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符思教授运用中药治疗Hp相关慢性糜烂性胃炎经验

2016-03-11李秀艳杨晓颖

环球中医药 2016年11期
关键词:糜烂性气机幽门

李秀艳 杨晓颖

·名医心鉴·

符思教授运用中药治疗Hp相关慢性糜烂性胃炎经验

李秀艳 杨晓颖

本病属中医“胃脘痛”“痞满”范畴。其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本病主要发病机制是感受湿热毒邪、侵淫日久、胃络瘀滞、壅积化热、热灼胃络而发病。湿热毒邪是致病病因,胃络瘀滞是病机,湿滞、寒凝、气滞、血瘀是病理结果。因此在治疗上清热解毒,辛香通络是基本大法。研究表明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主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因此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同时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慢性糜烂性胃炎; 幽门螺杆菌感染; 中医药疗法; 符思

慢性糜烂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胃镜下可见以胃黏膜多发性糜烂和出血灶,研究表明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主要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有关[1-4]。因此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同时抗Hp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年来,随着对Hp与各型胃炎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临床上针对Hp感染的根除治疗越来越重视,传统的西药三联或四联疗法,有一定的疗效,但是其依从性差,耐药性高,副

作用大,易复发等特点[5-6]日渐明显,并且耐药性呈逐年升高趋势[7],严重影响了Hp的根治。符思教授根据前人的经验,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体会,运用中药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伴Hp感染,疗效明显。笔者有幸跟随符思教授临诊,特将其经验及典型病例介绍如下。

1 符思治疗Hp相关慢性糜烂性胃炎的辨证思路

慢性糜烂性胃炎临床表现为胃脘疼痛、痞满作胀、嘈杂、反酸、嗳气、呕恶等,属中医“胃脘痛”“痞满”范畴。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生的原因尚不完全明确,一般认为和Hp感染有关。中医对Hp没有明确认识,多数医家认为先天禀赋不足、脾胃虚弱,加之饮食劳倦、忧思恼怒、起居无常、寒温失调致肝脾胃功能失常,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和、损伤胃络而为病。只有张闽光等[3]认为湿热之邪和Hp在病因学上应该是等同的,属于同一病原,只不过名称不同而已。符教授认为本病主要发病机制是感受湿热毒邪、侵淫日久、胃络瘀滞、壅积化热、热灼胃络而发病。湿热毒邪是致病病因,胃络瘀滞是病机,湿滞、寒凝、气滞、血瘀是病理结果。归纳起来有如下特点。

1.1 Hp是湿热毒邪

研究显示Hp适合的生长温度为37℃,适合的湿度为98%左右[7],由此可见,Hp是喜温喜湿的,因此其具有温邪及湿邪的特点。又因其传播途径有粪-口、口-口,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在其致病过程中释放大量毒力因子,刺激胃酸分泌,诱发炎性病变,使胃黏膜损伤[8],具有中医毒邪的性质。因上述两方面的特点,符教授认为Hp具有湿及热的性质,又有中医毒邪的性质,因此认为Hp为湿热毒邪。

1.2 胃络瘀滞是病机

胃为阳土,喜润恶燥,其气以降为顺。脾为阴土,喜燥恶湿,其气以升为顺。同属中焦,上通下达,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感受湿热毒邪,胃失和降,脾失健运,气机阻遏,胃络瘀滞。湿为阴邪,重浊黏滞,易耗伤阳气,致虚寒内生,脉络瘀阻。热为阳邪易耗伤气阴致虚热内生,热灼胃络,胃络损伤。

2 临床分型

符教授认为本病外感湿热毒邪属实邪,初起病多在气分,迁延日久则深入血分,湿热郁于血分日久,则热从毒化,瘀从毒结,致胃黏膜糜烂。根据本病病理演化的过程,疾病初期病在气分,临床上以肝胃郁热明显,出现肝胃不和,脾胃湿热的表现。中期湿热毒邪与机体正气交争,热毒入血分,致胃络瘀滞,出现胃络瘀血的表现。后期迁延日久,损伤正气,脏腑功能虚弱,出现脾胃阳虚或胃阴不足的症候。《素问·通评虚实论》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由此,符教授认为初期及中期正盛邪实,以实证为主,根据其临床表现,包括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胃络瘀血三种证型。后期正虚邪实,以虚证为主,包括脾胃虚弱(虚寒)、胃阴不足两种证型。临床上诸多医家对本病也多有论述。魏守建[9]把慢性糜烂性胃炎分为3个证型论治:肝胃不和型、肝郁脾虚型、脾胃郁热型。潘勇中[10]将本病分为脾虚湿阻型、脾虚肝郁型、脾胃阴虚型。罗云玲[11]以痰凝血瘀为本病的病机立论,从阴虚、阳虚进行辨证施治,将本病分为阴虚夹痰瘀及阳虚夹痰瘀型。符教授根据本病的病理演化特点,在辨证上以虚实辨证为主,将本病分为实证与虚证两种证型。

