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在雪域的路上

2016-03-10徐文

躬耕 2016年2期

徐文

神奇的雪域高原,是许多人终生向往的净土,是工业文明喧嚣下的精神皈依地,是神佛的居所。在通往藏地的途路上,飘飞着各种梦想,可以伸手触碰到低低的云,可以观瞻雄奇壮美的高山峡谷,奔突的巨流,可以感受到远古秘境的浑朴与大气,可以见证佛法圆融的智慧,信仰的神圣。在今年七月中旬,我怀着一颗虔敬的心,踏上了这条茫茫朝圣路,行程一万四千多里,不但见识了祖国疆域的辽阔深广,大自然的博大瑰奇,也深刻领略了灵魂生活的强大力量,由此延伸联想到某一生命个体抑或民族精神信仰缺失的可悲,恰似暗夜行路。我薄薄的行囊里,仅装了马原所著的《拉萨地图》和一个小笔记本,在行走的间隙,就记述了下面这些散漫的文字,残篇断简,不成系统,虽和心灵有关,玄修有关,不过是时间的简单记录而已。

7月13日 晴

我曾多次设想过向西藏进发的情形,渴望着看到那里的风物民俗,山川河流,夜晚的星辰;嗅到高原上弥漫着的原始古朴的气息,以及具有强劲生命力的格桑花盛开的味道,更在意藏传佛教的神秘寓意,修行的法门和加持的法力。但当真正开始出发的时候,却有种似乎置身梦境的不确定感,有欢喜心,也有如微醺后的飘忽之意。早5点40起床,6点10分会合后即出发,同行数人在翟庄站高速入口处合影,以志纪念;其后穿越河南、湖北、陕西三省,进入四川境内,

日行两千余里,这于曾造访过巴山蜀水的古人恐怕是不可想象的,回味着那些古典诗句,车窗外是满眼浑然的绿,心如荷塘中央的莲花,在一圈圈漾开的水晕映照下,叶片渐次舒展开来。

7月14日 雨

早6点40起床,昨日鞍马劳顿的疲乏之感一扫。细观成都街衢,城市规整洁净,地标性建筑入目皆是,气候尤为宜人,甚是舒爽。至城郊时开始落雨,大珠小珠,细密如织,后几至倾盆而下。接近雅安地段,两畔皆为危岩高峰,山岚雾气缭绕,若至仙境,众皆激赏,叹为观止。去石棉途中,过高礅桥,完全兀立群山峻岭间,其天工机巧可以想见;至泥巴山邃道,全长十余公里,如穿越时间之门,诸念丛生。闭目想来,一入雅安地界,就如进了圣域化境,山云绕石,湖水湛蓝,风物颇具原初之美,仿佛亘古已是如此。近石棉时稍事休整,立众山峭壁下,观水流激荡,思绪飞升,玄然有忘机之趣。过石棉铁索桥,沿山路迤逦而行,大渡河在脚下波涛如怒,奔逸直下,颇为壮观,道上不乏行者,车如飞梭,越往上行,身侧水气弥漫,似在云中。一重重的山岭间,不时有骑行客擦肩而过,形成沿途一道明丽的风景,其躬行精神至为可贵。向西至泸定,乃见横跨大渡河上之铁索长桥,始建于康熙四十四年,一派沧桑古貌,桥头立有御碑,桥上人头攒动,游客丛集,偶一摇动,不免惊慌失笑;索下河水波浪汹涌,纵横而下,俯视则微有眩晕感。向康定进发时,两侧的山崖依然云遮雾罩,间有一道水流垂下,宛如白练,令人惊艳不已,返想一天所历,如云上的日子,如行走在云水间,涵育性灵,滋养在城市中日渐扁平缺少意趣的心魂。

7月15日 晴

夜宿康定。小城一侧裸露的山石上绘着数幅藏传佛教的大型佛像,非常明艳绚烂,久久注目之,暗想,文化才是世上最优秀精粹的部分,也是城市最好的亮点。饭后斜倚在床侧信手翻马原的《拉萨地图》,对心向往之的圣地又增进了一些粗略的认知。

