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寒流的来去及漳州水仙

2016-03-11易明

北京纪事 2016年3期
关键词:花农水仙花花球

易明

2016年1月20日,是“大寒”节气,也是一年里二十四节气的最后一个。民间认为,大寒时节忌天晴不雪、天气不冷,今年好像该来的都来了。22日,伴随着五六级间七级的偏北风,北极的寒流到了北京,人们外出成了件难事。多年不穿的皮衣皮帽皮手套上身,似乎也抵御不住突如其来的寒冷。当天最高气温只有-8.6℃,夜间更是降到了-17℃。接着是个双休日,这大白天竟然是“滴水成冰”了。我觉得开车出门应该没问题,见车前挡风玻璃有点脏,于是喷了点防冻的玻璃水,可立马儿就变成了一层冰碴儿,路都看不清。1月应该是北京最冷的时候,历史上同期的极端低温出现在1951年1月13日,当天最低气温是-22.8℃;近30年来最冷的一天是2003年1月29日,-15℃;近10年来最冷的一天是2012年1月23日,-13.3℃。

2016年1月24日是“春运”的第一天,也是北京近几十年来特别冷的一天,而且冷空气一路奔向祖国的南方,江南气温最低跌至-13℃。零度分界线已经逼近广东,九成国土被“冰封”。当天早晨,全国有25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气温跌破历史最低值,其中包括山东烟台、青岛、日照,江苏淮安,上海浦东,四川泸定,陕西华山。环球同此凉热,躲进小楼不出门是最好的选择。特别是在北方,楼房大多有暖气,天气不太冷的时候,还怕暖气烧得太热。过去锅炉房用的是煤,也没什么先进的电脑设备控制温度,所以不管外面是否冰冻三尺,家里面始终是温暖如春,只是干燥得有点难受。现在北京好了,烧天然气不说,供热单位给每家发了个温控表,说是要实行冬季供暖分户计费。两年了没见动静,天冷这几天想拿它调个温,没戏。小玩意儿只好放在窗户下面当温度计使,白天室温在17℃上下,夜里就更低了。问热力站的师傅,人家说小区大楼多,也就这样了。

“用多少热,缴多少费”,根据是2003年国家八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城镇供热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当时提出逐步取消按面积计收热费,推行分户按实际用热计量收费。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是这项改革的最早推动者,他说国家已经在这方面投入了上百亿的资金,2016年还将投入数十亿元。但实际效果不如预期,目前设备装了空转是普遍现象,说白了热力公司还是按面积一年一收,有用没用都一样。如果真的实行分户计量,他们就算不过账来了。北京供热办一位负责人说:“目前北京已经有9000万平方米的供热面积实施热计量。一般来说,一个供暖季平均下来,用热计量的户可节约200元。但居民对于随时调节温度的积极性不高,很多人都是将温度设定到20多摄氏度就不管了。”

春节清供,上品是水仙花,那就说说漳州水仙。在漳州的圆山脚下,鼎盛时期会有上万亩的水仙花田,闽南的阿嬷是耕耘的主力,播种、采收、晾晒、储存、雕刻,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她们的身影。漳州水仙花因球大、枝多、花香享誉海内外。一颗水仙球,需经过3年的培养,经历3次种、3次挖,充分吸取大地的养分。霜降与芒种,是水仙花种植的两个关键节气,第一年霜降前后,种下“芽仔”。次年芒种挖出,成为第二年的种子“钻仔”。再经一年种植,挖出作为第三年的种子“种仔”。第三年是最关键的一年,在播种前3天,花农要对“种仔”进行修理,去掉多余的侧芽,以保证养分集中供给主芽。这种做法被称为“阉割”,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种植经验,是漳州水仙花质量好的一大原因。

“种仔”下地后,花农要不断灌溉、施肥、打药。小雪前后,田里的水仙花开了。这时,复瓣水仙花和单瓣水仙花各自露出真容,闽南阿嬷要在复瓣水仙花上留下标记,以便日后区分。又一年芒种,经过排水烤田,就可以下到地里挖掘花球了。这是一年中最辛苦的时候,只能靠人工,用特别的铲子,小心翼翼地挖,不能伤及球根,否则三年的辛苦就功亏一篑了。为了保护刚出土的水仙花球,要在根部“球屁股”处敷上一层泥土,用独轮车将花球运到晒谷场上暴晒。经过暴晒的水仙球还不能直接储存,需高温发芽。在一年中最热的大暑时节,关上门窗,在密闭的仓库里点上炉火,让花球充分接受烟熏。高温发芽后,储存工作同样不能马虎,水仙球喜欢阴凉、通风的环境。老一辈花农发明了竹编的通气筒,插在花球堆上,这样所有的花球都能自由呼吸了。空出来的花田还要种上水稻,水稻的生长能够给土壤添加肥力,为来年新种植的水仙球提供充分的营养。水仙球和水稻的轮作,同样是漳州水仙花质量更胜一筹的原因。

