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南水北调配套工程保沧干渠工程文物保护启示
2016-03-12刘向华
□刘向华 张 颖
河北省南水北调配套工程保沧干渠工程文物保护启示
□刘向华 张 颖
通过南水北调配套工程保沧干渠工程文物保护实践,总结出处理好文物保护与工程建设之间关系取得“双赢”的经验。
保沧干渠;文物保护;启示
保沧干渠承担着向保定、沧州和廊坊市11个县(市)的输水任务,年输送引江水量约 2.30亿 m3,管线全长243.57km,全线采用明挖方式,工程动土量巨大,为保护沿线文物,确保工程顺利建设,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保沧干渠涉及的33处文物遗存进行了勘探和发掘,既保护了历史文化遗产,又保证了保沧干渠顺利建设。总结出处理好文物保护和工程建设二者关系的成功经验,对于促进基本建设项目的文物保护工作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1.保沧干渠文物保护成果
经过考古工作者1年多的辛勤工作,保沧干渠文物保护工作圆满结束,考古勘探85.8万m2,重点考古发掘面积6500m2。重要考古发现4处:北刘家庄遗址。位于定州市赵村镇北刘家庄村北。发现宋金时期白瓷、黑瓷;唐代墓葬3座;汉代窑址3座、汉代砖室墓6座;春秋时期灰坑3座等;后白寺遗址。位于肃宁县梁村镇后白寺村西北,发现各类遗迹165处。窑口主要为定窑和磁州窑;任丘香城铺遗址。位于任丘市北辛庄乡香城铺村北,发现“清墓18座、明代“龟镇”1座;确认了明清时期的古京德御道;小唐头遗址。位于任丘小唐头西北,发现各类遗迹165处,清墓2座、宋代河堤1座等。这些遗存特点:一是时间跨度长,文化内涵丰富。从先商开始,历经西周、战国、汉、唐、宋、明、清等历史时期,时间延续达数千年;既有遗址、城址,也有规模较大的墓群。二是出土文物数量多、种类全、品位高。4处文物点的揭露面积在1000m2以上。出土大量各类文物,其中珍贵文物约400余件,种类有铜器、铁器、瓷器、玉器、陶器、骨器、石器、蚌器等。三是学术价值重大,对于相关研究课题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了解当地保沧地区古代历史文化面貌提供了一批重要的实物资料。
2.保沧干渠文物保护工作取得的经验
2.1 依法依规开展工程建设和文物保护
2013年7月,河北水务集团与河北省文物局签订了“河北省南水北调配套工程保沧干渠工程文物保护工作委托协议”。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保沧干渠工程建设部门与文物部门依法履行报批程序和审批职责,开展文物保护工作。在项目建设可研阶段征求河北省文物局选址意见。省文物局委托省文物研究所编制了《河北省南水北调配套工程保沧干渠工程文物保护方案》,在项目初设阶段开展了文物考古勘探工作,在全线施工前开展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
2.2 重视把握保沧干渠与文物保护的关系
基本建设工程和文物保护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保沧干渠是基础民生工程,文物工作是保护中华历史文化的工作。两者都是为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而进行的一种活动,其根本目的是一致的。但两者工作特点又是截然不同的,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特点是“保”,要使文物保持原有状态,而保沧干渠是在“破”的基础上来“建”,两者矛盾也由此而生。“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是文物工作的基本方针,基本建设必须遵守文物保护工作的方针,不得对文物造成损害, 使文物得到有效保护,使二者的矛盾得到很好的解决,这是双方共同的责任。
2.3 规划先行,突出重点,有序实施
保沧干渠文物保护工作采用了“先规划,后实施、抓重点”管理模式,是先对项目区域调查发现的文物进行规划,再按规划的内容实施。其优势是从发展的角度提前对保护工作的主次、内容、方法、技术手段、经费、时间等进行周密的安排。“既对基本建设有利,又对文物保护有利”的双利方针,它要求文物保护和建设部门要统筹兼顾,不能顾此失彼。因此,提前制定与工程进度相符的保护规划,不仅顺应了干渠建设进度,也为文物保护建立了一个科学有序的保护平台,这个平台既有发展的预期性,又有解决问题的时效性。
2.4 密切配合、统一协调、有效沟通
实践证明“两利”方针是处理基本建设与文物保护二者矛盾的法宝,在项目的各个阶段文物部门与建设部门都要密切联系,周密、 稳妥、细致地处理好文物保护与基本建设之间的矛盾。保沧干渠文物保护工作之初,双方就设立沟通机制,建设部门重视文物保护工作,要配合文物部门在工程范围内做好文物考古调查、勘探和考古发掘等文物保护工作,文物部门积极投入到文物保护工作中,为工程建设服务。
3.结论
保沧干渠工程文物保护工作和工程建设相得益彰、有序开展,文物保护成果丰硕,干渠建设顺利开展,本着“两利”原则,文物保护工作和工程建设取得双赢的结果,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2016-07-26
刘向华,男,汉族,河北水务集团,高级工程师。
张 颖 女,汉族,河北水务集团,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