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夏目漱石作品中的高等游民形象分析

2016-03-11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江苏徐州221000

名作欣赏 2016年21期
关键词:游民松本夏目漱石

⊙张  恬[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00]

夏目漱石作品中的高等游民形象分析

⊙张恬[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 江苏徐州221000]

高等游民作为日本明治至昭和时代典型知识分子形象,常出现于同时代作家的作品之中。夏目漱石更是常在其小说创作中塑造高等游民的形象,借由他们的言行和思考,反映出社会现象和时代发展,在明治时代繁荣昌盛的表象下,揭露出生活于其中的人民的压力与艰难。文章从时代背景和文学作品两个方面,系统分析了高等游民出现的原因和具体的人物形象。

日本文学夏目漱石高等游民

一、引言

高等游民为日本明治时代至昭和初期大学毕业后没就业学生的称呼,他们以阅读为主要活动。游民代表着国家经济宽裕,当国家富裕和文明进步时,就必然会有游民的存在。高等游民作为日本文学作品中特有的人物形象,既与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有相同之处,又有日本独特文化发展进程中所孕育出的不同思想特征。“19世纪俄国的时代为‘多余人’形象的出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同样,20世纪日本的时代背景也为日本的‘多余人’形象出现提供了不可缺少的肥料。”①夏目漱石在其作品中多次使用此类形象,他以知识分子为主体,通过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观察和批判,来揭露日本明治时代文明开化后社会的一系列虚伪、丑恶现象,发出一场自我认同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因此夏目漱石也被称为“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知识分子文学的开拓者”②。

二、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世纪病”

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在19世纪上半叶进一步发展,由法国大革命催生出现,并给整个欧洲乃至世界文化带来了新的思潮。浪漫主义作家往往从个性压抑、才能无法施展、抑郁不得志等角度,表现人物在矛盾中的感情、行动和悲剧。浪漫主义文学热衷于描写个人失望与忧郁的“世纪病”,并颂扬以个人与社会徒劳的对立为表现形式的反抗。法国缪塞的《一个世纪儿的忏悔》第一次将“世纪病”这一概念引入浪漫主义小说创作中。“世纪病”文学传播至亚洲,出现了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夏目漱石笔下的“高等游民”。夏目漱石在英国求学期间深受尼采、伯格森等哲学家的影响,内心有着深重的孤独忧郁,对个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在文学创作上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弊端和人性的阴暗,写了一系列描写“世纪病”的文学作品。

三、高等游民产生的时代背景

日本在1860-1880年间进行明治维新,在政治上建立效仿西方三权分立的新式政府,以求挤入西方强国之林;经济上进行工业化浪潮,经济实施私有化,很快造成了资本集中的现象;社会文化上提倡“文明开化”,大力发展教育等措施,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选派留学生到英、美、法等先进国家留学。明治维新使得日本的文明开化逐渐形成,对原本传统保守的日本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为高等游民的出现奠定了社会和经济基础。

日本社会文化结构的上下层矛盾也十分尖锐、突出,一方面是积极进行“文明开化”的知识分子,另一方面是无知识,甚至于对这场革命抱有抵触情绪的普通民众。③这种矛盾使得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之间失去紧密联系,知识分子缺乏改革的行动力,也失去了实施行动的基础。

