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忽必烈汗》与中国园林

2016-03-11鲁春芳牛青芳浙江财经大学杭州310018

名作欣赏 2016年23期
关键词:园林景观园林意象

⊙鲁春芳 牛青芳[浙江财经大学, 杭州 310018]

《忽必烈汗》与中国园林

⊙鲁春芳牛青芳[浙江财经大学, 杭州310018]

塞缪尔·泰勒·柯尔律治的诗歌《忽必烈汗》(Kubla Khan)呈现了一幅意象苍茫幽邃、地势错落有致的自然及人造景观,其中瀑布气势磅礴,树木繁花似锦,洞穴幽暗深邃,海洋深不可测。诗中的园林意象与中国园林设计观念不谋而合,这与当时英国浓厚的中国风密不可分。本文将从当时中英文化交融入手,深入分析诗歌中呈现的中国园林意象。

柯尔律治中国风 《忽必烈汗》 中国园林

塞缪尔·泰勒·柯尔律治(1772—1834)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诗人、文学批评家、记者、哲学家和宗教思想家,因其作品的神秘怪诞、思想的复杂矛盾、宗教情怀的深切虔诚、想象力的变幻莫测,而逐渐为后世所推崇,并在浪漫主义文学史上独树一帜。20世纪中后期以来,随着中外学者对柯尔律治作品研究范围的逐渐拓宽和不断深入,柯尔律治的诗才、哲学、神学和政治思想等备受学者的青睐。近几年中英文化交流再度频繁,更激起了人们对东方文化的兴趣。其实早在浪漫主义时期,英国和东方文化便相互渗透、融合,尤其是柯尔律治的诗歌更与东方元素密不可分,其中《忽必烈汗》便是一篇与东方意象联系最为紧密的作品。诗歌中骁勇善战的忽必烈汗、精通音律的阿比西尼亚少女以及错落有致且气势磅礴的皇家园林景观同属于东方意象,然而诗中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却是被描写得惟妙惟肖、气势恢弘且极具中国园林特色的园林景观。那么,这一极具东方意象的园林设计为何会出现在一个从没来过东方的诗人的作品中呢?诗歌中的园林与中国园林有哪些相似之处呢?本文将从中英文化交流入手,进而深入探讨这两个问题。

一、英国的“中国风”

17世纪后半期,各种关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书籍在英国广为流传,使那些从没有去过中国的人同样可以侃侃而谈中国的情况。早在马可波罗游记发表以后,中国在欧洲人眼里便是一个神奇的国度。18世纪英国更是遍地刮起了“中国风”,其中最具代表的便是中国的茶叶、瓷器和园林景观。范忠存在《中国文化在启蒙时期的英国》一书中写道:“到了18世纪中叶,英国各地,上自王公贵人,下至贩夫走卒,都要喝茶。”①可见饮茶已经成为英国人生活的一部分。英国的约翰逊博士曾在《文学杂志》上说过:“他自己白天喝茶咽饭,傍晚喝茶解闷,夜半喝茶忘忧,早起喝茶提神,二十年来茶炉子从未凉过。只有真正的老茶客才可以这么迷恋饮茶,专研茶道。也只有真正的茶叶鉴赏家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②另外,中国的瓷器也是使英国人神魂颠倒的事物。随着中欧贸易的发展,瓷器渐渐进入英国家庭取代了冰冷而笨拙的金属器具,因为瓷器容易洗涤并且样式精美,使得英国人争相购买。当时的内尔·温格夫人就是钟爱瓷器的代表:“每当东印度公司的货船一到,就立即前往码头,在货栈中间钻来钻去,希望优先找到一些合意的瓷器。”③只有真正爱瓷器的人才会不厌其烦地挑选这些神奇的东方物件。由此可见,中国的茶和瓷器文化已经深入渗透到了英国文化当中。18世纪90年代,中英两国贸易往来达到高峰,同时两国的文化交融也达到了最大值,“国外的东西”逐渐进入英国普通家庭,所以东印度从中国进口的茶叶和瓷器的量与日俱增。

