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孟河医派兴盛背景的分析,研究人文素养在中医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2016-03-12陈靓何广益任北大张保春

环球中医药 2016年12期
关键词:孟河医派兴盛

陈靓 何广益 任北大 张保春



·中医文化·

基于孟河医派兴盛背景的分析,研究人文素养在中医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陈靓 何广益 任北大 张保春

“吴中医学甲天下,孟河医生冠吴中”,孟河医派以高深的学术造诣、丰富的临床经验、众多的名医名家,成为中医学历史长河里一颗璀璨的明珠。本文通过文献梳理法与实地调研法,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良好的经济状况、文化繁荣和三教圆融、朝廷嘉奖和姻亲关系这几个方面来探究孟河医派的形成、兴盛背景,并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人文素养是孟河医派兴盛的关键点,这为现今中医人才培养提供借鉴意义。

孟河医派; 背景; 人文素养

孟河是位于江苏南部武进县西北的一个小镇,历史上被称为“孟城”。孟河之名,源于由唐朝常州刺史孟简拓浚河道而来,现属常州新北区。孟河医名起源于明熹宗启元年(公元1621年),在朝为官的费尚友为逃避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对东林党的迫害,辞官还乡,举家离开镇江,迁居孟河,抱着“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儒家思想,隐于岐黄,开创了孟河费氏的医人生涯。继费尚友之后,孟河相继出了以治疗伤科闻名的法征麟、法公麟兄弟,以外科闻名的沙晓峰、沙达周,以内科闻名的费士源。到清末民初,费伯雄、马培之、巢渭芳、丁甘仁等名家云集,孟河医派学术思想逐渐形成并不断发扬光大。据《武进阳湖县志》载:“小小孟河镇江船如织,求医者络绎不绝;摇橹之声连绵数十里。有声震寰曲,为名公臣卿倾履者。”新中国中医事业奠基人、原卫生部中医司司长吕炳奎谓:“自十九世纪到民国初年,费、马、巢、丁四家崛起在这个孟河小镇,名震遐迩,因此当时流传吴中医学甲天下,孟河医生冠吴中的说法。”孟河医家代有发展,桃李天下,名家林立。2009年6月“国医大师”评选的30位上榜者中,孟河医派传人占了5席,其他中医流派难以望其项背。孟河医派被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教授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柳长华教授誉为“当今中国最具活力的中医流派”[1]。

一个小小的乡镇何以孕育出如此鼎盛的医学流派?带着好奇与思索,笔者广泛查阅了孟河医派年谱、医家著作、地方志及相关文献并实地考察,参观了四大家故居及纪念馆、东岳庙、孟河医派陈列馆,并据此问题对当地学者、道长、居民及四家后人进行了寻访。因此笔者得出以下结论,孟河医派的形成和兴盛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经济、宗教、文化、政治、姻亲关系等因素息息相关。

1 孟河医派兴盛背景分析

1.1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为孟河医派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优渥土壤

河流是哺育人类的母亲,文明多发源于江流河畔。孟河原为唐元和年间常州刺史孟简主持开通的一条全长四十一里的运河,小镇因此得名。

孟河地处宁镇山脉末梢,两山夹一城,气温适中,雨量充足,十分有利于药材的生长。现存于东岳行宫,道光二十六年所立的《遵示勒石碑》中,就有“北山麓气高土瘠禾少惟艺麻靛香草荆芥等物变价资生并供粮赋”的记载,可见当地中药材产量丰富。孟河北毗长江、南邻京杭大运河,《武进阳湖县志》记载:“明初年(1370年以后),自京口(镇江)而下,惟河庄贼可深入,由大江入孟河抵奔牛趋府城,至便且易。”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孟河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便利的交通,对孟河镇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实力提升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而本地丰富的中药材可经此流通于各地。清末明初,孟河北街产生以“益生堂”为首的药材集散地,而孟河医派也在此时诞生。

1.2 良好的经济状况是孟河医派形成、兴盛的动力与保障

古往今来,江河地带人口密集,水上交通发达,因而往往成为经济、文化繁荣的地区。孟河当地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良好、交通便利、自然经济富庶自足,其良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利于医派的发展。孟河医家多为世家,孟河镇一直流传着“巢半城,马西门,恽角落,姓汤姓史满地落”的歌谣,说明当时巢家、马家的家境十分殷实,而费家弃官从医,经济上也无所顾虑。正是当地富庶的经济环境与医家较高的经济地位,成为了孟河医派发展的保障。

