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徐光启《毛诗六帖》对《诗经》的文学性研究

2016-03-11孙柯贞暨南大学文学院广州510632

名作欣赏 2016年23期
关键词:文学性读诗杂文

⊙孙柯贞[暨南大学文学院, 广州 510632]

论徐光启《毛诗六帖》对《诗经》的文学性研究

⊙孙柯贞[暨南大学文学院, 广州510632]

明代是《诗经》的文学性研究异常繁荣的一个重要时期,徐光启的《毛诗六帖》是这一时期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他立足于《诗经》的文学本质,关注后世的诗赋杂文与《诗经》的创作渊源;从诗法的角度,以“能品”“妙品”“神品”为标准对诗法进行细致入微的品评;就读诗、解诗提出自己的一套理论方法。徐光启的著作对《诗经》的文学性研究有重大意义。

《毛诗六帖》 文学性徐光启

《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文学性阐释作为阐释的主体,独立于长久以来的传统的经学阐释,在五四之后才取得成功。事实上,《诗经》研究史上的大规模的文学性研究发生在明代晚期,尽管明代学术一直为人所诟病。顾炎武抨击明代学术空疏浅陋,皮锡瑞认为明代是“经学积衰的时代”①。但是近年来,人们重新审视和评价明代学术,发现其在学术史上并非真的一无是处,甚至“近儒之学,多赖明人植其基”②,“而明代《诗经》学的最大贡献在于第一次从文学的角度审视圣人经典,将《诗经》的文学研究推向高峰”③。徐光启“早年曾致力经籍百家,于《诗经》尤有研究”④,《毛诗六帖》是晚明《诗经》研究最具代表性、影响颇大的著作之一;研究之,发现其最大的艺术成就就是以文学性的眼光读诗、解诗。可从以下三方面讨论。

一、诗赋杂文,宪章六义

《毛诗六帖》一书分为翼传、存古、广义、博物、揽藻、正叶六目,揽藻即“诗赋杂文,宪章六义”。“宪章”意为效法,“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诗赋杂文,宪章六义”其目的有二:第一,诗赋杂文,皆有征引,以后世诗赋杂文来证《诗》、解《诗》;第二,从后世诗赋杂文中看其艺术创作的渊源,包括对《诗》六义的继承和发展,目的在于科举制艺之文的写作积累经验,“于明经者固大有裨益”⑤。

徐氏在书中征引的诗赋杂文范围不局限于本朝作品,如:“夏之日,冬之夜,古诗:‘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陶《怨歌楚调》‘未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江淹《别赋》‘夏簟青弓画不暮,冬缸凝弓夜何长。’此等翻案最多,终是本初二语宛转无尽,含蓄有余,愈讽愈深,愈寻愈远。句法神品。”⑥(《唐风·葛生》)《诗经》时代距我们较远,但是古诗、陶诗、江赋的时代距我们稍近,用后世作品对“夏之日,冬之夜”进行解读,以近释远,无形中拉近了文本与读者的距离,也便于读者在比较中理解和体会《诗》的含蓄的语言艺术。很显然,徐氏是将《诗经》作为等同于后世诗赋杂文的文学性作品进行研究的。再如:‘泾以渭浊’,鲍照《白头吟》:‘凫鹄远成美,薪刍前见陵。’”⑦(《邶风·谷风》)

徐氏以诗赋杂文来证《诗》、解《诗》,但是,徐氏所引又不仅仅局限于诗赋杂文,《周易》《世说》、佛经、兵法、史传、歌谣等均有引用,如“‘甘心首疾病’,古诗:‘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佛经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卫风·伯兮》)引诗赋杂文虽多,却没有牵合之嫌疑。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徐氏为学“考古证今,广咨博询”⑧。

