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内外的阅读指导
2016-03-10程结南
程结南
[摘 要]学生的阅读不能是盲目的阅读,要有教师的指导。教师要立足课堂,兼顾课外,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心理词典”。
[关键词]阅读 课内外 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4-052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而阅读能力的获得主要靠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创造性地指导学生阅读。
一、立根原在课堂中:立足课内阅读
语文教学应唤起学生的精神反应,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升。而这需要建立在学生的阅读基础之上。
1.明确阅读目的
阅读目的对整个阅读过程起着定向作用。它自始至终指导着阅读的进行,直至达到预想的结果。很多学生阅读一篇文章,漫无目的,只是了解一些热闹的情节。这样的阅读止于形式,没有实质。在每次阅读教学中,教师都应让学生明确此次阅读的目的是什么,使学生有法可寻,主动阅读。
2.掌握阅读方法
学生阅读并不仅仅是为了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学会阅读,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阅读的方法主要有几种。
精读法:精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心灵交流,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美好的形象、深邃的思想和高尚的情操。而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指导学生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让学生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速读法:有些略读课文只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金色的鱼钩》《景阳冈》等篇幅较长的课文,在初读时教师就可以训练学生速读,了解文章大意即可。速读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诵读法:诵读不仅是得其声音,而且更重在“玩味”。诵读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升华学生的阅读素养。我们的语文教材每册都安排有经典的古诗文,经常诵读,学生不仅能饶有兴趣地吟出韵味,还能获得积累,在习作中加以运用,借以丰盈自己的语言。
二、延展课外不放松:延伸课外阅读
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中数量有限的文章只是“举其一”,只有课外阅读才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才能“反其三”,使学生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
1.创设浓郁的书香氛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个人珍藏的读物不会很多,这远远不能满足他们求知的欲望。如何解决“无米”之“忧”呢?首先可争取家长的配合。教师通过家长会、家访等途径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知识、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意义,要求家长多带孩子到书店选购图书。另外还要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读书,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其次,可发动学生买书、捐书,组建班级小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
2.选择适合的图书进行阅读
课外阅读益处多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课外书籍范围很广,古今中外,浩如烟海,学生如何去选择呢?这就需要教师对推荐给学生的图书加以甄别,既不能是内容较深、语句枯燥的书,又不能是简单肤浅,令学生读之无益的书。
三、得法得益两相通:课内外牵手阅读
学生的阅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师应将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有效结合起来。
1.活用课本激兴趣
如何由课内走向课外呢?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带动学生参与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做到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学了一篇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去阅读相关的书目,去搜集相关的资料,然后交流。学生在资料搜集的过程中,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就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2.同步阅读架桥梁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我们语文教材配有同步阅读材料。同步阅读的内容安排与课本保持一致,是我们课本内容的拓展和补充。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步伐会随着同步阅读的深入迈得更宽,走得更远。同步阅读让学生从课内走向了课外,架起了课内外阅读的桥梁。
阅读是我们人类的一个全新的生活领域,更是人类发展的重要的精神资源和趋势。我们的语文教育要追赶时代,就得超越课堂,让语文“读”占鳌头。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