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蔬菜流通损耗的寻优分析
2016-03-11储霞玲黄修杰苏柱华
储霞玲,黄修杰,苏柱华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40)
我国蔬菜流通损耗的寻优分析
储霞玲,黄修杰*,苏柱华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40)
蔬菜属于易腐烂的生鲜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容易发生损耗,当前我国蔬菜流通存在环节过多、损耗严重等问题。为有效控制我国蔬菜流通损耗,提高菜农收入,从实体损耗和价值损耗两方面介绍了我国蔬菜流通损耗的研究现状,对流通损耗较大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我国蔬菜流通环节、减少流通损耗的建议。
蔬菜;流通损耗;现状;原因分析;对策建议
蔬菜属于易腐性强的生鲜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极易发生损耗。蔬菜的流通损耗可分为实体损耗和价值损耗两类。其中,实体损耗是指蔬菜在流通过程中因受运输距离过长、基础设施不完善、包装存储不当、流通管理体系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蔬菜发生损坏或变质;价值损耗是指蔬菜在流通过程中由于存在附带品致使流通成本增加、供需不均衡或信息不对称造成产品贬值等原因,影响蔬菜的最终出售价格。
在当前的国际市场上,生鲜蔬菜等农产品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提升我国蔬菜国际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就是要保障蔬菜质量安全、降低蔬菜流通损耗。据有关资料报道,发达国家积累了先进的降低物流损耗的丰富经验,其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已很完善,物流的信息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也较高,蔬菜等生鲜农产品的包装加工及储运技术先进。因此,其物流速度快,生鲜蔬菜物流损耗率仅为5%,美国、日本仅有1%~3%[1]。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蔬菜物流发展起步较晚,相关物流基础设建设不到位,蔬菜物流的技术水平较低,信息技术系统仍处于起步阶段。此外,我国蔬菜流通的主体规模小、数量多、层次低,且其联合性差、组织化程度低,专业的蔬菜物流技术人才更是缺乏。这些因素均造成我国蔬菜流通的损耗严重。在我国,新鲜蔬菜和水果采摘后的损耗率达25%~30%,每年有超过1 000亿元的经济损失[1]。这不但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还大大增加了城镇居民的支出,降低了菜农的收入水平[2]。目前,关于蔬菜流通损耗方面的研究,有对我国蔬菜流通整体损耗情况的分析[2],也有对具体某种蔬菜或某条供应链或某个流通环节流通损耗的分析[3-5],还有利用函数或模型来定量研究的案例[6-7]。但总体来说,目前对我国蔬菜流通损耗进行研究或总结的文献较少。基于此,笔者在介绍我国蔬菜流通损耗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流通损耗大的原因,并提出建议,为优化我国蔬菜流通环节、减少流通损耗提供参考。
1 我国蔬菜流通损耗的现状
1.1 实体损耗
我国蔬菜流通过程中的实体损耗普遍较高。从整体上看,刘彬等[2]发现,在我国生鲜蔬菜的流通过程中仅物流过程中的实体损耗率就高达30%;从具体的蔬菜品种和供应链看,李崇光等[3]通过产业链跟踪调查的方式,对黄瓜、番茄、尖椒、茄子4种蔬菜由山东寿光到北京的流通研究发现,流通过程中主要包含大型批发市场、地头市场和农超对接3种流通模式,而以上4种蔬菜在这3种流通模式下的实体损耗率均在15%左右;项朝阳等[4]对青椒从海南到北京、萝卜从湖北长阳到广州两条蔬菜供应链进行跟踪调查后发现,青椒和萝卜在各自产业链批发环节的实体损耗率分别为2.17%和1%,零售环节的实体损耗率分别为5.79%和2.67%。在流通环节相对较少的农超对接蔬菜流通模式下,因人为频繁挑选、员工操作水平低、超市经营管理差、生鲜加工配送中心建设滞后及产品积压等原因而产生较大的损耗[5]。蔬菜产品的高流通损耗率对消费者、蔬菜生产者及我国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都将产生消极影响。
1.2 价值损耗