“燕之宿也相向,其飞也相背,故以差池之羽为别离之意。古诗‘东飞伯劳西飞燕’,盖本于此。古人一比一兴皆有意义,而今亡之矣。”⑨(《邶风·燕燕》)徐氏认为此诗以差池之羽兴别离之恨,后世以“东飞伯劳西飞燕”寓离别意正是源于此诗,同时,感慨“古人一比一兴皆有意义,而今亡之矣”;指明其创作渊源,徐氏是很有艺术见地的。从所引的诗赋杂文中判定其艺术创作的渊源,研究其对《诗》包括六义在内的创作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并且注意学习之,从而为科举制艺之文的写作积累经验,这是徐氏“揽藻”一帖的最终目的,从中可见徐氏的良苦用心。

不论是诗赋杂文,还是老庄、释氏、兵法、史传、歌谣,徐氏将他们与《诗》归为一类进行比较、探索渊源、研究六义及其创作手法。风诗来自里巷歌谣,体制短小,却“含情无限”;正雅、颂,为载笔之臣所作,雍容典雅,条理分明;变风、变雅是“贤人君人”为“悯时悼俗”所作,哀婉缠绵,错综反复,寄托遥深。⑩对风雅颂作者、体制、艺术特点的认识,正体现出他对《诗三百》文学本质的认识。

二、“品”评诗法

徐氏对《诗经》的文学性研究还表现在对诗法的重视。他立足《诗经》文本,以“能品”“妙品”“神品”为标准对诗之字法、句法、章法进行细致入微的品评。在这些品评中,有些只是简单指出用字、句精妙,但并未做出具体而详细的解释,如:“‘敛怨以为德’,句法妙品。”⑪(《大雅·荡》)“‘相尔矛矣’,相字,字法妙品。”⑫(《小雅·节南山》)等。当然,徐氏更多的是立足文本对《诗》进行字、句、篇章的分析,体味《诗》之为诗的独特的艺术价值。例如“:‘苟无饥渴’‘,苟’字见无可奈何之意,字法能品。”⑬(《王风·君子于役》)

今君子于役,不知其归期,家畜已归来,推己及物,念君子之不归,非君子不愿归,为王事操劳,不能归也,其无可奈何之情落在“苟”字之上。在这里,徐氏通过对字的分析来体味诗情,学习古人之诗法。

徐氏谈论诗法的例子还有很多,如:“五章承上接下作一纽子,文有顿挫有起伏,熟于人情,老于世故者也。章法神品。”⑭(《小雅·棠棣》)前言丧乱之时“莫如兄弟”,此章转而叹息安宁之时“不如友生”,短暂的低沉之后,又重新回到宴饮欢乐热烈的气氛中去。徐氏精准地点明此章在整体结构中的承上启下的作用,以及全诗悲喜交加的气氛和文脉的起伏有致。同时,他又深刻地感觉到作者对人情世故的通达,所以引用徐士彰的话证明人情古今一也,“徐士彰曰:‘居患难,则人情不期而相亲,故天理常易复。处安乐,多为物所转移,故天理常隐而难寻。故必用究度而始见。’”再如,“此诗之作,本为称颂其君,而言子孙为详,可谓知所重矣。末章忽入燕臣,就从此生出群臣之媚,就从群臣说出‘不解于位,民之攸’,善颂善祷之中,曲尽规讽之意。其文体奇逸,如行云变换,不可揣摩,汉人词赋,远有惭德。章法神品。”⑮(《大雅·假乐》)徐氏从文脉入手来分析此诗,感受文章的曲折宛转,体会诗意的层层叠叠,如行云流水不可捉摸。徐氏“品”评诗法,恰当与否姑且不论,仅看他以文学性的眼光读诗,通过对字、句、章的解读来品评诗艺,不但开阔了后人的眼界,也为今天的《诗经》研究者了解明代诗经学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三、读诗、解诗方法论

徐氏读《诗》自有其一套理论方法。徐光启立足文本,在对《诗经》艺术价值高度概括的基础上,提出圆活、不必求之以深的方法,以文学性的眼光读诗、解诗、说诗,对研究《诗三百》之文学性很有启发。

