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生语文教材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

2016-03-12陈艳芳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问题研究新课程改革

陈艳芳

摘 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语文教材分析越来越受到重视。师范生进行教材分析较易忽视教材文本的分析,导致分析教材失去中心,本文以中学语文教材为例,针对当前师范生进行语文教材分析存在的几个误区进行分析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 语文教材分析 问题研究 新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师范生进行教材研读不是翻开教材读读课文再根据教参讲一讲就可以的。师范生进入讲堂之前就要做足充分的准备,从教材入手,仔细吃透教材以及文本,在文本中深掘精神文化意蕴,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让课堂中散发着浓浓的语文味。文章从研读教材的几个误区来分析探讨师范生的进行教材分析存在的问题。

师范生进行教材分析时的首要问题就是没有吃透教材,对教材的安排不加琢磨便对内容进行了浅显的理解,或者一味依赖教学参考会造成文本的浅读或误读。

1误读教材

师范生解读教材时常常存在着对文章,尤其是文学作品的误读。例如江苏版高一语文新教材的课文——劳伦斯的《鸟啼》。这是一篇文笔相当优美的散文。写的是一群鸟儿面对冬天的严酷毫不屈服“向死而生”,直到春天到来时又欢乐地歌唱。可是作者为什么要用许多笔墨去描写环境却很少涉及。由此给予师范生的启示是进行教材文本解读时,如果不能敏锐地发现问题,及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仅仅依靠教参会造成文本价值的缺失,以致误读教材。在查阅了一些资料和请教历史老师之后,了解到本文是作者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文章激励人们不畏艰辛、勇敢面对生活,坚信美好的生活一定会到来。在战争背景下,这篇文章让废墟上重建的家园和笼罩着战争阴影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但观看大多数教师的讲课,翻看教学参考资料时都只谈到鸟儿热爱生命和不屈不挠,并没有揭示出作品背后隐含的巨大精神意义。我们可以看到,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作家呕心沥血的创作,作品不可能仅仅为了抒发一时的情怀或者仅仅为了记录一个事实而作,它的背后一定有着不为人知又精彩绝伦的内容。师范生解读文学作品不能让教参和已有的思维模式禁锢了我们创造性的大脑,蒙蔽了发现问题的眼睛。

2读浅教材

师范生进行语文教材分析时往往忽视对于文本的深刻理解,有些文学作品寓意深刻、内涵丰富,作品寥寥数语却揭示了人生的哲理和真谛。进行教材分析时不能只是了解表面意义就想当然地进行浅显的教学。例如周国平的《白兔和月亮》这篇寓言,采用童话故事的形式,含蓄地写出了人生的哲理,耐人寻味。师范生解读时认为故事中白兔因非凡的赏月才能拥有了月亮,独占月亮后有了无穷的得失之患。由此得到一个生活的哲理:不能贪心占有,让自己变得患得患失。这样的理解并不完全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涵义。白兔从单纯的赏月变成私欲的占有,表达出来的不仅是白兔因贪心占有而患得患失。更深的意义应该是从“赏”到“盯”的前后变化,比较出白兔失去了“欣赏”这一审美的能力和情怀,从高雅的纯洁的欣赏者变成了俗世的贪婪的占有者。师范生进行文本分析时,不仅要解释故事更要深入其中,引领学生探讨阐释寓言故事的深厚内涵、了解作者的真正寓意。面对同样的月亮,为什么这只白兔由无忧无虑、心旷神怡地“赏”月,变成了紧张不安地“盯”月。白兔面对月亮时心情变化的原因,指导学生领悟文字背后的生活哲理,体会作者在这篇寓言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研读教材忽视文本

师范生拿到课文对文本不加考虑,想当然地进行模式化解读。在研读《安塞腰鼓》课文时,体会作者如此奇崛的语言和丰沛的感情,安塞腰鼓如此雄浑、壮观,“简直就是一首神韵优美的散文诗”。如果不仔细琢磨课文,就不能深入到作品的神韵和作者的生活世界中去。作者刘成章用陕北人民对黄土的热爱营造了安塞腰鼓的激越,安塞腰鼓的激越承载了陕北后生的生命精神。“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除了黄土高原,哪儿还有这么厚的土层啊!”研读教材一定是立足于文本,就在诗歌般的语言里寻找文本的意义和价值。“这篇散文的诗意美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内在的意蕴美;另一方面是语词、句式乃至整体节奏上,均经过一番苦心孤诣的设计,使整个散文充满一种神奇的形式美。”这样的语言这样的感情,无需从其他来感受,只需在文本中徜徉便可体悟。

文本解读“一元化”强调的是教师解读的权威,这种解读模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而“多元解读”过度化任由学生思维发挥,脱离文本任意延伸也是矫枉过正的。“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肢解作品、以偏概全或无限衍义、漫无边际地乱读,它必须根植于文本,考虑全篇。教材分析理应重视文本自身存在的意义、文本内涵和文本价值取向,回归文本、尊重文本、兼顾文本的价值取向,以多元的思维有效解读教材文本,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文本的理解与感悟。

“多元解读”可以是建立在个体独特思维和视域下的理解,师范生研读教材也有自己的解读特点和角度,作为研究教材文本的主体,不可避免带有个人的感情和意识。师范生进行“多元解读”不能进入多元无界的误区,任意延伸文章的内涵。西方人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国人则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道理都是一样的。但对文本中提倡的多元解读,其对象应该限定在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多元解读要尊重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文本是教学的起点,是学习的载体,只有立足文本,尊重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才能有效解读文本。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 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3] 张放.初中语文有效教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

[4] 潘庆玉.语文教育发展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

[5] 钱梦龙.导读的艺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6.

[6] 郑桂华.听郑桂华老师讲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猜你喜欢

问题研究新课程改革
非营利组织会计核算问题研究
阳光体育背景下中学武术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