一早起来,便见康定城市侧畔的山顶云气升腾,水雾在密密的绿树间飘逸。前行的途路上,背包客和骑行者开始三五成群的出现,他们的内心肯定是充盈的,饱满的,一方面是苦行朝圣,一方面也是意志品质的砥砺、磨炼,人生有这三碗水酒垫底,还愁何事不成。在山谷经行时,蓦地在对开的垭口间出现了一座雪山,重重叠叠,似远在天宇,似非尘世所有,放射着神奇的光芒,我第一次对圣山这个概念有了理解,这世上自有神圣的事物,或可一点一滴地去感知,不可索解。一路向西,登上折多山,此地海拔4298米,众人纷纷停车拍照,同行的朋友身体已有反应,有的觉得胸闷,有的头疼,开始服药。路畔所见,有成群的牦牛、骏马,有经幡,有密宗佛寺,有大开大合的群山,有宽阔湍急的激流,分明昭示和彰显了一种原始的壮美、大美;影片《指环王》所展现的爱尔兰风光镜头,类似的于此并不鲜见。尤其是路边不时呈现的藏式民居,民族韵味很浓,且非常之美,随之联想起中原地区的现代民宅,除了水泥六面体,全无传统文化或特色可言,将来拿什么遗留给后世子孙?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想来个中自有至理深义。

在雅江午餐。沿途有背包客包上写着“不搭车”,踽踽独行。穿越卡子拉山之际,最高达4718米,同伴一个劲说头晕,下车扶着车走,说脚底如踩棉花,我幸而无甚不适。山顶是大块大块的云团,几伸手可摘,不同的形状,东一堆,西一缕,衬着湛蓝的天空,特别诗意、灵动,这在内陆地区是绝难一暏的。一路行来,流眄所见,无不是绝佳景致,相机信手一照,都是无上风物;沿道傍开着小黄花,牦牛或散立山坡上,恬淡地吃草,也有时满山遍野皆是,堪称壮观。正走的途中,两头牦牛要穿过公路,车赶紧停下,已相距甚近,谁承想牦牛反倒转过身来,和车对视而立,瞪着浑圆的牛眼,不作声,你越按喇叭它越发不动,似乎要耍牛脾气,当车上保持安静,它才缓缓掉过身去,相伴着下坡吃草去了。过了被称之为世界高城的理塘,公路两边的牦牛群多了起来,如散落在原野上的棋子,星星点点,四处皆是,牧民们则席地而坐,似在对饮,似在漫聊,洁白的帐篷或集中,或三两一处,装饰着绿原。几经跋涉后,晚宿巴塘。

7月16日 微阴

早5点40起,迎面即见居所外两山兀立,上端的云如泼墨写意,在熹微的晨光中变幻;清脆的鸟鸣把夜色啭叫得一点一点褪去,有花的芬芳暗自沁人心脾。想起傍晚的阳光斜射在巴塘的山上,如佛光普照,不免会心微笑。

驶向金沙江边,又有一黑一黄两头牛立在大路中央,悠然自得,对这个世界的喧嚣不管不问,有了先前的经验,我们停车一旁,等它们想走了方才继续前行。在金沙江大桥侧畔的检查站领路条,这才真正意义上开始进入西藏地界,河边危崖高立,浮云如大团的棉絮,并不移动,惟江水呈禇红色,奔涌向前,汪洋姿肆,观之不免心生感慨。坐车上闭目沉想,在甘孜藏区穿行的时候,时有吉光片羽,感性的镜头出现,一只野狍突然在车前蹿过,毛色鲜亮的马儿在辽阔的青草地带有一口没一口地吃着,似乎是慰情聊胜无,在莽莽苍苍的陡壁间,看到一丛无名的花开得正艳,不可方物。入藏以后,背包客、骑行者渐渐密集出现,前后左右都不乏其人,友好地打着招呼。在路上,行走踏访或人生最美的都是在路上之过程。正行走间,突然看见一位僧人装束的朝圣者在磕长头,三步一叩,姿态非常虔诚,与空旷的幽谷却颇和谐,前方过来的一辆卡车停下,在朝圣者片刻休息时,说了几句藏语,然后车窗里递出10元人民币,朝圣者起身接了,然后又重复参拜,我们一看这情形,赶紧把车开向近侧,待其休息时也递了10元钱过去,他微笑着摆摆手婉拒了。观望着叩拜如一的身影,想到其面前横亘着一千三百多公里长途,忽地眼眶有些潮湿,无论走艺术道路,抑或任一种欲集大成之事业,无不葆有一颗朝圣者的灵魂,无不是走在朝圣的路上,甘苦自知,冷暖无言;所以朝圣者在磕长头的图景,是这世上最美的风景,值得表达一份深沉的敬意。

