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伤寒论》大黄黄连泻心汤应无黄芩

2016-03-12王文华王明炯

环球中医药 2016年12期
关键词:仲景经方中焦

王文华 王明炯



·争鸣·

论《伤寒论》大黄黄连泻心汤应无黄芩

王文华 王明炯

笔者在读宋版《伤寒论》第154条原文之时,发现历代诸多医家都认为“大黄黄连泻心汤”之中应有黄芩,但此结论显然与方后的药物位数“上二味”矛盾,如果是错笺造成黄芩的缺失,为何连药物的位数都错?这样的情况在《伤寒论》其他的条文中极为罕见。所以笔者又仔细研读《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通过文献考证以及仲景对黄芩的用药规律研究,最终得出结论:大黄黄连泻心汤之中应无黄芩,《伤寒论》中的大黄黄连泻心汤和《金匮要略》中的泻心汤为两首不同的经方。

伤寒论; 大黄黄连泻心汤; 金匮要略; 泻心汤; 黄芩

宋版《伤寒论》[1]第154条云:“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大黄黄连泻心汤方,大黄二两,黄连一两,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其方后有云:“臣億等看详大黄黄连泻心汤,诸本皆二味,又后附子泻心汤,用大黄、黄连、黄芩、附子,恐是前方中亦有黄芩,后但加附子也,故后云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也。”而在宋版《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2]中第17条有云:“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泻心汤方:亦治霍乱。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如果按林亿所言“大黄黄连泻心汤”之中有黄芩,此方和《金匮》“泻心汤”方药一致,那么“大黄黄连泻心汤”方后注为“上三味”才对,而不是当年林亿等所看到的“诸本皆二味”。如果154条中“无黄芩”是错笺,那么后面的药物位数也同错的概率并不大,这也是林亿万分疑惑之处(从林亿的行文可以看出),而千百年来诸多注家对于《伤寒论》154条是否有黄芩无人能够给出肯定的答案,堪称千古疑案;笔者查阅历代文献并进行医理推论对此难题有见解一二,现报道如下。

1 关于“大黄黄连泻心汤”相关的文献论述

查《千金翼方》[3]云:“心下痞,按之自濡,关上脉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方。大黄二两,黄连一两,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去滓,分温再服。此方必有黄芩。”《金匮玉函经》[4]云:“大黄泻心汤方第五十八,大黄二两,黄连一两,右二味(口父)咀,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去滓,分温再服。”《伤寒论讲本》[5]云:“林亿又辨之<医方类聚>五十四引<南阳活人书>,今本逸。<伊尹汤液论>大黄黄连黄芩汤三味,今监本无黄芩,脱落之也。”《康治本·康平本伤寒论》[6]云:“大黄黄连泻心汤方,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上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从以上文献考证中可知关于大黄黄连泻心汤中有无黄芩,历代医家争论不已,百口难辨;有关《伤寒论》中条文的争论,笔者始终认为应当从文献和医理两个方面去寻找答案,而对于154条的原文,从现有文献的考证显然不能够得出肯定的答案,只能从医理的角度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伤寒论》原文第96条小柴胡汤中黄芩的加减法和原文第333条入手考证。

2 《伤寒论》中黄芩的用药禁忌

张仲景对于小柴胡汤中黄芩的加减及原文333条明确地表达了黄芩的用药禁忌,现分析如下。

2.1 小柴胡汤的加减法中为何去黄芩

《伤寒论》原文第96条云:“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小柴胡汤主之……。若胸中烦而不呕……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神农本草经》认为黄芩:“主诸热黄疸,肠澼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名医别录》又云:“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从历代本草的论述来看,黄芩可以治由热导致的腹痛和小便不利。而在小柴胡汤中当患者出现腹痛和心下悸,小便不利时仲景却去掉了黄芩,可知此“腹痛和心下悸,小便不利”并非由实热所起,笔者认为小柴胡汤出现腹痛是由于气血虚弱,风邪克伐所致,如仲景在原文97条所云:“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去黄芩因其苦寒伤脾胃之阳,改用白芍于土中泄木,养血即可。又《金匮要略》有云“水在肾,则心下悸”,所以小柴胡汤出现的或然证“心下悸,小便不利”因为中焦气血虚弱,阳气气化失司而导致了“聚水而从其类也”,可是仲景并没有用温阳利水法,只是去黄芩改用茯苓以健脾、淡渗利水以通其阳,由此可得出结论:若中焦阳气虚,仲景不用黄芩,因黄芩苦寒更伤中焦脾胃之阳。此结论不但从96条中可论知,而且还可以从《伤寒论》第333条中推知。

2.2 虚热误用黄芩而致“除中”

《伤寒论》第333条云:“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病入厥阴脉虽迟,阴寒之极,却也有厥阴来复,阴病出阳之机。而医者寒热不辨,误用黄芩汤而撤阳复之热,使患者阳气衰败而“除中”致死,不可不慎矣。由此可知,顾护中焦脾胃之阳,是疗虚热证的一大法门,而此虚热实乃中焦脾胃阳气虚的表现。此时万不可用黄芩汤以疗虚热,徒伤中焦之阳,所以黄芩虽可治“泻痢”,但乌梅丸之中仲景绝不用此。

