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如何提高语用能力
2016-03-11陈丽清
陈丽清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突出“语用”的地位已经是当下语文教师的一种共识。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提高语用能力呢?以下是我的几点看法。
一、课文内容与生活实践形影相随
全语言之父肯·古德曼先生曾说:“语言学习的历程要回归到真实的世界中,通过孩子在生活中实践运用语言的机会全方位地学习运用语言。”课内知识要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学以致用。比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老北京的春节》这课时,文中描写元宵节花灯的各式各样,“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是玻璃的,有的是牛角的,有的是纱灯,有的是冰灯,还有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为了让学生领悟作者采用的排比的修辞手法“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想平时课外活动时,学生都做了些什么活动,学生思路被打开了,他们一想到平时的活动场景,纷纷举手,畅所欲言。
生:课外活动真热闹,同学们来到操场上,有的在踢球,有的在轻松地跑步,有的在聚精会神地练白鹤拳操,有的在玩跳皮筋,还有的在兴奋地玩三步回老家的游戏……
我还让学生用眼睛观察,发现天空中白云的各种姿态,学生豁然开朗,其中有一位学生说得很好:蔚蓝的天空中白云朵朵,姿态万千,有的像吃草的小羊,有的像奔跑的马,有的像起伏的山峰,有的像喷水的小象,还有的像发怒的雄狮……真是目不暇接。这就给学生一个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的平台。理解与运用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吸收、内化课文独特的表达方式,并渐渐地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养分”。
二、发挥想象与填补空白相得益彰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文学作品并不是倾匡倒匣地说的,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理解与感悟。”因此教师让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后,要引导学生发挥合理想象,适时填补文中的空白。比如在教学《圆圆的沙粒》这篇课文时,文中写沙粒下定决心想变成珍珠成为有用之才,同伴们不但不理解,反而嘲笑圆圆的沙粒。教师捕捉空白点让学生想象。
师:同伴们议论纷纷:“啊呀,从今以后,它再也看不见美丽的阳光、奇妙的海景,听不到滚滚的涛声了!”,“它简直是把自己关进了牢狱,太可怕了……”沙粒们除了这样议论,还会怎样议论,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帮省略号想想……
生:同伴们可能说:“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有明媚的阳光,争奇斗艳的花朵,青翠欲滴的树叶,它再也看不见了。”
生:同伴们会说:“外边多么自由,想干什么就去做,可它却要痛苦地呆在蚌壳里,真不会享受。”
生:同伴们可能会说:“它太傻了,把自己关在监狱里,它太可怜了!”
……
师:同伴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它,而这颗圆圆的沙粒却丝毫没有动摇,更说明了沙粒坚定的信念。文中第九自然段仅有省略号,显示了岁月的漫长,让我们想想: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沙粒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它会遇到什么困难呢?
生: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沙粒是孤独寂寞的。没有人陪它聊天,它有时真想爬出来和同伴们叙叙旧,但一想到自己的目标:变成一颗珍珠,它鼓励自己一定要坚持到底。
生:当和暖的阳光照耀着大地,沙粒是多么想出来晒晒太阳,可是一想到自己想变成为一颗珍珠,它就没有离开蚌壳一步……
生: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沙粒会遇到许多困难,海上狂风暴雨,蚌壳被海浪打翻,沙粒晕头转向,但它没有退缩。
学生通过发挥想象,活跃了思维,填补了文中空白,深入理解了文中主旨:只有朝着预定的目标,坚定不移地努力,才能实现美好的愿望。
比如在教学《出塞》这篇课文时,学习“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句诗,我启发学生:一轮明月高挂天空,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的士兵,面对这样一轮明月,他们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生:他们可能在想着家乡白发苍苍的双亲。
生:他们可能在想:家乡啊,我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
生:他们可能在想着儿子现在长得多高了,他能认得我吗……
师:身在边关,心在家乡。那么戍边战士的双亲,他们望着一轮明月,又在想什么,做什么呢?(出示练习:白发苍苍的双亲,拄着拐杖,?摇?摇?摇 ?摇?摇?摇?摇?摇?摇?摇)
生:他们会想:我的儿子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和我们团聚呢?
生:白发苍苍的双亲,拄着拐杖,站在村头,泪流满面,他们在心里默默祈祷:但愿儿子能平安归来。
……
学生通过练习明白了:战争带给人们的伤痛,增加了对无休止战争的悲愤。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锻炼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为习作打好基础。
三、随文练笔与段落仿写同构共生
汪潮教授在《中国语文读写结合研究》一文中指出:“由读到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读,有现成的文章;写,却是从无到有,得靠自己组织文章。怎样简化复杂的过程,降低难度,使初学者易学乐学呢?仿写无疑是最基本的方式。”同词语一样,段落也是语言单位,是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段落在语言教学中的价值与作用,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遵循语言学习规律的客观要求。
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小镇的早晨》的第三自然段——小镇的早晨又是热闹的。走在街上,仿佛置身在欢闹的海洋里。路不宽,人很多,你会不由自主地随着人群向前走。沿街摆满了各种蔬菜、水果和土特产。那刚从地里拔下来的小白菜、油菜,还带着晶莹的露珠,鲜嫩嫩的;那刚从河里捕来的大鱼小虾,又蹦又跳,水灵灵的;还有雪白的小羊、长毛兔、大鹅……真叫人目不暇接。卖东西的人一张张淳朴的脸上带着微笑,热情地向走近的人介绍着自己的产品。这是十分典型的总分结构段落,教学时我重在引导学生体会段落首句的总起作用,揣摩这一写法和行文形式的层次性与条理性。接着,我让学生联系身边的事情,写早读时同学们的学习情况。课件出示中心句:早晨,同学们在教室里认真地学习。请同学们围绕这句总起句,模仿课文的总分结构,试着写一写。
学生奋笔疾书,一会儿工夫就妙笔成章:早晨,同学们在教室里认真地学习。有的正聚精会神地读书;有的正全神贯注地思考问题;有的正专心致志地写字;还有的正一心一意地看课外书……
学生用真切的语言仿课文段落的描写方法,自由地表达,张扬个性,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精彩画面与语言表达相伴相生
美的画面有助于学生情感的表达,多看可以为多说提供素材和示范,让精彩画面与语言表达相伴相生。
在教学《荷塘旧事》一文中第四自然段“白天,塘面在阳光下泛着绿光,在微风中漾着绿浪;绿色的荷叶铺在水面上,绿叶中点缀着许多粉红的荷苞和荷花,娇嫩而洁净的荷花颤动着,像披着青纱跳舞的少女”时,我播放图片让学生欣赏白天的荷花,并配上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淤泥而不染;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学生欣赏完图片,想到自己看过的荷塘美景,迫不及待地提笔写道:荷塘中覆盖着大片大片的荷花,有的白如雪,有的粉似霞,还有的红像火……看离我最近的这朵,雪白的花瓣一层层绽放,像舞女跳舞时旋转的裙摆,被簇拥在中间的是嫩黄的莲蓬,好像在香甜地酣睡着。荷花亭亭玉立,使我想起了《爱莲说》中的“予独爱莲之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教师只有对“语用”训练多一些预设,对语言表达知识多一点研究,提升自身水平,才能真正落实“语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