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保护教育的主要教育形式
2016-03-10崔媛媛刘冰许卫泽珍刘珑潘璐
崔媛媛,刘冰许,卫泽珍,刘珑,潘璐
野生动物保护教育的主要教育形式
崔媛媛1,刘冰许2*,卫泽珍1,刘珑1,潘璐3
(1.太原动物园,山西 太原 030009;2.郑州市动物园,河南 郑州 450008;3.山西大学文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工作(保护教育)在增加公众的保护知识、激发公众的保护理念及保护行为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保护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动物园等迁地保护机构的重要工作之一。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及著名案例论述了保护教育的各类教育形式,包括单向式的信息宣传、互动式的体验项目、拓展型校内课堂教育及展馆设计展示的隐性教育作用。同时,讨论了多种教育形式的有效结合及我国保护教育的未来工作内容。
野生动物保护;保护教育;教育形式;互动体验
野生动物保护是我国林业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创建生态文明,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动物园为主的迁地保护机构在发挥其休闲娱乐职责的基础上,一直承担着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物种留存、科学繁殖、种群扩增以及野化放归等任务[1]。但长期以来,广大公众,甚至是一部分动物园工作人员都忽略了其中最重要且最具有特色的一项工作—野生动物的保护教育工作,即通过各种教育形式向公众传递野生动物保护知识,通过让公众设身处地的思考野生动物可能遭受到的伤害,激发其对野生动物的关心和爱护,并进一步唤起大众的保护意识和保护行为,促使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到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中[1-3]。
1972年,随着Sommer[4]首次讨论了动物园的教育职能,保护教育逐渐成为了很多国际动物园的重要工作内容,其意义不仅在于科普相关保护知识,而是将教育目的定位在唤起公众的保护意识及保护行为上,激发他们在野生动物保护中的参与度。近10年,我国的动物园也逐渐引入了保护教育理念,将教育与保护、科研、娱乐共同列为现代动物园的4大功能[3]。2013年,我国住房城乡建设部在《动物园发展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动物园“中心任务是开展野生动物综合保护和科学研究,并对公众进行科普教育和环境保护宣传”,要实现我国动物园机构保护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发,实现现代动物园的科学转型[5]。但现阶段,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教育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及著名案例,总结了保护教育工作的主要教育形式,旨在为今后相关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1 保护教育的主要形式
1.1 单向式的信息宣传
这类教育方式是保护教育中最为传统,也是目前我国最为主流的一类保护教育方式,主要包括含有动物信息和保护状况的动物说明牌、特定保护内容的展板、宣传折页、视频展示等。它们主要通过文字、图片以及一定的音频、视频等方式,向游客传递各种知识信息[6-7]。其优点是知识性强、内容直观、覆盖面广,游客可以不受时间限制并反复的阅读观看。不足之处则是缺乏互动性,游客无法获得生动的讲解及回答,较难激发起足够的兴趣、激发出游客的共鸣[7-8]。
考虑到以上不足之处,动物园等科普教育机构也在改进展示方法,如设计可翻动的问题板,一面为保护问题,另一面为答案;或是尽量简化文字,更多以图片、漫画等形式展示保护内容,增强知识传递的趣味性及有效性。还有的动物园将保护信息设计为挑战游戏,例如美国的布鲁克菲尔德动物园设计了一条体验通道,游客需要连续选择落脚的石头以通过一片沼泽。每一块石头上都刻着一个不同的日常行为,游客通过最后的落脚结果,可以了解自己的日常行为对环境以及野生灵长类动物造成的影响后果。结果显示,这种方法明显增加了游客相关的保护知识,并有效地影响了参与游客的保护理念及保护行为,并且后续调查结果显示4~6个月后这一保护教育的影响力仍在持续[9]。
1.2 互动式的体验项目
互动式的体验项目是现今保护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种方式[3]。其中既包括围绕所饲养物种定时定点开展的动物讲解工作,如通过讲述动物行为、动物故事等引入动物保护的内容。也包括一些配合各个环境纪念日,如爱鸟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特别开展的专题活动。还包含各种主题讲座及专题夏令营[3,10-11]。
