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印象侧记

2016-03-10郑智维

民生周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大户冬瓜乡愁

郑智维

新结婚的家庭,楼房、汽车基本成了标配。在家工作的年轻人家里基本都会通网络。春节期间,打工回来的年轻人经常蹲在留守年轻人的墙根下蹭WiFi。

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一个自媒体。

许多春节归乡的人将自己所听、所见和所思写成文字,以随笔、帖子、新闻等形式发布出来,有人将其归纳为“回乡体”。各种“回乡记”频频走红,有些因为不实或偏颇引发很大争议。

今年春节期间,“上海姑娘逃离江西农村”“霸气媳妇回农村掀翻桌子”“东北村庄农妇组团‘约炮”等文章都曾引起媒体和网民热议。不过,后来被证实都是虚假新闻。不知从何时起,农村竟成了被“黑”的对象。

“如今的乡村,究竟是什么样?”很多人都问过的这一问题,也萦绕在我心头许久。春节期间,带着走基层的任务,我以一个新闻人的视角开始了对家乡的走访、审视和思考。

种植大户

我出生在皖北的一个普通村庄。近年来,种植大户增多是一个新现象。

“赶上了今年的好行情,每亩冬瓜收入一万元左右。”塘沃涯村村民黄胜利说。以前,他也曾长年外出打工。对比打工,在家搞种植不仅可以照顾家里,收入也提高很多。

像黄胜利一样,他所在的村里涌现出100多家“冬瓜大户”。

不仅冬瓜,附近村庄特色种植还有蘑菇、芦笋、药材、花卉……

交流中,《民生周刊》记者了解到,这些“种植大户”多是归乡的第一代农民工。一旦年龄超过60岁,外出打工的机会就越来越少。他们成了农村种地的主力军,不仅自己购置大型农业设备,流转土地数量少则十几亩,多则数百亩。

“从城市归来的这批村民很有市场眼光。”提及种植大户,阎集镇党委书记孙峰赞不绝口,和传统农民相比,这些人非常重视市场需求。比如,他们将冬瓜销售到兰州、北京和东北三省的很多城市。随着种植规模越来越大,目前他们正计划培育自己的冬瓜品牌。

在特色种植项目方面,孙峰介绍说,镇里充分利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积极开发了黑皮冬瓜的深加工与销售链条。在食品深加工方面,依托县里的萧隆葡萄汁厂项目建设,积极引导企业和农民走订单农业之路。

国家对“三农”扶持的政策也越来越好。除了低保、五保、粮食补贴外,还有针对残疾人和贫困户的危房改造、针对贫困村的光伏发电项目扶持。据了解,为鼓励土地流转,培育种植大户,宿州市出台补贴政策,土地流转超过100亩地,一次性补偿8万元。

谈及政府的政策,黄胜利有着自己的想法。“以往政府的扶持多集中在资金方面,希望以后能在技术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现在都是科技兴农,仅靠以往的种植经验,还是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他说。

乡村之变

“咱们农村的路太窄,动不动交通就堵塞。”一位从西安打工归来的年轻人半是抱怨半是调侃地说。

在攀谈中,他也谈到,和以前泥泞的土路相比,现在农村的交通条件改善很多。乡村之间基本全是水泥路,但宽度都是6米左右,还是有些窄。

不过,在孙庄村村干部朱现臣看来,这是一个幸福的烦恼。

“路窄是因为车多。”交流中,朱现臣说,以孙庄村为例,虽然该村仅有大约750位村民,但小汽车拥有量却超过80辆。为改善交通条件,2015年村里修了近3公里水泥路,也都安装了路灯。

车辆增加仅是农村走向富裕的一个缩影。

新结婚的家庭,楼房、汽车基本成了标配。在家工作的年轻人家里基本都会通网络。春节期间,打工回来的年轻人经常蹲在留守年轻人的墙根下蹭WiFi。

生活好起来的农民也开始关心国家大事,反腐成了闲聊时的热门话题。过去,有些连苍蝇都算不上的基层干部,在村里却是吃人的老虎。如今,反腐已经深入乡镇,甚至农村。村民们聚在一起,绘声绘色地讲着某乡某镇领导干部被带走时的详细场景。

与乡镇和村里的领导干部交流时,他们谈论最多的就是服务。

“社会在发展,我们的服务也要跟进。”孙峰说,本地村民在西安务工的比较多,春节后准备在西安成立一个临时党支部,进一步为村民做好服务 。“村民在哪里,我们的服务也就应该在哪里。”

乡愁

随着年龄的增长,“逃离”了故乡的人们也开始尝到了乡愁的滋味。

“当年拼命逃出农村,如今却开始怀念。”一位同在北京打拼的乡邻感慨地说。因为孩子刚出生不久,今年春节未能回家让他有些感伤。“等孩子大一些,我打算每年带他回老家生活一段时间,让他知道根在那里。”

谈及乡愁,另一位40多岁的乡邻突然认真起来说:“年轻时,在外打拼,等老了我还是想回农村生活,但不知道那时家乡的村庄是否还存在。”

“待到你我花甲,相携乡村安家;房后几畦菜地,屋前栽树种花……”他告诉《民生周刊》记者,“这是我向往的生活。”

关于农村,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30%的人还在农村生活。要通过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让农村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习总书记强调,“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有了人,农村才有希望。”作为最基层的干部,朱现臣谈及自己对农村发展的思考:只有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才能让更多有能力有想法的人回到故乡。现在农村的出路多了,打工、创业、搞种植……这些都能实现致富。“为了创造更多就业机会,镇里在我们村准备筹建一个食品加工企业。”他透露说。

该项目的一份介绍材料中写道:“通过公司加农户的方式流转1500亩土地种植葡萄和黄桃,可直接为社会提供200个就业岗位。可创造间接就业岗位数百个,提高当地群众收入水平,带动当地群众致富。”

猜你喜欢

大户冬瓜乡愁
闷热三伏天 冬瓜可以这样煲
永远的乡愁
稻茬麦翻旋浅覆栽培技术 种粮大户年增收50万元
乡愁
九月的乡愁
回头一望是乡愁
冬瓜搭架栽培技术
技术营销要抓住种植大户的“痛点”
种植大户为什么不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