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聚焦中国“绿色”决心

2016-03-12

环球时报 2016-03-12
关键词:陈吉宁记者会绿色

●本报驻日本、新加坡、德国特约记者 蓝雅歌 辛斌 青木 ●本报记者 王海峰 ●柳玉鹏

在两会的记者会当中,11日上午举行的环保部部长陈吉宁的记者会是吸引外国记者比较多的一场,《纽约时报》、彭博社、路透社的记者均在会上抢到了提问机会。的确,这些年在北京工作的外国记者,有谁不曾发回过一张隐没在雾霾中的天安门照片?不过昨天的记者会传递出不少振奋人心的信息:“中国雾霾治理进入2.0阶段”;“美国NASA卫星也观测到中国的东部和中部地区颗粒物的降低”;“中国环保部长说中国控制污染做得比发达国家还好”;“即便经济下行,中国也不会停止治理环境的脚步”……陈吉宁在记者会上的话被外媒争相引用和解读。“中国进入绿色经济时代”,德国《经济新闻报》11日评论说,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时代已经结束。两会发出一个信号:可持续性发展、环保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在中国未来规划中排在最前面,“两会展示了中国环境治理的信心”。

世界看到中国的进步

英国广播公司11日称,今年两会开幕时,北京再次出现雾霾,而在会议召开几天后,在风力较强的天气中出现了蓝天。陈吉宁11日在记者会上表示,“目前中国大气环境治理正处在第二个阶段,走向第三个阶段。”他表示,从“大气十条”治理计划实施以来,“能看到一个非常明显的改进趋势,美国NASA卫星也观测到中国的东部和中部地区出现了颗粒物的降低。”陈吉宁还表示,中国受酸雨影响的面积已经由上世纪90年代的30%左右下降到10%以下,取得这样的进步“很少有”,“跟发达国家相比,我们比他们解决得早,比他们解决得好”。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邹骥对《环球时报》说,陈部长所言非虚。西方发达国家是在完成工业化、城镇化之后,才开始治理污染问题的,而我们则是在工业化、城镇化还没有完成时就已经取得重大成就,“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确实比他们解决得早,比他们解决得好”。比如美国直到上世纪90年代酸雨的污染问题还很严重,1995年才开始实施国家酸雨计划。中国今天的经济发展水平仍比不上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但我们不到10年就迅速地解决了处理酸雨的问题,“我相信,雾霾的治理同样会如此,因为我们有后发优势,有体制优势”。

陈吉宁在记者会上说起新环保法的执行情况:“去年全国实施按日连续处罚715件,大家说环保法长牙齿,这是其中长牙齿的一块,罚款数额是5.69亿元。”这段话被外媒引用很多。印度《经济时报》说,过去中国公众对污染也曾感到非常愤怒,但绿色和平组织上月发布报告称,他们通过卫星数据对中印两国过去十年间的PM2.5污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虽然仍不尽如人意,但过去几年中国治理空气污染的政策“卓有成效地改善了空气质量”。报告称,中国治理空气污染的关键政策措施包括推广工业污染源的自动排放监测和信息公开、对违规者加大惩罚力度以及要求污染最严重地区减少煤炭使用量。“中国的例子证明,强有力的执法和国家坚决的政策,可以使环境朝着有利于民众福祉的方向发展。”

日本《读卖新闻》网11日也报道了这场记者会,称去年中国环保有关投资总额高达1.5万亿日元,因为违规排放被关闭的公司达2万家。《日本经济新闻》此前报道说,去年2月被任命为环保部长的陈吉宁是环保专家,曾经担任清华大学校长。他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的环境对策,使得2015年74个主要城市的PM2.5浓度平均一年降低了14.1%。

经济转型与环保互为机遇

“中国政府表示,尽管经济放缓,中国也不会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增长”,美联社11日以此为题报道环保部的记者会。很多外媒都引用了陈吉宁在会上批评“今天仍然有一部分干部认为环保和发展是对立的,还有部分人认为环保是包袱”的话,并关注到中国在实施环境保护与经济转型齐头并进的政策。美国CNBC网站11日报道说,过去几十年中国追求经济增长,对环境破坏考虑不足。近年来中国努力转变增长方式,从依靠重工业转变为用消费和服务业推动经济。与此同时,中国新崛起的中产阶层对环境污染更加关注。

俄罗斯“zoom”网10日称,中国政府制订的新“五年计划”对全球都具有重要意义。这一计划决定降低工业生产在国家经济中的比重,大力发展高科技领域。为了保护生态,中国决定使用替代能源,特别是太阳能和风能。“这表明,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开始走向绿色发展之路。”