还有一种备受欢迎的“中国风”是中国装饰物品及室内设计风格。在当时,凡是与中国有关的物品都会被贴上流行的标签,这种流行首先是被英国的上层社会接受,如威廉姆·钱伯在皇家园林裘园中为奥古斯塔公主建立了一座中国式宝塔,坎伯兰郡的公爵进献中国游艇来讨好侄子乔治三世。此时,一旦某种东西被认为具有“中国”风格,则必将成为消费者渴求的物品,因此当时中国在英国文化中的位置就如同英国贸易在亚洲扩张期间,其在中国的位置一样。1797年,也就是柯尔律治创作《忽必烈汗》的同年,乔治·斯汤顿出版了两卷记录中国情况的官方出版物:《真实的情况》(Authentic Account of an Embassy from the King of Great Britain to the Emperor of China)。该作品记录了乔治·马嘎尔尼子爵使团出使中国的情况。通过游览中国并与中国人接触,这些大使掌握了关于中国文化的第一手信息。他们的旅行记录与以往关于中国的出版物不同,他们从实际出发,目的在于观察,并据实记录报道。“1792年,英国政府派乔治·马嘎尔尼子爵与大批的外科医生、内科医师、画家、制图员、园林艺术家和植物学家共94人一同出使中国,共花费东印度公司78,000英镑。”④他们希望与中国协商贸易合约并在中国设立常驻大使,以便打开中国与英国的贸易大门,为英国货物找到新市场,但最终这项计划却因英国使节拒绝向乾隆皇帝行跪拜礼而失败。尽管目标没有完成,但他们却游玩了中国的大好河山。马嘎尔尼在旅行日记中描写圆明园时写到,“万树园林”的东部“极其漂亮”,并且是“令人着魔之地”。圆明园内的湖被各种各样的树木包围且其布局十分精巧,再加上塔和其他建筑的装饰,其美丽令他羡慕不已。园林的西部土壤十分贫瘠,而大量的橡树、松树和板栗冲破土壤的阻力,穿过地表垂直屹立于山丘之上。园林中,一条巨大的瀑布咆哮而下,带着奔腾的泡沫流入裂着大口的黑暗陷窟之中。⑤具有顽强向上精神的万树以及蕴含巨大威力的瀑布泉水给园林营造了无限的震撼之美。英国使团对中国园林景观逼真而生动的描述引起了英国各界的关注,其中关于宫廷和皇家园林的描写深深地引起了当时人们的兴趣。

在被中国文化团团包围的氛围中,加之以残忍杀戮收尾的法国大革命和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工业化进程影响了柯尔律治的创作灵感,他开始转向美好而神秘的东方,试图从遥远的东方发现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忽必烈汗》这首充满异域情调的作品正好迎合了作者的需求,同时英国社会对中国风的崇尚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该诗中元素的构成,柯尔律治的诗歌中出现很多中国意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忽必烈汗》中的中国园林

《忽必烈汗》中呈现的园林意象更接近18世纪欧洲东方主义所持有的中国园林思想概念。诗中,英勇善战的忽必烈大汗、鲜妍的苑囿、蜿蜒的川涧、鲜花盛开的膏腴之地、幽林苍郁的皇家园林已然是一幅极具东方色彩的“乌托邦”世界。威廉姆·钱伯在1773年出版的《论东方园林》(Dissertation on Oriental Gardening)中论述道:“中国人巧妙地运用自然‘愉悦、恐惧、着魔’的特点构思园林布局,使得中国园林与枯燥乏味的英国园林景观截然相反。”⑥同时他认为令人神往的中国园林是极尽奢华、令人兴奋的崇高、超凡之物。中国所特有的异域风情、令人痴迷的文化特性刺激着人的神经,启发着人的思想,为乏味的英国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柯尔律治在《忽必烈汗》中的园林也巧妙地运用自然的三种特质创造了一幅令人震撼的园林景观。

