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面临的问题与实施策略
2016-03-12李世宏
李世宏
(上海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院,上海 200438)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面临的问题与实施策略
李世宏
(上海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院,上海 200438)
摘 要: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面临的问题与实施策略展开分析。分析认为: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实现学校体育“三位一体”目标;贴近高中生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学生主体性等方面。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体育专项化”教学的概念有待明晰、师资力量有待提升、教学理论支撑有待加强、管理体系有待完善等方面。由此提出:明晰“体育专项化”教学概念,把握“教学”核心;从“职前教育、在职培训、师资来源”3个方面提升师资力量;进一步完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评价体系;建立“多方协调、分工合作”的管理体系等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实施策略。
关 键 词:学校体育;体育专项化教学;高中体育
2012年12月7日,上海市教委印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在“高中学校体育教育教学中开展以学生兴趣和技能水平为依据,打破传统年级、班级概念的分层次专项教学改革”,并将其简称为“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随后,上海市教委于2013年选取17所高中学校,开展首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试点。上海市教委力图通过“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实施,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掌握体育知识与1~2项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兴趣,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促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上海市教委的问卷调查显示,经过2013年为期一年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试点,有超过80%的学生喜欢或者比较喜欢专项体育课,有近90%的体育教师和校长赞同专项化教学改革方向[1]。2015年8月,上海市教委进一步扩大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试点范围,民立中学等21所高中学校成为第2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试点学校。然而,在当前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试点进一步推广的背景下,学术界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还不多见。因此,本研究结合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实施的现状,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面临的问题与实施策略展开讨论,以加强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理论支撑,推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可持续发展。
1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贯彻学校体育“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必要措施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由此,“健康第一”成为我国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求学校体育将培养具有健康体魄的学生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以发挥体育作为素质教育关键一环的重要作用。
2014年7月,刘延东同志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也强调“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是促进学校回归育人本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学校体育活动使学生强健体魄、健全人格,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因而,学校体育的发展要求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全面发展的人,这也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对学校体育发展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坚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当前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重视的问题。上海市教委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坚持“健康第一,全面育人”的指导思想,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核心理念为引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把提高学生健康素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
由此可见,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以“健康第一,全面育人”为指导思想,力图通过专项化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健康素质。从这个方面说,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是在“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开展的体育教学改革。因此,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适应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是贯彻学校体育“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必要措施。
1.2适应学校体育实现“三位一体”目标的客观要求
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2]指出:破解学校体育难题的一个根本途径就是实现学校体育“三位一体”目标。具体来说,第一是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第二是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应该让学生至少掌握两项能够受益终身的运动技能,第三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由此可见,在学校体育实现“三位一体”目标的客观要求下,如何“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帮助学生至少掌握两项能够受益终身的运动技能”是当前体育教学活动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此背景下,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适应了学校体育实现“三位一体”目标的客观要求。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为突破口,旨在通过专项化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体育知识与1~2项体育运动技能,以此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准,而“运动技能”是“三位一体”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技能的提升有助于学生更积极参与到学校体育活动中;运动技能的掌握则有助于学生逐步体会到参与学校体育活动的成就感,体会到参与学校体育活动所带来的身体素质提高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运动技能”的教学应当成为体育教学活动的重点之一,而这就离不开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开展。
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3]在谈到“专项化教学”时也明确指出:体育教学改革总体的思路是在体育课,在培养学生基本运动技能的基础上,推进专项化的教学。这就是说,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作为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路”,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专门的体育运动技能,它是实现学校体育“三位一体”目标的客观要求。
1.3贴近高中生心理发展特点的需求