1.3 文化繁荣和三教圆融是孟河医派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

常州文风兴盛,文人辈出,清代袁枚曾有诗云“常州星象聚文昌”,龚自珍曾有“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之感慨。据《江南通志》记载,早在南北朝时期,当地就走出了以南齐高帝萧道成和南梁武帝萧衍为首的十五位皇帝、数百位文臣武将和三十七位宰相,以及昭明太子萧统等一批文人,谱写了中国历史上光辉的“齐梁文化”,开创了儒释道三教圆融的文化新格局。 笔者走访了孟河当地的东岳大帝庙,原名“万岁东岳行宫”,始建于唐贞观五年,而后梁武帝萧衍倡导儒释道三教圆融时,建立三老殿,供奉释迦牟尼、孔子及老子。三教圆融的文化格局,使得孟河医派学术上有着兼收并蓄的特点。道教提倡“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与“守柔” “处下” “天下至柔”的行为准则,对费伯雄所著《医醇賸义》中醇正和缓的医学理念的形成,有着必然的影响;“仁”为儒学的主要内容,无论是费伯雄所说的“欲救人学医则可,欲得利而学医则不可”,还是丁甘仁《脉学辑要》中所说的“儒而习医” “医为仁术”,都有着儒学深深的烙印。孟河医家有着深厚的儒学功底与文化底蕴,这使得他们研读医书、体悟医理较之单纯习医者更胜一筹。

文化的繁荣也促进了医学的发展,孟河医派与以恽敬为代表的阳湖文派、张惠言为代表的常州词派、恽南田为代表的常州画派、庄存为代表的常州学派并称常州五大学派,他们之间也有着交流、碰撞、磨合、促进与共荣。仅以费伯雄为例,他不仅精于医道,且善文墨,以文名居常州文坛四大金刚之列,在文学上与曾国藩交往甚密,文学著作有《留云山馆文钞》一卷、《留云山馆诗钞》二卷、《留云山馆诗余附》一卷。

自古以来医家各承其技,虽百家争鸣,很多人却偏执一法,以己之长谤人全非,而孟河医派受当地宗教信仰的影响,兼收并蓄,不谤他人之非。三教殊途同归,使得医派的发展虽包容亦不忘根本,治学归于醇正的道路。费伯雄言“医必归乎醇正,学必切乎实用”,只有博采众长,方能执简驭繁,归于醇正。道教“少私寡欲”、内经“虚静为宝”、书画“清净自正”,对孟河医派和缓的立法有着深远的影响,费伯雄认为“天下无神奇法,只有平淡之法;平淡之极,乃为神奇”[2],只有在宗教信仰的潜移默化与繁荣文化的熏陶下,才产生了这样醇正和缓的医道观。

1.4 朝廷嘉奖为孟河医派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治扶持

道光年间,费伯雄两度应诏入京,治愈道光帝的失音及皇太后的肺痈,获道光帝“著手成春,万家生佛;婆心济世,一路福星”御联一副,并赐“是活国手”皇匾一块;清光绪六年(1880年),马培之进京为慈禧太后治病,疗效显著,太后大喜,赐“务存精要”匾额,宫中有“外来医生以马文植最著”之语。孟河医家享誉大江南北,与朝廷的嘉奖是分不开的。在封建社会,一个乡镇医生为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治好病,自然轰动朝野,名扬九州了。不管朝代如何更迭,政治上的扶持都是学科发展的促进条件。

1.5 姻亲关系使孟河医派各家不拘门户、彼此促进

孟河医家众多,仅二里长的北街就有十余家药铺,竞争虽然激烈,但孟河医家难能可贵地做到了无门户之见,不保守封闭。各家医术虽以家传为主,但本着弘扬医术的精神,仍收徒授业。马省三之孙马培之师从费伯雄,同时又是伯雄寄子巢渭芳的老师;丁甘仁师从费氏,又勤求博采,广拜名师。在此基础上,各家更有着姻亲关系,进一步促进了彼此的交融渗透。如此一来,孟河医家各有所长,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对孟河医派的兴盛与发展,势必有着促进的作用。

经过考察探究,孟河医派的形成与兴盛有着多元化的背景: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为孟河医派提供了优渥土壤及良好的经济状况,这是孟河医派形成、兴盛的动力与保障;文化繁荣和三教圆融是孟河医派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朝廷嘉奖为孟河医派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治扶持;姻亲关系使孟河医派各家不拘门户、彼此促进。

2 人文素养在中医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探讨

在孟河医派兴盛背景之中,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经济条件、政府支持等都是现代中医教育同样拥有的优越条件。孟河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得中药材产量丰富,品种繁多,医药不可分家,为孟河医派的振兴打下良好地利基础。现今的中医教育,已然与中药的教育分离,开方不知药为何物的医者比比皆是。中医作为以天人相应为基础的医学,如若想深刻理解药物的性味使用,必须与自然相结合,了解药材的产地、生长习性等。因此,医学教育务必与医药教育更好地融会贯通,让学生在知晓人类传承文化的同时,也能通晓天地自然蕴含的文化,这样培养出来的中医学子才能算得上真正的中医人。