经行过芒康,进入拉乌山附近,此处山势雄峻,古朴雄浑,苍茫大气,不由得深为造化的鬼斧神工所折服。由于高海拔的缘故,总让人觉得离天甚近,与云为邻,云在峰顶悬挂,一忽遮去了山石,一忽缭绕在树尖;山道九曲盘旋,考验着驾驶者的技术与耐力,川藏公路之险峻,超拔,果真名实相符。有的山头终年都有积雪,无人登临,遗世而独立,在蓝天白云映衬下,十分雄奇,厚重之至。东达山的海拔据说近六千米,在5008米海拔处有藏族老者牵一金黄色牦牛,沿途所见多为黑色,立时想起《红河谷》上那头神秘的白牦牛,于是骑乘合影留念。

接近邦达的时候,天空中飘浮着五彩祥云,紫色、橙色,粉色等,不一而足,透射出神异的光泽,非常祥瑞,也非常瑰丽。

7月17日 晴

6点40起,先想到观看一下四围山的变化,左侧的山头带着白雪的冠冕,又以贴近鬂边的云为饰品,再加上金色阳光的涂抹,分外壮美。右侧山顶的积雪更多,雪域圣山,总让人肃然起敬。同行有两个伙伴,已经成为海拔高度的晴雨表,海拔高一点,立马就有反应,话开始减少,坐座上昏然欲睡,海拔一降低,精气神立时来了,谈兴正浓,眉飞色舞,我们笑称之不用科学技术手段测量海拔了。

从波密一路行来,数缕云在山的腰际缠绕,非常具象地存在着,几近一步一景,颇养目怡心。路边小憩,一座小桥横跨江面,脚下是浩浩汤汤的帕隆藏布江江水,对岸是据称全国最美的云彬林,绿意正浓,笔直入云,似已在此呑吐千年,实气象超凡;云树江天,长空则是一味纯粹的蓝,实不失为摄影家的乐园。念起前几日稍纵即逝浮光掠影的印象,江畔有怪石粼峋,上方枯树盘根交错,酷似绝佳之盆景,尽现造化之妙。行至通麦大桥,有武警驻守,秩序井然,堪称天堑,虽昨晚已预先做了功课,听驴友们讲述此路如何之艰险,照的图片看上去甚至有些恐怖,因为属多塌方地段,在山崖间行走也没有护栏,真到这里还是颇为出乎意表,首先路面坎坷不平,颠得人发狂,刚行上崖道,就堵了近40分钟,索性都下车,该拍照的拍照,该一览山川秀色的继续浏览,紫外线的照射非常强烈,灼烧得皮肤直发疼。在一个转弯坎道处,由于太陡,每辆车折转的都很艰难。约走里许,整个全堵实了,山崖上逶迤着蛇形车队,据前排的人说,已等十多个小时了。通麦天险,果是名不虚传,警察从凌晨1点就过来执勤限行,有的车昨天晚上已经在这等着了,有的5、6点一大早过来。漫长的等待中,稳丝不动的甚至有点让人绝望,后来才发现堵死的根源还是缘于国人的素质,本来就是狭长的山崖险道,仅够对开的车交错而过,但有的车非要夹塞到另一车道,即造成瘫痪,大家都四目相向,莫名所以。两个多小时过去,终于在警察的调停下开始通行了,几位警员在烈日的曝晒下,跑上跑下,左冲右突,临爬陡坡时我们隔车窗递过去矿泉水和压缩饼干,他们摆摆手谢绝了,我们丢下就走。略向前有车倾覆,水果饮料等散了一地。接下来依然是颠簸的山崖路,向下看壁立百尺,如刀劈斧削,十分险峻,江水滔滔,但不失澄澈,随之联想到从甘孜到西藏区域,所见的河流,无不是激情四射,湍急奔放,可见水源充足,元气丰沛,所以纵横浩荡矫若游龙下山。

