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隆鑫:用产品证明实力
2016-03-11梁昕诺
本刊记者 梁昕诺/文
沈阳隆鑫:用产品证明实力
本刊记者 梁昕诺/文
成立于2000年的沈阳隆鑫科技有限公司是目前并纱机行业里唯一能同时拥有主机和电控制作技术的企业。据该公司总经理贾德龙介绍,隆鑫初始定位为纺织电子自动化技术研发,初期产品为Zmn系列电子清纱器,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产品形成了纺机自动化监控系列高端电子控制系统和自行研制的竖直纱路高速电子并纱机系列。
智能化产品的开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多项资源配合和技术团队的不懈努力。
技术创新 提升效率
隆鑫产品的关键技术均为自主研发,和市场的同类产品相比有着更好的市场适应能力。“由于产品性能稳定、技术先进,Zmn系列电子清纱器得到客户的认可和好评,直到现在还有很多客户在使用和购买。”贾德龙说。
目前,沈阳隆鑫的纺机自动化监控系列高端电子控制系统包括了三项产品——苏拉抽气式转杯纺纱机电子控制系统及探纱传感器、高速电子并纱机及松式、紧式络筒机成套电子控制系统及探纱传感器和倍捻机单锭锭速、断头、捻度综合监测系统。
据悉,抽气式转杯纺纱机电控系统以苏拉气流纺纱机电控为原形,是自主研发的拥有国内先进技术的电控系统,目前市场上已得到广泛应用;高速电子并纱机及松式、紧式络筒机成套电子控制系统取消了传统的单锭控制盒,通过网络连接来监控整机每个单锭的工作状态、设置定长、定长查询、定长显示、定长清零、定长开启和关闭及整车各班次的产量,还可以设置、读取各个变频器的数据(车速、电流、电压等)。
“倍捻机单锭锭速、断头、捻度综合监测系统目前在国内还是空白,该系统实时检测装配了传感器的每一个锭子的锭速,同时检测断头等设备运转情况,为倍捻机进行互联网管理奠定了基础。”贾德龙介绍说,“因为这一项目,我们公司还获得了沈阳市的相关项目基金扶持。”
沈阳隆鑫的另一产品为自行研制的竖直纱路高速电子并纱机系列。该系列产品拥有造型独特、使用方便、生产效率高、性能稳定等特点。据贾德龙介绍,该系列产品纱线通道接近于直线,最大的纱线通道拐角均大于120度,取消了损坏率极高的导纱小轮,减少了纱线通道的长度。供纱摆放成梅花状均匀排列,各股供纱运行通道均匀一致,从而使合并的纱线每股的涨力保持均匀;具有很高的人性化和智能化水平,操作简单,断纱时指示红灯明显,较远处既可以发现,有效提醒操作工;单锭计长和整车班产量统计功能凸显了系统的智能化,为企业的定量管理提供了有效手段。“广东一个用户此前用浙江某公司并纱机132锭,一班用两个挡车工操作,后采用了我们公司并纱机120锭,每班只要一个挡车工操作即可完成原来132锭的工作任务。”贾德龙说。
适用产品 赢得市场
产品研发的持续性关系到企业生存的根本。为了保证在产品研发方面“先声夺人”,沈阳隆鑫持续投入资金进行研发工作。贾德龙表示:“我公司每年的产品开发投入约为产值的5%,大于正常企业利润的20%。”
目前,沈阳隆鑫正在开发的新项目有两个,一个是基于电子清纱器的络筒机电控系统,该项目处于方案实施进程中。据贾德龙介绍,目前,各个络筒机(包括松式和紧式)的生产企业采用的控制系统均与电子清纱器分离使用,而要求配备电子清纱器的用户越来越多,传统的分离方法对于安装和使用都很不方便,同时也加大了用户成本。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沈阳隆鑫利用自身的优势将该两套产品合二为一,这样既降低了用户成本又提高了产品适用性。
据悉,由于电子导纱几乎适用于所有材质的纱线卷绕过程,因而在纱线卷绕成型系列产品中一直是各个主机企业追求的方向。可是因为技术含量高、开发难度大,国内一直没有比较成熟的适用产品批量投放市场,有的企业即使开发出来也因为成本太高几乎无法推广,因此国内急需一款适用性强且物美价廉的电子导纱系统。沈阳隆鑫抓住这一市场需求,开始研发基于电子导纱成型的高端并纱机控制系统,目前该项目正处于方案论证阶段。
高性价比的可靠产品总能赢得用户的信赖。目前,沈阳隆鑫的并纱机的电控系统,电子清纱器等电控产品已经随着苏州英迈杰机械有限公司、沈阳第二纺织机械有限公司、无锡金港无纺布机械有限公司等主机企业推向国际市场。国内市场已经布局非常广泛,东北三省地区、山东、河北、山西、河南、江苏、浙江四川、广东等地均有用户在使用沈阳隆鑫的产品。
踏实研发 锁定智能
未来的纺机市场是创新者的天下,如何抓住市场需求,基于需求开拓市场是每个企业求生存谋发展的重要课题。贾德龙也深深意识到,公司在未来的纺机发展大潮中该怎么做是关系到企业命运的核心问题。“目前,隆鑫已经拥有纺织电子自动化、并纱机核心技术等方面的9项关键技术专利,下一步还有多项核心技术的专利要申报。我们将会在未来纺机自动化和智能化进程中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研发更多适合纺机行业的自动化、智能化的电子产品,致力于服务广大纺机企业,服务于纺织事业。”贾德龙表示。
同时,贾德龙认为,目前纺机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很多地方有待提高。行业内部的人都知道,智能化产品的开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多项资源配合和技术团队的不懈努力。历史证明,有多少企业由于对产品开发难度的错误判断,急于求成、盲目上马,结果功败垂成,损失惨重。“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惨败呢?”贾德龙分析说,“总的来说是对产品细节问题的解决能力不足,恰恰这些小小的细节才是产品的核心所在,而这些细节往往要靠企业和技术团队不断的摸索和积累才能找到理想的答案。所以,纺机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的提高需要我们纺机企业长期不懈的坚持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