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泡桐繁殖及造林技术

2016-03-11王英英

安徽农学通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繁殖技术泡桐生物学特性

王英英

摘 要:泡桐作为我国特有的树种,其品种较多、适生能力强,种植范围广,用途较多,是城市绿化、营建防护林、景区植树和林粮间作的重要树种。该文首先对泡桐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介绍,然后从适宜繁殖品种的选择、繁殖区域的整理、繁殖方式、繁殖期管理等方面对泡桐的繁殖技术进行了介绍,最后从种植土壤的选择、移植栽种、科学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对泡桐造林技术进行阐述,以期促进泡桐繁殖以及植树造林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泡桐;生物学特性;繁殖技术;造林技术

中图分类号 S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3-04-90-02

泡桐是我国特有的树种,属于常绿落叶乔木,可生长在较为瘠薄的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区,栽培历史悠久,在气候较为温和的地方均有种植。同时,泡桐的用途较为广泛,其树干粗大、纹理通直、材质轻软,可用于多种板材制作的原材料;其木材本身具有较好的保温、隔热、绝缘、共振性能,是优良的弦乐器用材。因此,泡桐成为我国城市绿化、营建防护林、景区植树和林粮间作的重要树种之一。

1 生物学特性

泡桐树体高大通直、树冠呈伞形或圆锥形,树皮随着树龄的增加逐渐粗糙且出现纵裂;树枝对生无顶芽,除老枝外一般均被毛,叶对生,大而有长柄,花成聚伞状;蒴果呈卵圆形、长圆形,果皮为木质化;种子个头较小,有膜质翅和少量胚乳。泡桐生长速度较快,一般7~8a即可生长成才,易繁殖、喜光抗干热、耐酸防腐、耐干旱湿热、能抵御霜雪和风沙,适生能力较强。枝叶密且大,具有较好的隔光避阴效果。

2 繁殖技术

2.1 适宜繁殖品种的选择 泡桐的品种有10多种,如白花泡桐、楸叶泡桐、兰考泡桐、台湾泡桐、南方泡桐、鄂川泡桐、川泡桐、毛泡桐、山明泡桐等,它们都有其本身树种适宜生长的环境,因此,在准备为泡桐繁殖前,应根据种植的区域不同,选择适宜本地区种植的品种。除了选择合适的品种外,还要对种苗的品质进行选择,应考虑生长期长、生长量大且迅速、树干通直高大,而且适应能力好、抵御病虫害能力强、经济效益高、收益快、优良无性系繁育的品种进行栽培繁殖。

2.2 繁殖区域的整理 由于泡桐属于向阳性植物,适生性较好,但为了保证苗木生长旺盛,以选择背风向阳的沙壤土或壤土为主的圃地最佳。在培育之前应先对苗圃进行翻土和整理,施足基肥。同时,由于泡桐本身的生物特性导致其一部分病虫害会通过土地进行传播,因此苗床不宜连作。如果需要重茬时应彻底清理圃地,并且将原有土中残留的苗根、枝叶挑拣出来并烧毁,同时还要喷洒消毒药水,避免初期传染。土壤整理好后要做好苗床,垄高一般在15~20cm即可,植株行距保持在1m×1m较为适宜。

2.3 繁殖方式 泡桐繁殖较为容易,可以通过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2种方式进行。有性繁殖即实生繁殖、种子繁殖,无性繁殖可采用分根、分蘖和嫁接等多种方式。由于无性繁殖可以较好地保持母本中的优良特性,因此在繁殖过程中一般采用该方式,其中以分根法使用最多。分根育苗的方法既简单又快捷,而且出苗率高,成本低,因而使用较为广泛,但是其对土壤的要求较高,需要土质良好、无病虫害、干燥无积水、肥力充足等条件。种根选择以1~2年生,直径在2~3cm,无病虫害和损伤的较为适宜。采集种根后,先按照10~12cm的规格将其剪成根条,在剪切过程中确保切口平滑无损伤,并使一头剪成斜口,然后根据直径粗细分成组,以方便分类管理。种根在修剪完毕后,需要在太阳下晾晒,将根条中过多的水分晒出,以切口不粘土为宜,避免出现发霉、烂根现象。储藏时应选择在背风向阳、排水较好的地方,可挖沟填沙,并放入草木以促进种根通风,但要注意坑的深度,一般在50cm较为适宜,避免坑过浅导致种根受冻。每逢阴雨天气要进行检查,可翻坑晾晒或浸泡高锰酸钾进行处理,防止霉烂。埋根育苗的时间一般为2月下旬至3月上旬,密度为80cm×80cm,栽1 000枝/667m2,同时根据苗高来确定,苗木越高,密度越小。埋根时应先用过磷酸钙醮根,然后将斜口插入穴内2~3cm,将土壤压实使其充分结合。要按照苗木分组的规格进行分组育苗,以方便管理。虽然无性繁殖有较多优点,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泡桐根的萌生能力逐渐减弱,出苗率也逐渐降低,并出现一代弱于一代的现象,因此在泡桐繁殖方式方面也要非常注意。