(一)圆活徐氏解诗“第一关键”便是要圆活。“读《诗》看本文要圆活,看传注要圆活,看诸家疏义要圆活,如浑天诸仪相似,能晓此意,无所不通。若一字拘泥,则无所不滞。此第一关键,不可不知矣。”⑯(《王风·黍离》)圆活就是不拘泥本文、传注、疏义,非如此,便是有所滞。“或云殿邦不专美其能,玩《注》‘宜’字,当言宜居诸侯之位而常镇其国也。此太泥,不可从。背经以合传,今时通弊,就威仪动静上见。”⑰(《小雅·采菽》)《诗集传》:“维柞之枝,则其叶蓬蓬然。乐只君子,则宜镇天子之邦,而为万福之所聚。”⑱“维柞之枝,其叶蓬蓬”是起兴,用柞枝蓬蓬兴天子拥有天下的繁盛局面和诸侯的非凡功绩。“乐只君子,殿天子之邦”“平平左右,亦是率从”,竭尽铺排天子邦国的镇抚及邻邦属国的治理,是要见其“威仪动静”,以此表达对来朝诸侯的无限赞美之情。言“宜镇天子之邦”太过拘泥,与君臣相宜的气氛不符,因此论诗要圆活,背离文本而就传注论诗,非解诗正途。“凡说诗全要体会大旨,圆融活脱则触处康壮,若拘挛局促泥滞旧闻,虽唇腐齿落,终不出葛藤窠臼矣。”⑲(《小雅·甫田》)圆活融通,则大旨璨然。

(二)不必求之以深朱子云:“读《诗》之法,只是熟读涵咏,自然和气从肠中流出,其妙处不可得而言,不待安排措置,务自立说,只恁平读着,意思自足。”⑳徐氏同样欣赏“涵咏”的读诗方法,并反复申说:“凡说诗到难通处,要把旧时讲解尽数撤去,只将本文吟咏玩索,翻覆百边,其义自见。”㉑(《召南·行露》)但涵咏玩索时切不可“求之以深”,过分牵合。“忧之不已,只是忧夫妇之变。谢氏说为君忧,为君之子忧,国之后日忧,不可用。凡说诗强作大话者,最害事,可以为戒。”㉒(《邶风·绿衣》)《序》曰:卫庄姜伤己也。妾上僭,夫人失位而作是诗也。㉓诗以“绿衣黄里”“绿衣黄裳”喻乱嫡妾之礼,妻妾贵贱无次序,而怀古忧今,慨叹夫妇之变。言为君忧,为君之子忧,国之后日忧,反而“强作大话”、求之太深,不是读诗正途。徐光启也一再强调“不必求之以深”。“凡求诗人之语宁浅无深,此是第一义。”㉔(《小雅·正月》)

徐光启的一生著作等身,一部《毛诗六帖》无论是在《诗经》文学阐释史上,还是在整个《诗经》学史上都占据重要地位。我们今天研究徐氏《诗》学,可以更加清晰深刻地了解先民们留下的这部抒情诗集。

①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74页。

②刘师培:《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7页。

③刘毓庆:《从经学到文学——论明代“诗经学”的历史贡献》,《文学遗产》2002年第5期。

④董志安、夏传才:《诗经要籍提要》,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1页。

⑤⑥⑦⑨⑩⑪⑫⑬⑭⑮⑯⑰⑲㉑㉒㉔(明)徐光启:《毛诗六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5页,第197页,第85页,第74页,第373页,第602页,第372页,第126页,第292页,第578页,第125页,第491页,第456页,第55页,第72页,第378页。

⑧王重民辑校:《徐光启集》,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560页。

⑱ (宋)朱熹:《诗集传》,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20页。

⑳黎靖德:《朱子语类·论读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084页。

㉓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7页。

作者:孙柯贞,暨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唐文学。

编辑:张晴E-mail: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文学性读诗杂文
动车上的端午读诗会
画与理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读诗的窗口
后现代中国电影娱乐性对文学性的裹胁
《刘三姐》等经典少数民族电影的文学性
文学网络时代的狂欢
《杂文选刊》邀您读杂文佳作
人生若只如初见,不如读诗笑三遍
《杂文选刊》2013年1月下半月版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