日本的“开化”是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中被迫开展的,“西洋的开化为内发型的,而日本的开化则为外发型的。所谓内发型指的是其社会内部自然发展的结果,恰如花开一般由花蕾绽放为花瓣。而外发型则由外力施压使然。(日本)迄今为止也是内发型的,但现在失去自我本位的能力,不得已而进行开化”④。这就导致明治时代社会的迅猛发展与人民困难的生活之间出现巨大矛盾。明治时期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在吸收了西方先进的文化思想后,看到转型期的日本社会表现出来的种种弊端——急于挤入强国之林而忽略了精神文明、繁重的税收、资本主义激烈竞争时,他们站在批判者的角度去观察、思考社会,对各种社会现象加以批评,却缺乏做出改变、实施行动的行动勇气。“一方面,知识分子憎恨它,如广田所说的日本‘就要亡国了’等;一方面它们之间又是共生关系,因为政府又在培养着知识分子。……正是这样,知识分子不得不在这种政权下生活,既感到痛苦不安,同时又不得不做些违心的事情。”⑤由于这些知识分子既不愿融入社会,又不能与社会为敌进行改革,最终只能成为现实社会的旁观者,成为赋闲在家的“思索者”。“夏目漱石文学表明日本文明开化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正面,是虚妄的文明,特别是明治末期,政治上的专治统治,社会动荡,价值观混乱,战乱不断,生离死别,导致知识分子希望幻灭,精神压抑,悲观绝望,所以,‘自我幽闭’是明治末期文坛的普遍现象,是知识分子悲观情绪的流露。”⑥夏目漱石在作品中将此类知识分子称为“高等游民”。

四、夏目漱石作品中的高等游民形象

(一)松本与须永

在夏目漱石的小说《春分过后》中,松本首先使用了“高等游民”这一概念。松本说道:“也就是说,他不是我这样的高等游民。高等游民不怕伤害别人的感情。”⑦松本认为自己的幸福便在于读书、看戏和日常的休闲活动之中,他过着超然的生活,是个十足的高等游民。小说中的须永也同样是个“高等游民”。须永大学毕业后没有参加工作,而是坐吃父亲的遗产安逸度日。对于须永,他的舅舅松本曾做出这样的评价:“须永这个人性格内向,每与社会接触一次,就向内部缩一圈。因此,受一个刺激,这个刺激就不断旋转,渐渐深入、细致地钻进他的心灵深处。而且这种同样的不管到何处也没有尽头的作用连续反复,使他痛苦。最后,使他苦恼得甚至想祈求苍天,无论如何也要使他从这内部的活动中逃脱出来。但是,他好像被一种不可抗拒的魔力牵扯着,根本不能从这内部的活动中逃脱出来。于是,他产生了不知什么时候肯定会因这种努力而倒下,独自一人地倒下的恐怖感觉,像疯子一样疲惫不堪。这就是横亘在市藏命根的一大不幸。”⑧须永虽然赋闲在家,但却不像松本那样幸福。他拥有机敏的头脑、敏感纤弱的神经和极端的理性,他像局外人一样旁观着周围生活,却又常常陷入自我的矛盾与挣扎之中。作为一个“胆怯的哲学家”,须永在和三千代、高木的三角关系中备受烦恼的缠绕,在对自己身世产生怀疑之后,须永深受忧虑带来的痛苦折磨。小说结尾,须永在舅舅松本的建议下,参加完毕业考试后便到关西旅行了。然而,从松本的观察和须永胆怯的性格、纤弱的神经来看,像高等游民那样生活下去,或许是须永注定的结局。

