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生命邂逅生活——感悟《论语》开篇第一章

2016-03-12山东杨朝明李文文

名作欣赏 2016年1期
关键词:论语密码

山东 杨朝明 李文文



当生命邂逅生活——感悟《论语》开篇第一章

山东 杨朝明 李文文

摘要:要正确理解《论语》,必须开启《论语》的“密码”,揭开《论语》的“秘密”。《论语》的“密码”,便在于开篇第一章。正确理解该章,是认识《论语》全书乃至孔子思想的关键。读懂了第一章,便理解了《论语》的整部书其实是首尾贯通的,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在呼吸吐呐间静静雌守。

关键词:《论语》密码 第一章生命

《论语》的密码

千百年来,无数的人在不断地解读《论语》,可它还是有着许许多多待解的谜团。要正确理解《论语》,必须开启《论语》的“密码”,揭开《论语》的“秘密”。那么,《论语》的“密码”是什么?在哪里?我们认为,《论语》密码恰恰就在于开篇的那句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在传统的理解中,人们认为本章是讲对待学习、交友和他人能否理解自己的态度,从字面上看好像也的确是如此。

“学而时习之”之“习”,无论是理解为“复习”还是“习用”,都是在讲对于“学”所应该持有的基本态度。“有朋自远方来”句,更是千古流传,《诗》云“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浓郁的、诚挚的、热烈的欢迎之情尽在其中。“人不知而不愠”句,则是在讲对待他人对于自己认知的态度。

但是,编写者为何要将这似乎是三个不同的内容放在《论语》的首篇首章?他们之间是怎样的内在联系?背后有何深意?要知道,《论语》出于孔子后学的选编,无论如何,他们都不会将相关的材料随意加以安排。

《论语》既然是表达孔子思想的经要,《论语》的首篇首章一定与孔子的人生主题相应。孔子一生多奔波于道路之上,颠沛流离,奔走呐喊,践行他心中的“道”。他心系天下苍生,希望百姓安泰,有着实现天下大同的政治抱负,热切地期盼实现自己的主张,一生的理想与信念尽在其中。

面对希望: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事实上,在孔子的一生中,的确有过这样的一段“好时光”。《孔子家语》的首篇——《相鲁》,详细记载了孔子出任中都宰、大司空、大司寇等“学而时习之”的情况。

孔子初仕,为中都宰。中都,是现在山东汶上县西的一个小镇。中都宰这个官职,对应到今天,相当于一个小乡镇上的乡镇长。当然,他所治理的人数恐怕还不及今天的一个小乡镇。

就是在这么一个小邑,孔子实现着他的理想,主线就是制定了“养生送死之节”。看一看孔子的政绩,并没有什么大动作,无非是生有所养、壮有所用、老有所葬这些最基本的事,但仔细想想,或许这才是孔子为政的可贵之处。

是啊,老百姓也许更关心衣食住行,关心生有所养,关心壮有所用,还关心老有所终。所以,民生才是最重要的事,民生永远都是最重要的事。

这样的做法实行一年之后,孔子所治理的小镇“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各国诸侯纷沓而至,前来学习。

这之后的第二年,孔子出任鲁国司空,这是个负责土地管理和工程建设的岗位,相当于国土资源部的职责。出任此职,孔子的做法是:别五土之性,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也就是不同的土质,种植不同的庄稼。在丘陵之上种茶叶;在平湿的土地上种植水稻;一望无际的平原,是粮食作物的最佳产地,小麦、玉米长在这里都欢喜得不得了。这一切对应到今天,其实就是科学发展观,是生态文明观。

孔子治政,做到生有所养、壮有所用、老有所葬——他一定有自己的做法,有教人的方式,有修身的路数。

这个“套路”是怎样的?《学而》篇说的应该就是了: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孔子教人修身、做人、治国,一言以蔽之,不过“提升素养”而已。

这个阶段,孔子可谓平步青云,接着由司空被任命为鲁国的大司寇,也就是鲁国的司法部长,相当于今天省级人民法院的院长,一名大法官。作为一名大法官,他的职责理应是公平公正地判案,但是孔子不这样认为。在孔子看来,如果有人来找他打官司,实在是没有什么好办法,只不过是问问东,问问西,问问你,问问他,然后做出一个判断。孔子的理想是“必也使无讼乎”,他希望天下没有官司打才好。