福建的水仙花种植也面临着诸多困境。2009年,漳州水仙花遭遇价格低谷,花农间流传着“种花不如种白菜”的说法。几年前,江苏宿迁一带出现大量质次价廉的小花球,使漳州水仙花的品牌受到冲击,让消费者产生误解。因为效益不佳,水仙花种植面积一年比一年少。漳州市水仙花协会会长张文江说:“10年间,龙海水仙花种植面积减少了一半,每年几乎以1000亩的速度递减。”有的种植大户流转了20亩土地种水仙花,种植成本越来越高,光地租,每亩一年就要2000多元。种一亩水仙花,3年下来的利润才四五千元,年轻人不愿意种。如今还在种水仙花的大多是故土难离、年过半百的阿嬷和阿公了。

可喜的是水仙花在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中发挥着桥梁作用。2016年1月17日,一场水仙花雕刻技艺交流会在厦门举行,25个文青拿起刻刀,跟着台湾同胞周芷如学习水仙花雕艺。周芷如是台南市文化协会秘书长,一年前,她作为厦门市政府购买服务的对象,来到沙坡尾社区,参与闽台传统文化推广。在她看来,水仙花文化是闽台情感交流的重要纽带之一。2006年,漳州市水仙花协会首次赴台交流,此后漳台水仙花业者互动从无到有,日益密切。10年间,两地水仙花球贸易量从每年20多万粒,攀升至300多万粒。

台湾的水仙花文化源自祖国大陆。《龙溪县志》记载:“台湾水仙头,其实,非台地产也,皆海舶自漳州及苏州转售者,苏州种不及漳州肥大。”一方面,台湾移民大多来自闽南地区,先民延续了家乡将水仙花作为新春清供的传统;另一方面,则源自清朝年间两地频繁的商贾往来。当时,从漳州来的商家,流行在买办年货时送水仙花头。久而久之,岛内便形成了雕刻水仙花头,水养水仙花,元宵时在庙前举办水仙花会的习俗。养水仙不仅体现着台湾民众的生活雅趣,也是社交联谊的纽带。过完尾牙,姑娘们便在家中雕刻水仙,等到元宵时出门赏灯品花。此时是托亲说媒的好时候,谁家的水仙养得好,说明这家姑娘够贤惠。

1949年随着两岸中断往来,台湾断了货源,水仙花文化才逐渐式微,雕刻技艺几近失传。一直以来,台湾的水仙花都要从漳州进口,因为水仙花球种植工序繁杂,前后要历时3年,才能种出可供雕刻的花球,成本太高,台湾没有人愿意种植。2006年,当漳州水仙花协会提出赴台办展时,周芷如所在的台南市文化协会当即表示将鼎力配合。这年2月,漳州市水仙花协会会长张文江率7位水仙花雕刻师首次跨越海峡,在台南市延平郡王祠、武庙、天后宫举办了“漳州台湾水仙花技艺展”。在现场,他们不仅展出了500多件千姿百态的水仙花雕刻作品,还提供花头,指导民众雕刻与水养的要领。之后的10年,张文江每年都会带队赴台办展、开培训班,而周芷如是最忠实的学徒。去年,包括她在内的6名台湾水仙花雕刻爱好者,通过了漳州市水仙花协会的资格认定,成为专业雕刻师。从台湾赴漳州拜师学艺者这几年源源不断,台湾的水仙花爱好者经常组团过来,参观圆山脚下的6000亩水仙花田,围坐在一起学习雕工,岛内因此形成了不少水仙花民间团体。

漳台水仙花产业互动已经走过10个年头。回顾这段历程,张文江不无感慨:“以花会友,水仙花正成为两岸互动的桥梁和纽带。但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他看来,历史悠久的水仙花雕刻文化尚未在岛内普及,更多的人依然“像种大蒜一样养水仙花”。此外,科研力量也需要介入,创新无泥土、无虫害储存技术,以解决漳州水仙花外销时经常遇到的瓶颈。而周芷如等台湾水仙花爱好者则赋予水仙花更多新的文化内涵。“比如我们将水仙花和年轻人喜欢的元素相结合,因为水仙花花期恰逢西方情人节,而水仙花在中国的花语正是‘纯洁的爱’,因此我们尝试将水仙花作为中国的情人花进行推介。”她说。在延伸水仙花产业链方面,现代农业发达的台湾,同样可以提供他山之石。“漳州的水仙花难以采用机械化生产,种植成本水涨船高,但是消费者对花球的售价却十分敏感。”周芷如为花农提供了卖花之外的可能性,“现代城市人有多久没有踏入泥土了?他们知道水仙花长什么样,却未必知道水仙花是如何种植生产出来的。”花农可在花田中引入体验式旅游,“每年芒种是挖水仙花球的时节,这时候,就可以让游客去花田里亲自挖花球,储存花球,认购花球,品尝闽南农家菜。”

(编辑·麻雯)

mawen214@163.com

猜你喜欢

花农水仙花花球
《花农》:弦歌未止,薪火相传
《花农》:一个美丽的童话——评李保均的长篇小说《花农》
在八十年代的理想主义气质中*——评长篇小说《花农》
《花农》的笔记体叙事
水仙花
养水仙花
漂亮的毛线花球框
青花菜侧花球留几个为宜
采用花球提高乒乓球搓球技术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