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有声的世界充满爱
2016-03-11刘会生
刘会生
在五里坨红卫路天泰山脚下“漂亮妈妈”听力语言康复中心,有这样一位特教老师——她23岁第一次接触聋儿;24岁从零开始学习语言康复教学;28岁首创国内家庭式聋儿康复模式;31岁创办“小桔灯”聋儿康复中心;32岁又一手创建了“漂亮妈妈”听力语言康复中心。经她手康复的聋儿超过600人。她就是“漂亮妈妈”听力语言康复中心特教老师高丽娟。
抉择
2000年7月,学中文出身的高丽娟已经是河北某小学的语文老师。但她并没有陶醉于一份稳定的工作、舒适的生活,她总想为社会做一些事。一个偶然的机会,高丽娟随同学到北京一家聋儿康复中心做了志愿者。她帮着给孩子喂饭、做游戏,教聋儿练发声,对聋儿有了感性的认识。但临行前的一幕却彻底改变了她的职业轨迹。
在康复中心大门口,一位衣着过时、面带倦容的年轻妈妈双膝跪地,对着自己的聋哑孩子反复矫正发音:“老─师,老─师,妈─妈,妈─妈……”年轻的母亲双手捧着孩子的小脸,眼睛里满满的都是焦虑、期待和爱。高丽娟被眼前的这对母子深深地打动了,她走上前询问才知道,原来这对母子来自农村,家里经济非常困难,为了给孩子康复,他们只得在北京的郊区租房子,每天来往康复中心至少得4个小时。为了减少开支,妈妈每天只吃一个馒头充饥……
眼前的一幕,使她的内心受到震撼。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的希望,而聋儿的康复会彻底改变一个家庭的状况。如何让聋哑儿童得到最大限度的康复,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所以,他们比一般孩子更需要老师。从那一刻开始,高丽娟的内心已经和聋儿紧紧缠绕在一起。
让高丽娟决心以聋儿特教为终身事业的却是一个意外。那是2000年年底,一位外地母亲来接孩子回家过年。见面时,孩子高声喊出了“妈妈”两个字,当时那位母亲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当第二声“妈妈”叫起时,那位母亲已经热泪盈眶。她说,这声“妈妈”已经盼了5年。流着眼泪,这位母亲把孩子拉到高丽娟身前,让孩子也喊了她一声“妈妈”。那一刻,突如其来的感动,让高丽娟也泪流满面,她把孩子紧紧拥在怀里。
那一刻她深深理解了“爱是最动听的语言”这句话的意义。她决心今后要以自己全部的爱心,履行着一个母亲的诺言,她不仅教孩子们说话,更把爱的种子深深地种植在孩子们的心中。
经过一番思考,高丽娟辞退了安逸的工作,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北京。经人介绍到北京聋儿康复中心工作,开始了自己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的崭新历程。
爱心
2012年5月的一天,在京津塘高速公路上,一辆越野车正在向天津方向疾速行驶。他们越廊坊、过天津,驱车200多公里来到河北省黄骅市郊区的一个小渔村。
“小新衡,你康复得怎样了?我们来看看你,作一个回访。”说完,高老师在新衡的家门口将崭新的书包送到他的手中,并将1000元钱和从北京带来的米、面、油送到新衡爷爷的手中,感动得爷孙俩热泪盈眶,连忙将高老师一行让进屋。
原来,小新衡是“漂亮妈妈”言语听力康复中心的学员。经过一年多的口齿唇舌气息训练,已能借助电子耳蜗简单听说。但由于家境贫寒,虽然中心多次为他免除了学费,他还是中断学习回了老家。高老师放心不下,做梦都梦到这个孩子。在她的多次要求下,中心的主要领导来到了他家,于是出现了开头一幕。
当了解到小新衡因中断了训练,听说能力下降后,高丽娟心痛地掉了泪。她和同行的同事商量后,决定免费为他康复,并减免食宿费。虽然,新衡因种种原因没能继续训练,但高老师一直牵挂他,免费为他提供近千元的电子耳蜗电池和数据线。像这样回访和减免学费的事情可以说是不胜枚举。
“从事聋儿康复工作就不能想赚钱致富,而要有爱心,要当作一项公益事业来干。”高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很多家庭贫困的孩子,有的康复到一半就交不起学费,高丽娟从来没有催促过家长。“孩子的最佳康复期就短短几年,因为钱的问题就把孩子推出校门,我们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2007年,山东郝女士夫妇为了让6岁聋儿青林恢复听力而倾家荡产,一家人寄居车库的事情一经报道,陈老师和高丽娟夫妇经过商量,立刻将孩子接到中心进行免费康复。
