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煤矿井下避难硐室与救生舱关键技术研究

2016-03-12天地常州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王月龙

电子世界 2016年6期
关键词:煤矿井下

天地(常州)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王月龙



煤矿井下避难硐室与救生舱关键技术研究

天地(常州)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王月龙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煤矿行业也在蓬勃发展,可是随之而来的矿难事件也时有发生,如何建好煤矿井下避难硐室与救生舱已经成为煤矿行业发展的新课题。本文通过对比避难硐室和救生舱关键技术的特点,指出了救生舱的缺点,并为建设与完善煤矿井下避难硐室与救生舱关键技术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关键词】煤矿井下;避难硐室;救生舱

我国能源利用主要以煤炭为主,从能源普及率上分析,排行前五位的分别是:煤及其制品、汽油、薪柴、燃气、柴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全年能源消费总量43亿吨标准煤,占能源总消费的64.0%。随着煤炭能源的大量消耗,煤矿的开发与井下的安全受到广泛的关注。

1 避难硐室和救生舱的特点

避难硐室是在井下建造的特殊空间,具有构筑严密、安全可靠等特点,在危险发生时,可去除有毒有害气体、提供可呼吸的新鲜空气、气体监测设备及必要的救护器材等,与此同时硐室的墙壁和门都达到相应的防爆要求,确保人员安全。由于避难硐室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因此必须在煤矿井下规划时,将避难硐室划入整体规划中。而且,避难硐室中必须配备的相关设备要及时检查、更换,否则难以保证需要启用避难硐室时,能够发挥效果。例如空气过滤装置,由于煤矿井下空气中灰尘、杂质较多,因此其中的滤网、滤芯等相关过滤性物质必须定期更换,相关的电器设备也需定期检查。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避难硐室的成本。

煤矿救生舱是一种新型的煤矿井下逃生避难装备。当煤矿井下突发重大事故,井下遇险人员在不能立即升井逃生脱险的紧急情况下,可快速进入救生舱内等待救援,是由被动待援到主动自救与外部救援相结合的装备,使救援工作科学、有序、有效,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增加矿难存活率有着重要作用。可是煤矿救生舱易受灾害影响,如果在发生突发事故时,同时爆发其他灾害,煤矿救生舱就难以发挥作用。另外,由于煤矿救生舱从本质上说是救生舱,是一个舱体,并不像避难硐室一样是一个密封性的房间,因此煤矿救生舱事使用中需要及时降温。同时,目前国内应用的煤矿救生舱成本较高,不利于大规模使用。

2 煤矿井下避难硐室与救生舱关键技术的原则及实施方案

2.1 无安全隐患

避难硐室和救生舱是煤矿井下人员在突发事故时的紧急避险设施,因此,无论是平时,还是紧急避险时,都必须做到无安全隐患,必须确保在避难硐室和救生舱内,无引爆瓦斯和煤尘的可燃物;必须确保避难硐室和救生舱内没有危及避险人员和井下作业人员的有毒有害气体等物质。同时除了避难硐室和救生舱必须使用的电源室外,不允许其他无大功率和大容量电源存在,用于制氧、吸收有毒有害气体和除湿的化学药剂和装备,不应产生对人体有毒有害的气体。用于降温的制冷剂,不应产生对人体有毒有害的气体。

2.2 降温

由于避难硐室和救生舱是相对密封的空间,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其内部的温度会逐渐上升,因此必须进行降温和除湿。考虑到井下的特殊性,大功率的电源和蓄冰制冷的方式不适用于煤炭矿井下避难硐室和救生舱的降温。应采用高压气体膨胀的制冷方式,这种制冷方式具有无电源、维护量小、维护费用低等优点。二氧化碳具有安全稳定、无毒等特点,因此,二氧化碳是煤炭矿井下避难硐室和救生舱最适合的降温方式。

2.3 供氧

供氧是煤炭井下避难硐室和救生舱必备的功能。煤矿井下避难硐室和救生舱除要与压风自救系统连接外,还应具备自备供氧系统。一般可采用压缩氧供氧方法。这种方式成本低、效率高,是煤矿井下避难硐室和救生舱有效的供氧方式。

3 总结

瓦斯、水、火、顶板、机电等都是造成煤炭井下安全事故的重要因素。当煤矿井下突发重大事故时,遇险人员应使用自救器以最快的速度安全撤至地面,因为地面最安全。而煤矿井下避难硐室和救生舱作为井下应急避难系统的重要设备,在煤矿开采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需要深入研究,满足便于快速紧急避险、免维护或易维护、经济实用等要求,使得煤矿井下救生舱技术更加符合煤矿安全生产的需要,减少煤炭矿井下的人员伤亡,为我国煤炭行业的长足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继平.煤矿井下避难硐室与救生舱关键技术研究[J].煤炭学报,2011,5.

[2]孙继平.煤矿井下紧急避险与应急救援技术[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1.

[3]王迅.煤矿井下救生舱研究现状及关键技术[D].湖南大学,2014,9.

猜你喜欢

煤矿井下
煤矿井下注浆堵水技术探析
一种数字相敏保护算法及其实现方法研究2
一种数字相敏保护算法及其实现方法研究
煤矿井下高压供电系统漏电保护研究
煤矿井下漏电保护技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