钱伯认为中国园林“愉悦”的部分往往采用丛林灌木、繁花似锦的树木、别致的小桥、极具艺术感的亭子和弯曲的河流加以装饰,而柯尔律治也运用这些元素烘托了忽必烈汗园林“愉悦”的特质。诗歌的6到9行描述了忽必烈汗的欢乐宫:

有方圆五英里肥沃的土壤,

四周给围上楼塔和城墙:

那里有花园,蜿蜒的溪河在其间闪耀,

园里树枝上鲜花盛开,一片芬芳。(屠岸译)

柯尔律治用高耸的楼塔、蜿蜒的溪流、繁花似锦的树木、花团锦簇的花园来装饰忽必烈汗行宫周围的景色,这与钱伯描述的“愉悦”的中国园林如出一辙。除了令人“愉悦”的特点外,中国园林的另一特点便是“恐惧”的意象,关于这一特点,钱伯的解释如下:

昏暗的森林、不见天日的深谷、凸起的贫瘠岩石、深邃的洞穴和由各个部分汇合后迅速奔腾而下的瀑布均营造出一种恐惧感。树木排列反常,其方向也与自然规律相反,貌似要被暴风雨撕成碎片。还有一部分树木倒在地上,改变了河流的流向。剩余的树木看起来像是被雷电击打过一样……从道路上望去,可以看到绞刑架、十字架、车轮和全套上刑工具。森林深处屹立着为皇上建立的庙宇,岩石深处藏着不见天日的深邃洞穴,通向地下隐秘之所。⑦

上文中,不见天日的深谷、凸起的贫瘠岩石、深邃的洞穴、排列异常并被暴风雨撕碎的树木、逆流的河流,以及象征死亡的绞刑架、十字架、车轮等意象,均给人以阴森恐惧的感觉。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中国园林“恐惧”的特点,而《忽必烈汗》14-16行营造的恐怖意象正与之相对:

野蛮的地方,既神圣而又着了魔——

好像有女人在衰落的月色里出没,

为她的魔鬼情郎而凄声嚎哭!(屠岸译)

柯尔律治用着魔的野蛮之地、衰月、鬼情郎、凄声哭嚎等意象为行宫营造了同等阴森恐惧的氛围。野蛮之地已令人不禁寒战,更何况再加上“神圣”“着了魔”等词汇加以修饰,强化了令人望而生惧的气氛。同样,衰落的月色已使人毛骨悚然,再加之惨淡的月色中妇女哀声哭泣鬼情郎更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中国园林令人“恐惧”的特点。中国园林的最后一个特点是“着魔”,关于这一特征钱伯的解释如下:

园林某处,河水在岩石间打着漩涡、冒着泡沫从山顶直冲而下流入山底河流,后蜿蜒曲折地向前流动,最终隐匿于茂密的森林之中。在另一个地方,奔腾的水流从各个方向汇集后喷发出无数个小瀑布。各个方向小瀑布冲破层层阻碍最终汇集于一处形成一片广阔的水域。⑧

引文中奔腾的河水所蕴含的巨大能量及运动轨迹与诗歌中“圣河”的能量和运动轨迹相一致。诗歌17至28行,圣河不绝地喧嚣着奔腾汹涌。在快速而清冽的悸动中,地泉不时地猛烈迸出,随着河水蜿蜒曲折奔向“无生命的海洋”。诗歌与引文中的河水均仿佛受到某种魔力的控制而完成分流与合流的运动轨迹,并最终奔向人类不可触及的森林深处和无生命的海洋。河水所蕴含的这种魔幻般的力量便构成了园林“着魔”的特征。综上分析,柯尔律治运用强大的想象力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中国园林的美学精髓,在呈现优美景观的同时赋予诗歌一种崇高之美。

