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的“差生”观及启示
2016-03-12袁娅妮
袁娅妮
摘 要: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对前苏联的教育有深远影响,他的许多教育观念尤其是“差生”观对我国当代后进生的教育有重大的启示意义。苏霍姆林斯基详细论述了他的“差生”观,并对“差生”形成原因进行了具体分析,进而提出了转化策略,这对当前我国后进生的改进教育具有借鉴价值。
关键词: 苏霍姆林斯基 “差生”的原因 转化及启示
前苏联的杰出教育家、作家、思想家及教师——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担任教师三十二年有余,并出任这所学校的校长。他倾其一生,将自己的全部心血都放在教育身上,并将自己对教育的独特见解、想法全都编写为书。他所有的教育观点都终归于一个目标——如何培育“真正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有很多鲜明的教育观点,尤其是对“差生”教育这一问题的研究。他在所著书中多次提到学习困难的或智力有问题的学生的教育,并附之生动的实例事迹加之精辟的理论分析,从中可以看出他对“差生”教育的高度重视。他的教育经验对现如今的教育有深远影响,对现代教育的教学发展同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一、苏霍姆林斯基论“差生”
所谓“差生”,从广义上理解就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落后于大多数学生平均成绩的学生;从狭义上理解“差生”,就是智力较低,或是不健康的身体状况,其中不乏身体和心理健康且智力也正常,但就其他方面有缺陷,像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因素的不良影响及学生自身的学习方法、教师的教学态度与教育素养、学校的指导思想等方面的因素都可能导致学生学习成绩落后[1]。由于国内外学者对“差生”的研究角度不同,因此对“差生”的理解也不同。现在“差生”大都不被称为“差生”,更多的被称为后进生、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业不良的学生,等等。但苏霍姆林斯基对“差生”有独到理解。他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没有那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2]如此,他便把毕生的心血都用在研究教育学生上,从心理学和哲学的高度对学生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独特的教育观。在他的“差生”教育观里,“差生”有三种类型:第一种表现为学生的思维尚未“觉醒”,教师要将“激发它的觉醒”作为教学目标;第二种表现为学生的“天赋”甄没,老师的使命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将“天赋”呈现显性;第三种表现为“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老师需要多多关注他们的学[3]。这三种类型是苏霍姆林斯基对“差生”的独到见解,他也将致力于教育转化此类学生。不过,就大多数学生而言,无可厚非在“天赋”上存在差异。所以,前两类“差生”实际上并不是“差生”,只不过是他们的潜力或天赋暂时没有被老师发现而已。由于这两类“差生”的所谓的“天赋”还没有被老师“发掘”,再加上一系列的因素综合作用,因此往往对学习兴致不高,而被判定为“差生”。“差生”作为一个思想尚未“开发”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有潜能的群体,他们的学习天赋及其学习的潜能需要教师挖掘。
二、苏霍姆林斯基论“差生”的形成
“差生”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们之所以成为“差生”,就是各种因素长期积累、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他们的性格特征、心理素质、身体状况等各有不同,“差生”形成的原因迥异,因此也较繁杂。为了更有成效地对这些“差生”进行教育,他调查了两千多个家庭,逐步了解儿童的日常、生活习惯、教育状况、性格特征及精神状态的种种情况,以便查明学生智力不正常的原因。苏霍姆林斯基在35年的教育工作中先后教育过107个能力差的甚至智力差的孩子并对这些孩子进行了专门的教育工作,其中有一半是5岁到15岁左右,另一半是18岁左右的孩子。终于他了解到导致这些孩子智力不正常的原因,是由多个因素日积月累综合发生的反应,久而久之就导致孩子的不健康发展。根据苏霍姆林斯基多年的教育工作实践,他坚信:“儿童学习困难,考试成绩不理想,落后于别人,根本原因大都与儿童早期所接受教育的环境和他周围的条件有关。”[4]根据苏霍姆林斯基对“差生”的分类与分析,他认为“病根”主要有三点:
(一)不健康的、经常发生冲突的家庭关系是“差生”形成的主要原因。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和谐的家庭关系是造成儿童发展上的偏差的最有害的因素之一。”孩子受教的第一个地方是家庭,而第一位老师父母亲的行为也会使孩子耳濡目染,对其健康成长有所影响。所以,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相当重要。他认为,这种不和谐的家庭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父母在生活中表现得最重要的部分是酒精中毒,在这种家庭生活的孩子,起初孩子的智力标志不明显,但由于孩子的成长受不良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快就会变得非常突出;其次,导致儿童智力落后的又一因素是家庭对知识的限制及匮乏,贫穷的家庭情感生活总是和知识的局限性的生活交织在一起。在家庭中,如果家长和孩子的交往沟通言语太过贫乏,就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智力;最后,在孩子刚出生的两三年内没有得到母亲的教育。如果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没有得到最亲近——母亲,以此理解不熟悉的世界,将给幼小的孩子沉重的打击[5]。
(二)教师教育方法的简单粗暴是“差生”形成的第二个原因。
“差生”的表现本就差强人意,缺乏信心,而且自尊感较一般学生较强,如若老师也对他们的教育过程表现得不耐烦,有心无心地伤害他们,那他们会更差。比如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一文里讲到一个生物老师经常刺激和提问阿辽沙,说他“连这么简单的东西都弄不明白,究竟能干些啥?”[6]这件事情对这个男孩的心理造成很大创伤,仅存的自信心将趋之若鹜。本就简单的知识在他面前变得复杂了,因为缺乏自信心的他失去了向前进步的脚步,失去了对知识的渴望。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自己可以得到别人的赏识,一个受过刺激和没有受过刺激的人所发挥的能力有着相当大的差距。”[7]作为教师,请你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所教的儿童都是极易受伤的,你的任务不是按部就班地将知识灌输到学生头脑中,而是与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关心他们作为人的尊严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通过学习受到教育。
(三)学生的“思维尚未觉醒”是其形成的第三个原因。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若有一天,学生弄懂了、学会了在一整年里都没有懂得知识,那这种“恍然大悟”就称之为“思维的觉醒”[8]。孩子的思维之所以尚未觉醒,其内在精神力量在于知识是在儿童的意识里慢慢积累起来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慢慢来,日渐强大,而且需要老师的及时帮助。帮助他们树立自己的信心就是教师的使命,任何时候都不要对他们失去信心,也不要灰心。老师需要对“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进行“救助”。
三、苏霍姆林斯基论“差生”的转化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正像医生细心地研究病人的机体,找出疾病的根源,以便着手进行治疗一样,教师也应当找出儿童学习困难的原因,采取一些能够照顾个人特点和个别困难的教育措施,对其进行相应的‘救助。”[9]
(一)区别对待孩子。
“差生”并不是集中地存在于一个班集体中,而是在每一个班集体中或多或少地存在几个,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老师的倍加关爱。通常情况下,老师都会对优等生偏爱有加,而对“差生”则有些许偏见。作为老师,对待每一个孩子都应该一视同仁,如若长期偏爱好学生,而一直刺激“差生”,会严重导致两极分化,影响教学质量[10]。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能‘一刀切,不能认为好分数就是好学生,没有得到‘应得的分数就不是好孩子。”[11]龙生九子,也有不同。可见,差异是存在的,不能因为一个固有规则就认为每个人都得一样,每个人所学的东西,爱好不尽相同,当然所具备的才能也有所不同,所以,不能认为这个孩子该有什么成就就有什么成就。也许对于一些孩子来说,有一个比较喜爱的东西就已经知足,不同的情况就需要用不同的尺度衡量。既然他们在学校生活学习,就应当对他们实行不一样的制度,对他们幼小的心灵进行一定程度的保护。因为他们是最脆弱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区别对待孩子。若上课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和能力较强的儿童在一起学习时,则老师要多注意能力较差的学生,对他们多点耐心,不要使自己无心的表现让孩子们感到教师对他们没有信心,因此,老师对他们要倍加用心。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教育孩子往往较重视课本知识,而偏少自然教育,一味地学习课本知识只会禁锢孩子们的思维,不利于孩子扩散思维的发展。现在教育教学不应该过度重视课堂教育,应该在重视课堂教育的同时要特别关注儿童自然的行为。因为孩子自发的行为可以迅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苏霍姆林斯基为教育类似费佳的问题特地编了一套习题集,其中有不少题都是来自于自然中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既可以满足他们听故事的好奇心又可以锻炼他们的学习思维能力,在做这类习题时,他们不需要进行算术运算,仅仅需要他们对这些小故事感兴趣,愿意思考就好[12]。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每星期组织孩子们两次去自然界上思维课,学习思考,这并不是闲来无事无游玩,而是上课,既生动有趣,又丰富了孩子们的精神世界。[13]
