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田:建筑师引领未来生活
2016-03-12
Q:您认为这次展览的主题是什么?是要解决什么思考?
A:以建筑师的视角来看待瓷器艺术,同时与中国的茶文化结合起来的命题。
Q:您对古人的生活方式有了解吗?最喜欢哪种生活方式?今天应该提倡的生活方式有哪些?
A:宋代养生学家陈直在《寿亲养老新书》中记载有人生十乐:读书、谈天、静卧、晒日、小饮、种地、音乐、书画、散步与活动。“七趣”:书趣、童趣、情趣、乐趣、俏趣、友趣、兴趣。生活趣事就是愉悦的生活方式。
其实快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当代人生活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似乎把生活的乐趣已经遗忘了。所以我们重温先人对生活充满信心、乐观的态度,用他们的生活智慧启示我们的人生,用心去体验平凡生活中的乐趣。
Q:器物是生活中重要的用品,中国传统文化在器物上留下了丰厚的遗产,您对此有什么研究?
A:建筑是一种空间与形式的艺术,器物也是。器是指有使用功能的物品。形成器本身是一种形态生成,但真正有价值的是其空间。老子曰:“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有用之处恰恰是其空无之处,充满哲理地道出了空间意义。
古代的各种器物也有它的功能、空间、艺术价值,并且予以完美结合,并且世世代代制作技术都在进步。当代的技术发展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但不变的,是对艺术的无限追逐。
Q:这次展览主办方是想找出一种跨界的语言式状态,您认为呢?
A:建筑师做瓷艺活儿,是一种跨界的艺术尝试,希望给瓷艺界带来一些不一样的思考。对建筑师来说,器物相对而言如同缩小了的建筑。习惯了以人在建筑中活动的空间尺度思考的建筑师,或许对人在器物外使用或摆弄其空间的尺度也能有所作为,以建筑师的创作思考、设计手法,可以做一些不同的尝试。虽然这种尝试有时候显得不那么到位,但也或许能够打破常规,期望给瓷艺界带来一些新的启发。
Q:对跨界、交流、对话、砸场子的理解是什么?如果这些词加上集体两个字,您又是怎么理解的?
A:这次活动就是跨界。我们也获得了社会很多关注与支持,或许很成功,或许是砸场子,这取决于跨界人能否做出更有创意的设计。创意是一切设计之源。
这种跨界在圈内也是一种平等的对话。至于砸场子是一种不自信的说法,或者是想更具创意的一些激将法。结合建筑师多年的设计修炼对瓷艺界提出一些挑战。这个挑战或许是幼稚的,但艺术就是这样,往往具有憧憬才有所收效。
这次“筑瓷”是由十几位建筑师参与的集体活动,大家在同一个命题下进行各自的思考,相信会呈现出各自的个性作品。
Q:作品和年龄有关系吗?
A:建筑师呈现的作品可能与其价值观密切相关,而和年龄的关系并不大。在我看来,重在创意,也注重功能。如同建筑一样,不能被使用的话,就会是一个摆设。创意不仅要从视觉艺术的角度观赏,还应走进生活,才更有意义。
Q:哪件作品是您最满意的?为什么?
A:从社会评价和认可方面来看,在不同时期设计的建筑,既有立足于当下的思考,也有那个时代背景下的局限性。从事建筑创作三十年来,有几件认为还可以的建筑作品,在现在看来,也会有许多不足。因此要说满意的作品可能永远是“下一个”。
Q:点评一下您最喜欢的建筑师和建筑。
A: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他是现代有机建筑的推动者,特别注重建筑与自然的有机关系,影响着几代人的价值观念。
Q:认为建筑师与生活的关系是怎样的?
A:建筑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建筑。建筑师引领着未来的生活。
Q:您对哪个城市的建筑印象最深?
A:意大利的一个文化历史名镇Lucca,其建筑与自然的有机融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个小城没有罗马建筑的那种华丽浮夸,而是质朴、清新、自然,充满了生活情调的街巷和小广场空间,使人舒适自在、悠然自得,很有生活归属感。
Q:今天的建筑师应该思考些什么?
A:我觉得建筑师要多一份社会责任,建筑关系到对待人与环境的态度。
Q:建筑师要具备哪些知识和素养?您平时有什么兴趣爱好?
A:建筑师首先要懂得生活,具有艺术修养,还要有专业技术的掌控,团队运作组织能力,很好的交流能力。同时,我比较喜欢运动,无论从前的排球、篮球等团队运动,还是现在的游泳、健身等独自运动都很喜欢。兴趣对于建筑师而言,既可以增加生活情趣,同时也只有在丰富多样的生活体验后,才有可能做出引领未来生活的空间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