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议中医古代文献对肺痨的认识
2016-03-11张丽瞿融
张 丽 瞿 融
(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江苏 南京 210023)
简议中医古代文献对肺痨的认识
张丽瞿融△
(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江苏南京210023)
通过文献梳理,总结古代中医对肺痨的认识:形成了以“虚”“肺虫”为主要病因的认识,兼有传染性质,明确了其病位在肺,并总结出一系列的具体施治方法、对症治疗、分阶段治疗,还创制了不少治疗肺痨的方药等,由此可发掘中医古籍中对肺痨有价值的证治方法,以指导现代临床。
肺痨;中医历代典籍
中医学对肺痨的认识历史悠久,有关肺痨的名称,自古至今说法众多,有如尸疰、痨疰、虫疰、传尸等。《济生方》谓“夫痨瘵一症,为人之大患,凡受此病者,传变不一,积年疰易,甚至灭门,可胜叹哉……夫疰者,注也,自上注下,病源无异……感此疾而获安者,十无一二”。《医学入门》谓“传尸,蛊瘵之症,父子兄弟,互相传染,甚至绝户”,是针对其传染性而命名,同时也说明了此病预后极差;肺痿疾、骨蒸、劳嗽等,依据其症状命名;《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以“肺痨”命名,沿用至晚清,现通称“肺痨”。兹将我国各时期中医古代文献关于肺痨的症状、病因病机、治法等认识进行梳理分析,以期能为现代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1 秦汉时期
1.1症状这个时期的医籍中无肺痨病名,大多归于“虚损”“虚劳”一类病证中,并描述了与肺痨主症相似的临床表现,如《素问·玉机真脏论》载:“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眶陷,真脏见,目不见人,立死,其见人者,至其所不胜之时则死。”《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又云“肺脉……微急为肺寒热,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若鼻息肉不通。缓甚为多汗……微大为肺痹引胸背,起恶日光。小甚为泄,微小为消瘅。滑甚为息贲上气……微涩为鼠瘘,在颈支腋之间,下不胜其上,其应善痠矣”。此期对肺痨症状的描述主要为消瘦、咳血、身热等,与现代研究基本一致。
1.2病因病机此时期将肺痨归为“虚劳”范畴,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说的“精气夺则虚”可视为虚证的提纲。《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首先提出了虚劳的病名,病机主要为阴血亏虚、气血不足、虚劳脱气、虚劳无子、虚劳盗汗、虚劳脉大、虚劳革脉和虚劳与季节八方面,大多涉及阴阳(气血)两虚,这是由于阴阳互根,虚劳病久,阴虚之极必损阳,阳虚之极必伤阴。此处所述虚劳是指劳伤所致的慢性衰弱性疾病的总称,与后世所说的肺痨又有所不同。
1.3治法《内经》确立了虚、损、劳治则治法。如《素问·三部九候论》提出“虚则补之”;《素问·至真要大论》载“劳者温之……损者补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因其衰而彰之,行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灵枢·本神》载“五者以伤,针不可以治之也”等治疗原则。“虚劳”包括肺痨在内,此篇就这类病症分为阴虚、阳虚、阴阳两虚、瘀血凝滞等多种类别,依据其所述,本病属于脾肾阳虚,治疗应以甘温补阳为主,符合“劳者温之”之则。