相比于实体损耗,蔬菜的价值损耗所涵括的范围更广,包括流通过程中附带杂质顺带位移引发的成本投入、水分散失减重、盗窃丢失、信息失真带来的价差、伪劣产品被查封作废,以及相应的垃圾处理、环境保护和市场管理费用等。当前蔬菜价值损耗的相关研究大多以定性描述为主,在定量研究方面,鲜有合适的指标或模型能够对其进行有效度量,尤其是因为供需不均衡、信息不对称造成产品贬值而出现的损耗。在生鲜农产品中,但斌等[6]构建了指数形式的新鲜度衰减函数,用新鲜度表征价值损耗;冯颖等[7]在生产商占据主导地位且零售商承担物流服务成本的两级供应链中,同时考虑生鲜农产品的实体损耗和价值损耗,建立了物流服务水平影响产品供给率与产品新鲜度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
2 我国蔬菜流通损耗较大的原因
2.1 市场体制不健全
在我国,农田多分布在偏远地区,道路建设不到位,信息沟通不畅。菜农作为蔬菜产业的生产源头,种植规模小而且比较分散,蔬菜种植基地较少,没有形成规模,农田的分散也增加了蔬菜产业规模化和标准化实施难度。农户蔬菜种植规模小,不能满足城市蔬菜市场对蔬菜的高要求,而被排挤在供应链之外。地方政府对于生鲜农产品的重视程度不够,发展农业优势产业的意识不足。农村基层农业技术服务站在农业生产中未起到指导作用,一方面是品种的推广和引进;另一方面是种植技术服务,如病虫害的防治。目前,我国大部分菜农仍然采用传统的种植方式进行蔬菜生产,蔬菜的生长主要依赖于当地的自然环境,蔬菜产品产量、质量不高[1]。整体来看,农户缺乏统一的组织,蔬菜生产较为盲目,只能被动接受市场定价。各地蔬菜的价格水平有很大的差异,全国价格整合程度低,且蔬菜交易方式单一,多为现货交易。市场机制不健全,是我国蔬菜流通损耗较大的源头。
2.2 流通渠道复杂
蔬菜产业供应商较多,管理难以规范化。蔬菜产品流通环节复杂,从生产源头到销售终端的流通渠道多且复杂,一般要经过4~5个流通环节[8]。农户在田间收集蔬菜,蔬菜个体商贩从农户处收购,然后将蔬菜贩卖到产地批发市场,从产地批发市场到销售地批发市场,往往要途经多个中间商,蔬菜到达销售地批发市场后,才能运送到超市或农贸市场,最后到达消费者手中。各个级别的中间商过多,监管部门对中间商监管不力,其中不乏不合法的商贩。中间商互相缺乏信任,蔬菜的流通效率大大降低。由于中间商从中转手赚取差价,层层累积,人为抬高了蔬菜销售价格,并使得蔬菜在库保管时间增长,使得损耗进一步增加。此外,农贸市场经营方式闲散,运作不规范。农贸市场中的经营主体多为个体商贩,在农贸市场中以摊位的形式经营;农贸市场的准入标准较低,只需缴纳摊位使用费即可进行经营销售。超市大多没有固定的蔬菜供应商。个体商贩通常自己在批发市场收购蔬菜,然后运输至农贸市场进行经营流通,这种闲散的经营模式不利于生鲜农产品的集约化管理[1],使蔬菜流通损耗加大。
2.3 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
我国蔬菜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我国农村的交通运输网络建设不够完善,高级公路少,部分蔬菜种植地区的交通不便、路况差,还有一些地方违规设卡收费,使蔬菜流通的成本和经营风险增大。
2)我国蔬菜物流专用技术设备较短缺。由于蔬菜是生鲜农产品,其对冷链要求较高,但目前我国冷链经营主体匮乏,冷链设施陈旧且不完备,发展不平衡,难以满足生鲜蔬菜对冷链的要求。且蔬菜产品的质量不均、形状差异大,物流服务难以实施标准化作业。目前,我国70%的蔬菜利用敞篷卡车运输,只有30%的蔬菜采用密封式箱式汽车运输,利用保温厢式冷藏车运输的蔬菜占比不到10%。由于蔬菜物流设施、设备陈旧,蔬菜物流专用的技术及设备比较短缺,再加上蔬菜生产的季节性和上市的大量集中性特点,造成部分蔬菜不能及时上市,在该过程中产生的损耗严重。
3)我国目前蔬菜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较差,缺乏专业的大宗蔬菜物流中心和专业的冷藏库等,不能满足当前蔬菜流通发展的需要[2],造成蔬菜在流通中的损失较大。
2.4 信息对市场的指导性差
近年来,政府、科研机构、蔬菜流通企业等加强了对蔬菜等农产品信息体系的投入和建设,也纷纷建立了蔬菜生产、流通、销售的信息系统。但由于这些信息系统的指导性较差,菜农跟风种植、经销商凭经验判断市场、政府靠估计调控市场的现象广泛存在,未得到根本解决。