至鲁朗附近,车辆拥堵约五里有余,两位藏族小姑娘交谈说,昨晚三点钟就在这儿等了。幸好很快就开关放行了,和对面等待的车流相向滑行之际,大家幸福感特强。正行驶间,突地有人惊呼看到了五色祥云,一举头,云端果是异彩纷呈,绚烂之极,就都要下车拍照,前几日偶然聊起这个话题,我说看到了祥云,朋友们或略加质疑,这下乍一目睹,都极兴奋,纷纷拍摄了起来。鲁朗的石锅鸡很有名,曾经被央视《舌尖上的中国》报道过,趁着余暇,几个人先在路边拉强弓射了一会箭,体验了一把古典意象,摊主是位藏族姑娘,面目轮廓清晰,貌似柔弱实则强悍,一箭即射中鹄的,羸得了满堂彩。石锅鸡的口感不错,很筋道,尤其是汤味鲜美,保留了食材的原味;其间不时有人兜售藏族饰品,计有蜜蜡、天珠、绿松石、星月菩提等,多为现代工艺品,已经很难淘得住老货了,这些藏族姑娘们长年如此,沟通全无障碍,所以交流得颇为融洽,买了一些物品后,分别合影留念。

在向林芝进发的途路上,正在观看云起云落,探讨着天际的这一云块是不是像龙虎斗,那块是不是像精美的佛首,前方蓦地出现了硕大无比的乌云,一团一团,四野弥漫着潮湿的气息,果然没走多远,雨点就珠落玉盘似的飘飞了下来,顿时形成一种奇景,一端是日光高照,一端是雨落纷纷,我们驾车在太阳雨中穿梭驰行,非常诗性,有种不知身在何地的浪漫之感。

7月18日 晴

林芝是一座很美的高原名城,气候温润,海拔高度适中,规划整饬的街面开着各色店铺,到夜深依然华灯璀璨,如仙子的柔荑清爽拂面的风,城市侧畔山上厚重的植被,都印证着这是一方水草丰美之地,宜居之地,不愧有雪域江南、东方瑞士之誉。初进市区加油的时候,山边忽地出现了一道虹彩,明艳之至,灵动之至,众人仰观之,目为吉兆。山坡上鲜亮的经幡,在风中飘舞,应有经文随之在大地上传播、散落,教化众生。

