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蓝耳病的综合防控措施
2016-03-10黄其光侯邦奕广东省湛江市畜牧技术推广站524094
黄其光 侯邦奕 广东省湛江市畜牧技术推广站524094
猪蓝耳病的综合防控措施
黄其光侯邦奕广东省湛江市畜牧技术推广站524094
猪蓝耳病是养猪场经常发生的一种免疫抑制性疾病,对养猪业危害极大。本文根据湛江市该病的发病规律,谈一下猪蓝耳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以及防控措施,供养殖户参考。
猪蓝耳病;临床症状;诊断;防控
猪蓝耳病是近十几年来发生的一种新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以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弱胎、厌食、发热和呼吸困难为特征,主要危害种猪、繁殖母猪及仔猪。
1 病因
(1)病毒的高致病性。引起猪蓝耳病的病毒为冠状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此病毒容易变异,致病性强。猪场一旦有病猪出现,很难把病毒完全清除。病毒抵抗外界环境的能力强,在发病猪场感染猪放出后,圈舍、垫草、用具中的病毒仍然可以保持2~3周的感染力。此病毒对酸碱比较敏感,当pH值低于5或者高于7的时候,感染力可以降低到10%以下。
(2)猪种来源混乱。由于养猪业的迅速发展,很多生猪养殖企业从外地引进猪种的概率增大,但是由于引进的外来猪种没有经过严格的检疫,也没有必要的隔离观察措施,引进致病微生物的概率很大,加大了本地猪群感染猪蓝耳病的风险。还有在进行猪蓝耳病的预防免疫过程中,不规范的免疫,不仅不会起到预防的效果,反而会有助于病原体的传播和变异。
(3)饲养条件差。养殖环境不达标,过度拥挤,通风不畅,再加上没有良好的卫生条件,都有可能降低猪的免疫力,促进该病的流行。气温低、湿度大、风速大以及紫外线照射强度下降都可以加剧该病的传播。
2 临床症状
猪蓝耳病的传染速度快,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一旦发病,同圈的全群都传染发病,并且户间传播和小组间传播也很迅速。病猪由于性别和年龄的不同,临床症状也有所不同。母猪主要表现为嗜睡、发热、流产、早产、产死胎和胎儿木乃伊化。有的病猪的两耳、外阴、尾部以及腹下的皮肤发紫。公猪性欲降低,精子质量下降。新生的仔猪后躯无力、不能站立或共济失调。呼吸困难,张口伸舌。约在出生后48小时死亡。
3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以做出逐步诊断,体温升高超过41℃;出现呼吸道症状,如气喘和咳嗽等;眼睑水肿,或结膜炎;部分出现神经症状,如共济失调或者无法站立等。仔猪死亡率极高,母猪患病后流产率高达30%。皮下、心脏、肠道以及肝脏等器官有出血斑点;脾脏表面有梗死灶,镜检有出血性梗死;肾脏表面有粒状出血点,颜色呈土黄色。如果需要可进行病原学检测,如RT-PCR,确定病原体。
4 防控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养猪采用“全进全出”的养殖模式,在高温季节,做好猪舍的通风和防暑降温。夏天提供充足的清洁饮水,保持猪舍干燥,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降低应急因素。保证充足的营养,增强猪群抗病能力,杜绝猪、鸡、鸭等动物混养。规模化养殖场必须实行封闭管理,闲杂人员不得进出。
(2)科学免疫。目前需要免疫的疫苗种类很多,一定要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适时做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猪瘟等疫病的免疫工作。建立免疫保护带,查缺补漏,提高免疫密度。
(3)药物预防。根据季节及气候变化选择适当的中草药作为预防用药物,并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预防猪群的发病,提高健康水平。
(4)严格消毒。搞好环境卫生,及时清除猪舍粪便及排泄物,对各种污染物品进行无害化处理。对饲养场、猪舍内及周边环境加强消毒。对发生过疫情的村民小组,组织村民对小组道路、水沟、粪池和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进行大扫除,集中焚毁垃圾,整体消毒。
(5)及时报告疫情。一旦发现病猪后,要立即对病猪进行隔离,并及时报告畜牧兽医部门,在兽医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按有关规定处理。
(6)坚持自繁自养,增强生物安全意识,加强饲养管理。大力倡导专业水平的人或团队来做专业的事。要求有较强的生物安全意识,即要保障食品安全,又要防止环境污染。
5 小结
猪蓝耳病危害严重,必须进行严格的防控。综合防控主要在3方面进行,即种源控制、消毒控制和环境控制。养殖企业或者养殖户应该密切关注相关机构发布的疫病监测报告,了解猪蓝耳病的发生动态及时采取措施。由于猪蓝耳病尚无特效药物,因此应该将疫苗免疫放在重要位置。畜牧管理部门应该及时向养殖企业发布猪蓝耳病的流行预警,帮助其及早采取防控措施。
[1]薛书民.猪蓝耳病预防和治疗[J].农业与技术.2016(10).
[2]彭彩兰.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的特点与防治[J].江西畜牧兽医杂志.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