建设作为夯实农业基础,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发展旱作农业和特色产业的战略性措施来抓。纳入了目标责任制管理,做到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业务部门具体抓,相关部门配合抓的领导格局,通过健全组织机构,加强队伍建设,保证了全县梯田建设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3.2狠抓综合治理,突出重点措施
在梯田建设过程中,甘谷县始终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模式,以梯田为龙头,工程、生物、农业、机械、科技五项措施相结合,建立完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全方位控制水土流失,实现了县域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为农业生产潜能的开发和旱作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在项目建设中,甘谷县始终坚持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点上建精品,面上出成效的工作方法,一是突出区域面积大、任务重、时间紧的特点,早安排,早准备,早动手,实施人机大会战,推土机、挖掘机等施工机械不间断地施工,保证了项目建设任务的完成,为项目区群众发展高效旱作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从重点解决项目区群众收入问题出发,搞好项目区后续产业整体开发建设,大力实施深耕耙耱、地膜覆盖、双垄沟种植、良种引进、配方施肥等农业增产技术,不断提高农作物综合生产能力,辐射带动周边群众脱贫致富步伐。三是在配套建设上坚持田、林、路、渠综合配套,梯田修到那里,农路就延伸到那里,已实施的梯田项目实施区农路配套达到90%以上。
3.3创新机制,加大梯田建设管理力度,确保建设质量
为适应新形势下梯田建设的需要,甘谷县积极探索和完善梯田建设工作机制。一是创新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实行项目资金整合一部分,县财政配套一部分,受益群众自筹一部分的“三个一”筹资办法,引导国家、社会、集体、个人多轮驱动投入梯田建设。2011-2015年,甘谷县就投入梯田建设资金15517.5万元,其中整合各类项目资金12414.0万元,县财政配套 1551.75万元,受益群众自筹1551.75万元。二是创新管理机制。在工程建设中,把落实各项制度作为规范项目管理的关键环节来抓,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创新运作机制,实行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钱,严格按照基础设施项目管理办法,严格落实法人负责制、工程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财政资金报账制等制度。广泛推行“谁受益,谁投入、谁经营”和“使用权、管理权、长期受益权不变”的机制,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程进行规范化管理,集约化经营,使群众通过土地和劳动真正得到了实惠。
4 成功经验
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甘谷县梯田建设在规划、设计、施工等方面已形成了一套技术体系,工程建设的施工质量和群众的认识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在劳力组织、施工方式和增产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
4.1领导重视,明确目标,是梯田建设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
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梯田建设工作,始终把兴修梯田作为改善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旱作农业和特色产业的根本性措施来抓,县上统筹部署,部门协作配合,乡村组织实施,逐级负责落实。在工程建设中县乡两级政府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将梯田建设放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位置,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层层签订责任书,充分发扬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和实事求是、崇尚科学、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愚公移山精神”,广泛发动群众,精心组织施工,建立了“谁受益,谁投入、谁经营”和“使用权、管理权、长期受益权不变”等一系列调动群众积极性的激励政策,形成了政府推动、部门联动,项目带动、利益驱动的“四动”工作机制,为梯田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4.2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是梯田建设稳步发展的基本前提
为了加强梯田建设的管理,甘谷县从实际出发,按照各流域内的水土流失现状,制定了梯田建设近期规划和长远目标,要求县直农口各有关部门,无论任何部门的梯田项目,都要无条件整合到全县水土保持保规划的治理流域中来,以达到规模化治理、规范化实施、优质化建设、深层次开发。在组织实施上,坚持依托项目、分类指导、科学规划,合理布设,做到了山、水、田、林、路、草、沟统筹安排、配套建设,为梯田建设的稳步实施,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3调整思路,创新机制,是推动梯田建设健康发展的力量源泉
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随着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转变观念,在组织形式、施工方式、筹资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总结出了许多具有推广价值的成功经验。在组织形式上坚持集中领导、集中力量、集中时间、集中连片,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施工、统一标准的做法。在施工方式上打破时间地域界限,逐渐实现了人修为主向全部机修转变、由秋冬季突击大干向春季一次性铺开长年大干转变、由多布点,布小点分散治理向整山、整坡、整湾、整流域规模治理转变。在筹资方式上积极推行 “一事一议”、整合项目等有效机制,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为梯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
4.4调整结构,突出效益,是实现梯田建设持久发展的根本目的
梯田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的发挥效益,没有效益的工程,就没有生命力。县委、县政府在兴建高标准、高质量梯田建设工程的同时,围绕解决群众生存发展的基本需要和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把着力点放在了积极探索旱作农业发展新路子,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上,改变以往单纯治理坡耕地的做法,通过整合项目资源,合理布设配套措施,将梯田建设工程与全县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产业结构布局调整相结合,与发展旱作农业和特色产业相结合,利用梯田资源培育和发展蔬菜、果椒、养殖、中药材等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水土保持产业基地,初步实现了经济结构的优化配置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 结语
梯田建设成效证明,梯田工程不仅是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主导措施,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特色产业和现代农业的基础性工程,也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必然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已有建设成效和成功经验为指导,为后续甘谷县梯田建设奠定坚实基础。甘谷县目前尚有1.79万hm2宜修梯田坡耕地,这些坡耕地绝大部分分布在相对贫困的边远山区,坡度大、土质差、施工难度很大,这些区域的群众希望通过梯田建设来改变出行条件、农业生产条件、基本生活条件的愿望十分迫切。
总之,梯田建设是一项关系民生改善,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事业,是群众脱贫致富,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基础性工作。
[1] 甘肃省“第一轮500万亩梯田工程”甘谷县梯田建设工作总结[D].
[2] 兴修梯田搭平台,壮大产业促发展——甘谷县梯田建设调研报告[R].
S1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