柯尔律治创造忽必烈汗园林的观念除了与钱伯的中国园林意象不谋而合外,也与马嘎尔尼笔下的中国园林景象如出一辙。马嘎尔尼将圆明园东部称为“万树园林”,其万树争锋的景象使人感到了崇高之美。园内由各种树木包围的湖光风景、布局精美的楼阁亭台更令人惊叹不已。园林西部的景观同样被其收录于日记:

很多贫瘠的土地上生长着大量的橡树、松树和板栗,严酷的生存环境迫使它们必须穿过层层阻碍扎根生长。这些树木利用岩石缝中仅有的土壤奋勇生长,然而随着河水的不断冲刷,最终与河水俯冲直下,将自己深埋入山谷里……巨大的瀑布咆哮着奔向谷底,冲刷出的泡沫迎和着河水底部的回声,被黑暗的水池或裂着口子的陷窟所吞噬。⑨

圆明园中的树木在有限的贫瘠土壤之中冲破层层阻碍得以生长,尽管最终会被奔腾的河水带入谷底结束生命,它们仍奋不顾身地争取有限的希望。树木本身有限的力量与其顽强的生命力、拼搏精神相碰撞产生出一种震撼之美。同时圆明园中,携带磅礴力量的巨大瀑布奔向暗无天日的陷窟的景象同样使人震撼。在柯尔律治的诗歌中,作者同样运用奇异沟壑上顽强生长的柏树、巨壑之下喧嚣汹涌的地泉、蕴含无限能量的圣河烘托了忽必烈汗园林的震撼之美。

《忽必烈汗》是柯尔律治三首超自然诗歌中的一首,该诗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力,其中宏伟震撼的中国园林景观更使人惊叹。对于一个从未去过东方的浪漫主义作家而言,东方意象均来自于当时的旅行游记。且当时风靡的中国风也使柯尔律治开始重视东方意象,所以这首在睡梦中完成的残篇富有中国园林意象便不足为奇了。诗歌中的园林意象完全契合当时英国人眼中的中国园林意象,无论从钱伯论述的中国园林特点还是从马嘎尔尼大使笔下的中国园林出发,柯尔律治笔下的园林景观都体现了中国园林的美学概念。

①②范存忠:《中国文化在启蒙时期的英国》,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90页,第91页。

③刘鉴唐、张力主编:《中英关系系年要录》,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99页。

④⑥Kuri,Katsuyama.Coleridge,Romanticism and the Orient. Ed.David Vallins,Kaz Oishi,Seamus Perry.London:Bloomsbury Academic,2013,p192,p194.

⑤⑨Macartney,George.An Embassy to China:Being the Journal Kept by Lord Macartney During His Embassy to the Emperor Ch’ien-lung 1793-1794.Ed.J.L.Cranmer-Byng.London:Longmans,1962,p132,p132.

⑦⑧Chambers,William.Dissertation on Oriental Gardening. Dublin:W.Wilson,1773,p27-28,p51.

[1] Chambers,William.Dissertation on Oriental Gardening [M].Dublin:W.Wilson,1773.

[2]Kuri,Katsuyama.Coleridge,Romanticism and the Orient [M].Ed.DavidVallins,KazOishi,SeamusPerry. London:Bloomsbury Academic,2013.

[3] Macartney,George.An Embassy to China:Being the Journal Kept by Lord Macartney During His Embassy to the Emperor Ch’ien-lung 1793-1794[M].Ed.J.L.Cranmer-Byng.London:Longmans,1962.

[4]范存忠.中国文化在启蒙时期的英国[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

[5]刘鉴唐,张力主编.中英关系系年要录[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

作者:鲁春芳,浙江财经大学教授,研究方向: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牛青芳,浙江财经大学2014级研究生,研究方向:英国浪漫主义文学。

编辑:杜碧媛E-mail:dubiyuan@163.com

猜你喜欢

园林景观园林意象
乡土植物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园林景观设计与公共建筑规划的融合分析
抚远意象等
园林铺装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意象、形神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园林景观的设计要点及问题
李倩园林景观设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