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点燃自主发展之光
2016-03-10倪静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表明:“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阅读、写作强调学生自己读和写。”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语文资源,大胆创新,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最终达到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搜集利用信息的能力等。
那么,我们语文教师该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呢?
一、搭建课堂实践平台
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为了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
1.课堂演讲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应“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能“自信、自负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而所有这些目标的达成,都要求学生要有敢于动口、善于动口的习惯。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就应该在平时的课堂实践中,积极为学生创造动口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为促使学生动口,我们可以开展课堂演讲活动。
“课堂演讲”是指语文教师从日常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拿出前三分钟,进行专门的言语训练。具体做法是:开学伊始,语文教师提前向学生明确三分钟演讲的类型及方法,供学生自主选择、自行准备,学生选定类型和方法,主要内容可以是讲成语故事、讲名人故事、讲述新闻、好书推荐等。每节语文课短短的三分钟演讲实践,能激发学生自觉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搜集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等。
2.多种朗读实践
语文学科是以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的,在语言文字的背后,流淌着作者情感的河流以及他们独特的生命体验。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对于文章内涵、重点词句等,学生边朗读边悟,直到理解。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现行《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上,我们语文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朗读实践,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齐读、分角色朗读、替换人称读、默读等多种方式反复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进入文章的境界,从而对文章中传神的描写、生动的修辞、灵巧的构思、独特的风格、作者的情感等都产生了深刻的体验。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语言、使用语言。例如,在教《春》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把学生引领到充满新、美、力的春景之中。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作者融入其间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朗读,帮助学生把理性认识进一步升华,达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同时也为学生自主理解课文提供了方法上的帮助。
3.动手写读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听、说、读、写的能力。因此,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除了要有说和读的实践以外,我们必须设计学生动手进行的“写读”实践,让他们学会用笔来思考。即用笔阅读思考、用笔表达思考,让学生在读中思,在读中悟,在悟中再读,这就是有些专家提出的“写读”实践,通过这样的实践,能大大改善阅读体验的效果。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写读的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情况下,我们在阅读教学将近结束时,为了能够加深学生的体验,往往让学生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体验”,这一环节常用的方式是写随笔,随笔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写:一是收获,即在体验与交流的过程中,形成的自己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的理解;自己原先的不正确认识是如何通过交流、碰撞而逐渐获得正确认识的。二是质疑。即通过交流与碰撞,弄清楚哪些地方理解的不到位,或者因为时间问题,还有哪些疑问没有来得及解决。三是感悟与思考,即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的阅读技巧、思维方式、知识储备有了哪些进步。由此可以看出,“写读”实践的内容,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研读文本后,精心设计的语言训练活动。这一类实践性作业,如果教师能高度重视,认真批阅,不断指导,学生的语文素养及自主学习能力将得到很大的提升!
二、拓展课外实践空间
1.课外拓展阅读
语文学习应将经典名著等自觉引入,以增加语文味。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不能把目标仅限在学生把握教材上,还应引导学生接触大量的名家名作,接受文学的熏陶。例如,学习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可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城南旧事》,学习蒲松龄的《狼》可链接他的《狼三则》,学习《伟人细胞》可以鼓励学生阅读《男生贾里》……通过拓展阅读,我们完成了立足文本又超越文本的解读,帮助学生获得了知识,增加了积累,提升了认识,丰富了思想,久而久之,学生阅读名著就成了自觉行动,在这种自觉阅读中,学生的文学修养就逐步提高了。
2.课外摘录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除了要求学生读好教材中入选的文章外,还应鼓励学生大量阅读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课外经典名著,阅读这些文章,不仅能认识到祖国语言的精妙,提高审美情趣,还能激发学生自觉运用语言文字创造美。因此,对于语言的学习,我们除了动口学习之外,还应该注重积累。为了便于学生养成摘录习惯,我们可以要求每个学生准备好一本硬面抄,作为摘抄本,随时按类别摘抄阅读中遇到的精彩语句、成语、名言警句以及诗词中的名句等。摘抄时要注意标明其出处、作者等,有必要的话也可标注摘录的原因。
3.课外活动演练
语文学习,要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信、策划和组织活动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演练活动,鼓励学生以高度的热情参加活动,做到手脑并用,努力挖掘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此类活动主要有以下方式:开展辩论赛,组织学生办手抄报、墙报,开展诗歌朗诵比赛、名著故事演讲赛,搞新闻发布会等。
作为课内学习活动的补充和发展,这些实践活动可以大大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进一步锻炼和发展听说读写多种语文能力。因为此类活动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们还会在教师提供形式的基础上,自主创新活动形式。例如,开展语文头脑风暴等活动,以生动活泼的语文演练活动带动班内每位学生都愿意学语文,都能学语文。有了这种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我们还用担心学生学不好语文吗?
丰富多彩的课内外语文实践活动,将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因此,我们每个语文工作者应创造性地开展多种课内外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自主地学语文、用语文。
倪静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江阴市长寿中学副校长,江阴市教育学会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理事会成员,江阴市初中语文中心组成员,江阴市学科带头人。
秉持“学生是学习主人”的教育理念,开展了“初中语文教学中自主性学习心理品质培养”的研究,提出了“发现问题–自主探究–合作研究–交流展示–拓展创新–自我反思”的教学模式,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育教学质量优秀。多次代表学校外出上示范课,均获好评。
主持承担的省级“十一五”教育科研课题“农村初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于2010年12月顺利结题,目前是无锡市“十二五”课题“全纳教育理念下农村初中学生发展性学习策略的研究”的核心成员之一,近年来撰写的经验论文多次在省市获奖,并在各级各类杂志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