缘何现代中医无孟河医派之鼎盛,还可以从文化的角度入手。文化,是一群共同生活在相同自然环境及经济生产方式所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潜意识的外在表现。文化有着各种各样的定义,其中之一是“相互通过学习人类思想与行为的精华来达到完美”。一个学科或是一个行业的发展,都是周围各种因素综合影响而产生的。观之孟河医派的发展,受到了当时文化从不同方面带来的积极影响,融天时地利与人和,走出了一派繁荣景象。

关于孟河医派的研究虽然很多,但从其形成、兴盛背景出发,探究人文教育对现代中医教育之重要性的研究,目前尚属空白。医学流派乃医学发展之动力,也是学术延续之载体,“自1956年创办高等中医教育至今,为了适应不同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医人才培养目标也各有不同。这些不同目标适应了当时各个不同阶段的特点,培养出了大批中医药人才,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3]。但是,医学教育中存在着“专业口径较窄、人文教育薄弱、预防观念不强、教育模式单一、教学方法不灵活等问题”,尤其是文化陶冶不足,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底蕴不够,而医学作为一门保障人类自身生产和健康生活的基本生存技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孟河医派的兴盛与其深厚的人文环境底蕴息息相关,吴越文化的传承使得当地人温和谦恭、品德端方、心术纯正,费伯雄在《医方论》序言中指出:“欲救人而学医则可,欲得利而学医则不可……”马培之在《医略存真》中说:“生死所系,有不可丝毫苟且者乎。”可见,孟河医派视从业品德为重,现今的中医药教育也应重视人文教育,传播儒道思想为先,只有让学生心怀仁爱悲悯之心、树立良好的道德观,才能成为真正的传承人。医学教育不该局限于对医术的传承,中医的教育应根于华夏五千年文化底蕴,不可舍本逐末,求其标而弃文化之本。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命力植根于民族文化,这为中医教育率先采用加强文化素质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目前,高等中医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仍然滞后于中医专业教育,毋庸讳言,缺乏人文气息的中医教育是一个严重的缺陷,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张子龙[4]认为,这主要有着认识不到位、课程安排不到位、师资不到位等原因。除此之外,整个文化背景也对此造成了一定影响。在教育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大家越来越多的接触到西方的知识和文化,越来越接受西方的哲学思想与思考方式,中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相去甚远,在西方文化渗透的情况下,中医教育必须坚守本心。然而,传统文化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和传播。潘华峰等[5]认为,传统文化的衰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对医学的认知:在传统文化的环境中,作为中医学服务的对象“中国人民大众”,在辛亥革命以前其知识结构为传统中国文化的知识形态,他们学习运用的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因而对中医学理论和实践持理解和信任的态度;而辛亥革命以后,西方文化的传入彻底改变了中国民众的知识结构和意识形态。从曾经的以文化、哲学为基础的传统知识结构变成了现在数理化为主的西方知识结构,不论是医学生还是患者都从小接受数理化等西方科学知识的教育,对传统的阴阳、气的概念一无所知,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人文素养的缺乏,导致中医学子自身对中医学的理解困难与自信缺失,也使得医患之间的沟通缺乏基本信任,如此一来,中医人才培养与中医行业发展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文化的渗透性侵略是可怕的,发展的前提是传承,传承的根基是要不负本心,而人文教育正是当今社会所急需的。孟河费伯雄所提倡的“醇正”的治学思想,是每一个中医学子当恪守的理念。正因为有了人文教育,人文思想才得以生生不息、时代相传。中医的人文教育应当是人道主义、人文素质、人文知识的综合性的教育[6]。在中医人才的培养中,必须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在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的养分。

[1] 钱月航.两位名中医写成《孟河医派三百年》[N].常州日报,2010-8-20.

[2] 费伯雄.医醇賸义[M].赵艳,点校.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9.

[3] 张保春,司银楚. 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及对策[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杂志社,2002:4.

[4] 张子龙.中医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滞后的原因与对策[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0,2(3):60-61.

[5] 潘华峰,陈楚杰,卓著,等. 从中医学的传统文化特点论中医发展[J].山西中医,2007,23(5):72-74.

[6] 郭宏伟.古代中医人文思想与人文教育探析[J].中医教育,2008,27(6):71-74.

(本文编辑: 韩虹娟)

北京中医药大学在读研究生项目(2015-JYB-XS049)

100029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陈靓(硕士研究生)、何广益(本科生)、任北大(硕士研究生)、张保春]

陈靓(1991- ),女,2013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理论与临床关系的研究。E-mail:liangc08@163.com

张保春(1963- ),本科,教授。研究方向:中医理论与临床关系的研究。E-mail:zhangbaochun11@126.com

R2-4

A

10.3969/j.issn.1674-1749.2016.12.029

2015-12-02)

猜你喜欢

孟河医派兴盛
从学术传承角度探讨孟河费氏流派对湿证的认识和发展
山阳医派宗师吴鞠通
传承孟河医派 弘扬国医精髓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孟河医派治疗水气病的组方用药规律研究
孟河医派三大家及传人档案追踪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论教育在考据学兴盛中的作用
扬州雕版印刷技术的兴盛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