为什么没有官司打才好?因为如果老百姓没有官司可打,就说明老百姓对于所处的生活状态认为是公正的,是可以接受的、无有怨结的,这其实是政治治理的最高境界。反之,如果一个国家、一个地方,老百姓打官司排不上队,监狱里住满了人,甚至住不开还要扩建,实在是政治最大的悲哀。

面对失望: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自然是最大的喜悦,且这种喜悦自心底洋溢。但是,若故事就这般一马平川地发展下去,在我国的历史上恐怕就只是多了一个富有才干的政治家,会不会有“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历代帝王师”,若是“天不生仲尼”,就会“万古长如夜”的孔夫子呢?恐怕要打一个很大的问号。所以,每一个伟大的人物,总是要历经一些不平凡,这些不平凡在很多情况下意味着曲折。

正当孔子希望进一步施展抱负时,由于触动了当时一些鲁国贵族的利益,孔子的政治生涯基本上画上了句号。

既然鲁国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那么面对理想,面对追求,又该何如?孔子的选择是不放弃。他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所谓“有朋”,就是“友朋”,也就是“朋友”。同门为朋,同志为友。

天下如此之大,可有志同道合之人?请问天下哪个国君肯用我,我帮他一起回到唐尧虞舜那样的治世。若是天下果然有这样的贤君,我可以和他一起去实现天下大同的梦想;若是天下果然有这样的明君,无论是他前来相邀,还是我自己主动前往,无有分别,同样欢喜!

于是,孔子开始周游列国,风尘仆仆,本质上他是在寻找志同道合之人。

面对绝望: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然而,十四年的周游列国带给孔子的是更深的失望,甚至绝望。他发现了一个问题:乌鸦的毛不是染了颜色才变黑的。无道,岂止是一国之无道、一君之无道!孔子生活的年代,周天子已经失去了号令天下的权威,诸侯混战,大国欺凌小国,小国人人自危,谁还能听得进仁爱、忠信的思想?面对现实,已经一退再退,由希望到失望,再到绝望,这时对于自己的理想、信念、学说,对自己所奉行的“道”应该何如?孔子有他的坚守,有他的选择。

孔子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事,其中“陈蔡绝粮”是非常典型的一个。孔子师徒在前往楚国的路途中,经过陈、蔡两国之间时,被围困在雪山之上。电影《孔子》中关于这段的场景是:大雪封山,北风狂吹,断粮已经多日,外无所通,连野菜汤也吃不上。随从的人病的病,伤的伤,无精打采,心神不定,焦躁不安。

身处困境中,人都要活不下去了,孔子在做什么?他愈加慷慨讲诵,弦歌不衰。按照常理来讲,为何孔子不去想想走出困境的办法?都这种情况了,还讲什么课、弹什么琴啊!好像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其实,这就是孔子的心智了。他慷慨讲诵、弦歌不衰,源于内心的宁静。

愈是在困境中,愈需要内心的宁静,这是面对困难的最佳状态。宁静源于对信念的坚定,如如不动,自然宁静。《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相反,心神不宁,坐立不安,荒乱与焦躁非但不能解决问题,还极有可能困中添乱,乱上加错,由一个困境走向更大的困境。如同在一个尘土飞扬的房间中,若是希望尘埃落地,唯一的方法就是静定,就是等。若是挥舞着双臂,企图战胜尘埃,必将适得其反。

在困境中,孔子静心地弹奏一首曲子,他还要好好给学生们上一堂课,一堂具有意义的课。这堂课的内容不是源于他常常讲起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却实实在在是这“六经”的精华,是关于实践的理论,是关于生命的学问,是关于如何看待困境和面对困境。

大家在想我们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为何这样困顿地游落在荒郊野岭?我们的学问,我们所信奉的道,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为何我们会沦落到这个地步”?

这个问题,孔子先问子路。

一听这话,子路就来气。您问我,我还想问您呢!子路生气是有道理的:老师天天说带着我们行道,要救天下的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事实上是连自己都救不了。他面带愠色地回答了孔子的问题。

他认为,按理说,君子应该无所困顿,好人应该有好报。难道是老师您还不够仁、智,人们因此还不相信我们、不理解我们?再说,我以前可是听您讲过:“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不善者,天报之以祸。”我们积德怀义,一直以来都是这样做的,可为什么还会沦落到这种穷困的境地呢?