(二)长井代助

纵观夏目漱石的小说作品,《后来的事》(又译《从此以后》)中的长井代助、《心》中的“先生”,也同样具有鲜明的高等游民形象。长井代助成长于20世纪的东京,大学毕业后在外另立门户居住,他每月到老家取一次钱作为生活费,父亲和兄长在实业界积攒下的资产使他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代助有着健康的身体和极其脆弱敏感的神经,他常常把手搭在胸前,测试心脏的跳动情况,以确定自己的健康状况。然而代助认为:“生有的这副神经,乃是对他身上具备着的特别细致的思索能力和敏锐的反应能力所付出的一种代价;是随同高尚的教育而来的一种相辅相成的苦痛;是天生的贵族要受到的一种不成文法的处罚。”⑨这也是以患上了神经官能症为骄傲的夏目漱石自己内心的写照。这种苦痛和处罚使代助更能参悟人生,透析社会,在思想精神上结出丰硕的成果,踏入另一个广阔的社会。作为明治维新之后的知识分子形象,代助过着西式的生活方式,吃面包、喝红茶、听西方音乐、阅读西方文学作品,甚至在家里扩建了西洋式房间。他对父亲所信奉的儒家思想嗤之以鼻,更对父亲所接受的武士中的道义至上主义的教育感到厌烦。他对兄长花大量时间在交际上却毫不疲乏的本事,感到佩服不已,自己实则对交际感到无聊和厌倦。在代助和平冈对“该为生活而劳动,还是该为劳动而劳动”的争辩中,作者借代助之口表现出日本近代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崇尚金钱、放弃理想和精神文明这类人的批判。“夏目漱石的理想,就是把个人看得最为宝贵的一种尊重道义的个人主义。因此,对没有理想,一味追求金钱、名誉和地位,日趋堕落的资产阶级社会,和生活在其中软弱无力的人,他才爆发出道德的愤怒。”⑩小说中“父亲”“哥哥”和“平冈”便是这类人的典型代表,即“他人主义”。代助一方面对忙于挣钱的人表示批判,另一方面,他自己这样解释为什么不想工作:“是日本同西方国家的关系太令人失望,所以我不想干什么了……日本这个不向西方国家借钱就无法自立的国家,竟然要以一等大国自居,硬是要挤进一等大国中去……如此勉为其难的样子,更令人感到可悲,不啻是青蛙同牛逞强,你想想看,当然要撑破肚子啦。”⑪代助对国家的深刻洞察带来了忧心忡忡,从而对明治社会现实进行批判和讽刺,他认为整个国家皆处于暗无天日之中,社会精神和体制的崩坏使他失去工作的动力,于是任由自己懒惰下去,在悠闲的生活中做自己喜欢的事。然而代助并不是绝不会踏入社会工作的。代助曾在杂志社写过稿,印出来的作品却无人问津,从此便放弃了写稿的工作。小说中代助也曾多次提到过工作的事情。在平冈第一次拜见代助的时候,代助在喝酒时表示:“如果碍于食指,我随时就会屈服的。”⑫在对国家的批判中,代助说:“如果日本这个社会在精神上、道义上和体制上大致还是健全的话,我至今仍然会是个有雄心壮志的人。这样的话,我将有数不清的工作要干啊。”⑬在决心向三千代表白之后,代助想到父亲可能会断绝经济来源,便开始真正考虑寻找职业的事情。最后,代助和家庭断绝了关系,和门野说了一句“看看是否能找到个职业”,表明代助高等游民的身份就此宣告结束,高傲的头脑最终向现实生活妥协。

(三)“先生”