2.1 实证型

肝胃不和型:易因情志发病,胃脘胀或痛窜两肋,嗳气频繁,嘈杂泛酸,苔多薄白,脉弦。

脾胃湿热型:嘈杂,泛酸,胃脘灼痛,恶心泛吐,口臭,口渴,口苦心烦,苔多黄腻,脉弦滑数。

胃络瘀血型:胃脘刺痛或痛有定处,拒按,黑便或大便潜血阳性,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2.2 虚证型

脾胃虚弱(虚寒)型:胃脘部隐痛,喜温喜按,饥饿时加重,进食后缓解,泛吐清水,大便溏泄,舌质淡或淡红,苔白或薄白,脉细或沉细。

胃阴不足型:胃灼隐痛,伴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脉细或数。

3 中医治疗

3.1 用药原则

符思教授认为Hp相当于外邪,具有湿热及毒邪的性质,治疗当以清热解毒为主。遣方用药时多选用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药物,这些药物既能入肝、脾、胃经,又能清化湿热。具体为蒲公英、黄芩、黄连、龙胆草、金银花5味中药。蒲公英,归肝、胃经,《本草衍义补遗》:“解食毒,散滞气,化热毒。”黄芩,归肝、胃、大肠经,《别录》:“疗痰热,胃中热。”黄连,归心、肝、胃、大肠经,《珍珠囊》:“其用有六:泻心脏火,一也;去中焦湿热,二也……止中部见血,六也。”龙胆草,归肝、胆、胃经,《别录》:“除胃中伏热,时气温热。”与黄连相伍,使上炎之火得散,内郁之热得清。金银花,归肺、胃、大肠经,《重庆堂随笔》:“清络中风火实热,解瘟疫秽恶浊邪。”现代研究显示这5味中药对Hp都有很好的抑制作用。[12]

胃为阳土,喜润恶燥,为水谷气血之海,主受纳腐熟。位居中焦,其气以降为顺。因此组方时以芳香药木香、香附、藿香为君药,一方面行气理气,一方面芳香化湿,使胃络得通,湿邪得去,三药合用,取辛香通络之意[13]。清热药物性多苦寒凝重,苦寒易伤阴,凝重易生湿,为防伤阴,湿困脾胃,加白豆蔻、炒白术燥湿健脾。焦槟榔、莱菔子、厚朴、枳实助君药行气理气,调畅中焦气机,使升降有序,胃络通畅。疾病后期,往往正虚邪恋,病情缠绵难愈,加党参以健脾益气,扶助正气,脾健运得行,水湿得以输布,湿去则热消,邪去正安。

3.2 治疗方法

以自拟加味三香汤为基本方:木香10 g、香附10 g、藿香10 g、焦槟榔20 g、莱菔子10 g、白豆蔻10 g、厚朴10 g、枳实10 g、党参20 g、炒白术15 g。佐以抗Hp中药:蒲公英10 g、黄芩10 g、黄连3 g、金银花15 g、龙胆草3 g。临床随症加减。实证型见肝火旺者:加栀子10 g,柴胡10 g。见湿热重

者:加生薏米、炒苍术。见瘀血者:加三棱10 g,莪术10 g。虚证型见阳虚者:加干姜5 g,肉桂5 g。见阴虚者:加石斛15 g,北沙参15 g,麦冬15 g。同时又有兼次症者,如腹胀明显者加川楝子15 g,大腹皮15 g。疼痛甚者加白芍30 g,炙甘草10 g。反酸明显者加乌贼骨20 g,煅瓦楞子20 g。每天1剂,水煎服,每天服2次,每次150 mL。4周为1疗程。1疗程后评定疗效。

3.3 治疗要点

本病治疗上以清热解毒,辛香通络为主。在临床诊治时强调虽以虚实论治,但纯虚者少,纯实者亦少,因此遣方用药时注重扶正达邪,攻补兼施。

4 讨论

根据前人“非苦无能胜湿,非辛无能通利邪气”的观点,治疗Hp当以清热解毒为原则,以苦寒药治之。苦以燥湿,寒以清热。而在药物的选择上以入肝、脾、胃经且以清泄肝、脾、胃经之热为主的药物。代表药物为黄连、龙胆草、黄芩、蒲公英、金银花5味药。调畅中焦气机,疏通胃络,则以辛香通络为原则。药物的选择多为芳香理气之药,味辛,具有升散走窜之性,能疏畅气机,宣化湿浊,主要归脾、胃经,气香悦脾开胃,正如李东垣所述“芳香之气助脾胃”。其次入肝、肺经,气香能开发胸肺之气,而宽畅胸膈,引诸阳之气而止痛。方中木香理气疏肝,健脾消食;入中焦善行气导滞,而除胀止痛。香附理气解郁、疏肝和胃、通调三焦气机;藿香和中止呕,醒脾化湿开胃。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与其他药物配伍后,能发挥更广泛的疗效[14]。方中党参、白术健脾益气,补中祛湿,脾气得健,运化得行。炒枳壳、厚朴、焦槟榔、莱菔子理气消痞,行气宽中;白豆蔻助藿香醒脾化湿,行气止呕。并据兼症,临证加减。诸药合用,消补同施、标本兼顾,健脾化湿、疏肝理气,使气机升降出入有序、脾胃纳化有司,故能有效地消除临床症状。

