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频繁被盗 到底闹谁心
2016-03-12鸣福
鸣福
近段时间以来,文物界接连传来文物被盗的“噩耗”。虽然事件不同,丢失的文物等级也有高有低,但此类消息接二连三地传出,不管是文博单位还是民众,都会觉得有点太闹心了。
例如最近,一条四川“德阳市旌阳区黄许镇新龙村农田里古墓被盗,旁边就是汉晋绵竹城遗址,或威胁文物保护单位”的微博,让本来在田间地头默默无闻了多年的四川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绵竹城遗址”一下子火遍网络。虽然该消息曝光后,德阳市旌阳区文管所相关负责人会同黄许镇负责人前往实地查看,确定新龙村农田里有盗洞,但不在绵竹城遗址保护区范围内,不过这条消息还是再次显现出由于资金不足和缺少专门人员,让基层文保工作陷入有心无力的窘境。
时至2月下旬,又有媒体从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局得到证实,位于内蒙古多伦县的辽代贵妃墓葬文物被盗挖,所幸在文物部门和警方的配合下,共追缴文物100余件,抓获11名犯罪嫌疑人。而就在春节前,有媒体爆出,历经3个月的缜密侦查,于2015年10月中旬盗窃贵州桐梓县夜郎镇庙坝村榜上组的“显灵庙”旧址的一对石狮、一座半身佛像及一座旗缸文物的5名嫌疑人被抓获。据文物专家初步认定,被盗文物可追溯至明朝万历34年(公元1601年)。
有业内人士指出,文物被盗反映出的是相关监管程序的空白和漏洞,也与一些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有关。“这些例子应该引起地方政府与相关监管部门的足够重视,加大文物保护机构人员的组织建设,增加经费的投入。否则,一旦等到曝光后才去处理,很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微言微语
资金不足和缺少专门人员,是基层文保工作的一个普遍现象……区级财政的文保资金,不会划拨到乡镇一级,乡镇只能自己想办法列专项资金。资金的不足和缺少专门人员,或许是基层文保工作的一个现实问题。
《华西都市报》
近年来,盗墓题材小说把“摸金校尉”、“土夫子”描写得神乎其神,但小说毕竟是小说。现实中的盗墓贼不仅没有电视剧中的高颜值和好身手,而且一旦盗掘古墓,不论是否挖到文物都将面临刑罚。
《钱江晚报》
案件查处不是简单罚款“一罚了之”,而是强调行政处罚的完整性……不仅让违法主体承担违法成本和整改责任,也使一些地方政府更加重视文物工作和依法保护意识,树立文物法治观念,完善文物保护机制,充实基层文物部门人员力量,加大文物保护经费投入。
人民网
希望政府能从城乡建设费中拨出一定比例的经费,作为文物保护专项经费,以满足文物保护和发展的需求。同时,积极探索新的投融资渠道,鼓励各种非公有制资本介入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领域。
《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