早晨从林芝开拔,依然在云山雾海中经行,路边一块块的青稞田、油菜地,都呈现金黄的颜色,想到田园牧歌,想到吟啸徐行,歌如行板。尤其是路途所见的江水与河流,无不是清澈见底,蓝到通透,用深蓝、碧绿似都不足以贴切形容之,这充满灵性的原素,向着远方酣畅淋漓地奔流,急管繁弦的水声,在深谷幽林中返响。由此我想到了家乡的那些河流,它们大多肤色晦暗,杂质横陈,别说接近透明,看上去不那么浑浊澄澈一些都比较珍罕。而适值雨季,倘不其然前几天所见的江河都会是碧波吧。经太昭古城,这里一度曾是大唐王朝和吐蕃交通往来的故道,也是茶马古道的驿站之一,由于要赶路程,未多事停留。在高原上,烧水煮饭不是件容易事,沿途去品尝过的饭店,都要用高压锅来煮面,海拔特别高的地方,连树木也不生长。行到米拉山口时,海拔5013米,同车的一位说脚底如踩棉花,走路身形都变了,一位说胸闷里出不来气,一位嘴唇发乌,说发烧了,说啥都不下车。粗看一下观景台上的人们,都多多少少有些影响,撒开腿跑的人几乎见不到。同行的朋友告诉我,上次看你在5千多米的海拔快步跑上岗坡骑到牦牛身上,我如果那样跑过去,非晕倒不可。大家都纷纷在牦牛塑像及界碑前留影。为这个海拔高度,大家联想到上一个高海拔5008米的东达山,在那里遇到了一位卖雪莲的藏族姑娘,穿着民族服饰,戴个口罩,眉眼很清秀,照片转到朋友圈的时候,因为这姑娘又白又漂亮,就众口一词的认为是汉族人;这样问题就来了,一个汉族姑娘怎么会在这样的海拔高度卖东西呢?寻常人呆几分钟就觉得架不住。车上谈至正酣,七嘴八舌的建议搞一个“寻找最美藏族姑娘”的活动,出谋划策,不一而足。

距此行目的地拉萨还有六十公里的时候,是松赞干布的故里所在地,轩昂的牌楼,一块巨石上铭刻着介绍文字,园区里面所见皆是新式建筑。在阳光中前行,想到马上就要进入圣地拉萨,心里还是暗自憧憬和激动。这面的朋友接着,一起吃地方菜;然后去观看布达拉宫夜景,远远地看到圣殿在半空岿然而立,宝相庄严,通体肃穆,一砖一石无不透射出圣洁的光芒,在广场上立着,我甚至有一种瞠目结舌的震摄感,这才是人类文明至为优秀的部分,绝对称得上鸿篇巨制、黄钟大吕,其佛家圣容千年气象,实不可复制。接着一同去瞻仰大昭寺,寺门前有不少人在磕等身长头朝拜,沉浸在灵魂生活中,仿佛生活在另一个纬度,非此尘世所有。绕八廓街一周,不时会见到有人在用全部身体丈量这块净土,那种虔诚虔敬的姿态,有一种无比神圣的美,每一位看到者都会感觉到灵魂的震撼;看着他们五体投地,全身心地顶礼朝拜,我的眼角又有潮意来袭,如同看到了流光中的自己,惟八廓街夜灯微黄,僧侣往来,凉风习习,心如菩提。

7月19日 晴

拉萨在群山环绕中,碧天似辽远的海域,重云在阳光照射下如镶金堆银,气候很相宜,海拔恍然觉得和家乡也无甚大的差异,可安之若素。空气鲜净,水质甜美,四处都是佛寺,手拿转经筒的藏族老人,朝圣者,以及着紫袍的僧侣,连狗呀牛呀这些动物都异乎寻常的闲适,想躺哪儿躺哪儿,想站路中间就站路中间,整个城市都不像内地那样人总是张皇着忙,活得那么焦虑。