《难经》承《内经》之旨,既以皮毛、血脉、肌肉、筋和骨等分层次,又以五脏分先后,说明病因和病理两方面,云“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荣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说明了五脏虚损的治疗大法,其对虚劳的治法论述较《内经》更为具体。《内经》《难经》只提出虚劳、虚损总体的治疗原则,无具体的针对肺痨治法的认识及记载。此外《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谓“若肠鸣马刀挟瘿者,皆为劳得之”,所谓“马刀挟瘿”即现代医学所说淋巴结炎或淋巴结结核之类病症[1]。淋巴结结核是肺结核常见的合并症,可见早在1 500年前我国医家已有认识到肺结核与周围淋巴结核的关系。
综上,秦汉时期我国古代医家对肺痨的论述,以虚劳、虚损为主,病机认识亦局限于五脏阴阳虚损,治疗原则着重于补虚。此期虽然没有劳极成瘵一类的疾病,但为后世在肺痨的诊治理、法、方、药方面奠定了一定基础[2]。
2 隋唐宋金元时期
这个时期的医学已注重于临床实践,此期医家对于肺痨的认识在对前人经验总结的基础上逐渐加深。2.1症状关于其症状的描述,《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上·虚劳候》中载“夫虚劳者,五劳、六极、七伤是也”。《诸病源候论·虚劳羸瘦候》谓“虚劳之人,精髓萎竭,血气虚弱,不能充盛肌肤,此故羸瘦也”;《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上·虚劳咳嗽候》“虚劳而咳嗽者,脏腑气衰,邪伤于肺故也。久不已,令人胸背微痛,或惊悸烦满,或喘息唾血,此皆脏腑之咳也”。 以上的论述如消瘦、咳嗽、咯血等与肺痨临床表现一致。对肺痨症状论述较为详细的当属唐·王焘《外台秘要》谓“一曰骨蒸……旦起体凉,日晚即热,烦躁寝食不能安,食都无味……因兹渐渐瘦损,初著盗汗,盗汗以后即寒热往来以后即渐加咳,咳后面色白,面颊见赤,如胭脂色,团团如钱许大。左卧即右出,唇口鲜赤”。此期对肺痨症状的描述较更为深入,除身体消瘦外,还认识到咳喘、咯血、潮热、盗汗等,明确了发热为潮热,提出了面颊如胭脂色,并对盗汗做了描述。
2.2病因病机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将67类病证分别以“候”立纲,对其病因、病机、病变与证候等作全面阐述,其中尤以“虚劳”一病的论述更为突出[3]。如《虚劳病诸候上·虚劳咳嗽候》“虚劳而咳嗽者,脏腑气衰,邪气受于肺故也。久不已,令人胸背微痛,或惊悸烦满,或喘息上气,或咳逆唾血,此皆脏腑之咳也。然肺主受于气,气之所行,通荣脏腑,故咳嗽俱入肺也”,指出虚劳咳嗽病位在肺,属于脏腑之咳。《虚劳病诸候下·虚劳骨蒸候》“骨蒸,其根在肾”,指出骨蒸的根源在肾。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诸虫飞尸鬼疰》指出“肺虫居肺叶之内,蚀人肺系,故成瘵疾,咯血声嘶,药所不到,治之为难”;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云“劳热生虫在肺”;唐·王焘《外台秘要》指出“肺痨热,损肺生虫……生肺虫,在肺为病”,以上记载明确提出了“肺虫”致病说,明确肺痨病位主要在肺。虽然医家由于历史条件限制,没有认识到结核菌,但“肺虫”致病说的提出已初步考虑到生物性病原的致病因素,是这一时期关于肺痨认识的重大突破。
2.3治法李东垣创立脾胃论,认为百病多与内伤脾胃有关,治当以补脾胃为主,虚劳亦在此例,“培土生金”是为后世创立治疗虚劳的法则之一。《脾胃论》中有载“遇早晚寒热,日高之后,阳气将旺,复如热火”。李东垣发现上午发热的热型,这是重症结核病最特别的一种弛张热型。《丹溪心法》论“痨瘵主乎阴虚,痰与血病”,治法偏重滋阴。元·葛可久《十药神书》是我国现存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著,对肺痨的病因病机有较为全面的论述,全书仅10首方剂,但体现了肺痨的阶梯治疗方法,“如呕血咳嗽者先服十灰散揭住,如不住者须以花蕊石散止之……止血之后患人必疏解其体用独参汤补之……次服保真汤止嗽甯肺”,指出肺痨的治疗首先止血,然止咳止嗽,最后补虚,循序渐进,有理有据,同时采用药食同源的治疗方法,另辟蹊径。