在北京市聋儿康复中心工作的三年,高丽娟每天的生活重心只有孩子,她把自己的时间排得满满的,甚至连喝水和上厕所都与时间赛跑。长时间的体力透支,让高丽娟心力憔悴,慢性咽炎未能及时根治。2004年高丽娟查出了肾病。“父母心疼我,埋怨我为了孩子,甚至连自己的命都不要了。”高丽娟如今仍在常年服药,她却很坦然地笑着说:“我从来都没有后悔做聋儿特教,因为只有看着孩子,我才是最快乐的。”
2005年,身怀六甲的高丽娟加重了肾病的病情,不得已,她只能忍痛暂时离开了康复中心,打算休养一段时间等孩子生下来再回到工作岗位。可此时,她优异的教学质量早已一传十、十传百,名声在外。在她离开学校后一个月,11岁的湖北学生刘华新的妈妈找到了她。刘妈妈哭着央求她:“高老师,我知道您身体不好,但孩子实在离不开您啊,学讲话学了一半,现在谁教也不肯张口。您看能不能把他放在您身边带着。” 善良的高丽娟被这份沉甸甸的信任感动了,她点头答应了。
此后一年半的时间里,高丽娟从家到医院,从菜市场到药房,时刻都把刘华新带在身边。每天至少进行4小时的专业语言训练,并在生活中培养他的语言和交往能力。华新的语言能力得到了长足进步。如今,他已回到母亲身边,成为一名普校的高中生。
在家休产假期间,高老师在自己家里腾挪出一间卧室和客厅继续从事着聋儿康复工作。每天,她一边给孩子哺乳,一边为康复孩子做着教学课件和训练。儿子的母乳时断时续,康复教学一天也没有间断。长期的高节奏生活使她的身体透支,中药调理后,她不得不中断了儿子的母乳喂养,致使儿子头发枯黄、身体单薄。但两年来,近10名聋儿取得了理想的康复效果,一个个聋儿家庭再次回荡起了欢声笑语!
事业
“高老师,我的孩子已上ACC生态双语幼儿园,与健全孩子一起上课了。我还想让孩子中午在这里训练一个小时,不知行不行?”“可以,增加个训能让他比一般的健全孩子还棒。”
家住金顶街四区的郝珏3岁刚到中心时,只会说“爸爸”“妈妈”,但咬字不清,更不清楚是什么意思。高老师为他量身定做了个性康复方案,给他上听觉查知课,让他学会辨别吃饭、喝水的不同;上听觉辨识课,让他理解吃饭、喝水的含义,学会反馈,并增加与老师、同学的交流、交往。经过8个月的康复,郝珏能聊天了,并尝试着学说英语。
在“漂亮妈妈”听力语言康复中心康复的孩子之所以康复效果好,就在于高老师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这就是要抓住孩子的兴趣点,让他们时刻都集中注意力。上课时老师手边要放各种能吸引孩子注意力的东西,比如饼干、玩具、模型等等,一旦孩子对一种事物厌倦了,就立刻拿出另一件东西吸引他的注意力。在此基础上,反复不停地强化进行口齿唇舌气息训练。
在10多年的时间内,她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研读专业书籍,甚至还跑到医院向专家请教,先后摸索出了行之有效的家庭聋儿康复模式和方法。面对家长一次次无助的哀求和孩子纯真的面孔,高丽娟开始琢磨自己办一所专业的聋儿康复中心。2009年“漂亮妈妈”听力语言康复中心诞生了。
为了让中心运转起来,她恳求任中学教师的丈夫,放弃公职,支持她组建团队服务更多的聋儿和聋儿家庭。2009年,一支拥有特教专业能力的近10人的小团队诞生了。高老师的聋儿康复工作也从小打小闹,发展为民办社会组织,聋儿康复工作成为高老师的事业。
为了完成从一名特教老师向特教行业管理者的角色转换,她重打鼓另开张,投入了全部精力。她既是中心主任,主抓康复教育教学,又依旧在一线指导语训幼儿。没有制度不成方圆,高老师将多年从事特教工作的经验加以整理,并与专业团队探讨,制订出了语训教师岗位职责、考勤制度等8项制度。经过探索,他们将23名教师的工资奖金与康复质量挂钩,每月每季每年都要进行评比,对优秀的进行奖励。同时,在区残联指导下,高老师还组织教师外出参加培训提高,用两手保质量,兑现承诺。
经过不懈的努力,高老师和她的团队又摸索出了8+2+1+爱——康复训练模式。专业教师依据评估制定孩子个性化康复教学计划、内容和目标,让孩子在8个月能听会说;强化交流沟通习惯,衔接常规幼教、小教课程,特教老师全程跟踪,针对性巩固教学,让听障儿童能够和健全孩子一样生活、学习。两个月的康健融合教育增进认知、理解;1个月现场、远程30课时的家庭康复训练专业知识培训,让每一位听障儿童家长具备相应的针对自己孩子的康复训练技能;用爱来呵护孩子的一生,康复幼儿10年追访,康复中心建立离园听障儿童档案,回访指导。特别是QQ视频连线和寄送光盘等,让父母了解孩子康复状况,配合中心帮助孩子更好地康复,使中心的教学质量有了新的提高。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高老师和她的康复团队又踏上了新的征程。
(编辑·韩旭)
hanxu7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