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子的民族风情
2016-03-11瓦季姆·艾尔利哈姆
瓦季姆·艾尔利哈姆
世界上第一个戴帽子的人是谁,他出现于何时,这些问题的回答至今尚无定论。冰川时期结束时,被划分到地球北部寒冷地区的人们必须要想出防寒、防风的办法,于是就出现了皮帽、带兽皮风帽的皮袄和斗篷。后来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发明了带耳扇的毡制尖顶或椭圆形帽,这就是著名的俄罗斯护耳帽的原型。靠近赤道的国家的居民却存在另一个问题——骄阳似火,因此他们发明了可以遮挡烈日的宽檐帽。古希腊人的宽边帽成为了第一种遮阳的帽子,相传,是智慧的赫耳墨斯(希腊神话中众神的使者,亡灵的接引神,道路、畜牧业、商业的保护神)发明的。斯泰森毡帽(一种阔边高顶毡帽)、西班牙宽檐帽、圆冠阔边帽、巴拿马草帽和其他各个时期类似的帽子都是用来遮阳避暑的。亚洲还有一种款式的帽子——只遮住头顶的(中亚地区各民族的)绣花尖顶小圆帽。
但在遮阳御寒的帽子出现之前,帽子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功能——固定发式。以前,头发作为男人力量的源泉和女人生育能力的象征,不能轻易剪掉。但头发过长不仅会妨碍视线,有时甚至还会威胁到生命安全,例如《圣经》中的押沙龙就是因为逃避追兵时头发被橡树枝缠住,而被人趁机杀死。因此过去的人把头发盘成一个结,或者编成辫子,或者固定成各种各样的发型,为了美观还会用串珠饰品、小贝壳和羽毛等装饰。所以最初的帽子是由头发做成的,用头发做帽子的习俗现在仍然存在于南苏丹共和国的努埃尔族和希鲁卡族中:他们的发式高达半米,重达几公斤。随着布匹的出现,人们开始用绷带或者头巾来绑头发,阿拉伯贝都英人结合绷带和头巾的优点,发明了方便在阿拉伯沙漠条件下戴的阿拉伯头巾。后来,带有高度的头巾变成了多层的缠头巾或包头巾。
古埃及头部的装饰完全是另一种风格,古埃及人的帽子也是用头发制成的,只是用的是别人的头发。由于尼罗河流域气候炎热,古埃及人十分注重卫生和健康,有剃光头发戴假发的习惯。所有的男女老少,除了奴仆外,都要剃头,用废料做成假发,假发在晚上摘掉,这样既卫生又方便。假发种类极其丰富,有真发制造的,有真发和植物纤维混合制成的,还有全用植物纤维制成的,但真发制造的最为昂贵。很多假发里还装有用枣椰树纤维制成的垫子,使假发的外形更加丰盈,并与头皮之间形成空隙,防暑热。女人通常留长发,盘起来或编成辫子,也有些女人戴假发,样式有波浪形、细辫形等。
假发的护理十分讲究,通常放于特制的盒内,将花瓣或者肉桂木屑等香料撒在假发上熏香,并用植物或动物油软化假发,悉心打理。
在德国乡村,按照传统,出嫁的姑娘都要在婚礼上戴有着奢华珠饰的彩色环形帽子。
中国苗族姑娘用假发做造型,当做一种头饰。
祭司法老不戴假发,法老用一种蓝白相间的头饰代替了假发,象征权利。王冠是古埃及最高统治者的头饰,集中了当时的最高技术。在重大仪式上,上下埃及法老的王冠上会装饰鹰与眼镜蛇,上埃及佩戴白冠,下埃及佩戴红冠。上下埃及合并后,法老的王冠合二为一,代表上下埃及统一在法老的权力之下。
古埃及的代表性头饰——头巾,质地厚重,包裹在假发之外,在前额包紧,呈方形向耳后折叠系于脑后。形成人们最为熟悉的标准古埃及法老形象。普通劳动者也用头巾防暑遮尘。新王国时期,女子常用新鲜的莲花装饰头部,后发展成莲花冠冕。出席重要场合时,女子会在头顶佩戴锥形的香料盒。社会地位较低的女子会用花瓣和干果制成的饰物来装饰自己。