2.4 繁殖期管理 幼苗在栽种30d左右即可萌芽,在出苗期应特别注意苗圃中的排水情况,避免因积水导致苗木根部沤烂。为避免在生长初期遇到温度骤变等不适宜植株生长的天气,可在苗圃中覆盖地膜,在防止地面板结同时还能增加地温。对于每个种根条萌发的萌芽,还应该及时去萌,每枝只保留1~2个即可,以确保主枝干生长。苗木一般生长到2~5个月时,就进入了生长初期,此时植株的地上部分生长较为缓慢,而地下根茎可以迅速生长,此时最适宜进行定苗、培土、除草等工作。为了避免其他草木与植株争抢肥水、阳光和空间,应定期进行清除工作。在苗木长至10~20cm时即可定苗,一般每穴保留1株健壮的苗木为宜。为了壮根育苗还应及时追肥,可施加0.2%的尿素水溶液,每月3次或定期喷洒施加施硫酸铵。植株生长至6~9个月时则进入速生期,此时地上部分也开始迅速生长,为了能够充足供给营养应特别注意肥料的补充,可每个月追施1次速效肥,每次施硫酸铵60~100kg/667m2即可。培土高度可提高到5~10cm。苗木在生长期萌发出的腋芽应及时抹掉,以促进苗干生长,速生期腋芽生长,可每5d抹1次。植株生长至10个月以后,地上与地下部分的生长速度都逐渐减慢,特别是在温度较低、气候较为寒冷的时节,植株生长基本停止。为了促进其苗木木质化,此阶段应少浇水、少施肥,确保休眠期越冬安全。幼苗的病虫害主要有蚜虫、金龟子、小地老虎等。金龟子的幼虫为蛴螬,在春季一始便爬出土表层咬食苗木,可在苗圃中放鸡鸭等进行捕食或喷洒20%桐子饼液防治亦可。小地老虎也主要侵蚀幼苗的根部,可与金龟子一起防治。

3 造林技术

3.1 种植土壤的选择 泡桐虽然适应能力强,在酸性或碱性较强的土壤中均可种植,对土壤的要求不高,但是其属于阳性树种,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对温度和阳光有一定的要求。为了促进泡桐更好的生长,一般选择土质疏松、土层深厚、通风透气性好、土壤肥力较好、排水效果较好,土壤的pH值在6.0~7.5的沙壤土或砂砾土,避免在潮湿、积水、黏重、地下水位低于2m的区域种植。

3.2 移植栽种 泡桐种苗出圃一般在秋季的10月或翌年的2~3月左右,由于泡桐的根系分为2层,在出圃时应特别注意双层根的挖出,根幅范围保持在50cm为宜。造林应根据需要造林区域的地势地况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安排,特别是在坡度较大的梯田,更需要提前进行测量。在移栽之前需要对造林的土壤进行适当的修整和改造,以便植株可以更好地生长生存,从而促进造林效果。可事先挖好坑穴,并将穴中施足基肥,造林密度一般控制在5m×5m,平均栽种25~30株/667m2较为适宜,如果属于混种林或是林粮合种林可适当调整密度。

3.3 科学管理 泡桐对营养元素需求较多,特别是对镁、钙等元素有选择吸收的倾向,因此要定期对氮肥、镁肥、钙肥、磷肥等进行增施。部分林区为了有效地提高泡桐主干的高度,可进行人工接干,一般采用剪梢接干法、钩梢接干、目伤接干和平头接干等方式。这些方式对1~2年生的苗木培养高大通直的主干有非常明显的效果。抹芽也是必要的管理工作,可有效地保证主干芽的生长,抹芽时间一般在春季,2~3次即可。为了控制竞争枝的生长,可以采用压重法进行调整。

3.4 病虫害防治 虽然泡桐具有较强的抗病虫害能力,但是为了减少林区损失,还应对其进行防范。泡桐常见病害有炭疽病、黑痘病、丛枝病等。其中主要受侵病害为炭疽病,发生在叶片、叶柄和嫩梢等部位,在发病初期表现为叶片上出现失绿的病斑,随着病情的不断严重开始扩散,叶片呈黄绿色,病斑直径越来越大,如遇到阴雨天气,此病情会迅速扩散并加重,出现粉红色或黑色的斑点,到后期病叶掉落。此病大多发生在越冬初期一直持续到第2年夏季结束,7~8月气候高温多雨、透风透光较差,导致此时期成为发病盛期,可喷洒波尔多液、65%代森锌500倍液或50%退菌特800倍液进行防治,每15d喷洒1次,持续即可控制。黑痘病主要发生在叶片、小枝等部位,初期表现为出现黑痘,随着病害严重黑痘颜色逐渐加深且面积不断扩大并破裂,可通过品种的选择和育苗时的检疫加以减轻,也可喷洒波尔多液进行预防。对于发病的泡桐苗木,每15d交替喷施50%退菌特800倍液或70%托布津1 000倍液1次,连喷1~2个月可进行治疗。常见的虫害有蚜虫、金龟子、地老虎、泡桐网蝽、泡桐叶甲、蒲瑞大袋蛾等。泡桐网蝽主要危害叶片,可用40%乐果800~1 000倍液喷杀;泡桐叶甲可用敌百虫粉剂喷杀。除此之外还有天蛾类等虫害,可以采用生物特性进行趋光诱杀,还可采用人工捕杀方法。还可利用天敌如黑卵蜂、马蜂、广腹螳螂、长脚胡蜂、黄胡蜂和大灰喜鹊等进行灭虫。对于以上病虫害的发生,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土壤潮湿、排水不畅,因此控制林区土壤湿度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范秀娟.泡桐的繁殖及造林技术[J].山西林业科技,2010(12):75-78.

[2]谭明高.皖南丘陵冈地泡桐造林技术[J].安徽林业科技,2011(7):74-76.

[3]顾胜全.华东泡桐的特征特性及育苗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3):217-218.

[4]高一龙.泡桐新品种9501的特征特性及埋根育苗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10):218-219.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繁殖技术泡桐生物学特性
四倍体泡桐育苗高效管理技术综述
山楂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荷叶铁线蕨生长特性及繁殖技术研究
四倍体泡桐引种试验研究
一株泡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