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部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

2016-03-12王爽李爽张蕊李红梅

黑龙江中医药 2016年6期
关键词:月经周期经期耳穴

王爽 李爽 张蕊 李红梅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2015级·哈尔滨 150040)

腹部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

王爽 李爽 张蕊 李红梅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2015级·哈尔滨 150040)

选用经前期腹部针刺和经期耳穴贴压相配合的方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研究两种方法相配合达到的临床治疗效果。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 组,治疗组30例,腹部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治疗3个月经周期;对照组30例,采用单纯口服西药治疗,持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对比其临床疗效。结果表明经前期腹部针刺和经期耳穴贴压相配合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腹部针刺 耳穴贴压 原发性痛经

原发性痛经即功能性痛经,指生殖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者,症状主要表现为妇女经期或行经前后小腹疼痛明显,伴腰部酸痛、痉挛性疼痛、乳房胀痛、头晕头痛、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甚至晕厥或虚脱等症状。本病的病机主要在于邪气内伏或精血素亏,更值经期前后冲任二脉气血的生理变化急骤,导致胞宫的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1]。腹部针刺是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与针灸辨证施治相结合,以任脉经穴为中心,通过针灸刺激腹部任脉腧穴和一些特定穴位来调节人体动态阴阳平衡和疏通经络而达到治疗妇科疾患的目的[2]。耳穴贴压法能使气血充盈,血脉畅通,冲任调和。而且操作方法简便易行,能持续起到刺激作用,以弥补刺激量不足的缺点,不适感轻微,不良反应小,更易被患者接受[3]。因此,笔者选用腹部针刺和耳穴贴压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原发性痛经,观察其症状改善情况,并与西药单一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本文随机选择60例患者均来源于2015年07月至2016年07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二科,以痛经为主症就诊的患者。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学》的诊断标准[4]。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患者年龄18~45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8年;每次疼痛持续时间最短1天,最长5天。

2 方法

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组,治疗组30例于经前一周行腹部针刺配合经期耳穴贴压,对照组30例经期疼痛时单纯口服西药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

2.1 治疗组

患者取仰卧位,身体放松,暴露腹部,常规消毒针刺穴位,取穴:主穴取引气归元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配穴取水道、大横、下风湿点。根据患者胖瘦程度及病程长短选取不同规格的针灸针[6],适当调整进针的深浅及手法的补泻。多采用垂直进针、轻缓地刺入相应深度,轻捻转、不提插,留针30min,患者可无针感或略有胀感。于月经来潮前1周左右开始治疗,每日1次,4次为1个疗程,月经来潮后停针。下次月经来潮前1周左右进行下一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配合月经期耳穴贴压法取耳穴子宫、神门、内分泌、卵巢、肝、肾。将王不留行籽粘在小方块胶布中央,然后贴敷于上述耳穴上,隔日更换1次,两耳交替使用,并嘱患者每天自行按压数次,月经净后取下贴籽胶布。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判定其症状改善情况。治疗期间禁食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注意腹部保暖,注意避孕。

2.2 对照组

口服芬必得,1次1片,每次月经期疼痛时开始口服,疼痛消失停止,24小时内不超过4次。连续服用3个月经周期。治疗期间注意避孕。

3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妇科学》拟定[7]。痊愈:经行腹痛及其他伴随症状消失,连续三个月经周期未见复发;显效:经行腹痛及其他伴随症状消失,但未能维持3个月经周期;有效:经行腹痛程度有好转。无效:每次月经期仍小腹疼痛,未见好转。

4 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纳入的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5 结果

