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的诊断及防治
2016-03-12焦良奎
焦良奎
(三门峡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 三门峡 472000)
猪瘟的诊断及防治
焦良奎
(三门峡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 三门峡 472000)
秋冬季节气温起伏不定,昼夜温差较大,从而导致动物疫病频发,给养殖业带来巨大挑战。猪瘟作为养猪场的常见病之一,时常困扰着广大生猪养殖户,严重阻碍了生猪养殖业的发展。如何有效预防猪瘟对提高生猪的养殖效益意义十分重大。笔者就猪瘟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防治方法进行简要阐述。
1 猪瘟的来源
猪瘟是猪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俗称“烂肠瘟”,又称猪霍乱。1885年首先在美国发现,之后逐渐传遍全球。1903年美国兽医学家德希尼兹和多赛特鉴定该病的病原是猪瘟病毒。健康猪只可通过直接接触或有污染的媒介物而发病。
2 猪瘟的流行传播特点
猪瘟在自然条件下只在猪只之间相互感染,各种年龄、大小、品种不同的猪都会感染,其中以春夏多雨季节多发。猪瘟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猪,传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眼结膜和皮肤伤口感染。病猪可通过其排泄物、分泌物等传染健康猪群。另外,病猪宰杀后的脏器、血、肉、废水等都会将疾病传染给健康猪。因此,对发现的患病猪要严格进行无害化处理。
3 猪瘟的临床症状及类型
猪瘟的潜伏期为3~15 d不等,通常在5~7 d左右。根据临床症状,可将猪瘟分为3种类型:急性型、慢性型和温和型。其病理变化为:全身淋巴结肿大,呈暗紫色,切面周边出血,呈大理石样,喉头黏膜、肺膜、心外膜、腹膜、肠浆膜、膀胱黏膜及皮下等处有大小不一的血点或血斑;肾呈土黄色,表面散有小红点,脾有梗死灶,慢性猪瘟大肠黏膜有出血和坏死,在回盲瓣附近和盲肠、结肠黏膜上有大小不一的纽扣状溃疡,突出于黏膜表面。
3.1 急性型
急性型猪瘟最常见,主要表现为病猪精神状态极差,体温40~42℃之间,无食欲,喜欢弓背或卧倒,走路不稳;部分猪会呈现神经症状,伴有痉挛抽搐、发抖等症状;眼内角膜发炎,常有脓性分泌物流出;口唇、腹部和四肢呈现点状出血点或血斑;病猪开始排球状粪便,往后会发展成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的症状;公猪包皮内有积液,用手挤压可流出浑浊灰血色恶臭液体。急性型猪瘟病程1~4 w,死亡率高达70%,严重时可出现没有明显症状而猪只短时间内死亡的现象。
3.2 慢性型
慢性型猪瘟症状缓和,且大多是由急性型发展而来的。其症状主要表现为:体温不定,忽高忽低、食欲下降、身体消瘦衰弱、走路不稳,伴有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的症状。部分病猪四肢下部、耳尖和尾尖会呈蓝色、坏死或脱落状,其状况会持续1个月左右,最后死亡。慢性型猪瘟死亡率非常高,部分病猪能坚持下来,但会因为长期发育不良而不再生长,变成“僵猪”,严重影响养殖效益。
3.3 温和型
温和型猪瘟大部分出现在仔猪和架子猪身上,其症状表现较轻微,病情发展缓慢,皮肤不会出现出血点,病理变化不明显,体温常在40℃左右,症状持续时间较长,通常难以发现。但仔细观察会发现病猪身上会出现部分坏死和瘀血,食欲极不稳定且粪便干稀不定。温和型病猪症状持续时间很长,会导致身体越来越瘦弱,其死亡率也比较高。也有部分病猪能坚持下来,但同样生长发育会受影响,导致变成难以生长发育的“僵猪”。
4 猪瘟的防治和处理
4.1 猪瘟的预防
猪瘟一般难以治愈,重在预防。加强引种管理,尽可能自繁自养,若必须引种时,要严格进行隔离观察后方可混群饲养;强化免疫,严格按照免疫程序进行免疫;加强疫情监测,应设立观察室或兽医化验室,做好疫病的检疫和防疫记录,定时观察猪群的健康状况,对猪群中产生的非正常状况随时做好记录并进行分析,并对猪群的健康水平进行综合评估,把带有强毒抗原的种猪淘汰掉,防止疫情的发生。
提高对饲料的管理水平,控制饲料中的霉菌毒素,从而提高猪的抗病能力。同时,要加强猪圈、养殖环境的清洁,切实抓好废弃物及猪粪便的清理和消毒,以减少猪瘟的传播途径。
4.2 疫情处理
猪瘟目前治疗尚无特效药,一旦发现疫情,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对症治疗。对腹泻较重的猪用安乃近、双黄连注射液对症治疗,并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对发病猪进行紧急免疫。对无治疗价值和治疗无效的病弱猪,要下决心及时淘汰,从而减少传染和降低成本。同时做好消毒和隔离等工作,阻止疫情扩散和传播,努力降低因猪瘟带来的经济损失。如发生重大疫情,应尽快向当地兽医管理机构、疫病防控机构或相关部门报告,按照“早、快、严、小”的原则进行处置,防止疫情大面积暴发。
S858.28
B
1004-5090(2016)12-0020-02
2016-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