高中生的逻辑抽象思维逐步成熟,对学校体育活动所具有的意义有较为全面的理解。高中生出于健身与未来发展的目的,通常有着较为稳定的参与学校体育活动的学习动机。然而,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高中生对自身不感兴趣的体育课教学方式,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以往,学生爱体育运动,但是不爱体育课”[4]。此外,由于升学压力、网络电子设备的影响,也使得高中生容易形成“久坐少动”的生活方式,并对学校体育活动产生厌学的心理状态。
由此,在面对高中体育课教学活动,受到高中生心理状态影响的背景下,如何激发高中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兴趣,调动他们参与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是高中体育教学活动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此背景下,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贴近了高中生心理发展的需求。首先,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注重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兴趣,贴近了高中生具有较为稳定的学习动机及对未来职业发展有所规划的心理特点,让学生通过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逐步明确自身参加学校体育活动的目标,体会到参加学校体育活动所获得的成就感,从而有利于调动高中生参与学校体育教学的积极性。其次,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注重充分发挥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自主性,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1~2项体育运动技能,贴近了高中生注重选择自身感兴趣体育项目的学习兴趣的心理特点,有利于高中生在专项化教学过程中选择适合自身的体育运动项目,给予高中生选择体育运动项目更大的自主性,使得高中生由“被动”参与转为“主动”选择,有利于激发高中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兴趣。
1.4体现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性的需要
2003年4月,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强调体育课程的教学活动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关注学生的需求,从而对高中体育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2010年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不同特点与个性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提出高中阶段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也提倡“从做中学”、“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其核心在于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近年来兴起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进一步提出,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帮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并最终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必要指出的是,给予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学习目的,不同学习背景与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不同问题与困难;不同的学生对于自身学习行为的反思与管理意识的不同[5]。
在此背景下,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力图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首先,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打破高中行政编班,以学生兴趣为导向,给予高中生按照自身的兴趣选择运动项目的机会;通过学生的自主选择,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不同学习目的。其次,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开展小班化分层教学,充分考虑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背景与技能基础及其不同的学习能力与风格,以便于专项化教学活动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再次,在课时安排上将每天一节体育课整合为每次2节连上的80 min大课,充分考虑到不同的学生对于自身学习行为的反思与管理意识及能力的不同,以便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参加所选项目的系统学习,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
2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2.1“体育专项化”教学概念的认知
1)“体育专项化”教学概念的认知有待明晰。
有必要指出的是,当前学术界对“体育专项化”教学概念的认知有待明晰。如有观点将“体育专项化教学”与“培养运动员的体育专项化教学”相提并论;强调体育专项化教学是“为竞技体育不断发掘和输送基础后备人才”[6],则混淆了“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与“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不同目标。另一观点则将“体育专项化”教学理解为“专项化的体育教学”,表现为将“体育专项化”教学的重点落在依据学生的兴趣设置诸多运动项目上,参与试点学校在运动项目设置上通常都有4~8个运动项目,最多一所学校开设了10个运动项目,总计涉及了18个运动项目(总计涉及106项次)[7]。然而,受限于体育师资、场地器材、新教学大纲等教学要素的有力支持,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实践中,仅有 7 所学校、4 个专项、9 个项次实施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要求的分层教学,涉及篮球、足球、健美操、游泳4个项目,以篮球分层教学的学校居多[8]。由此可见,仅注重运动项目的设置,却忽略“教学”这一核心,不利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开展。
2)把握“教学”核心。
针对上述两种对“体育专项化”教学概念认知的偏差,笔者认为“体育专项化”教学的概念表述应把握以下几个的要点:首先,“体育专项化”教学是学校体育教学活动而非专门的运动技能训练手段;其次,“体育专项化”教学重在发挥体育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而非专门挖掘与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再次,运动项目的设置并非体育专项化教学的“核心”,而只是开展“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一种手段。体育专项化教学重在通过运动项目设置,开展专项体育课的教学活动,从而达到体育专项化教学的教学目标。诚如上海市教委所指出的:通过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以项目运作的形式实现专业引领,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以增强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兴趣,帮助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1~2项体育运动技能,为学生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奠定良好基础[9]。
因此,“体育专项化”教学概念的核心应是“教学”,“体育专项化”是开展体育教学的方式。因而,笔者认为,在借鉴上海市教委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指导思想”、“目标任务”论述的基础上,“体育专项化”教学概念应明晰为:体育专项化教学是体育课程教学活动中,通过“专项化”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以学生兴趣和技能水平为依据,打破传统年级、班级概念的分层次专项教学改革。
2.2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师资问题
1)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师资力量有待加强。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实施专项化教学,突出专项化教学的特点。长久以来,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培养强调“一专多能”,尽管较为注重运动技能的掌握,但是对专项化教学中的某一“专项”却不一定非常熟悉。据上海市教委的调查资料显示:教师专项不对口占了近24%,40.0%的教师表示对专项化教学的开展比较吃力,只有33.6%的教师表示对专项比较熟悉[10]。因此,体育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需要进行全面的提升,相关专项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亟待加强。另一方面,专项化教学实施小班化分层教学,这对以往的体育课教学形式是一大变革。在面对运动技能基础不同,学生个体差异性的背景下,如何更加有效地实施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对于专项化教学经验相对不足,缺少专项化教学实践能力的高中体育教师来说无疑是新的挑战。此外,随着专项化教学改革试点的开展,专项体育师资不足的问题也逐步显现。现有的体育师资在承担原有教学任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学校体育竞赛组织的同时,还要承担专项化教学任务,承受的压力较大。