5 典型病例

患者,女,60岁,2015年12月1日就诊。主诉:反酸、烧心2周。现病史:患者自述因饮食不规律出现反酸、烧心,伴胃脘胀痛,饥饱均胀痛,食后更甚,食欲欠佳,大便不爽,无腹痛及腹泻。舌质淡红,苔黄厚腻,脉细弦。辅助检查:经胃镜检查诊断为糜烂性胃炎,伴Hp(+)。查体:一般情况良好,腹平软,肝脾未及,肠鸣音正常。C13呼气试验Hp为10.5%。西医诊断:慢性糜烂性胃炎。中医诊断:痞满(湿热内蕴,脾胃虚弱)。治法:清热化湿,辛香通络,健脾益气。处方:加味三香汤加减。木香10 g、香附10 g、藿香10 g、焦槟榔20 g、莱菔子10 g、白豆蔻10 g、厚朴10 g、枳实10 g、党参20 g、炒白术15 g、砂仁6 g、生山药10 g、海螵蛸先煎20 g、煅瓦楞子先煎20 g、炙甘草10 g、白芍30 g、焦三仙各15 g、蒲公英15 g、黄芩10 g、黄连3 g、金银花15 g、龙胆草10 g。7剂,水煎服,每天1剂,分2次服。7天后复诊:上述症状明显减轻,仍觉轻微胀满,偶有恶心,食欲欠佳。上方去白芍、炙甘草,加炒苍术15 g、苦参15 g。7剂,水煎服,每天1剂,分2次服。7天后复诊:药后诸症消失。嘱其守方继服2周后复查。经C13呼气试验Hp为4.5%。

按 胃为六腑之一,中医认为“六腑为传化之府”,以通降下气为顺,患者因饮食不规律,损伤胃络,致使胃的气机升降功能失常,气滞则胀,不通则痛。脾胃虚弱,健运失职,则饮食不振。土虚则木旺,肝郁化火则反酸。脾虚运化失司,痰湿内生,郁久化热,热灼胃络,使胃络受损,出现烧心症状。脾失健运,肠道动力不足,则排便不爽。外感湿热毒邪,使气机阻遏,脉络瘀阻,壅积化热,胃络受损而发病。因此在治疗上以清热解毒,辛香通络为基本大法。以加味三香汤加抗Hp的五种药为基本方,佐以煅瓦楞子、海螵蛸抑制胃酸,改变胃内环境的酸碱度,破坏Hp生存环境,加速Hp死亡。白芍、炙甘草柔肝止痛。焦三仙开胃消食。诸药合用,气血调和,邪去正安。

[1] 邹尤宝,陈哲,潘海波,等.隆起糜烂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胃泌素关系的研究[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4,1:15-17.

[2] 郑昱,谢建群,李萍,等.慢性糜烂性胃炎中医辨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6): 1210-1211.

[3] 张闽光,朱国曙.糜烂性胃炎中医分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1(1):7-8.

[4] 黎卫华.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与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关系[J].医学信息,2011,9:4691-4692.

[5] 邱世犹,陈文力.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方案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2,2(1):50-51.

[6] 杨丽华,李惠义.Hp感染性胃炎的中药治疗及实验研究进展[J].中医药研究,2000,16(4):54-55.

[7] 胡品津,胡伏莲.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幽门螺旋杆菌学术会议纪要[J].中华消化杂志,2005,25(11):698-699.

[8] 于凌琪.幽门螺旋杆菌的研究进展[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0,18(2):218-219.

[9] 魏守建.辨证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47例[J].江苏中医, 1997,18(12):16-17.

[10] 潘勇中.中医治疗30例糜烂性胃炎[J].贵州医药,2000,24 (3):165.

[11] 罗云玲.疣状胃炎临证体会[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26 (1):37.

[12] 李鸣宇,朱彩莲,刘正.40种中药浸液对幽门螺旋杆菌的体外抑制作用[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2004,21(8):33-35.

[13] 占新辉,王微,符思,等.符思教授运用辛香通络法治疗功能性腹胀临床经验[J].河北中医,2015,37(1):5-6.

[14] 逄冰,刘文科,周强,等.芳香药物效用探析[J].中医杂志, 2013,54(18):1616-1618.

R573.3

A

10.3969/j.issn.1674-1749.2016.11.014

2016-03-21)

(本文编辑:禹佳)

100012 北京市朝阳区来广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

李秀艳(1974-),女,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脾胃病。E-mail:lixiuyan@2013foxmail.com

猜你喜欢

糜烂性气机幽门
远离幽门螺旋杆菌 分餐真的很必要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糜烂性胃炎怎么治?
性格情绪对于气机的影响——C、D型性格
便携电子打气机
口腔与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
兰索拉唑对Hp引起糜烂性胃炎患者Th1/Th2漂移的影响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非糜烂性食管反流病的临床价值分析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浅析LNG加气机工作原理及现场检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