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建设高标准井改渠示范工程
2016-03-12冀州市水务局
□冀州市水务局
努力建设高标准井改渠示范工程
□冀州市水务局
冀州市石津灌区范围内原有灌溉面积18万亩,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灌区水源不足、工程老化失修等原因,不得不改用地下水灌溉,造成当地地下水连年超采,地下漏斗区不断扩大。2014年,冀州市抓住国家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的难得机遇,综合施策,聚力攻坚,在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情况下,全力抓好石津灌区恢复改造提升项目的实施,全面恢复了原有地表水灌区,恢复各级渠道715km、灌溉面积18万亩,新建改建建筑物3万余座,关停项目区内905眼机井,预计每年可减少深层地下水开采量2500多万m3。冀州市灌区恢复改造项目实施后,改善了灌溉条件,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4个乡镇73个村9万多群众受益。
1.广泛发动,做好施工准备
灌区恢复工程涉及渠道永久占地5800多亩、树木23万株、田间道路100多km,乡村企业、养殖户20余家。面对繁重的前期准备工作,水务局广泛发动,引导干部群众算大账、算长远账,仅用23天时间就完成了征地、移伐树木等前期准备工作。在思想发动上,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广大党员干部主动做好宣传工作,使项目区内广大群众认识到灌区恢复工程是自家工程自家的事,主动配合。村两委干部干在前、走在前,率先带头,以身作则。西王镇西王村村支书张同福主动将罗口东分干渠2300m范围内大部分未成材林地,从原承包群众手中转包下来,将损失转到自己身上,仅用5天即完成清场工作。在征地拆迁上,按照“属地管理”和“谁建设、谁负责”原则,积极落实各方责任,对乡村公益设施,由相关单位自行做好施工前准备。累计拆除地面房屋11间、地下管道设施126处,完成永久性占地1930亩,迁移有线电视、电话、电力线路238处,迁移费用355万元全部由各单位自行解决。在经济补偿上,坚持以人为本。对作出利益牺牲的群众,不是一征了之,而是通过多种渠道最大限度给予补偿。对“全村受益、一家割地”的情况,采取市场办法按该村土地流转价格每年给予补偿,费用计入全村水费支出;对主动砍伐树木的群众,采取优先承包渠道两侧林地、延长承包年限等方式进行补偿,有效化解了工作阻力,保证了前期工作进度。
2.创新工艺,提高施工效率
根据全省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项目总体安排部署,所有工程要在2015年3月底前全部完工。在工期短、任务重的情况下,冀州市坚持创新驱动,强化标杆引领,在作业方式、机械设备、施工工艺等方面进行改革,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了任务,实现“三个创新”。一是创新作业方式。通过增加工程标段的方式,增加施工队伍,全面开花,多头推进。罗口东分干、七八九分干分为57个标段,1个标段1家施工单位,有效压缩了工期。二是创新机械设备。经过几十次的试验,成功研制出性能先进、质量稳定的压实机、开沟机和全自动液压渠道衬砌机,从下料、搅拌、喂料,到衬砌、震实、压缝、铺膜等环节,实现了机械化,施工效率提高了几十倍,而且密度紧实、厚度均匀、外观漂亮。目前,该设备已申报国家专利,被引入到全省以及河南、山东等地。三是创新施工工艺。为有效破解水利工程冬季混凝土施工难的问题,在施工工艺上进行了创新。对能做预制件的桥涵闸口等移到厂房内保温生产,养护结束后到施工点进行安装。整个冬季共生产各种闸涵2500多座,既保障了质量,又缩短了工期,降低了成本。对不能做预制件的大型混凝土工程,就地“搭棚子,点炉子”,在施工现场安装温度计,确保棚内温度稳定在10℃以上。项目区采取搭棚保温工程共计150多处。
3.加强督导,确保工程质量
项目建设过程中,加强技术指导和督导检查,严格落实项目监理制,积极推行群众义务监督员制,全力打造放心工程、精品工程。一是专家顾问全面指导。从石津灌区管理局和基层水利站退休人员中,聘请了20余名熟悉项目区情况、工作经验丰富的老专家作为顾问,针对项目规划设计、施工等问题,多次提出专业性强、可操作性强的意见和建议,有效弥补了技术力量的不足。二是监理公司全程监督。督促监理公司制定严格的工程监理制度和规范的监理流程,实时全程监督。加强事前控制。严把施工工艺、机械设备、进场材料等关口,坚持在作业场外“改好了、试成了、数据达标了”,再进场施工。加强过程控制。在施工过程中,监理单位全程跟踪。随时用密度仪测土层压实度,用回弹仪测混凝土密实度,用尺子量混凝土厚度;对搭棚保温工程,派专人检测棚内温度,确保24h稳定在10℃以上。同时,要求监理单位每天撰写监理日志,水务部门随机抽查,坚决堵死质量漏洞。三是受益群众全员参与。从项目区内73个村挑选了219名责任心强、威信高的农民群众作为义务监督员,由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后,全部建册发证,持证上岗。义务监督员在具体工作中,切实履行监督责任,为建设优质工程、百年工程奠定了基础。□
2016-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