德国《柏林日报》11日称,环保治理是中国两会的焦点,而与往年相比,“北京现在显得更加稳健”。中国近日宣布裁减180万钢铁和煤矿工人就是其中一个措施。全球新增的风电装机容量中,近一半来自中国。2020年前,中国太阳能发电的装机容量要达到100万兆瓦。北京还定下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到500万的目标。

“中国的碳排放量可能已经见顶”,英国《卫报》报道说,中国政府曾经许诺,到2030年时该国的碳排放量将达到峰值。但着名经济学家斯特恩和格林在一份最新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国的碳排放量可能已经接近峰值,“这将成为国际减排运动的一个里程碑”。格林对《卫报》说,“我们看到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巨大调整,是由于政策引导和工业形势改变引起的”。报道配了两张图,一张是中国的风力发电厂:“在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正在取代对煤炭的依赖”。另一张是中国的煤矿:“中国煤炭消费量2015年同比下降3.7%,而2014年也同比下降了2.9%。”

日本“搜索中国”网称,中国将把环境保护写入下一个五年计划,着力削减污染物质的排放,节省能源和水、扩大森林面积,“上述抗污染对策将成为新的商业机会”。

上个月,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欧盟总部外曾爆发5000多名钢铁业者的游行示威,抗议中国的钢铁输出使“数万名欧盟工人丢饭碗”。而就在10日,武钢集团董事长马国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亲口证实武钢集团将裁员一半的消息。淘汰过剩和落后产能实际已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课题,欧盟钢铁工人丢饭碗的责任算不到中国工人头上。但欧盟多次对中国钢铁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是实实在在的,提示了中国产业升级的迫切性。

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智库主任诸大建对《环球时报》说,环境是大家消费需求改善的一个标志,它会逼着供给侧进行结构性改革。我们过去可能有一些技术,但往往是黑色技术,不是绿色技术。绿色的成本肯定是会有的,会使经济扩张的速度受到影响,但长期来看有利于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所以陈吉宁在会上说“环境今天是短板,但它也是机遇”,其实经济转型与环保互为机遇,经济转型会促进环保的发展,环保的发展也会促进经济转型。

环保是中国的世纪工程

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人大青海代表团审议时说,一定要生态保护优先,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可以说,中国最高层发出的致力环保治理的信息十分明确而有力。不过,正如德国财经网11日所说,环保是“中国的世纪工程”,中国要成为“环保大国”,还面临巨大挑战。首先,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相对疲软,农村还有5500万人生活在官方贫困线以下。中国还要防止高失业率,贫富不均等问题。北京的目标是,通过经济转型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环保治理。“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但必定有许多障碍”。

德国新闻电视台指出,北京在生态环保领域制定出一系列法律。不过,一些地方政府出于地方保护主义干预环保执法,或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北京未来应加大对环保法律的执行监督。美国世界新闻网11日说,中国将经济重心放在服务业及从长远角度淘汰落后产能,这些都有助于中国减少空气污染,但地方政府在追求自己的经济发展,国有企业摊子铺得太大,可能导致投资项目与中央的环保政策不一致。

法新社报道说,自2014年以来,中国环保部已先后出台“大气十条”和“水十条”,但还没有针对土壤污染的法律条文。彭博社记者11日在记者会上向陈部长提出“土十条”已推迟一年的问题,陈吉宁表示,目前治理土地污染行动计划的文稿已经基本成熟,下一步按照程序报批后就可以实施。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袁驷10日对外界表示,土壤环境“不容乐观”,“土壤污染的防治事关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甚至关系到能否可持续发展。”

一些国外媒体对中国的治污前景表示乐观。德国《南德意志报》预测,中国将迎来环保投资潮。理由是北京十分有规律地推出环保计划,而民众也循规蹈矩地奉行其中的准则。而中国企业正在并购德国环保企业,引进环保技术。

美联社称,虽然中国去年又批准了200多个煤电厂,但绿色和平组织称,新增煤电厂并不意味着中国整体煤耗增加,因为中国仍在继续关停旧的煤电厂。上个月,中国政府宣布,2019年之前不再审批新煤矿。

中国的环境治理在源头预防上可能还需要下更大气力,诸大建对《环球时报》说,雾霾问题因为可视性比较强,被议论比较多,但实际上它只是大气污染的一部分,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水污染是最容易治理的,其次是大气,最难治理的是土壤,还有垃圾问题。不过他强调,美国等发达国家是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之后,才开始对污染进行大规模治理的,而中国现在的人均GDP才6000美元左右,“可以说我们在政策重视程度、投入程度以及进步程度比同时期的发达国家都要早,显示中国领导层对治理环境的迫切性有充分的认识和坚定的决心。”▲

猜你喜欢

陈吉宁记者会绿色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追踪绿色的秘密
环保部来了“陈校长”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