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物精神
2016-03-12陆地
陆地
杭州的菊英面馆在未上《舌尖上的中国》之前,在那吃碗面需排队半小时,现在需要排队一小时了。
菊英面馆我去过几次,但这家面馆最吸引我的倒不是那里的“片儿川”,而是每年会放两个月的假。老板说,钱是赚不完的,让员工也有个休养生息的机会,这应该是老板的态度。
菊英面馆的老板真的是有“态度”的。一般面馆的卫生,抹抹桌子拖拖地就可以了,而在这家面馆,里里外外,上上下下,连吊扇上的灰尘每天也要抹一把。
我认为这是久违的“器物精神”。什么是“器物精神”呢?就是对物件的钟爱,也可延伸到对所从事的工作注入情操的人生态度,再说得大一点,那就是精神追求。
菜场里有十几个肉摊,其中有一摊位与众不同。体现在刀具上,别人的摊位上刀具粘着肉末子,或是血淋淋的,这个肉摊的呢,一块纯白的毛巾,时常擦拭,每一把刀具都闪耀着光芒,整齐摆放。它的案台也干干净净,一丁点儿木渣也没有。这个摊主不像是在卖肉,倒像是在经营西餐厅。
这也是“器物精神”。
中国其实是一个具有“器物精神”的国度。在明朝以前的中国古代,无论是中国人的科技发展水平还是生活水准,在世界上都是数一数二的。最能体现中国人“器物精神”的就是瓷器和丝绸。瓷器的功能本来是盛饭盛菜,用个陶钵和竹筒也能达到,但中国人把它艺术化了。瓷器出口到西方,让西方人叹为观止,他们发现原来吃饭的器具也可以做得这样美。丝绸也同样,把衣料这种生活必需品艺术化了。
而反观当下的“器物精神”,我认为是缺乏的。大家都奔着利而去,从小到大都在想一个问题:怎么赚到更多的钱。所以,一个生意极好的面馆一年要放两个月的假,是让人不可思议的;天天耗费时间擦洗店的里里外外也是不可思议的。
也有人把“器物精神”等同于“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只是它的第一个层次,更高的层次就是器物的美化,甚至艺术化。你制作一个物件或是完成一项工作,不仅仅是为了实用,而是内心所需,自觉而为,然后乐此不疲。
就像那位卖肉的师傅,这样普通的行当,在里面也可以包含人生的态度。
(刘谊人荐自《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