2)从“职前教育、在职培训、师资来源”方面增强师资力量。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3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师资力量。
首先,对体育教师职前教育进行调整。体育教师职前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即将走上讲台的在校学生。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学活动加强对学生“专项教学法”的培育,增强他们不同运动专项的教学能力,使得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具备从教后帮助学生习得身体运动技能的能力;在理论教学中加强教育理论素养的培育,使得他们掌握中外教育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教学理论,并能将上述教学理论与体育专项化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如“启发诱导”要求教师在分层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在充分考虑学生身体素质基础、运动技能基础的情况下,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专项化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帮助学生“举一反三”,更好增强体育知识,掌握运动技能。
其次,加强在职体育教师培训,提升他们的教学实践能力与教育理论素养。在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方面,主要针对在职体育教师自身专项中的“弱项”进行,旨在增强在职体育教师“弱项”的专项技能;在教育理论素养方面,针对当前体育专项化教学中开展的小班化分层教学形式,对在职体育教师教学理论素养的提升展开培训,以帮助在职体育教师了解历史上有益的教学理念及当前教学理念的最新发展态势,提升他们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以及具体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在职体育教师的培训形式可以通过培训基地集中培训、现场教学观摩、实施教学技能大赛、聘请专家现场指导等不同形式进行。
最后,在体育师资的来源上,应促进“多元化”发展。针对体育教师在某些专项教学活动中的专项技能存在局限及师资不足的现状,适时引入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加入到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师资队伍中,这样既可以使得体育教师的来源不再主要局限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以扩充体育教师的来源;也能促进校内、校外体育师资的交流、沟通,有利于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开展,并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专项运动技能。
2.3体育专项化教学的教学理论支撑问题
1)体育专项化教学的教学理论支撑有待加强。
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现状来看,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在以下3个方面的教学理论问题有待解决。其一,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开展缺乏统一的、纲领性文件的指导。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1~2项体育运动技能”。然而,从目前的试点情况看,各试点学校大多较为注重后者,而对前者关注不多。再如在专项化教学没有现成大纲和教材的背景下,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教学内容选择、先后顺序安排及学习要求等仅凭任课教师的经验,缺乏标准化的指导。其二,从教学评价方式上看,虽然上海市教委提出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从知识、技能、与技能相匹配的体能要求和运动经历4个方面开展教学评价,但是还缺乏成熟的评价体系。诸如如何评价专项化教学的质量、如何评价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如何评价专项化教学与学生体质健康之间关系。其三,开展小班化分层教学,固然有利于考虑学生运动技能基础不同的背景,但是分层教学实施过程还缺乏系统的研究,诸如各专项体育课程分层教学过程中,不同层次学生的运动技能掌握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这些教学理论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2)进一步完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评价体系,增强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教学理论支撑。
教学大纲涉及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及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安排和学习要求等教学要素是教学活动开展的纲要性文件。因此,针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没有现成教学大纲的状况,制定各体育专项课程的教学大纲是当务之急。鉴于高中生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及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目标,教学大纲应从“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两大板块设置教学内容;在两大板块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及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学习要求的安排上,应把握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目标,体现既能帮助学生增强体育知识,又能促进他们较为熟练掌握专项技能的原则。
教学目标反映了教学活动实施方向及预期达成的结果,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因此,针对当前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要求实施小班化的分层教学,应考虑制定各专项体育课程的“分层教学目标”。在分层教学目标的确立过程中,首先应把握分层教学帮助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的总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应依据学生专项技能的不同基础及学生的自主选择,完成各专项体育课程教学的学生分层,并确立适合各层次学生需求的运动技能掌握的教学目标。研究建议,各专项体育课分层教学目标可以划分为“运动技能基础目标”、“运动技能掌握目标”、“运动技能提高目标”、“运动技能实现目标”等逐层递进的动态教学目标。由此,体育教师在分层教学过程中,应依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采取合理的教学评价手段,以帮助学生在各自的层次上都能获得发展,并鼓励学生逐步向高层次提升自身的运动技能水平。
教学评价体系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并为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服务。因此,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应结合上海市教委提出的知识、技能、与技能相匹配的体能要求和运动经历的指导意见,从以下4个方面来考虑:学生对专项体育课教学效果的评价;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运动技能水平的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与健全人格发展的评价,并以此为基础对教学评价目标体系进行进一步细化。因此,研究建议应尽快制定《学生运动技能水平等级标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标准》等急需的教学评价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2.4体育专项化教学的管理体系问题
1)体育专项化教学的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在实施过程也面临诸多管理层面的问题。
首先,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发展战略来说,上海市教委提出“义务教育阶段体育多样化、高中体育专项化、大学公共体育专业化”的思路,希望通过率先实施高中教学改革,来‘上推’高校体育,‘下引’小学、初中体育。然而,面对小学、初中体育、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相对滞后的现状,如何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协调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次,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涉及上海市教委及其下属相关机构、各区县教育局与试点学校三方,如何建立合理的管理体系以有效协调三方之间的关系,从而既有效执行主管部门的改革规划,又充分兼顾各区县教育局、试点学校的利益诉求?
