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不居集》看易学对中医的影响

2016-03-11臧镭镭张丽君孙光荣

环球中医药 2016年2期

臧镭镭 张丽君 孙光荣

100013 北京市和平里医院综合内科(臧镭镭);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张丽君);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孙光荣)



·学术论坛·

从《不居集》看易学对中医的影响

臧镭镭张丽君孙光荣

100013 北京市和平里医院综合内科(臧镭镭);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张丽君);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孙光荣)

【摘要】本文从内科著作《不居集》中所蕴含的易学思想入手探析易学对中医的影响。吴澄据“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为其书命名,反映了其辨治虚损立论的主导思想;内损治疗中,治脾虚培补中宫、治血八法融八卦、辨识发热借卦象明显受到易学思想的影响;外损治疗中,易学思想体现在治风劳外损宜遄、暑症当分阴阳、酒伤也分阴阳等处。可以看出,易学与中医思想相辅相成,如能得到正确合理的应用可以为中医理法方药各方面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不居集》;虚损;易学思想

《不居集》为内科著作,50卷,清代吴澄撰于乾隆四年(1739年)。全书分为上下两集,其上集内虚:吴澄总结了历代医家治虚十法,又结合自己经验补其未备,以真阴真阳五脏内亏立论,阐述血症、热症、咳嗽、痰症、泄泻等40余种病症的理法方药,其中血症论述最详;下集外损:吴澄独道之创见,将六淫外感,由浅及深导致虚损诸病症分为风劳、风寒、风热、暑症、湿劳等20种。全书内容丰富,引据广博,可谓集虚损之大成。

吴澄,字鉴泉,号师朗,歙岭南(今安徽歙县)人,约生活在十七世纪下半叶至十八世纪上半叶之间。吴澄自幼聪颖,稍长为举子业,尤喜《易经》,因屡试不中,遂弃儒学医,熟读经典、广采先贤诸法,在虚损辨治上创一家之言,终有大成。因此,吴澄的学术思想带有“易学思想”的烙印,其贯穿《不居集》全书。现从书名之意、内损治疗、外损治疗三方面进行探析。

1书名之“易”义

吴澄在《不居集》自序中指出:“天地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一物各具一五行,人身亦以阴阳五行、盈虚消长之道,寓生克乘伏之机。病原有运气情欲、内外变迁之因,药类有升降浮沉、轻重清浊之质,以配阴阳五行之气,以别寒热温平良毒之性,以应七方十剂之需,总不外《河洛》八卦。医之理即《易》之理也,此理浩渺难穷,渊深莫究,惟《易》有以发之,而医则尤宜明之。”

《周易》是中国文化之一,对中国各门学科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与中医学的关系尤为密切[1]。《庄子·天下篇》云:“《易》以道阴阳”,这是易学内容最简明的概括,亦是中医学的核心观念,可见中医学的诸多基本观念源于《周易》。吴澄正是基于“医之理即《易》之理也”的基本观点,援引《易经》“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变动不居,周流六虚”,将其书命名为《不居集》。

此外,吴澄在《不居集》上卷,总结了秦越人、张仲景、葛可久、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薛立斋、张景岳等历代医家治疗虚损十法,详加辨析;在下卷卷首中又指出:“内伤者补之,外感者散之,其治虽不同,其理则一也。……今则不然,不辨其外,不辨其内,不辨其风,不辨其暑,不辨其湿,不辨其燥,不辨其火,不辨其痰,不辨其积。此吾所以著《不居集》之意也。”由此可见,书名“不居”一语双关:一则强调“不居一家”之说,不执一家之偏,随机活用,因证施治[2];二则因于虚劳病因颇多,变动不居,非单居于寒、居于热、居于补、居于散者所能应付,取《易经》“变动不居”之意。

2治内损之“易”法

2.1治脾虚培补中宫

《素问·太阴阳明论》有“脾者土也,治中央”[3]之说,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更进一步指出:“后天之本在脾,脾应中宫之土,土为万物之母。”[4]历代医家在疾病尤其是虚证辨治过程中,对脾胃都尤为重视,但相对于脾阳,对脾阴虚的认识和阐述较少。吴澄认为“相火者……炽而无制,则为龙雷,而涸泽燎原……上入于脾,则脾阴受伤”,阐述了劳倦忧思,脾阴暗耗;内伤七情,五志化火;大病久病,五脏之阴大亏,皆可累及脾阴的病因[5]。