目前,网络在社会已经非常普及,但是在农村、农户中的互联网普及程度较低,农户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还是电视、广播和杂志等传统媒介,致使其获取的信息较滞后且不完全。蔬菜生产者和经营者需要的信息是当下的蔬菜生产、流通情况及对后市的市场预测,但目前的蔬菜信息系统中,除批发市场价格等信息外,其他信息的时效性差,只能作为学术研究的资料,对蔬菜生产和流通的指导意义较小。作为蔬菜产业链中的主体,种植户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低,他们大多满足于传统的农业生产,与外界的交流沟通有限,学习新型技术的意愿不强烈,农户做种植决策时常常依据个人经验,盲目种植。而作为销售终端的农贸市场或超市没有信息共享系统,蔬菜产业链中供给与需求信息不对称。各蔬菜信息系统对信息处理、分析加工的能力差,一般只是对以往信息的披露,缺乏对蔬菜后续市场的预测、预警机制报告,农产品信息指标体系不健全,信息准确性差,很多大宗蔬菜的种植面积、产量、库存量和市场需求量等信息不能查找;微观信息较多,宏观信息少且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各信息系统基本都是以某些或某地批发市场的信息为主,很少有全国市场乃至国际市场的信息,且信息发布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8]。农户得到的有效信息有限,难以起到指导农户、经营者决策的作用,不能满足政府管理和蔬菜生产、流通的需要。
尽管现在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但是目前我国尚缺乏统一协调的农产品信息管理机构和信息标准,无论是在蔬菜产业链的源头还是终端,信息化程度均不高。各部门和地区一般根据自己的工作职责需要,建设各自的农产品信息体系,导致数据和信息没有经过整合和加工,重复率高,有效信息少,蔬菜产销信息链被人为割裂,甚至相互矛盾,严重影响了信息的质量。且目前我国农产品相关信息往往是上报或汇总到政府,仅仅完成了上传,而并没有及时地下达给农户[8]。
3 降低我国蔬菜流通损耗的路径
3.1 提高蔬菜生产者组织化程度,推动蔬菜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当前我国蔬菜生产普遍以个体农户的小规模、分散种植为主,生产环节的组织化程度低,生产出的蔬菜由于其质量难以保证,故进入市场难度大。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蔬菜种植户及蔬菜生产环节的组织化程度和质量控制,降低蔬菜的流通损耗。
在壮大现有蔬菜合作社经营规模的同时,积极扶持更多、更大的蔬菜专业合作社。同时,不断规范蔬菜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拓宽合作社与市场的对接模式,增强蔬菜专业合作社在蔬菜优良品种和先进生产技术推广、蔬菜销售管理等方面的服务能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和会经营的新型菜农。通过蔬菜龙头企业将分散的蔬菜种植户联接起来,大力发展以农户为基础、基地为依托、企业为龙头的蔬菜产业化经营模式,形成蔬菜产业链各环节共同发展的格局,走蔬菜产业化经营的道路。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和经营模式,开展蔬菜适度规模经营,培养新型蔬菜产业经营主体。在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和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方式方法,推进蔬菜规模化连片种植,推动蔬菜的规模化种植及标准化生产,从而从源头上降低蔬菜流通的损耗[1]。
3.2 创新蔬菜流通模式,规范对各流通环节的管理
蔬菜流通损耗大及价格波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蔬菜从主产区到消费者餐桌经历了菜农生产、商贩田间收购、产地批发、远距离运输、销售地批发和零售等多个环节,各个环节层层损耗、加价,流通效率低下,造成蔬菜流通损耗增加、成本加高。
降低蔬菜的流通损耗需要有效减少蔬菜流通的中间环节,构建更为扁平化的蔬菜流通渠道,积极发展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等蔬菜流通新模式,减少蔬菜流通环节与交易次数,可以有效实现降低流通成本和流通损耗的目的[9]。积极探索蔬菜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和农企对接等多种形式的经销模式,推广平价菜店、蔬菜直销店、蔬菜配送、蔬菜会员制消费和蔬菜电子商务等多种销售模式,鼓励批发市场和连锁超市等蔬菜流通企业,酒店、学校和企业饭堂等最终用户与蔬菜主产区的农业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以减少蔬菜的流通环节,实现蔬菜从产地到零售市场的有效对接,降低蔬菜流通损耗。