古往今来,人们努力将帽子做得更贵重、更庞大,尤其是王后们,她们有时好像根本不在乎这些贵重的“帽子”的重量。维多利亚女王在1838年举行加冕仪式时戴的金王冠,重达7公斤。顺便说一句,古罗斯王公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的帽子上尽管装饰了60多块昂贵的宝石和貂皮边饰,但也只有698克。
古埃及人首创了帽子的其他功能——确定戴帽子人的官阶地位。法老的高官显贵用带有鲜亮的羽毛和宝石的假发来显示自己的地位。后来,中国皇帝为了从远处看清楚众朝臣的官阶,正式授予他们带有孔雀羽毛、珍珠、玉珠和珊瑚珠装饰的帽子。而在北美,印第安人的帽子不是为了展示自己的官阶,而是战利品的数量,由帽子上的鹰羽数量来判断谁更加勇猛。但是,现如今在任何一家美国西部的纪念品铺子里都可以看到的羽毛花环曾经的作用不是为了彰显地位和身份,也不是为了展示自己的勇敢,而是象征着太阳,同时还用来防止头部受箭。
也有一些部落将头饰上鹰的羽毛换成了北美野牛角。佛罗里达的塞米诺族人戴鳄鱼皮做的帽子。在非洲,人们用豹子皮做的小圆便帽装饰头部;在夏威夷,帽子用猩猩红冠鸟的羽毛制成;在新几内亚,人们用天堂鸟的羽毛制作帽子。还有一些民族的战士戴用死去动物的头部皮肤或者颅骨做的帽子,相传,他们认为这些动物是自己的祖先,例如狼、熊或者狮子。战士们想要保持与祖先的联系,还可以用野兽的尖牙和狰狞嘴脸震慑敌人。后来,战士们开始用金属仿制动物形象,制成面具,以更好地保护头部免受击打。后来这种头盔就变成了士兵的头盔。
动物的角是南非祖鲁人的传统头饰,象征着力量。
在拉丁美洲危地马拉,女性的头饰用彩色毛纺条带盘成。
把公牛的颅骨和红牛角戴在头上并不是件轻松的事,尤其是在作战时。但各宗教的神职人员也不比战士们轻松。中国西藏的喇嘛,戴着高达近一米的毛毡帽。
伊斯兰教中,只有去过圣地的朝圣者才可以戴绿色头巾。印度锡克教徒的头巾通常是蓝色,对他们来说,头巾与佩剑一样,是男性的标志。在中亚,根据无边便帽、绣花小圆帽上的图案不仅可以确定其民族,还可以确定其权位。还有些民族的帽子与他们的民俗和人民的创造性紧密相连。例如,越南人留给我们的印象通常是戴着圆锥形干草帽的样子,土耳其人是戴着圆筒形无边带穗毡帽的样子。但事实上土耳其人的这种无边毡帽诞生于摩洛哥。土耳其国父阿塔图尔克利用1925年大国民议会授予政府的特殊权力,以激烈的手段完成了颇具象征意义的土耳其服饰革命。他颁布命令,强制所有政府人员必须穿戴西装与礼帽,同时颁布一项禁令,禁止非神职人员穿着宗教袍服或佩戴宗教徽记;11月25日,土耳其又颁布新的法律,强制所有男子必须戴礼帽,凡戴土耳其帽者将依律治罪。
如果用轻巧、便捷形容吉尔吉斯人的圆形尖顶帽或者格鲁吉亚人的圆形帽,那么就要用笨重、硕大来形容印度民族酷似印第安花环的带有羽毛和尖角的头饰,因为这种头饰重达8公斤。
单从稳固度来说,还数各民族女性的帽子更能承重,尤其是女性在婚礼上佩戴的帽子。非洲纳米比亚格列罗民族的妇女们在婚礼上戴挂着贝壳珠串、总重量达近10公斤的皮帽。蒙古和哈萨克新娘的帽子也很重,而且这两个民族的帽子都是高达70公分的毛毡帽,上面装饰满了银、珍珠和珊瑚,十分珍贵,价值抵得上百匹马。尽管她们可能一生只戴一次,但也不会转手送人,因为她们不会把自己的幸福一同送给别人。中国新娘结婚的时候通常不戴帽子,而是戴“凤冠”。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新娘戴的帽子也十分独特,例如壮族姑娘戴着一个大大的装饰有纸质的花、硬币和铃铛的冠型头饰,婚礼后仍然会戴,是为了让丈夫一听到悦耳的铃当声就能猜到她们在哪儿。
