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提高高中政治校本选修课程建设的质量

2016-03-10毛飘海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课程建设高中政治质量

毛飘海

【摘      要】选修课课程改革存在如选修课程质量和“碎片化” 问题、学生负担问题、选修课程开发开设问题等。文章从课程设置、课程开发及课程实施等3个方面来探讨提高校本选修课课程建设的质量。

【关键词】高中政治;校本选修;课程建设;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06-0016-02

浙江省江山市第五中学(简称“我校”,下文同)开展校本选修课程建设工作已有多年时间,随着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的强力推进,学校加强了四大类校本选修课程建设,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截至2015年,我校开发、实施了80余门课程,至少在数量上体现了一种明显的进步,但如果细细考察,不难发现不少仓促上阵的选修课程还是比较粗放的,在开发、实施、管理、评价以及课程的总体设置上都存在质量不高、水平低下、随意失范等问题,需要我们加以重视并采取针对性措施。结合我校及政治学科在该项工作上的经验得失,笔者认为提高选修课程建设质量可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课程设置要体现课程改革的目的

开设校本选修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弥补国家必修课程、地方课程等的不足,满足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化、本土化课程需要。因此,选修课课程设置要与必修课课程紧密结合,“必修知识为共同基础,选修内容为拓展提高”。高中政治“必修课程着力于建构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选修课程则偏重于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体验中去,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相关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例如,我校开设的选修课程:“经济生活”中纸币真伪的辨认问题、电子货币的正确使用问题、市场经济部分的诚信问题、“政治生活”中的中国能否实行西方的政党制度问题、现代国际政治中的大国关系、“文化生活”中江山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等都是贴近学生生活的选修课程,体现了“运用必修为提高认知,探索选修为实际应用”的课程改革目的。

同时,选修课课程设置要与学生的需求相结合,既体现个性的需要,又增强学生知识储备的实用性,增强课程的生命力;要与传统文化的继承相结合,体现课程的实践性和探究性。所以学校把校本选修课程的设置与学校独特的教育哲学、价值追求、资源禀赋等紧密结合起来,将选修课程的设置纳入到学校整个课程体系建设和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综合分析学校的培养目标、学生的课程需求、教师的个性专长以及学校拥有的资源优势,进而确定课程内容、教学数量和实施方案,而不是“想开什么就开什么、能开什么就开什么、想怎么开就怎么开、今天开这个明天开那个、只管开设不问效果”,甚至变成“一盘散沙,毫无章法。”

二、课程开发要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和实施能力

我校在课程开发方面存在如下问题:第一,备课组定位不准确,导致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第二,教师合作能力不强,导致课程开发缺乏系统性;第三,教师专业素质不高,导致课程开发简单;第四,教师师德淡化,导致课程开发随意。教育改革,理念先行,只有认识到位才能执行有力。提高校本选修课程建设质量关键在于提升广大教师对于选修课程的认识、理解和实施水平,即强化其校本选修课程意识。

1. 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

我校积极引导教师深刻认识选修课程对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方面的重要作用,深刻认识参与选修课程开发实施是教师的应尽职责和提升自身专业素质的重要途径,要全面、深入理解和把握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理论与实践。

例如,“时事政治”这一选修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总结归纳、分析说明等能力,对于扩大其知识面、完善其认知结构、培养其综合能力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本课程学习时数相对较短,涉及面广,资料容易查找和获取,所运用的教学设备少,与政治学科有密切联系,与学习史地知识也有着紧密联系,只要学生能关心和有兴趣,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因此,本组教师特别是政治组教师积极、主动提供各种课程资源,政史地老师争相主持或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教学、教研等各个环节。藉此将自己的知识能力积累、专业旨趣、个性特长整合起来,对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系统化地梳理、拓展和完善,进一步放大自己的专长和特长。

2. 提高课程开发的规范性和系统性

选修课程建设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专业领域,当下不少学校教师实施选修课程基本上是“赶鸭子上架”“摸着石子过河”“走一步算一步”,这实际上是违背规律的不负责任的行为,效果低下也就可想而知。所以,学校加强了校本拓训,创造各种条件邀请校外专家对有关教师进行课程理念、操作等方面的培训引领,组建校本课程备课组或教研组之类的教研机构,充分发掘其在师训、教研、教科等方面的作用,创设学习研讨的组织空间,建立起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的长效机制,提高课程开发的规范性和系统性。