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周末车载蔬菜市场,这种蔬菜流通方式可减少蔬菜物流环节、降低蔬菜损耗水平、减少物流成本,既可以从源头上提高菜农的收入水平,又可以在终端上使消费者买到物美价廉的新鲜蔬菜。此外,要对现有流通模式中各流通环节实行严格管理,尤其是批发市场与集贸市场的安全卫生指标、废弃物回收等方面,净化蔬菜流通环境、整顿蔬菜市场秩序,理顺蔬菜供应商和零售商关系,规范进场费等蔬菜流通环节费用,减少各种乱收费现象,确保蔬菜绿色通道的畅通[10]。以公正、公平、公开和高效为指导原则,明确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的竞争规则,加强监督、监管,减少蔬菜产品交易时间,降低蔬菜流通损耗率。
3.3 全面推进冷链物流系统的发展
蔬菜产品的易腐性强,当运输调配距离较长时,由于保鲜冷藏技术无法保证通常会造成较大的流通损耗,因此需要全面推进冷链物流系统的发展。冷链物流系统由于专用性强,前期投资大,初始建设阶段应由政府作为公共服务项目进行投资和扶持,形成一定规模后,再逐步开始大力扶持相关冷链物流企业的发展。建立适合新鲜蔬菜贮藏、运输的保鲜体系,加强蔬菜储运冷藏设备的建设,如预冷保鲜设施、冷藏汽车、机械冷冻库和气调库等;加强蔬菜批发市场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蔬菜物流中心、专业蔬菜集成保鲜中心和蔬菜加工配送中心的建设。借鉴美国、荷兰先进的蔬菜远销体系,积极鼓励和促进第三方蔬菜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探索建立区域性冷链物流中心[2],加大对冷库和冷藏车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做好制冷、保温及监测等工作,并逐步构建起全国性的蔬菜冷链物流网络,形成一体化的区域联动模式,实现蔬菜从田地到餐桌的全程冷链运输,在降低近距离蔬菜运输损耗的同时,又可以有效降低我国南菜北运、北菜南运等远距离长途蔬菜调运产生的损耗[10]。
3.4 完善蔬菜流通信息网络体系,建立权威的蔬菜产业信息平台
蔬菜流通信息不完善会造成信息的传递滞后,或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进而使蔬菜产品出现贬值等价值损耗。因此,需要完善蔬菜流通信息网络,扩大相关流通信息的覆盖面积,尤其对开展小规模蔬菜生产菜农的覆盖,主要包括价格、供求等信息,使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生产规模与品种结构的调整;同时为蔬菜生产者提供切实有效的相关信息咨询服务,最大程度避免蔬菜生产者因信息闭塞而盲目组织生产,从而导致市场供求不均衡而造成的蔬菜损耗。
由于蔬菜品种繁多,蔬菜生产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特征,蔬菜产业信息的统计具有较大难度,必须由政府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建立权威的蔬菜产业信息收集体系和发布平台,为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首先,全面开展蔬菜产业基础信息的统计和监测工作,规范信息采集标准,系统收集蔬菜播种面积、产量、消费量及价格等信息。其次,组织专家对蔬菜产业信息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并根据各产地蔬菜的播种面积及气候条件等构建蔬菜供求预测模型,对蔬菜供给情况和价格走势进行准确分析和预测。第三,建设权威的蔬菜产业信息平台,建立起覆盖全国主要批发市场的蔬菜产品产供销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及时、准确地发布蔬菜的市场供求和价格信息,提前进行市场前景预测,使蔬菜生产、流通等经营主体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决策,从而引导蔬菜的跨区域合理流动,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过程中的损耗[11]。
[1]陈 军,但 斌.生鲜农产品的流通损耗问题及控制对策[J].管理现代化,2008(4):19-21.
[2]刘 彬,王书军.国外降低生鲜蔬菜物流损耗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对外经贸实务,2015(2):84-87.
[3]李崇光,肖小勇,张有望.蔬菜不同流通模式及其价格形成的比较——山东寿光至北京的蔬菜流通跟踪考察[J].中国农村经济,2015(8):53-66.