(三)找出学生的“闪光点”。
教师要时常关注学生,善于发现他们身上不同于别人的“闪光点”,要时常用这些专属于他们的特长激励他们,让学生感到自己的点滴进步,树立信心[14]。苏霍姆林斯基对待不同的孩子就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比如巴甫里克和费佳。他说:“对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来说,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的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所有学生都上升到一种抗专业的程度,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是远远不够的,要给他一种自尊感以及带给他生活的欢乐。”[15]没错,如果孩子至高无上的自尊感受到“侵犯”,他就不会对学习甚至对老师产生好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给学生困难的学生评分的老师是“不科学”的,因为那只会给学生带来心理负担。这样做不仅起不到促进作用,反而适得其反。在教育教学中,苏霍姆林斯基从来不会给学生打两分,而是有另一种方法代替这种“评分”。他会经常告诉“差生”:“你再试一试,只要努力,你就可以做到。在我没有给你打分数之前,都不算一个结局。只要你再试一次,我们就能取得好成绩。如果你有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在明天上课前到学校,让我们一起考虑。”[16]费佳、巴甫里克都有各自的“闪光点”,但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是不同的过程,所以我们必须有耐心。
(四)用劳动的爱好教育学生。
所谓劳动创造人,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实践劳动早已不受重视,人类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劳动,可谓是没有劳动就没有未来,更别提学生的教育了。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曾说:“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不是仅靠学习就能形成的,还要借助劳动,也就是实践,懂得劳动的重要性,在劳动过程中对劳动工具、器械等更加小心,久而久之,对于书籍一类的东西也会比较重视。”[17]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尖上。”“一个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人的主要原因就是——无法分辨看清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相互联系”,即孩子的抽象思维得不到好的发展,除非以具体的事物作为媒介。因此,苏霍姆林斯基对于孩子的劳动教育很重视,他选择了一些带有创造性的活动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比如对各种装置进行设计和装置、制造各种活动活动所需要的模型和设计自己喜欢的等,让他们通过思考各种部件和零件是怎样相互作用,使得他们反复分析和对比的能力得以提高[18]。当然,智慧要得到极大的发展不仅要靠手所发挥的极大作用,而且要靠阅读,因为阅读不仅可以促进一个人的智育发展,还可以提高手的灵敏度。
(五)通过阅读促进“学习困难”的学生的智力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若学生对学习感到越困难,那么他将会遇到更多的困难,他就越需要阅读,不是用补课来替代,而是用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不断的阅读在学习困难的学生起重要的作用。”[19]这样做的重点在于阅读能够使那些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得到发展。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而言,他们读的书越多,知道的知识就越多,智力和思考的能力自然而然就会越活跃。苏霍姆林斯基就从来没有、一次也没有给有这样问题的学生补过课,他只是单纯教他们阅读和思考,因为阅读好可以激发学习困难的学生的思维觉醒。苏霍姆林斯基还说:“在学习中,学习越困难的孩子遇到的无法克服的问题就越多,如此就需要读更多的书。因为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他得到启示就越多,他就会不断地进行思考,而思考则会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学生对自然界或对知识的敏感度是靠他阅读的书籍以及阅读时所做的思考所决定的。当然,阅读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有着相当大的作用,通过阅读可以防止孩子对书本的死记硬背,促进学习。”[20]
四、苏霍姆林斯基的“差生”观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在前苏联具有很大影响,尤其是他的“差生”教育观,对于当代们“后进生”的教育教学也有深刻启发。