此期各家对肺痨的认识逐渐加深,肺痨的症状也更加明确,如咯血、潮热、盗汗等,并且认识到本病具有传染性以及病位在肺,提出了“肺虫”致病学说,在治疗肺痨方面还留下了一部专书《十药神书》,其中十灰散、花蕊石散等沿用至今。
3 明清时期
此期的医家明确了肺痨的两大病因,同时也明确提出了补虚、杀虫的治疗法则。3.1病因病机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谓“凡人平素保养元气, 爱惜精血, 瘵不可得而传。惟夫纵欲多淫,若不自觉,精血内耗,邪气外乘……而气虚血痿,最不可入痨瘵之门,吊丧问疾,衣服器用中,皆能乘虚而染触”,指出肺痨的发生虽可由于外界病原微生物感染所致,但患者正气虚衰起着决定性作用。明·喻嘉言《医门法律》云“瘀积不行,血瘀则营虚,营虚则发热,热久则蒸其所瘀之血,化而为虫,遂成传尸瘵证”,指出肺痨的主要病因为痨虫及正虚,但瘀血日久也可引起痨瘵,为肺痨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思路。清·陈修园谓“痨症……大抵外感、内伤、七情过用皆能致之”,明确指出肺痨的病因不出内、外二因。
3.2治法明·龚居中《红炉点雪》是讨论虚损痨瘵证治的专书之一,全书纲领主以水竭火炼金伤立论,提出益水清金降火的治疗原则,书中提到“夫结核者,相火之所为……初或寒热似疟,形容渐悴,久则肌肉渐消,咳嗽失血,潮汗遗滑等证。治之之法,亦必益水清金,滋阴抑阳,兼以开结理气之品,务使水升火降,津液流通,核消块散,庶无后虑矣”。同时指出结核主方药物为玄参、桔梗、连翘、射干、黄芩、海藻、海带等消散去火之品。明·虞抟《医学正传·劳极》论肺痨“治之之法,一则杀其虫,以绝其根本;一则补其虚,以复其真元”,提出了补虚与杀虫的两大治疗法则。明·李梃撰《医学入门·痨瘵》云“初与开关起胃房。久则平补火自息,扶正祛邪虫亦亡”,提出分阶段论治肺痨:初期养胃,中期降火滋阴,后期扶正,并强调扶正的重要性。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虚痨》谓“法当补虚以补其元,杀虫以绝其根”,强调扶正与杀虫同样重要。又提出祛邪之法、扶正之法、扶正祛邪并施、对症治疗、论体治疗、分阶段治疗等方法[4]。小结秦汉时期认为肺痨属于虚劳、虚损的范畴,提示本病的发展可导致患者身体日益消瘦,体虚不复,形成劳损;治法以补虚为主。隋唐时期,将本病与虚劳有所区分,确定了病位在肺,认识到本病具有传染性,为“痨虫”所致,代表方剂有石灰散、月华丸等。明清以后对肺痨病因病机的认识及理、法、方、药日趋系统完善,认为本病的病因为外感和内伤所致,外因系指痨虫传染,内因系指正气虚弱,两者往往互为因果;治法以补虚和杀虫为主,代表方剂常在辨证基础上配合抗痨杀虫药物如百部、白及、功劳叶、葎草等。以上就是古代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医家和著作对于肺痨逐步认识完善的过程,为现代医学治疗疑难性肺结核提供了历史资料。
[1]肖长国,刘志梅.宋元以前肺痨文献考辨[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4):321-323.
[2]翟双庆,王长宇.王洪图内经临证发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46.
[3]吴华强.《诸病源候论》虚劳候提要[J].中医临床与保健,1989,1(2):47.
[4]吴曦.明清医家肺痨证治特色探析[J].河南中医,2008,28(9):97-98.
(本文编辑:曹志娟)
10.3969/j.issn.1002-2619.2016.01.034
△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方剂教研室,江苏南京210023
张丽(1986—),女,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方剂学。
R521;R2-06
A
1002-2619(2016)01-0111-03
2014-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