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课的策略研究
2016-03-10苏平
苏平
【摘 要】恰到好处地结课,不仅使整堂课结构完整,而且还含有不尽之意、韵外之致,将学生的思绪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给学生以美的遐想、有益的启迪。文章阐述了小学数学课4种常见的结课策略。
【关键词】数学;结课;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06-0076-02
当前的数学课堂结课似乎都有一定的模式,很多教师都习惯用“今天你认识了哪些新朋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些什么?”或者更简单的一句“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而学生的回答也总是千篇一律,他们先把板书的题目读一次,然后简单总结学习的内容。虽然看起来一节课的教学环节是完整的,却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课堂小结要根据教师本身的特点和教学对象、教学内容以及课型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形式。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余味无穷。
一、设疑伏笔,激发欲望
所谓“设疑伏笔,造成悬念”,就是在一节课将要结束之际,教师提出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留下一个或几个与以后学习内容有关的悬念,在学生们感到言而未尽之时收住话题,从而让他们带着疑问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强烈愿望结束一节课的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此达到活跃学生思维,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学习兴趣的目的。“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是激发思维的动力。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沿着问题思考,引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正如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所说,“把教育的难题视为小说中的悬念,并期待着每一天新悬念的发生,进而研究、解决不期而遇的悬念,认为这是教育过程中的魅力所在。”用悬念式结尾能引起学生“未尽”的好奇心和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正如章回小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结尾时,笔者提出:“平年2月为什么只有28天,闰年2月为什么有29天呢?请同学们课后利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查阅有关资料,找到满意的答案,好吗?下课!”这样结尾,造成悬念,激发了学生探索新问题的欲望。在教学“植树问题——两端都栽”一课结尾时,笔者又提出这样的问题:“一根木头长10米,把它平均锯成5段,一共要锯4次,这是为什么呢?”这其实是下一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设计这样的小结,为后续的学习作下铺垫,让学生感觉到“余音绕梁”。这样的结课方式,能架起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密切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对所学概念、规律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进一步获取新知识的欲望。
二、学以致用,培养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对于引出概念,得出规律或公式并非难事,但要学生全面地理解、掌握并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却不容易。这时,如果教师能在课堂结尾时精心设计几道相关的典型练习题,利用结课时的几分钟,通过提问、板书演示、讨论或小测验等形式,可以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也可以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取宝贵的反馈信息,以便调整教学。正如我国特级教师丁元清所说,“在概念初步形成以后,要及时组织各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在运用中巩固、深化概念。”这种方式的结尾所起的作用远远大于“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这样的结课方式。在讲授“三角形边的关系”结尾时,为了帮助学生及时巩固知识,笔者设计了有梯度的练习(判一判、写一写、议一议),其中议一议:老师要制作一个三角形木架,现在已经准备了两根2米长的木料,假如你是设计师,第三根木料会准备多长?并说明理由。这样的结课方式,既可以巩固当节课所学的知识,又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减轻了学生的课后负担,逐渐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便于教师查漏补缺,可谓一举多得。
三、首尾呼应,增添乐趣
在导入新课时,很多教师都喜欢创设问题情境,用设置悬念的方式引出新课,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但是,一节课下来,如果导入时所创设的问题总是悬而未决的话,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地受挫,因此,在结课时,可以顺理成章地照应开头,指导学生用新知化问号为句号或感叹号,从而有效地解除悬念,做到首尾呼应,浑然一体,使整个教学过程和谐自然,完美无缺。
例如,在“圆的认识”第一次磨课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师:今天,老师带同学们一起去观看一场赛车比赛,三个小朋友分别坐在同一种型号的赛车里,可是同学们发现了吗?1号小朋友和3号小朋友为了获得比赛的胜利,他们把车轮给改装了,1号小朋友把车轮改成了椭圆形,3号小朋友把车轮改成了方形,只有2号小朋友的车轮和原来一样,比赛就要开始了。同学们,你能猜出这场比赛最后谁获胜了吗?
生1:1号。
生2:2号。
(课件出示比赛情况)
师:2号小朋友获胜的原因在于车轮是圆的,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圆的认识。(结课呼应前面的导入)
师: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很棒,哪位同学愿意解释一下2号小朋友获胜的原因在于车轮是圆的,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生:(个个踊跃地发言)
师:同学们个个都是最棒的,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学会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一定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好吗?下课!
这样的结课方式,既能巩固新知,又照应了开头,使课堂教学做到善始善终,也使学生在知识的应用中享受到解决问题、消除悬念的无限乐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四、延伸、开拓,激发思维
笔者认为,有些课在新知讲授完后,不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结束,而应该把结束作为一个新的开始,即把课尾作为联系课内外的纽带,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思维拓展、思维发散的能力。恰当的课堂延伸不仅可以实现对本课教学内容的扩展,强化重点内容,还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把学生的认识及思维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由此,让学生带着兴趣离开课堂,把学生从课堂上激起的学习兴趣延伸到课外,鼓励他们去探索课本以外的奥妙,让学生用新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用生活知识充实、提高自己的数学知识。
“圆是平面图形中最美的,它不仅美,还隐藏着许多的奥秘呢!课后同学可以自己去找一找,查一查资料,丰富对圆的认识,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下课!”这样的结课方式,把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使课内与课外紧密联系在一起,真正体现新课标“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理念,从而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好的结课,对课堂教学而言,是一个封闭的圆,首尾呼应相连,承前启后;对老师而言,是一个恰如三角形的金字塔,要不断攀缘才会有巅峰之感;对学生而言,是一条笔直的线,引导他们不断向知识海洋的更深处求索。
如果我们把一堂数学课的教学比作一台戏,那么,结束语就好比这台戏的一幕压台戏。古人以“凤头”和“豹尾”比喻一篇好文章需要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更需要一个精彩的结尾,完善精要的结尾,犹如“画龙点睛”,会使课堂教学再起波澜,从而使教学活动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有良好的开端,成功的过程,但如果结尾草草收场或者课堂教学有头无尾,就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沈红.例谈小学数学的结课艺术[J].广西教育,2012,(37).
[2] 叶添华.小学数学教学结课方法[J].中国教师,2014,(1).
(编辑:朱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