例如,本备课组在学习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规定了开发校本课程的操作流程:制定的课程纲要中应包括课程目标(包括知识能力价值观目标)、课程性质、课程特点、课程内容、课程开设要求、课时计划、课程评价(包括评价方式评价目标)。

三、课程实施要健全选修课的过程管理和考核评价

1. 健全校本选修课程实施的过程管理

(1)对课程要素的管理。课程要素的管理就是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流程,流程的每个环节均需要教师形成相应的课程要素材料。我校出台了相关的管理措施和激励机制,促进教师注重课程要素的完备,及时整理、积累包括实施典型案例及成果在内的各种课程资料。在课程实施一段时间具备一定基础后,着手编写课程讲义或教材。

例如,“哲学趣谈”这一课程的开发包括如下课程要素:课程开发申报表、课程纲要、教学计划、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资源、教学材料、课程建设总结等。这样能确保教师的课程建设行为一步一个脚印,扎实而规范。endprint

(2)对教学常规的管理。对教学常规的严格管理首先表明了学校的一种积极态度,这种态度能够感染和影响教师对校本课程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投入。我校选修课程教学方式存在两大问题:

第一,Powerpoint呈现缺乏主旨思想,略显深度不够。虽然课件形式热闹,文字、图片、视频样样俱全,但这样往往会本末倒置,忽略了整堂课的主旨思想。如教师在上“生活中的法律常识”中“合同”这一课时,整堂课就播放了一个视频。虽然学生被故事情节吸引,但却忽略了整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关注重点不在教学内容上。

第二,未能摆脱旧的说教模式,直接影响了学生再次参与的积极性。为此,学校根据校本课程的不同特点制定可操作性强的教学规范和质量标准,督促教师认真、细致地做好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查、课外活动等教学环节,杜绝各种随意停课、随意上课、随意考查等失范行为。而根据选修课程的实践性和探究性特点,教师在选修课程实施过程中,则建议多采用探究式教学法,为学生提供可能选择的探究程序和活动程序,以激发学生的认知能力,调动学生学科思维的兴趣性。

2. 健全选修课的考核评价

对校本选修课程的教学活动进行科学、严谨的考核评价是提高其实施质量的重要保证。当前,关于校本课程的评估体系还没形成,对教师选修课教学的评价往往以教师出勤率为标准;对学生评价更是处于真空地带,常常以上课时学生的发言作为标准。这样,许多选修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心所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不在焉,课程的开设程度以及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为保证选修课程的开发质量,我校建立了动态评价机制。

第一,对课程目标定位的评价。例如,校本课程总目标与国家教育方针是否符合、与学生发展和学习兴趣一致性的程度等。

第二,对课程方案可行性的评价。可以设置一些项目权重表格,如总分(100分),其中课程目标(x1%)、课程内容(x2%)、实施策略(x3%)、课程资源与条件(x4%)、成绩评价与方法(x5%),合计(x分),最终根据总分高低进行筛选课程项目,对于总分靠后的课程可以建议教师修改、重置或排除。

第三,对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注重学生评价和同行评价,促使课程开发质量的提升。学生的评价主要根据学习感受填写,评判该课程是否有趣、有序和有用;同行评价由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及校外专业人士根据查看资料和听课情况填写,主要评判课程建设的科学性、专业度以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此外职能部门评价由教务处、教科室等职能部门根据过程管理情况填写,主要考察其教学常规执行情况。如此“三位一体”的评价模式可以避免失之偏颇,也有利于规范和引导教师的行为。

第四,对课程实施效果进行评价。通过访谈、调查等多种方式,追踪学生的学习效果,判断该课程的可开设性。

一线教师利用新一轮的选修课改革这一契机,利用充分的空间和机会去构建自我的知识体系,快速实现专业化成长、有效促进专业持续性、终身性发展,成为课程改革的专业学者型人才。学校则可以提高办学层次,而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

(编辑:杨  迪)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程建设高中政治质量
二年级下册期末质量检测(一)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多媒体手段的有效应用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错题管理”研究
高中政治互动教学有效应用研究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睡个好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