从以上的论述可知,在经方之中用药十分严谨,根据《论经方研究的三个重要规律》[7]之二经方中相同的症状所用的药物和禁忌是固定的可知,若不顾护中焦阳气,当中焦脾胃阳气虚或者出现了虚热之症时,就不能用黄芩。

3 大黄黄连泻心汤之中无黄芩

3.1 大黄黄连泻心汤之中无黄芩

笔者连读《伤寒论》第153条、154条和155条时发现,153条实以阐明了大黄黄连泻心汤和附子泻心汤的成因。153条有云:“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此“心下痞”继发于发汗与误下之后。太阳病本应发汗而愈,而此条太阳病发汗后却出现了“发热、恶寒”。由此可知此发汗以伤表阳,又复误下,徒伤脾胃之阴而致虚热内生,结而成痞。此是表里俱虚之症无疑。若再加烧针迫汗则更重伤阴损阳,重者木伤土败而致“胸烦、面色青黄、肤瞤”为难治。轻者虽表里阴阳俱虚,但中焦脾胃阳气尚存,尚可愈。面对表里俱虚,阴阳两伤的心下痞患者,如若再用黄芩撤其虚热,更损其中焦之阳,那岂不误治?对于辨证和用药一向精准的仲景,定不会犯此大忌。

所以宋版《伤寒论》第154条云:“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大黄黄连泻心汤方: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其方后注写明“上二味”,并无黄芩。不光如此,大黄黄连泻心汤的服法亦相当特殊,“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仲景怕大黄、黄连两药重伤中焦脾胃之阳,所以对此二药去味存性,就连“渍之”都仅仅是“须臾”,仲景如此意深,令后学之辈望尘莫及。这就解释了当年林亿等在校正《伤寒论》之时看到的大黄黄连泻心汤为何全是“诸本皆二味”。今日当笔者再去查阅《千金翼方》之时,著的同样是“上二味”,方中并无黄芩,其方后小字却云“此方必有黄芩”。可知“此方必有黄芩”当不是仲景本意,为后人所加注解而无疑;正是因为孙思邈的《千金翼方》之注解都认为大黄黄连泻心汤中当有黄芩,加上后贤林亿等亦云“所以恐是前方中亦有黄芩”,导致仲景之意被曲解千年。

3.2 “大黄黄连泻心汤” 非 “泻心汤”

《伤寒论》中的“大黄黄连泻心汤”亦非《金匮要略》中的“泻心汤”。如果“大黄黄连泻心汤”之中有黄芩,为何《金匮要略》之中方名却叫“泻心汤”,而不是“大黄黄连泻心汤”?《伤寒论》中大黄黄连泻心汤方后用法写的是“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而在《金匮要略》中泻心汤方后用法写的是“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显然二者在用法上又是一别。再者,泻心汤所治吐血、衄血乃实热所致,而大黄黄连泻心汤所治之痞为虚热可知,两者迥异,不可认为二者是同一经方。

3.3 为何附子泻心汤可用黄芩

查原文155条云:“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附子泻心汤方: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此方因其有炮附子之温热以护中焦脾胃之阳,以防苦寒之黄芩伤阳,故用黄芩而无虞。方中附子用至一枚,用量极大,别煮取汁,而黄芩、大黄、黄连仅仅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用附子温热之性制约“三黄”之苦寒,针对阳虚虚热之痞,此乃佳法也,相似之配伍还可见于黄土汤之中。

4 结论

综合以上的论述,笔者认为《伤寒论》中大黄黄连泻心汤之中无黄芩,大黄黄连泻心汤和泻心汤为两首不同的经方。笔者阅读了众多伤寒注家的注解,发现1800年里历代名家研究《伤寒论》都缺乏对于仲景用药习惯的深入探讨和研究,特别是用药规律系统总结,导致面对《伤寒论》中的疑难之时,便不知从何入手,难以得出确切的结论,《伤寒论》的研究陷入了一个人云亦云的怪圈。事实证明,在研读《伤寒论》之时,任何结论的得出一方面要深刻理解病因病机,另一方面则需从经方药学体系的整体性出发,从张仲景自身的用药规律着眼,深入理解每味药物的特殊性,才能更深层次的理解《伤寒论》中的精髓,否则仲景之门永难开启。

[1] 熊曼琪.伤寒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18.

[2] 范永升.金匮要略[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40.

[3]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翼方[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06.

[4] 崔长存.张永泰.注解伤寒论·金匮玉函经(影印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09.

[5] 钱超尘.伤寒论讲本[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99.

[6] 钱超尘.康治本·康平本伤寒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81.

[7] 王明炯,王文华.论经方研究的三个重要规律[J].国医论坛,2015,30(4):1-2.

(本文编辑: 韩虹娟)

410219 长沙医学院中医学院[王文华(本科生)、王明炯]

王文华(1991- ),2010级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中医针灸经典。E-mail:913320307@qq.com

王明炯(1983- ),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医内科经典。E-mail:2743049460@qq.com

R289.5

A

10.3969/j.issn.1674-1749.2016.12.028

2015-12-17)

猜你喜欢

仲景经方中焦
对经方薯蓣丸的认识及临床思考
态靶结合辨治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
“怪病不治治中焦”肾阴亏虚也会诱发喉痹、失眠
张仲景:经方善用姜
王作顺主任运用“因时学说”治中焦病经验举隅
经方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经验
仲景痹证药对略谈
仲景五脏温法探析
仲景护理学思想初探
经方教学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