吴澄曰:脾乃胃之刚,胃乃脾之柔。东垣《脾胃论》谓脾为死阴,受胃之阳气,方能上升水谷之气于肺。若脾无所禀,则能行气于脏腑,故专重以胃气为主。又曰:饮食不节则胃先受病;劳倦者则脾先受病,脾受病则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则脾病必及胃,胃病亦必及脾,一腑一脏,恒相因而为表里也。古方理脾健胃,多偏补胃中之阳,而不及脾中之阴。然虚损之人多为阴火所烁,津液不足,筋、脉、皮、骨皆无所养,而精神亦渐羸弱,百症丛生矣。今以芬香甘平之品培补中宫,而不燥其津液,虽曰理脾,其实健胃;虽曰补阴,其实扶阳。则乾资大始,坤作成物,中土安和,天地位育矣[6]141-142。

吴澄根据“虚损之人,多为阴火所烁,津液不足,筋脉皮肉皆无所养”的病理特点,并结合“精神日渐羸弱,百症丛生矣”等诸多表现,认为“古人理脾健胃,多偏胃中之阳,而不及脾中之阴”“古人多以参芪术草培补中宫”与脾阴虚者不相宜,而倡导用“芳香甘淡之品补中宫而不燥其津液”的理脾阴法,用药强调“燥润合宜,两不相凝”,多选择芳香甘平之品,培补中宫而不燥其津液,理脾以健胃,补阴以扶阳,创造性地提出了理脾阴的思想和治疗法则。

吴澄主要选用太子参、山药、玉竹、扁豆、莲子肉、茯苓、荷叶、白芍、紫河车、甘草等,创制了中和理阴汤、理脾阴正方、资成汤、理脾益营汤等九个效方。费绳甫先生对此有高度评价:“东垣虽重脾胃,但偏于阳,近代吴师朗《不居集》补脾阴之法,实补东垣之未备。”[7]

2.2治血八法融八卦

吴澄把《周易》中八卦理论与治血八法相配对,提出“气虚不能摄血者,乾卦统之;气虚下陷出血者,坤卦统之;肝气上逆失血者,震卦统之;气滞血凝失血者,艮卦统之;实火失血者,坎卦统之;虚火失血者,离卦统之;风寒外入失血者,巽卦统之;寒从内生失血者,兑卦统之”[6]208-209。

吴澄强调临证应用时要以主卦为本,变卦为标,灵活变通[8]。基于此,在治疗血证方面特别重视“治血必先治气”,并把“调气”作为纲领进一步提出八种治疗血证的法则:中气虚则不能摄血,宜补气温气;中气陷则自能脱血,宜补气升气;气逆则血随气升,宜降气活血;气滞则血随气积,宜利气行血;内寒则阳虚而阴必走,宜引火归原;外寒则邪解而血归经,宜温表散寒;实火则热甚逼血而妄行,宜苦寒泻火;虚火则阳亢阴微而上犯,宜滋阴降火。

2.3辨识发热借卦象

吴澄曰:“发热一症,幽显难明,真假莫测。苟不详辨明析,则生死立判,杀人反掌矣。惟虚损之热,不似外感,更难详究,其中阴阳寒热虚实,非参晓易义、洞悉卦象,则不能通晓。于是以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卦爻画窃为比拟,使人知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太少刚柔、阴阳动静,可悟而通,故曰病治。脉药须识静中有动。声色气味当明柔里藏刚。易曰:知柔知刚、知微知彰,万病之状,莫逃乎此矣。”[6]393-394

卦爻,是《易经》的基本因素,分阳爻、阴爻。根据天、人、地三才的道理,把三爻重叠起来,构成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兑、艮。《不居集》上集卷十六中用八种最基本的卦象来表示八种不同类型的热证,一一对应,一目了然。每一种卦象图先述其名,再附以图,然后加以描述其阴阳属性,便于读者对于病性——“热”的理解。具体如下:(1)乾卦:纯阳阳分之热;(2)坤卦:纯阴阴分之热;(3)坎卦:阳内阴外水亏之热;(4)离卦:内阴外阳阳亢之热(5)震卦:一阳在下乍寒乍热时寒时热之热(6)巽卦:一阴在下风热之热(7)艮卦:一阳在上脾胃之热(8)兑卦:一阴在上皮毛之热。比如乾卦由三阳爻组成,用此卦象代表纯阳,用在热证描述中即表示纯阳分之热。