听听子路的话,的确很有道理。既然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那么没有得到善报,是自己做得还不够好?但是孔子不这样认为,他说:“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者众矣,何独丘哉!”能不能遇到明达的君王、赶上好机遇,是由时势所决定的;是否怀有才干,则在于个人的品质。君子学识渊博、谋略深远却没有碰上好时机的有很多,哪里单单就我孔丘一人呢!

孔子举了比干的例子,他说:“你以为有才智的人就必定被任用吗?如果是这样,王叔比干就不用把心剖出来给纣王看了。”

比干,商纣王的皇叔。正是因为是皇叔,他与一般臣子相比,对商纣王的感情要更深一些。他当然不希望他家祖上的基业毁于一旦,毁在商纣王的手中。所以,比干可以把自己的心挖出来给人看。但是,即便是比干把心挖出来给商纣王看,有没有阻止商纣王的昏庸?有没有阻止商朝的灭亡?事实是没有啊。

那么,我们要进一步追问:既然很多问题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就可以改变,那还要不要继续努力呢?当然需要。但更需要我们正确地面对努力,理性地面对努力之后的结果。无论是成功还是不成功,都要坦然面对,安然地接受现实,这样才有力量继续走下去,而不是因为受挫就满腹牢骚,好像全世界都欠了自己,更不是要我们就此止息。若是如此,那就真的是白白地受了苦、遭了困,说明还没有真正明白困厄的意义和价值。

想一想,对于我们的生命来讲,没有困难,怎会有真正的成熟与成长?没有委屈,又怎能有所担当?真正的成长,就是面对困境和苦难;而真正的担当,恰恰是对于委屈的担当。孔子说:“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开花就是兰花的本分,有人欣赏,她绽放;无人欣赏,她同样芬芳。做人、做事都有本分,对于君子,修道立德就是本分,自然也不会因为遇到困难而改变气节,更不会改变自己的信念与执守。所以,“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以互为注脚。《论语》的开篇带给我们的启发,即当生命邂逅生活,我们该怎么办?

无论是自我价值的最高实现,全社会的普遍接受,还是退一步,得到志同道合者的认同,或是再退一步的坚守与执着,人生可以无处不自在。

也只有做到理性地面对绝望,安然地面对失望,才可悠然地面对希望,不至于绝望时颓废,得意时忘形。

整部《论语》也就由本章开始。如朱熹所言,这是入道之门、智慧之门。

《论语》在呼吸

面对生活的状态,每个生命都应该有理性的认知。就在《论语》末篇的末章,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天地生君子,君子治天地。这是一份使命,一份担当。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在匡地,被匡人所困,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周文王已经不在了,这观乎人文、化民成俗的职责难道不是在“我”的肩上?既然这是一份天命,那么就算再难,即使是“颠沛必于是,流离必于是”,也要力求“学而时习之”。

知命,不是失意人生的最后慰藉,而是对于客观真理的清晰洞达。客观真理就是存在,就是自然万物,还是人事百态,是一个完整的关于生命与生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动容周旋皆自在的唯一法则就是要知礼。

礼,是天地之序。各安其位,各尽其职。在安的前提下,生发长养,做人做事,成人成事。懂得这个道理,礼,就不是约束,是一份更加宽广的从容。

知礼是对于自我的要求,“我”能否在环境中实现从容?需要知人,通过知言而知人。于是,命,自己,他人,浑然一个整体,互为影响,彼此生发。

读到此,《论语》整部书首尾贯通,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在呼吸吐呐间静静雌守。孔子坚信人生要有追求,执守不改变,追求的就是王道行天下。他还希望每个人都做自己生命的王者,由“知命,知礼,知言”,进而“做君子,有担当”。

当人生有了这般追求,生命便开始与众不同,便被赋予了意义与境界。

作者:杨朝明,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孔子研究院儒学会馆馆长,儒学传播中心主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编著有《论语诠解》《孔子家语通解》等。李文文,孔子研究院儒学会馆馆长,儒学传播中心主任。

编辑:张勇耀mzxszyy@126.com

猜你喜欢

论语密码
谁泄露了密码
密码藏在何处
破译密码
点点读《论语》
找回密码
点点读《论语》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夺命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