上午先来到色拉寺,门首的匾额上写着“色拉大乘洲”,分藏汉两体,来往的朝拜者及香客多如流水。到处都有转经筒,同行的几位曾不断地调侃,说我们纯粹是玩,你是在朝圣,言词中流露对信仰问题的隔膜,而一旦置身佛寺,在肃穆的氛围中,该转经时转经,该观瞻观瞻,可见环境的潜在教化作用。今天到来正赶上藏历六月初四,是释迦牟尼第一次开始讲经布道的日子,信众们为示纪念在这一天要去转山,因此大殿外朝拜的队伍挤拥不动,绵延甚长。廊间的宗教壁画十分精致,色彩鲜亮,屋顶的宝瓶等饰物如贴了金箔,在日光下一片辉煌,大殿外正在进行一场僧人间的辩经活动,你来我往,虽听不太明白,但其为学术之争佛法之论则无可置疑。一路行来,墙角独坐满脸沧桑念着经文的老者,正在布施的妇人,犹是少年的僧侣,以及成排的经筒前身着藏服的阿婆,都构成独特的风景,彰显着颇为感性的视觉印象及不同流俗的西域特质。我来至右侧的观音殿拜谒,布施后领了一条白色的哈达,然后敬献在菩萨尊像前,傍边立着的喇嘛将一根连通着佛像的棍状物放到我的额头上,且口中念念有词,大抵是祝祷祈福的意思。其后至扎基寺,整个寺院的规制并不是很宏大,但香火极盛,殿宇中供奉着藏传佛教的财神及莲华生大师等各种神像,一排排的酥油灯放射着神秘的光芒,信众们在门首先买一至两瓶川牌白酒,然后递给正殿左侧的喇嘛,喇嘛把瓶盖打开,全部倾倒在大桶里,朝拜者复在佛像前献上哈达示敬。身着紫色僧服的喇嘛们分坐佛像正前方两侧,念诵着经文,也有的在做糣粑,整个氛围有浓重的神秘气息和庄严神圣意味,令人不由对佛家圣境心向往之。

八廓街上店铺林立,人如涌泉,举凡天珠、蜜蜡、佛造像、法器、金刚星月等各色菩提充斥街市,我尤其在意一处名曰玛吉阿米的藏式建筑,据介绍这里就是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和心中至爱的人约会的地方,他留下的那些缠绵悱恻的诗篇,那些道歌,已经在有文学倾向的青年人们心里生下了根,成为大家念起西藏就要联想到的重要文化符号。这里现在已经改造成为一座咖啡馆,了解的人都想在此略作停留,品一杯饮品,静静感受一下诗歌中所呈现的意境,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里面的桌子都已坐满了,楼梯旁还有不少来客在等位置,我把整个环境漫然观察了一遍,就怀着对仓央嘉措的想像离开了这里,历史的记忆会永远定格在此的,至情至性和修炼参悟是否有冲突,是没有人会去详加考究的。

行至大昭寺门前,就会给人带来一种强烈的冲击,地面四处都是在行叩拜礼的朝圣者,他们在身下铺一块垫子,把裤脚扎上,手上各套一木板或棉垫,然后行礼如仪,不间断地全身叩拜,这才是常说的顶礼膜拜的真实写照,虔敬其人,苦行其身,明证了信仰力量的强大与超迈。也有着僧衣者杂坐其中,用一个器物似在占卜什么,并解释一二。入门是四尊天王像,盖此和中土佛教相差无几,因适逢佛祖布道日,一众喇嘛正在大庭里举办法会,细察之,还是发现些微区别,中土僧众在办法事或诵经时,外观必肃然持重,而这里每位僧人各自朗声诵经,看上去并不庄重,甚至有诙谐之态,当然于修行亦属无碍。有一中年喇嘛,修为颇深,正在给游人纵横地谈佛理佛法,闻之受益。供佛的酥油灯一排排灿然高烧,墙上古老的壁画或为宗教传说,或记述着某些历史上发生的事实,精美绝伦的造像,建筑构件的沧桑古意,被信徒摸得乌黑发亮的护栏铁网,甚至幽暗旧敝的廊道,都让人心生崇敬,高山仰止。寺里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十二岁的等身像,上面摆满了纯金的器皿,上供或加持的人把这里挤的水泄不通。总体印象是骋目所见皆精粹华美之至,那些黝暗的佛堂,逼仄而起承转合的楼梯,似都极为相宜,区别于那些貌似雍容富贵的新寺院。坦白地说,建筑学意义上的大昭寺并不是特别轩敞高大,但其在文化与宗教上的份量却无与伦比。

接着去小昭寺探访,僧众们在高声诵经,信徒在供上酥油或其它物事,寺院一周都是金黄色的经筒,每个都转转,气息都会觉得不匀。我又返身一个人坐在大昭寺门口,看着强光下朝拜不止的人们,以及如梭的行人,暗自发呆。一路上偶然静下来,都在思索信仰的问题,约略记得汤因比和池田大作有一场对话,把没有信仰的民众甚至归为非人类,这个世上,有信仰肯定比没信仰好,以德治国化育众生也必然包括宗教的范畴。