这类活动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由保护教育工作者围绕一定主题进行现场的口头讲述,并与游客有效互动。他们主要以园内饲养的各类野生动物为载体,结合保护教育的原则和动物保护信息,从保护情感、保护知识、保护行为三个方面对游客加以引导,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11-12]。例如,在关于大猩猩的保护教育活动中,通过向公众讲述园内大猩猩的故事,让游客对特定的动物个体产生感情(保护情感),再引导其了解大猩猩原有栖息地的信息,并进一步了解野生大猩猩现在面临的生存困境。手机芯片中必须的钶钽金属矿石开采活动已经对大猩猩的种群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保护知识),最后告诉游客可以通过减少手机更换频率和增加手机回收,减少钶钽金属矿的开采,帮助保护大猩猩(保护行为)[13]。
与单向式的信息宣传相比,互动项目的优点在于可以有效引起游客的兴趣、感召力强,印象深刻,游客可以与教育工作人员面对面的即时沟通,了解更多信息。多项研究均指出,参与讲解互动项目后,游客的知识构成、情感认知均显著提升,参与过活动的人会更加主动关注了解野生动物保护[11,14]。但其也有不足之处,如互动活动往往在某一特定时间进行,受众面相对较窄。参与游客的年龄梯度和知识构成存在差异,可能引起教育效果的不同,并且易受教育人员自身素质和教育方式的影响等[10]。
1.3 拓展型校内课堂教育
保护教育的形式不仅局限在动物园等迁地保护机构内,也存在于社会及校园中。“生物课堂”、“科普课堂”是保护教育的一类主要的拓展形式,也是我国及国际动物园都在努力开拓的工作。《全国动物园发展纲要》中也提出将保护教育纳入国家公民素质教育和中小学义务教育体系,更表明了这类教育形式的重要性[5,14]。
专项课堂可以充分结合大中小学生不同的生物学基础,选择或趣味性强或科学性强的教学活动。该类活动最大的特征之一为受众年龄结构统一,非常适宜有针对性的选择系统性的知识普及活动,也便于保护理念的整体传达和接受[2]。与此同时,“科普进校园”还具有良好的隐性效益。首先,由于中小学生处于对知识的渴求阶段,也处于将所学知识主动向家长及同龄朋友讲述的兴趣阶段,因此参与过科普课堂后,他们会无形中将很多科普及保护知识传递给更多人,并直接带动自己、家长及同龄朋友更多参与保护教育活动。其次,对动物保护产生兴趣的大中小学生均是保护教育志愿者工作者的重要力量。再者,长期合作学校也会更加主动关注及组织与动物保护相关的其他活动。
1.4 展馆设计展示的隐性教育
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动物场馆也是保护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代动物园已经开始逐渐摈弃传统的“牢笼”式动物展示,而是更注重展示动物的自然生境和自然行为。以动物原始栖息环境、动物地理学、生物多样性等为理念建设的“自然化”场馆以非常直观的形式将游客带入自然的人之中,而动物在其中展示的自然行为也更容易激发游客的观赏兴趣,引导他们更为深入地了解动物及其自然生境[15-16]。研究结果显示,游客在生态化的场馆参观停留时间明显更长,同时也更为主动的关注野生动物保护信息及保护工作[16]。因此,一个场馆自身的隐性教育功能不应被动物园等迁地保护机构所忽略。如果野生动物只能在铁栅栏水泥地的环境中无聊躺卧或刻板的来回行走,极易让游客对动物园等开展的保护教育工作产生质疑,减少游客对教育的接受和信任度。
2 多种教育形式的系统整合
现今,对于开展保护教育的机构,各种教育形式并不是单一存在,而是多种形式的有效结合及系统开展。以自然化的动物展示为载体,通过重点性的文字、图片宣传,并有针对性的定时开展互动讲解项目,同时将其中的精华部分融入大中小学校的课程教育中,将整个教育工作形成一个良性系统。如瑞士苏黎世动物园在2003年开放的“马苏阿拉雨林”(Masoala Rainforest)展示创造了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生态系统,让许多动物物种自由地共栖于一个巨大的森林居所,而这个动物群落正代表了马达加斯加的马苏阿拉国家公园中一片独特的生态区域,同时展厅中还附有与动物保护相关的专题展板及人工讲解说明,为游客提供更多相关的保护信息。之后的调查发现,由于参观该动物展示而促使前往马苏阿拉和其他地区进行生态观光的瑞士旅行者呈指数速度增长,为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持[15]。
在所有的保护教育形式中,互动体验仍然是其中最主要的构成形式,同时也是最具有特色的工作。多项研究结果均明确显示,这类教育形式可以最为有效地传递保护信息、增强游客的保护意识及行为,同时教育的长效影响也最为持久[9-11,13,16]。因此在保护教育中,应最为注重互动体验项目的设计,并将其作为核心工作开展。
3 小结与展望
以野生动物保护为主题开展的教育工作是动物园等迁地保护机构中非常重要且最具特色的工作内容,并且已成为衡量一个野生动物迁地保护机构整体水平的重要指标。借助面向广大公众这一优势,动物园等机构肩负着面向全社会普及野生动物保护相关知识、呼唤公众参与到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中、调动每一个个人的保护力量这一重任,这也是我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发展的最有效助力。结合自身的野生动物资源开展丰富多样且互动性强的保护教育将是未来意义非凡的工作内容,将产生长效的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
对于我国的保护教育工作者来说,除了解保护教育的开展方式外,未来对人员培训、项目设计、教育方式的选择,对受众知识背景的前期了解以及对活动效果的后期评估均是该项工作需进一步拓展的内容。借鉴世界优秀动物园的成功案例,更加深入地了解保护教育工作的内涵,在多种活动中有效积累经验,开展专项研究,将有效推进我国保护教育及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1]张丽烟.中国动物园迁地保护及保护教育现状分析[D].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8.