3治外损之“易”法

3.1治风劳外损宜遄

外损一般发病时间较短,不过数十日,病因不过是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百病莫不由兹而生。吴澄指出,虚损之症,初病之时,未曾传变,脏腑未伤,元气未备,治之不难。往往医家、病家都不在意,忽略轻视。日久月深,肌肉消瘦,元气大残,真病已成,呼天求救,不亦晚乎?《易》曰:“损其疾,使遄有喜,无咎。遄速也,能遄治之,则有平复之喜也。”[6]720-721

遄,快速之意。吴澄强调在外损治疗中,一定要趁元气受伤之前,针对病情快速加以施治,以防病程日久,传变入里,否则变证多端,难以速愈。

3.2暑症当分阴阳

吴澄指出:夏月阳浮于外,阴伏于内。四月纯乾,五月为姤,六月为遯,七月为否。人身之阴阳与天地相通[6]785。他用十二消息卦中一年十二月阴阳之气消长的现象来解释暑气,上九为四月纯乾。到了五月,一阴始生,坤的阴气开始消阳,阴气在初,乾的内卦变为巽,是为天风姤。阴气续消至二,为六月遯,至三为七月否,阴阳消息,循环无穷。

3.3酒伤也分阴阳

吴澄指出:凡人之禀赋,藏有阴阳,而酒之性质亦有阴阳。盖酒成于酿,其性则热,汁化为水,其质则寒。阴虚者纵饮之则质不足以滋阴,而性偏动火,故热者愈热,而病为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喘嗽、烦躁、狂悖等症,此酒性伤阴而然也;阳虚者纵饮之,则性不足以扶阳,而质留为水,故寒者愈寒也,而病为膨胀、泄泻、腹痛、吞酸食少、亡阳暴脱等症,此酒质伤阳而然也[6]905。

纵饮者日久对五脏六腑都有损害,伤肺则“咳嗽消渴”、伤心则“征忡不寐”、伤肝则“胁痛出血”、伤脾则“痞满胆胀”、伤肾则“腰软黄痰”;酒后“多汗者”胃受之、“多溺者”膀胱受之、“溺赤者”小肠受之、“积利者”大肠受之。可见吴澄对于饮酒过度的危害,有着深入的研究,总结了酒臌、泄泻、痰饮、中风、酒风、酒疥、风劳、肺疽等疾病,使酒伤所致的疾病谱自成系列[9]。

4结语

易学与中医自古密不可分,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大医习业》中指出: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10]。张景岳在《医易义》一书中对孙思邈的见解给予充分地肯定,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岂非医易相同,理无二致?可以医不知《易》乎?[11]

吴澄在治脾虚培补中宫、治血八法融八卦、辨识发热借卦象、治风劳外损宜遄、暑症当分阴阳、酒伤也分阴阳等方面展现了易学与中医的结合,“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为《不居集》整部著作贯穿始终的主导思想,指导虚损的立法、选方、用药。吴澄正是得益于易学思想的启发和影响,从而能够在治疗外损和内损方面都独有建树,《不居集》可以说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部虚劳病专著,亦是一个易学与中医学思想结合的案例。随着中医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易学学术思想精华也需进一步合理继承和发扬,现代临床中医者应当正确体会理解易学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将易学的精华融会贯通至理论与实践中。

参考文献

[1]杨力.周易与中医学[M].3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

[2]王键,黄辉,蒋宏杰.十大新安医著[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4):1008-1015.

[3]黄帝内经素问[M].田代华,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0.

[4]明·李中梓.医宗必读[M].郭霞珍,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

[5]李珊,卢玉.刍议吴澄《不居集》理脾阴法[J].现代中医药,2005,(1):3-4.

[6]清·吴澄.不居集[M].何传毅,祝新年,点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41-142,208-209,393-394,720-721,785,905.

[7]上海中医药大学.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M].3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29.

[8]王伟涛.吴澄治血证八法评析[J].中医药学报,2010,38(4):11-12.

[9]暴连英,原所贤.《不居集》中的酒伤说浅识[J].中医药学刊,2004,22(12):2305,2307.

[10]唐·孙思邈.千金要方[M].焦振廉,点校.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

[11]李志庸.张景岳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776-777.

(本文编辑: 韩虹娟)

(收稿日期:2015-08-29)

【中图分类号】R22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6.02.014

作者简介:臧镭镭(1980- ),女,硕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内科常见病诊治。E-mail:e0636@sina.com通讯作者: 张丽君(1982- ),女,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医古籍整理与研究。E-mail:abc8292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