7月20 晴好

晚上得知布达拉宫的门票已预订好,颇为兴奋,向往已久,终愿得所偿。早上用过餐后,就向广场赶去,规定的进入时间是9点40分,但因山环路绕,走很长时间还没有找到正门入口,为了不延误,和同伴广场上快跑起来,当飞奔在3600多米的高原,只觉得人流如潮,相向而走,同伴喘的几次要停下来,朝圣的步履经过一番考验方能显出精诚之意,该如何登上圣殿谒拜想来自有宿命,早一时晚一时或许也非偶然。

布达拉宫依山而建,分为红宫、白宫,伟岸峻极,望之如在天际云端,在如此之高的海拔,几疑非人力所可为之。一层层陡峭的台阶,正宜于信众及游人们仰之弥高,心生敬畏。殿堂入门亦绘四大天王神像,金装彩绘,怒目而嗔,非常神武;古朴的门环,墙饰上的密宗图案,立柱上精工繁复的雕镂,以及幽暗的回廊,华赡典雅的唐卡,供在案头的圣物,都构成一种至为神圣的氛围,有着亲近佛陀的欢欣。尤为让人过目难忘的是用各种矿石颜料绘制的大型壁画,有全方位展现五世达赖喇嘛生平所历及无上功德的,有佛陀本生传、观世音菩萨本生传,五世达赖喇嘛赴京觐见清顺治帝等重要题材和内容,五彩绚烂,样态传神,其文献价值可佐证史书。其次是佛造像,从雍容慈悲的面目到华美服饰,无不是精妙之极,王者气象,而且密宗佛像,多头戴冠冕,身披五彩衣,那尊释迦牟尼佛的纯金造像,亦是如此,一尊佛父佛母双修像,据说是密宗修炼的最高境界,佛父代表慈悲,佛母代表智慧,在中土被称为欢喜佛,实与性无涉。再就是在瞻拜之际令人惊叹不已的历代达赖喇嘛灵塔,五世达赖喇嘛贡献最大,所以他的灵塔最恢宏高大,金饰上嵌满各种珍贵宝石,最上面正中有一枚硕大的珍珠,据导游介绍,此非出自蚌类,而是来自印度一头大象的脑髓里,弥足珍贵,灵塔共用去黄金3721公斤。还有一座灵塔镶嵌着各类绿松石,其它如十世达赖喇嘛的除了塔面镶金刚钻、红宝石等千余颗外,另耗去黄金3534两,可谓穷极珍物。另外坛城的概念也很有意思,其中七世达赖所建造的胜乐本尊坛城,设计了理想的佛国净界,充满殊胜,不由漫然联想到黄永玉构思制作的天堂之钥,至今还静躺在凤凰的博物馆里。

我很在意圣殿里和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有关的物事,向导游求证,得知一为仓央嘉措的造像,我细瞻仰之,这位尊者圣徒,面目清秀,身躯并不高大,结跏趺座于法台宝座上,右手呈修法印,戴通人冠,披格鲁派高僧装;另一为西大殿,西侧正中设有六世达赖喇嘛宝座,上方悬乾隆御笔“涌莲初地”金字牌匾,我久久注目之,在心中描画着仓央嘉措昔日在这个大殿端坐着,向信徒们讲经的场景,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站在东北角的壁画一侧,静静聆听其温婉的软语,口吐莲花,传道解惑,殿宇内安静得能听见时间流动的声响。

从圣殿下来的时候,天空中蓦地出现了一道巨大的呈圆环状的虹彩,色如织锦,神奇无比,我在久久仰观时有些目瞪口呆,旁边有人在议论这是一种雪域高原的气象奇观,但我宁可认为是看到了佛光,而且毫无疑问,是平生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