古俄罗斯婚礼上新娘的冠饰较为轻便,以便通过冠饰的重量与已婚女性区分身份。人们在上面装饰珍珠、小花玻璃珠子、彩色玻璃球和贵重的石头。女性家境越富裕,结婚时的头冠就越重、越高。古俄罗斯男性也通过帽子彰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大地主时常为自己高达半米的帽子感到自豪。俄罗斯高加索地区的山民们努力用毛皮高筒帽的高度压倒彼此。中世纪的法国女士们也通过佩戴带有面纱的尖顶椭圆形帽子来显示贵族身份,这个时代的男性也戴装饰着珍珠和鸵鸟羽毛的天鹅绒贝雷帽。
“贝雷帽”这种款式的帽子是很多国家的官兵在作战、训练中通用的制式装备之一。正是由于一些著名的非常规部队长期佩戴固定颜色与款式的贝雷帽,它才成为了一种象征。
贝雷帽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5世纪,当时法国西南部的牧羊人喜欢戴一种用棕色羊毛纺织出的圆形无沿软帽。这种帽子戴在头上可以遮风挡雨,摘下来可以擦汗,也可放在地上当坐垫。后来,法国和西班牙交界处的巴斯克人也开始戴这种帽子,因此被人们称作“巴斯克贝雷帽”。自20世纪中期以来,贝雷帽成为了军事服装的一部分,最早佩戴贝雷帽的军队是19世纪80年代初的法国阿尔卑斯山地作战部队。
20世纪20年代,英国坦克兵开始摸索用何种办法取代僵硬的卡其布制式军帽。因为在当时还属于新生事物的装甲车内,坦克乘员佩戴这种军帽进行作业非常不便。为了避免遮住炮手的视线,卡其布制式军帽在装甲车内必须反戴。但采用浅色的羊毛哗叽布料,坦克乘员在手拿或调整军帽时,因操控坦克弄脏的手指很快就会使这种军帽上粘满油污。后来英国坦克兵发现了一种黑色毛料的贝雷帽,它的尺寸大小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法国坦克兵佩戴的那两种贝雷帽之间,帽沿四周束以黑色皮革,穿插其间的带子可伸缩调整帽口的大小,在脑后用绳子打个结便能起到固定的作用。英国坦克兵将其传统的“无畏”徽章置于左眼上方的帽沿后,它就成了一种时尚且实用的军帽,很快便以其独特的个性而声名远扬全世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贝雷帽在军队中迅速普及。
古埃及皇族权贵的头饰多以贵重金属制成,象征权利和地位。
印度克什米尔士兵的鸡冠状头饰。
淡黄色的草帽是日本女性常见的时尚搭配。
后来,三角帽代替了贝雷帽。三角帽是西洋服饰中的一种男用帽子,由顶部俯视呈三角形得名。三角帽有个实用意义:在雨具被发明之前,三角帽可把雨水导向肩部,防止下雨时雨水落到脸上。三角帽发源于欧洲,自17世纪后期盛行至18世纪,在极盛期不但是一般男性知识分子的标准行头,也是军人戎装的标准配件之一。三角帽的配戴方法是主尖角在前。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为双角帽取代。
三角帽的人气在18世纪末迅速下跌,逐渐被双角帽取代,双角帽从179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直被欧洲军官广泛使用,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都不算过时。而对于平民男子而言,三角帽的地位逐渐被大礼帽取代。
在英国,不论男女,帽子都是一项重要的装备,什么场合下该戴什么样的帽子,什么样的身份该怎么戴,无一不显露出历史悠久的英国帽子文化。在英国的大街小巷,经常能看到戴着帽子的人,爱美的女士自不用说;时髦的男青年特别喜欢软毡帽,因为特别能展示个人魅力;有风度的老先生也少不了一顶礼帽;甚至学生的校服也包含帽子。记者曾住在哈罗公学附近,那里的贵族子弟上学时人人头顶一个硬草帽,在记者看来这顶草帽和校服并不搭,但据说这是该校几百年的传统,是一定要戴的。
[编译自俄罗斯《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