《心》中的“先生”并没有职业,然而他于“我”却扮演着老师的角色,他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向“我”传授人生经验,在思想上常常给“我”指导和启示。“漱石是一位无神论者,他热情追求自由思想,强烈讽刺宗教中的偶像崇拜和形式主义,并在小说中展开对宗教的理性批判,同时他又憧憬宗教的伦理要素和超越思想。作品中的‘善恶观’‘罪感意识’‘恶的救赎’等宗教意识,包含了深刻的宗教哲理。”⑭“先生”每天无所事事游玩度日,依靠着父母的遗产和利息度日,他常说像他这样的人不配到社会上说三道四,“毕竟我这个人都不具有主动介入社会的资格”⑮。当好友K自杀之后,“先生”陷入自责之中,对自己生厌而动弹不得。“决心以活当死的我的心,不是因外界刺激而一阵雀跃。然而一旦我朝某个方向迈步时,便不知从哪里冒出一股可怕的力把我的心狠狠一攥,使我全然动弹不得。并且那股力分明对我说:‘你没有做事的任何资格!’闻此一言,我顿时瘫痪下去,而稍后我又要站起时,便又是狠狠一攥。”⑯在“先生”的身上,他始终背负着致使好友K自杀的罪恶感,这种罪恶感使他无法踏入社会一步,始终折磨着“先生”的内心。每个月去K的墓地扫墓便成了“先生”赎罪的“仪式”,然而这并不能减轻他的痛苦。自恋人格的人兼具着自大傲慢和相反的屈辱感和羞耻感的两极,“先生”同K都是同样具有自恋人格的人。“先生”先是被叔父欺骗了财产,从而对人产生了不信任感和屈辱感。“从小至今我始终背负着他们带给我的屈辱和伤害,恐怕要一直背到死。因为我死也不能忘记……我不单单憎恨他们,还对他们所代表的所有人怀有憎恨。”⑰这使“先生”开始对人和社会不信任,从心理上不愿进入社会与人打交道。在K自杀之后,“先生”彻底不能踏入社会一步了。在“先生”、K和小姐的三角关系中,“先生”出于利己的私心,使用计谋获得了夫人把小姐嫁给他的许可。K在被养父逐出家门、被亲生父亲断绝父子关系、被“先生”用他常挂嘴边的“精进”“道义”来讽刺自己坠入情网等一系列打击之后,最终在得知小姐已经许配给了“先生”时,K的屈辱感和羞耻感彻底吞噬了他活下去的信念,在隔扇的另一间屋里自杀了。K的自杀是以身体为代价,向愤怒的人物报仇,即他责自杀。“先生”也因此受到了一生的惩罚。“我对亡友的这种感觉一直持续至今。一年过后我仍未能忘掉K,这使我常感不安。为驱逐这不安,我力图把自己埋进书本,开始发奋读书,等待将结果公诸于世界那一天的到来。但是,勉强设定目标并勉强等待实现目标之日的到来终究是违心的,因而是不愉快的。我实在没办法再把心沉在书本之中,又开始抱臂观望这个世界。”⑱“先生”无奈过着高等游民的生活,在内心的自我挣扎中煎熬度日。最终,在明治天皇驾崩,明治精神就此结束之时,“先生”借这个时间点,以殉死为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夏目漱石也在小说中表现了对利己之心的揭露:“他将探求人应如何生存和生的伦理相关的‘思想’涵养作为第一要义,确认文学的人生和社会的功能,并批评了那些注重‘风流韵事’的文学倾向。”⑲作者以“先生”的死作为自己的道德观判断,实现了作品的深层价值意义。

五、结语

夏目漱石作为明治时代的大作家,于作品中表现出了对国家和社会的深重忧虑和思考。从《后来的事》《春分之后》《心》等作品中各具特色的“高等游民”的形象中,可以看出作者不仅深刻地关注着知识分子的生活,并且在文学作品中赋予了个人主义与伦理道德的批判,揭示了生存的意义。他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在他的文明开化观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为日本社会的近代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20)对高等游民形象的研究,不仅能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明治时期社会状况和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而且对现世社会生活也具有警醒和批判意义。

①杨梅:《试论夏目漱石后三部曲中“多余人”形象》,陕西师范大学,2012.

②何乃英:《夏目漱石——日本近代文学的杰出代表》,《国外文学》1987年第4期,第75页。

③⑤李光贞:《夏目漱石小说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版。

④[日]夏目漱石:《我的个人主义》,讲谈社1998年版第57页。

⑥⑭李玉双:《疯狂与信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⑦⑧夏目漱石:《夏目漱石小说选下》,张立正等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9页,第248-249页。

⑨⑪⑫⑬[日]夏目漱石:《后来的事》,吴树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9页,第83页,第17页,第84页。

⑩叶渭渠、唐月梅著:《20世纪日本文学史》,青岛出版社1998年版第307页。

⑮⑯⑰⑱[日]夏目漱石:《心》,林少华译,青岛出版社2012年版,第19页,第166页,第50页,第162页。

⑲西乡信纲等:《日本文学史》(中译本),香港三联书店,1979年,第155页。

(20)郝杰:《论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吉林大学2004年版。

作者:张恬,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编辑:曹晓花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欢

游民松本夏目漱石
给我盯住他
抓住对方的心
抓住对方的心
夏目漱石生前去过的地方——跟着作家去旅行
Audio Attraction
隐性游民
走到哪蹭到哪的“网络游民”
抗日战争时的“人鬼大战”
“人鬼大战”
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