根据疗效判定标准评价其疗效,治愈32例(56.39%),显效20例(37.79%),有效6例(5.82%),总有效率为100%。

6 讨论

原发性痛经多见于月经初期少女及未婚女性,其发病率达30.0%[4]。患者多因痛经而影响工作和生活,至今仍是医学界悬而未决的一大难题,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绝大多数痛经女性是在疼痛难以忍受的时候才就医,并且为了更快消除疼痛而选用止痛剂,但医药治疗不良反应较多,依赖性较大。因此,建议痛经女性采用腹部针刺配合耳穴贴压疗法,不仅能够有效止痛,同时还可调节女性的内分泌,对全身进行整体的调理。痛经,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和《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两篇,临床以青年女性较为多见。其原因是由于经期感受寒凉或素体阳虚阴寒内盛或过食寒冷食物,使寒邪凝滞,阻滞气机,蕴于胞宫,胞宫经血流通受阻,而导致“不通则痛”或由于任脉胞宫失于濡养,而导致“不荣则痛”。因此,治疗应以温经散寒与化瘀止痛为原则。痛在经后多为虚证,认为气血亏虚,肝肾不充;痛在经前多为实证,认为气滞血瘀。在本次研究中,“引气归元”中包含中脘乃胃之募穴,与下脘配合可调理中焦、调节气机升降,气海、关元共培肾固本,四穴合用体现后天养先天之意。大横为足少阴脾经和阳维经的交会穴,水道穴为足阳明胃经穴,下风湿点调脾气,诸穴合用,使脏腑和调,气血阴阳趋于平衡。受藏于肝则肝体柔和;统摄于脾则生化不息;内藏于肾,则肾精滋养冲任之气血,使子宫、冲任二脉得以濡养,藏泄有度,行经止痛,则“通则不痛,荣而不痛”。下焦为主要的病变部位,涉及到肝、肾、脾、冲脉与任脉,需要根据辨证分型来选择具体的穴位,通过腹部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治疗,效果理想。其中腹部针灸是通过对穴位的轻微刺激而达到‘温’的效果。研究表明,针刺在治疗慢性炎性反应痛时,不仅表现出明显的镇痛作用,而且可同时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紊乱状态[8]。关元、气海为任脉在下腹部的经穴,有补益精血、温养冲任的作用;三阴交、合谷可调气血,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会穴,可调理三阴经的气血;足三里为胃经合穴,有补脾胃,益气血之功;太溪为肾经原穴,有补肾气、益肾阳之功;太冲为肝经原穴,有疏肝理气之效;地机为脾经郗穴,可调理脾经气血而止痛,子宫穴为经外奇穴,有暖宫调经止痛之功效。而耳穴贴压法也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经络与耳穴联系的路径,六条阳经统统直接上行于耳廓,其余六条阴经虽不直接循行于耳,但仍可通过各自的经别与其相表里的阳经相合与耳发生联系,当人体出现疾病时,在耳廓不同部位上出现各种相应的反应点。我们通过这一理论依据进行耳穴贴压,使受压力刺激的迷走神经不断地向中枢发放冲动,中枢将冲动进行整合后再作出相应反应[9]。以恢复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而达到止痛目的。取耳穴子宫、内分泌、神门、皮质下、肝穴、肾穴共奏疏通经络、解痉止痛之功。因此,建议痛经女性采用腹部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原发性痛经操作简单、疗效好,二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行经止痛。但由于本研究疗程和周期较短,我们尽量要求患者延长研究周期,并嘱患者避风寒,调情志,进一步研究证实。

[1] 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47.

[2] 陈丽娜,林芸,袁丽萍.腹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35例.湖南中医杂志,2010,26(6):75-76.

[3] 陈义秀.耳穴贴压治疗痛经[J].中国针灸,2002,22(2):38.

[4] 妇产科学(第七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18.

[5] 国家中医院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34.

[6] 薄智云.腹针疗法.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0.

[7] 罗元恺.中医妇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54.

[8] 王瑞霞,俞超芹.原发性痛经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研究[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4,20(4):229-230.

[9] 谷林.耳穴中医理论基础初探[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6,8(20):9.

(2017-01-19 收稿)

猜你喜欢

月经周期经期耳穴
老年失眠多苦闷,耳穴压豆来帮忙
经期不适需调养,准确辨证药食疗
女性怎么知道自己即将绝经
女性经期出现3种情况可能是早衰了
经期如何穿衣
经期综合症来袭需要多喝水吗
来例假不能洗头?经期洗头到底伤了哪儿?
月经周期短,绝经就会提前吗
耳穴贴压配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
越鞠十味丸联合耳穴压贴治疗代谢综合征17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