再次,针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诸如体育师资短缺、所需的体育场地不足(27.6%的教师认为只能部分满足,30.6%的教师认为学校体育场馆存在困难)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与现行课程标准之间的差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相应的评估、奖励、监督机制的落实等诸多问题,如何建立更为合理的管理体系,促进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过程中,诸多问题的协调与解决,这些都是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在管理层面有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2)建立“多方协调、分工合作”的管理体系。
针对上述问题,研究认为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多方协调、分工合作的管理体系的支持。如前所述,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在于通过率先实施高中体育教学改革,来“上推”高校体育,“下引”小学、初中体育。因此,这就涉及到上海市教委及其下属相关机构、各区县教育局、试点学校等多个参与方以及小学、初中及高校等多个关联方。鉴于“义务教育阶段体育多样化”与“大学公共体育专业化”试点均于2014年启动的状况,研究建议,应尽快建立包括上述各方代表,并且定期召开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联席会议”常规管理制度。如此,既能帮助上海市教委及其下属相关机构、各区县教育局、试点学校等参与方加强协调与沟通,也有利于上述参与方与小学、初中、大学等关联方相互了解、相互体谅,从而帮助相关部门根据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实际情况,互相协调,制定更具针对性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构建大、中、小学循序渐进、科学衔接的体育教学体系。
另一方面,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涉及上海市教委及其下属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工作小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项目中心组、各区县教育局、试点学校等多个参与方。因此,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实际工作中应建立“分工合作”的管理体系,明确各相关管理主体的不同分工与主要任务,以保证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上海市教委应负责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战略发展方向及总体把关,如组织制定《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等指导性文件。上海市教委下属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工作小组,则负责推进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涉及专项化体育课程教学标准、教学目标、学生运动技能标准的制定,体育师资力量提升机制的构建,组织专家开展相关指导、评估等方面的工作。“项目中心组”则承担各自专项的教学大纲、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的探讨,教学目标的确立,师资人员的培训等任务。各区县教育局则积极配合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工作,涉及人员、场地、器材的支持及试点学校的考核、反馈,工作经验的总结等方面。各试点学校则应成立由“校长负责制”为主的管理体制,负责本校的体育专项化教学工作,积极落实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诸多措施并推动相应的奖励、评价与监督机制的运行。
综上所述,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作为教学改革,坚持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有利于学校体育“三位一体”目标的实现,贴近了高中生的心理需求,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是学校体育教学进行突破与改革的有益尝试,对上推高校体育,下引初中、小学体育,带动各阶段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2013年高中体育专项化教育改革试运行情况[EB/OL]. (2014-09-15)[2015-03-02]. http://www.shmec.gov.cn /html/article/201409/76080.php.
[2] 王登峰. 中国学校体育工作的困局与破局[J]. 中国教育科学,2014(第1辑):35.
[3] 王登峰. 综合改革破解学校体育难题,实现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J]. 中国学校体育,2014(7):10.
[4] 徐倩. 让学生爱上体育课:行知实验中学探索体育专项化改革[J]. 上海教育,2014,11(A):47.
[5]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主编. 教育学基础[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6.
[6] 俞苑. 上海探索“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N].新华每日电讯,2013-12-20.
[7]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育改革实践探索”课题组.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实践探索[J]. 上海教育,2014,7(B):69.
[8]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试运行阶段工作回顾.[EB/OL]. (2013-10-11)[2015-03-02]. http://www.shmec.gov.cn/web/wsbs/webwork_article.ph p?article_id=69773.
[9]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Z]. 2012.
[10]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试点学校“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试运行实施情况调研结果[EB/OL]. (2013-10-11)[2015-03-02]. http://www.shmec.gov.cn/web/ wsbs/webwork_article.php?article_id=69773.
The necessity of, problems to be faced in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for event-specific high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LI Shi-hong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
Abstract:The author analyzed the necessity of, problems to be faced in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for event-specific high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and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opinions: the necessity is mainly embodied in adhering to the “health first” guiding ideology, realizing the “3 in 1” objective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closely following high school students’ mental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embodying students’ subject nature in teaching activities, etc; problems to be faced mainly include the followings: the concept of “event-specific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needs to be clarified; teacher power needs to be enhanced; teaching theory support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the management system needs to be perfected, etc. Therefore, the author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for event-specific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clarify the concept of “event-specific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get hold of the “teaching” core; enhance teacher power from such 3 aspects as “pre-job training, on-the-job training and teacher source”; further perfect teaching syllabus, teaching objective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establish a “multiple parties coordinated and jobs divided cooperative” management system, etc.
Key words: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event-specific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high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作者简介:李世宏(1979-),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理论、体育文化、体育史等。E-mail:lshzxl@sus.edu.cn
基金项目:上海市人类运动能力开发与保障重点实验室(上海体育学院)资助(11DZ2261100);上海市高校一流学科建设项目资助。
收稿日期:2015-03-12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6)01-01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