[4]项朝阳.我国蔬菜生产成本收益波动研究[J].长江蔬菜,2012(21):2-5.
[5]卢 黎,童光森,罗 文,等.超市生鲜食品流通过程中的损耗控制与研究[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5 (1):25-28.
[6]但 斌,陈 军.基于价值损耗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协调[J].中国管理科学,2008(5):42-49.
[7]冯 颖,吴 茜,余云龙.考虑实体损耗和价值损耗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协调机制研究[J].物流技术,2014 (6):282-286.
[8]王素玲,陈明均.我国蔬菜流通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蔬菜,2013(7):1-5.
[9]贡祥林.用电子商务手段构建新型的蔬菜流通体系[J].中国流通经济,2010,24(5):57-60.
[10]郝渊晓,康俊慧,郭 永,等.优化我国蔬菜物流渠道的对策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1(2):42-43.
[11]李崇光,包玉泽.我国蔬菜产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与对策[J].中国蔬菜,2010(15):1-5.
(责任编辑:孙小岚)
Optimization Analysis of Vegetable Circulation Loss in China
CHU Xialing,HUANG Xiujie*,SU Zhuhua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Rural Development,Guangdo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Guangzhou,Guangdong510640,China)
Vegetables are perishable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and are easy to loss in the circulation process.At present,there are many problems,like too many circulation links,serious losses,in the vegetable circulation in our country.In order to effectively reduce the vegetable circulation loss,increase farmers’income,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vegetable circulation loss in China was introduced from the aspects of physical loss and value loss,the reasons of large circulation loss were analyzed,and finally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reduce vegetable circulation loss in China were put forward.
vegetable;circulation loss;situation;reason analysis;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S377;F326.13
A
1001-3601(2016)08-0367-0175-04
2016-06-13;2016-07-22修回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自组织模式下城市蔬菜产销体系优化及实现路径”(S2013010013762);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基金项目“蔬菜流通组织网络产业运行数据库构建及风险监测”[粤农科研(2015)2]
储霞玲(1985-),女,助理研究员,硕士,从事农业经济研究.E-mail:158283003@qq.com
*通讯作者:黄修杰(1980-),男,副研究员,硕士,从事农业经济与区域发展研究.E-mail:12485103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