(一)和谐的家庭氛围及良好的家长素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直接要素。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孩子在家里的表现都会而且可能是对学校行为的间接再现,对于学校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所遇到的任何问题也都可以归咎于家庭教育的不妥,以至于折射在学校教育中。孩子的健康全面发展既取决于父母亲在儿童面前的表现,又取决于儿童从父母的行为中对社会环境及世界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结的认识。由此可见,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健康发展有多大的作用。首先,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就是家庭,家长必须营造好的家庭氛围供孩子健康发展;其次,家长的一切行为对孩子都是有影响的,所以良好的素养是家长所必须具备的;最后,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就必须经常与他们沟通、谈心,以便在出现问题时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
(二)教师的教学方法及教育态度是孩子健康发展的间接要素。
学校的学习,不是老师按部就班地把知识传授到一个个无知的孩子的头脑中,而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有默契的相互信任的沟通与合作。“差生”的存在并不是确定的,他们依着各自的种种特点存在,所以他们各自的表现也会不同,这就需要老师有一个适当的教育方式。首先,老师要改变偏爱优等生,无视“差生”的教育“惯性”,做到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偏不倚;其次,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对“差生”要特别照料,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教育学习落后的儿童,而且在提问题时也应该注意技巧,不要总是有意无意地给最“差”的学生提问些比较容易的问题;最后,由于教师的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需要老师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孩童时期,孩子们往往会把他们学校中的生活与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联系起来,而且他们会将学习中遇到的不如意的或者老师家长的教训当做是一种屈辱,有损自尊心与自信心。所以,老师与家长在任何时候都要尊重他们的尊严,多鼓励他们并发现他们独特的有异于别人的闪光之处,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21]。
(三)孩子的自我教育是其健康发展的根本要素。
用一定的尺度衡量自己就是所谓的“自我教育”。一个孩子要获得健康的教育,仅靠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不够的,根本因素就在于自己“思维的觉醒”。首先,为了便于思维的发展,孩子需要更多自由的空间做自己想做的事,学习兴趣浓厚;其次,学业负担不能过重,应多自然界“玩玩”,而不是一味地做功课,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尽可能多地思考,对所做之事产生疑问,也可以对生活中不理解的事情加以怀疑,然后问教师你所有的有疑问的和不懂的问题,这对于孩子的智力发展有极大作用;最后,一本好书对孩子的自我教育起着重要作用,学生所读的书越多,看待周围事物的眼光就会越尖锐,对知识的认知就越敏锐,感受到的东西也就不同。这样,就会防止孩子在读书的时候死记硬背,久而久之,思维也慢慢“觉醒”。
参考文献:
[1]满都拉.对差生概念含义的探讨[J].内蒙古师大学报,2000(4):38-43.
[2][4][5][8][9][11][13][15][16][18][19][20]杜殿坤,译.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8,506,415,417,327,125,332,199,327,324,83,18.
[3]张正君.苏霍姆林斯基“差生”教育观探析[D].河南师范大学,2003(5):25-28.
[6]王小林.浅谈后进生转化[J].赤子,2014(13):95.
[7]冯雪琼.浅谈班级管理中的情感教育[J].教育科研,2015(41):49.
[10]牛丰军.浅谈如何对待班级优等生和后进生[J].现代教育,2015(10):95.
[12]卢珊.学校即社区:儿童生态学[J].课程与教学研究,2010(6):20-24.
[14]马小龙.差生形成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科技视界,2014(34):279.
[17]沈颖,南致善,等译.凯洛夫.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303.
[21]王伏仙.谈论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2015(9):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