[2]周娜,卢雁平, 赵晓黎. 探索提升动物园公众教育功能的途径[J] 野生动物学报, 2014,35 (z1):42-45.
[3]余锦平. 保护教育—现代动物园的核心使命[J]. 生命世界,2008(2):34-39.
[4] Sommer R. What do we learn at the zoo? [J]. Natural History,1972(81):26-29.
[5]中国住房城乡建设部.《动物园发展纲要》. 2013.
[6] Yamahashi C,Yamaguchi E,Inagaki S,et al. Supporting Zoo Visitors’Scientific Observations through the Picture-story Show[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5(167):85-90.
[7] Ballantyne R, Packer J,Hughes K, et al. Conservation learning in wildlife tourism settings: Lessons from research in zoos and aquariums[J].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2007,13(3):367-383.
[8]涂荣秀,谢琼燕,夏欣,等. 动物园科普设施的设计与制作要素分析[J]. 野生动物学报,2014,35(z1):46-49.
[9] De Young R, Dotzour A, Houston C, et al. Some immediate and longer-term effects of a zoo exhibit[J]. Environmenta systems,2011,33(1):19-28.
[10] Weiler B and Smith L. Does more interpretation lead to greater outcomes? An assessment of the impacts of multiple layers of interpretation in a zoo context[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09(17):91-105.
[11] 程翊欣,刘群秀,涂荣秀. “游客体验” 在动物园保护教育中的作用—以丰容体验活动为例[J]. 野生动物学报,2014,35(z1):6-9.
[12] Anderson, US, Kelling, AS, Pressley-Keough R, et al. Enhancing the zoo visitor’s experience by public animal training and oral interpretation at an otter exhibit[J].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003,35(6): 826-841.
[13] Andrew,E. Education and the Funding of Research[J]. Techné: Research in 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 2005,9(1):44-55.
[14] 杨小仪,余建秋,陈红卫. 成都市中小学保护教育现状调查[J]. 野生动物学报,2014,35(z1):10-12.
[15] Ehmke L. Zoo Exhibition and Biodiversity: “Building a Forest to Save a Forest”[J]. WAZA News,2014(3):4-7.
[16] Broad S & Weiler B. Captive animals and interpretation: A tale of two tiger exhibits[J]. Journal of Tourism Studies,1998,9(1):14-27.
(责任编辑:王文彬)
Main Types of Wildlife Conservation Education
CUI Yuan-yuan1, LIU Bing-xu2*, WEI Ze-zhen1, LIU Long1, Pan Lu3
(1. Taiyuan Zoo, Taiyuan Shanxi 030009,China; 2. Zhengzhou Zoo, Zhengzhou Henan 450008,China; 3. College of Arts of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Shanxi 030006,China)
Wildlife conservation education plays a great part in enhancing public conservation knowledge, and stimulating conservation cognition and behaviors. Nowadays, conservation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ork of zoos and other ex situ conservation institutions.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d different types of conservation education, including one-way information publicities, interactive programs, expanded school classes and the hidden education effects of modern exhibitions. The effective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 education type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conservation education were also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Wildlife conservation, conservation education, education type, interactive programs
S 863+.1
B
1003-2630(2016)01-0038-04
2016-02-19
郑州市圈养濒危野生动物科普基地建设(No.141PKSF632);河南省大鸨种群资源调查与研究(No.153PKJJ090);郑州航空港区暨郑东新区野生动物资源监测与保护研究(No.153PRKXF234);伏牛山野生观赏植物引种、筛选及配套栽植技术研究(No. 153PKGG091)
崔媛媛(1982–)、女,汉,硕士研究生,畜牧师,现工作于太原动物园,主要从事野生动物饲养管理及保护教育工作,E-mail:tracytee@126.com
刘冰许(1969–),男,汉,高级畜牧师,E-mail:1067573282@qq.com。